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质性研究路径的方法一致性分析:以四类研究路径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4770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96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性研究路径的方法一致性分析:以四类研究路径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质性研究路径的方法一致性分析:以四类研究路径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023.9 27 研究生培养 应该大力支持研究生组织化阅读。一方面,应该引导社会科学研究生进行组织化阅读,甚至应该将组织化阅读纳入培养环节;另一方面,应该将组织化阅读作为强化有组织科研的重要抓手,为各种形式的组织化阅读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参考文献 1 王余光.阅读与经典同行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3:17.2 何玲华,王哲平.经典原著阅读与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8(2):38-40.3 王春玺,常书铭.谈人文社科研究生学术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56-57.4 吴晓.经典阅读与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高教论坛,2020(7)

2、:62-63,87.5 陈斯琪.谈人文社科研究生学术阅读的功利尺度基于学生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1):12-16.6 王有亮.浅议文科研究生的经典阅读以文艺学研究生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27-29.7 孙锦明,曾佳怡.导师视角下社科类研究生专业基础阅读的思考以教育管理专业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1):42-46,54.8 孙秋云,黄健.文科研究生专业阅读的七个问题J.高校教育管理,2014(3):119-124.9 闫引堂,王丽君.精读原典:培养文科研究生的学术原创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2):18-21.10 陈斯琪.谈人文社科研究

3、生学术阅读的功利尺度基于学生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1):12-16.11 贺雪峰.关于社会学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2-18.12 贺雪峰.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两个不等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1):1-7.13 胡疆锋.高校读书会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在“从游”中学会创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37-143.14 贺雪峰.在野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153-241.15 赵晓峰.新形势下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应注重“三个贯通”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6):58-62,

4、76.16 邓倩.微时代研究生经典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J.出版科学,2017(3):76-79.17 李长伟.教育问题与经典阅读J.教育发展研究,2017(1):53-56.(责任编辑 周玉清)DOI:10.16750/j.adge.2023.09.005 摘要:质性研究范式下有多种研究路径,每一种研究路径在其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等5个环节有具体的要求,各环节指向同一研究路径要求的一致性原则,是求其可靠描述和解释研究现象的本质和意义,追求高质量的必要原则。以民族志、扎根理论、个案研究以及解释现象学分析四类研究路径为例,选取 8 篇质性研究文章进行对比,系统分析不同研究

5、路径的方法一致性和方法矛盾是如何体现的。研究发现,样本文章出现方法矛盾的原因是:混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区别而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去回答量化研究的问题,没有理解质性研究适宜回答什么样的研究问题,没有真正理解研究路径的方法要求,将三级编码误解为简单归纳的过程,以及回避描述步骤等问题。这些发现对研究生或新手研究者辨识研究目的与问题、选择适合研究途径进行高质量质性研究有重要的贡献。关键词:质性研究;研究路径;方法一致性;方法矛盾 作者简介:周钧,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100875;黄嘉莉(通讯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100875。质性研究范式下共存多种研究路径(

6、research approach),例如民族志、扎根理论、个案研究、基金项目:2017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的制度研究”(编号:17JJD880003)周 钧 黄嘉莉 以四类研究路径为例 质性研究路径的方法一致性分析:2023.9 28 研究生培养 解释现象学分析(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IPA)、叙事探究、自我研究、话语分析等1。不同的研究路径在其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样本选择、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 5 个环节的要求有所区别,每一种研究路径的研究过程需要与其研究路径的要求相匹配,此为一致性(

7、methodological consistency)原则。也就是,高质量的质性研究是当研究者选定了某一种研究路径时,自研究开始至研究结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遵照所选定研究路径的要求,才能达到方法一致性2,可靠地描述与解释研究现象的本质和意义。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社会学科尤其是教育学科领域,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采用质性研究范式。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生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完成学位论文。从目前我国学者包括研究生发表的质性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生的质性研究学位论文来看,有些研究者遵循了方法一致性的要求,有些则出现或多或少的方法矛盾问题。基于方法一致性原则,本文通过对一些质性研究文章进行对比,以澄清质性研

