收藏 分销(赏)

云南省丽江市乡村振兴对策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4973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丽江市乡村振兴对策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云南省丽江市乡村振兴对策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云南省丽江市乡村振兴对策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乡村振兴10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充分解决“三农”问题是维持国计民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农业农村农民基本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可以使农业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属于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推动乡村战略发展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路径。在2017年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乡村振兴战略被正式提出,之后随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战略目标的逐渐落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非常必要的社会发展工作内容1。直到2020年,乡村振兴发展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比较显著的优势进展,基本的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治体系也初具雏形。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趋势上来看,直至203

2、5年,乡村振兴将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也将实现。随着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提出,乡村振兴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逐步落地。云南省丽江市同样迎合战略发展方向,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落实,积极进行乡村建设发展,并且已经在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丽江许多地方还相对薄弱,贫困面积比较大,所以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时,其需要根据当地乡村经济发展情况科学进行战略规划,有效探索长效的丽江乡村振兴建设道路。一、乡村振兴的要点(一)时间维度在新时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乡村振兴战略起始于新时代历史起点,并且成为了新时代的浓重背景底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转移,在进行社会

3、建设时,我国应该基于改革开放事业成果,推动农村改革落实,有效发挥改革的优势力量,助力农业生产力提升,推动农业产业实现现代化转变,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使农业能够跟上其他产业发展步伐。在当前的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村社会中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方案的提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同时可以看出“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要延续载体的地位。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也体现了新时代下党和国家对解决“三农”问题发出的新号召。(二)空间维度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处于新的发展空间和维度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

4、,我国需要对农业农村农民之间的新空间结构进行统筹分析,同时,需要基于乡村与城市的空间结构形式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需求进行宏观层面的设计研究,从大局上对新型发展战略进行统筹规划2。从本质特征上来看,乡村振兴的落实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推动乡村振兴落实,才能助力城乡共生共荣发展。除此之外,乡村振兴战略本身要求相关工作不能独立于国际社会,在进行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时,我国需要从农业发展和农业产品对外贸易以及乡村治理等角度,立足全球性问题进行规划分析。归根结底,我国的乡村振兴工作属于全球治理体系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期间,需

5、要从整体的空间维度上进行工作考虑。(三)理念维度在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期间,需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追根溯源,乡村振兴战略本身属于新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在实际的乡村振兴战略贯彻实践期间,我国需要基于优先发展概念,推动云南省丽江市乡村振兴对策研究李成俊(中共宁蒗县委党校,云南丽江674300)摘要:文章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历程,结合云南省丽江市的乡村建设实际情况,从时间、空间和理念等维度探讨乡村振兴的要点,并立足丽江市乡村振兴的现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即积极完善全面深化改革机制、大力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有效开拓城村融合发展道路和鼓励服务乡村企业实现升级。关键词:丽

6、江市;乡村振兴;乡村产业;乡村旅游作者简介:李成俊(1987),男,彝族,云南丽江人。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乡村振兴。乡村振兴11乡村振兴战略,在“三农”工作中渗透融合,将乡村振兴作为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的参考要素,同时,在乡村振兴建设期间,重申“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期间我国首次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优先体现了政策层面对乡村振兴的重点支持力度,并且优先发展乡村能够有效推动城乡差距缩小,可以使农民在共建共享发展过程中产生更强的获得感,同时,新发展共享理念也会在优先发展农村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融合发展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期间的重要理念之一。在当前的乡村建设期间,

7、缩小城乡差距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与此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发展过程中,相关工作逐渐由统筹城乡转变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此过程中,协调性发展新理念得到充分发挥。二、云南省丽江市乡村振兴现状(一)产业发展状况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期间,丽江产业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发展转变,从时间效果上来看,丽江市三大产业均实现了非常显著的进步,与此同时,由于丽江市基础相对薄弱,所以三大产业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产业改革发展过程中,丽江市的产业结构比例逐年调整,同时,产业结构不断创新发展,丽江地区的农业基础地位因此得到良好加强。在实际建设期间,生态产业基地的建设成效十分亮眼,随着螺

8、旋藻和中药材以及经济、林果等特色农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丽江的产业结构也在建设过程中逐步优化。总体而言,丽江的农业经济近些年来呈现出比较良好的发展趋势,为丽江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当前的发展阶段,推动农业与第三产业实现有机结合属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点,有效推动农业创新发展有助于建立丽江特色乡村振兴模式。(二)经济发展情况2023年一季度,丽江种植业生产有条不紊。全市夏粮播种面积约33433公顷,截至目前已收割24900公顷;冬油菜播种面积约2887公顷,已收割约1147公顷;秋粮计划种植面积约95993公顷,目前已播种47987公顷。中药材产量0.46万吨,增长36%;鲜切花产量678

9、.7万枝,增长69.8%。林业产值0.45亿元,其中,林木的培育和种植实现产值3885万元,以野生药材为主的林产品采集实现产值627万元。2023年第一批下达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353公顷,已开工建设;2022年结转至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2793公顷,已建成约1727公顷,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一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4元,同比增长6.3%,位列全省第4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3.77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8.08万人。此外,一季度全市实施农业投资项目52个,完成投资6.77亿元。重点招商项目征集上报8个,其中,省重点招商引资项目5个,已签约农业项目2个。净增农业企