8、究过程如何与其研究路径的要求相匹配。一、研究方法 1.样本文章的选取 本文在知网选取作者宣称选用了质性研究的民族志、扎根理论、个案研究以及解释现象学分析等四类研究路径的文章共 8 篇,发表年份不限。之所以选择这四类研究路径,是因为它们被国内研究者普遍采用。每一类研究路径选择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其中一篇在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样本选择、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 5 个环节与其研究路径的要求相匹配(见表 1);另一篇文章则在上述 5 个环节出现(或部分出现)与其研究路径相矛盾的现象(见表 2)。表 1 第一组文章基本信息 文章 研究路径 研究目的 研究问题 样本选择 数据收集 数据分析 文章1 民族志 理

9、解和解释依附和反抗黑社会对流浪儿童来说意味着什么;揭示导致流浪儿童受迫害背后的制度性因素 为什么流浪儿童更经常地成为适合的迫害目标;他们是如何成为加害者的猎物的;在流浪生活中,流浪儿童能够获得哪些监护;流浪儿童是怎样应对外来迫害的 目的性抽样,43 名流浪儿童(聚焦在 2个流浪儿童小团体)7 个月的田野工作,参与式和非参与式观察、半结构访谈与无结构访谈,60 万字的田野笔记 不断编码、反复比较的过程中提炼主题 文章2 扎根理论 通过对大学教师个体在实践中对好教师的诠释,形成关于好教师的特征的理论模型 大学教师如何理解“好老师”的 概念驱动的理论抽样,8 人 个体访谈、焦点团体座谈 对样本逐一进

10、行两级编码,在主题间建立联系,形成理论 文章3 个案研究 理解在大学与小学合作开展校本研究的情境下,小学教师学习的内在机制 小学教师在校本合作研究的情境中是如何学习的 将“大学与小学合作 的 校 本 研 究 小组”确定为个案,从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界 定 个 案 的 边界,选择个案中的全体成员为样本 田野调查 1 年,全程参与校本研究小组的15 次会议,对每位参与者进行 2 次以上的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收集了参与者的反思笔记 三级编码 文章4 解释现象学分析 了解及诠释个体的经验和意义 基督徒前同性恋者改变的动机和经验是什么 目的性抽样,6 人 准结构访谈 逐个样本编码,在样本的主题之间建立联系

11、,发展更高层的主题 2023.9 29 研究生培养 表 2 第二组文章的基本信息 文章 研究路径 研究目的 研究问题 样本选择 数据收集 数据分析 文章5 民族志 了解傣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安静的原因,尤其是希望从傣族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认同以及傣族学生在母语、地方方言、普通话、专业术语之间转换的复杂性等方面去解释学生的行为 傣族学生为什么不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未提及样本选择方法,抽取某中学 7 年级某班,全班共有 54 人,其中傣族学生 30 人 一 次 非 参 与式观察 只 对 所 观 察的 一 节 校 本课 程 的 课 堂实 录 文 本 进行客观描述 文章6 扎根理论 从宏观上了解不

12、同类型高校各类女教师群体职业倦怠的发生原因(没有提出生成理论的目的)哪些原因导致高校女教师群体产生职业倦怠 未提及样本选择方法,选取代表性样本 118 人 个人访谈、小型座谈,包括面 对 面、视频、电话访谈 借 助Nvivo 10 软件进行三级编码,简单地归纳 文章7 个案研究 了解当前不同学科背景大学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不同学科背景大学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如何;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共性问题 选取浙江某高校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教龄、不同职称的 5 名教师 问 卷 调 查 和访谈 只 声 称 采 用扎根理论,但没 有 介 绍 如何分析 文章8 解释现象学分析 建立一个关于青少

13、年自主健身行为的概念模型 青少年(群体)是如何理解自主健身行为的 未提及样本选择方法,抽取体育研究者 16 人,体育教研员和体育教师 52 人,中学生 313 人,学生家长6 人 非正式访谈、问卷调查 用 主 题 突 出分类法,对突出 的 概 念 和主题归类 2.分析程序与一致性要求 本文先将不同研究路径的方法一致性要求进行归纳如表 3 所示,然后选取两篇文章为案例,根据各研究路径方法一致性的要求,系统对比分析样本文章在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样本选择、数据收集、数据分析 5 个环节中,如何体现方法一致性以及存在何种方法矛盾。二、分析结果 1.民族志的方法一致性“文化”是民族志的一个核心概念,贯穿

14、整个研究过程。民族志的研究问题和目的是想要深入、整体地理解共享某种特定文化模式的群体的文化习俗、观念及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某种行为特征以及变化过程等2。因此,民族志的研究对象是一群享有共同文化模式的群体,特别关注该群体的行为和事件背后的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s),以及这些行为所处的情境3127。采取民族志的研究者为了能够进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自然文化情境中,他们通常采用“知情者抽样”(informant sampling)的策略,即寻找知情者。好的知情者需要熟悉特定文化情境,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表达,能理解研究者的需求,愿意为研究者提供帮助。在知情者的帮助下研究者接触目标群体

15、,通过对目标群体的初步了解,再选择能够为研究提供丰富信息的样本4。民族志研究对田野工作的要求很高,要求研究者长时间地、反复地“沉浸”在被研究对象所处的文化情境中,研究者甚至成为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研究者通常采用参与式与非参与式观察、民族志访谈(ethnographic interviewing)、田野笔 民族志访谈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访谈。一般的访谈以研究设计为导向,制作具体化且有助于达成研究目的的问题并加以追问。民族志访谈则关心发生在人们身边的行动与事件的文化意义,它是开放的、循环的、需多次接触,最终了解在行动与事件表面之下人们的观念与意义(转引自潘慧玲主编教育研究的取经:概念与应用,上

16、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57 页)。2023.9 30 研究生培养 表 3 质性研究不同研究路径对其研究过程的要求 研究路径 研究目的 研究问题 样本选择 数据收集 数据分析 民族志 揭 示 社 会 和 文 化结构,理解共享特定 文 化 模 式 的 群体的观念、行为和互动,解释他们对行 为 和 互 动 所 赋予的意义,以及文化发生的作用 处于特定社会情境中的某个群体有何种文化习俗;他们如 何 看 待 某 种 现象;他们的观念有何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是什么;他们的某种行为特征及变化过程 知情者抽样;在目标群体中进行目的性抽样 长时间地、反复地“沉浸”在被研究对象所处的文化情境

17、中;参与式观察、民族志访谈、田野笔记、文档资料、实物等;必要时采用问卷调查 通常采用质性数据的归纳分析方法,也采用会话分析、内容分析等;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扎根理论 建 立 关 于 个 体 或群 体 如 何 建 构 意义、如何行动和互动的理论;自下而上 地 从 个 案 样 本的 经 验 资 料 中 生成理论,用理论去解释研究现象 针 对 特 定 问 题(issue)或现象了解个体或特定群体的观点态度、形成和变化过程、影响因素和机制 概念驱动的理论抽样,通常有多次抽样历程 进入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情境中访谈、观察、收集实物等 理论抽样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的多次循环;单个样本数据分析;扎根理论的

18、三级编码;撰写“备忘录”;连续比较 个案研究 以 某 种 理 论 为 视角,在一个真实的情 境 下 对 一 个 有边 界 的 系 统 进 行整体性探究,以深入、全面地理解研究现象 回答“如何”“为什么”的问题 先确定“个案”的类型如个体、小群体、事件、项目、机构等,然后界定个案的边界,之后再进行目的性抽样 进入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情境中收集数据,采用访谈、直接观察与参与式观察或收集文档资料、实物等,必要时采用问卷调查 多 样 化 数 据 分 析 方法,如分析性归纳、米尔斯与休伯曼的分析框架、抽象与比较、话语分析等,可遵循罗伯特殷(R.Yin)提出的分析策略和分析技术 解释现象学分析 通 过 探