10、业29户,净增龙头企业7户。(三)内生动力增强当前,丽江市在开展乡村振兴建设工作时,坚定不移地紧抓产业发展,并且持续推动自身内生动力强化。具体来看,丽江市在乡村振兴建设期间足够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基础建设,在实践期间,大力培育清洁载能产业发展,持续推动高原特色农产业和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进步。在此基础上,丽江的游客接待量呈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旅游总收入也从200亿元左右增加到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31.3%。与此同时,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丽江正持续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在工作中推出丽江千古情等文化旅游演艺品牌。除此之外,丽江市也在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及示范园区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并且建成

11、315600公顷生态产业基地。(四)建设取得成效丽江市乡村振兴发展期间也在坚持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并在美丽丽江建设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新成效。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期间,丽江市的城镇化率已经从31.4%提升至38.6%。当前,城市绿化覆盖率大幅提升,绿地率也显著提高,其在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方面,获得了显著成效。现阶段,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已经高达84.8%。另外,其在美丽丽江建设方面已经基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建设了250个美丽宜居乡村,并且持续推动七彩云南保护丽江行动深入发展,在滇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以及森林丽江建设工程方面同样取得了一些成就,使得丽江地区的重要生态系统和主要生物物种均得到有效保护。综

12、上所述,丽江市在乡村建设发展期间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虽然丽江地区相对偏远,并且贫困面积比较大,但是在乡村振兴方面同样做出了积极举措,并不断进行建设投入3。当然,与发达地区相比,丽江市在乡村振兴发展方面仍然具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基于乡村振兴和农村建设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三、推动云南省丽江市乡村振兴对策(一)积极完善全面深化改革机制在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丽江需要注意科学处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在实践期间,需要对土地所有权、承乡村振兴12包权、经营权进行三权分置,有效推动土地承包合理发展,充分满足土地流转需求。在全面深化改革机制建设期间,应该基于土地三权分置的落实进行多种机

13、制形式的探索,从农户承包权角度出发进行稳定操作,确保农户的承包权,经营权能够真正活跃起来。基于此,丽江在深化农村改革机制创新期间,应该注意推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优化,根据土地制度改革情况,落实合理的三权分置制度,从而维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进行创新改革,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二)大力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有效促进乡村产业发展,能够利用产业进步推动乡村振兴。落实在乡村振兴建设期间,农业产业属于保障农村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要素,使农村产业发展壮大,有助于提高乡村振兴建设有效性。因此,在大力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时,丽江市应该基于农村的优势特色产业进行因地制宜的产业结构调整。丽江市根据

14、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实际经济状况以及农村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应进行综合考量,制定符合丽江乡村产业发展的因地制宜的建设方案,从而使丽江地区的优势农业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能够在乡村振兴发展期间形成优势互补的共进形式,由此,在丽江地区打造良性农业产业结构循环,使贫困农村地区能够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共同作用下,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实现现代化农村服务业发展。(三)有效开拓城村融合发展道路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时,丽江市应该沿着乡村融合发展道路,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现阶段,国内最大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在于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问题在于农村发展不充分。正因如此,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时,基于农业发展效益水平相对较

15、低和农民增收效果不佳等现象开展工作,以助力农村充分发展、拉近城乡之间的发展距离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举措,这能在很大程度上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提供帮助4。在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下,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时应该对农业与工业、乡村与城市等要素进行有机融合,将相关融合任务充分纳入现代化建设工作中,从长远角度出发,调节城乡之间的关系,使城乡处于平等地位,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完善的政策体系,在优先发展城市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城乡平衡发展实现。(四)鼓励服务乡村企业实现升级要带动丽江乡村地区的发展,必须培养一批服务乡村的龙头企业。促进乡村企业升级时,需要走市场化道路,而不是政府包办,这是乡村振兴发展必由之路,而

16、市场化的发展由龙头企业带动是比较理想的模式。丽江政府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制度建设,实现高效政策扶植,借助智力支持手段,以更好地促进乡村龙头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为了使农业龙头企业真正在丽江乡村振兴发展期间发光发热,丽江政府还应该根据当下的农业龙头企业实际经营发展现状,实施针对性的企业培优工程,结合乡村振兴建设的相关举措,培育乡村服务龙头企业,有效推动丽江乡村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助力农村经济更上一层楼。丽江地区应该根据农业发展实际情况,推动同业整合和兼并重组的落实。借此从宏观角度促进乡村服务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层面的布局、优化,有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单位能够更加优质的融资渠道和市场资源支

17、持下进行规模扩大,借此为丽江乡村振兴的发展注入活力,使农业龙头企业能够实现联合发展,共同为丽江乡村振兴的实现贡献力量。四、结语丽江市在进行乡村振兴工作时,可以通过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来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实现转型发展,有效推动乡村与城市实现有机结合,通过促进乡村融合,打破传统城乡二元制壁垒,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坚持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原则,发挥当地政府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有效促进乡村建设优化,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基本条件。总体而言,丽江市在开展乡村振兴建设时,应该注意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科学落实各项建设措施,有效推动农村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内容的前提条件下,推动农村地区

18、实现发展与进步。从业人员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根据丽江的发展历史和当下的实际发展情况,科学进行乡村振兴研究。从业人员应通过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产业转型、推动城乡融合、保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地位以及提高乡村龙头企业服务水平等方式优化乡村振兴建设发展思路,真正为丽江市的长远发展增光添彩。参考文献:1金畅.科技创新支撑辽宁乡村振兴发展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3(5):112-113.2晁民慧.县级财政支持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建议J.中国产经,2023(1):141-143.3庄洁.乡村振兴发展对策讨论J.智慧农业导刊,2022(12):123-125.4解子艳.丽江市乡村振兴发展对策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2(4):110-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