19、究 个 体 在某 种 情 境 下 如 何理 解 某 种 独 特 的经验现象,从而对个 体 的 经 验 和 意义进行双重诠释 个体如何理解自己的某个特定经历;个体根据自身的经历如何理解某个概念;个体经历了怎样的观念转变过程 小样本、同质性,即选择具有类似特定经历、类似社会文化背景的样本 要求研究者进入研究对象生活的自然情境中,通常采用一对一的深度访谈收集数据,其他方法如观察、非正式访谈、研究对象的日记、实物等作为辅助 六步迭代分析:单个样本数据阅读、批注、发展主题、形成上位主题、分析下一个样本数据、个案样本间建立模式 记等方式多渠道收集数据,同时收集视频和音频资料、文件档案、日记等辅助性数据,甚

20、至采用量化研究的问卷去收集数据。如此才能深入地且从整体上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本质和文化意义5。民族志通常采用质性研究常用的数据归纳分析方法,即对资料进行编码,寻找资料中出现的主题(themes)并发展出概念,通过连接概念形成理论6162-165。由于民族志特别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成为民族志研究者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之一3193。另外,由于民族志数据的多样化,也可用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去分析书面的文件档案,还可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7。以上即民族志在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样本选择、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 5 个环节的

21、方法一致性要求。文章 1 希望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流浪儿童更容易成为迫害目标?他们是如何成为加害者的猎物的?在流浪生活中,流浪儿童能够获得哪些监护?流浪儿童是怎样应对外来迫害的?其研究目的在于解释依附和反抗黑社会对流浪儿童来说意味着什 2023.9 31 研究生培养 么,揭示导致流浪儿童受迫害背后的制度性因素。作者选取了铁路上海站地区的 43 名流浪儿童为样本,其中又以两个流浪儿童小群体共 11 名流浪儿童为主要关注对象。他们的年龄在 9 岁到 18 岁之间,文化程度都是在初中一年级及以下,绝大部分是男孩,只有 2 名流浪女童。大部分儿童都不是上海本地人,以来自中西部地区不发达地方的居多。流浪

22、儿童在街头流浪的时间从 1 天到 5 年不等。作者从2005 年 4 月到 2006 年 1 月,先后用 7 个月的时间在铁路上海站地区进行田野工作。在与流浪儿童建立起信任关系后,对流浪儿童进行参与式观察、准结构访谈和无结构访谈,撰写了合计 60 万字的田野调查笔记。关于数据分析,作者通过不断编码(coding)、反复比较(constant comparing),发现了三个反复出现的主题(themes),作者认为这三个主题正好验证了犯罪的三要素理论,因而没有再进一步发展理论。以上分析显示,文章 1 在研究目的及研究问题、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5 个环节符合民族志路径的方法一致性要求。文章

23、5 作者在某初中进行间断式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对学校的情况很熟悉,尤其与该校参加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有很多交流。作者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观摩了七年级某班的一次校本课“傣族民居”,作者认为傣族民居是傣族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因此预想傣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傣族学生在课堂上非常安静,不回答问题。于是作者提出研究问题:这些傣族学生为什么不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其目的是了解傣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安静的原因,尤其是希望从傣族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认同,以及傣族学生在母语、地方方言、普通话、专业术语之间转换的复杂性等方面去解释学生的行为。之后,作者选取该班学生(全班 54 人,其中

24、傣族学生 30 人)和上课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文章 5 在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样本选择方面都符合民族志研究路径的要求。作者虽然于 2006 年 4 月至 2008 年 3 月参加了该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但作者的选题是在一次观摩课后提出的,之后作者虽然去过该学校,但是并没有再进入傣族学生的课堂中。可见,作者的田野工作是一次性的、短暂的(一节课)、非沉浸式的。作者仅通过一节课的非参与式观察收集数据,数据来源单一且极为不丰富。一次性非参与式观察是在研究者提出研究问题之前发生的,也就是说,研究者提出研究问题后,并没有再去收集数据。作者也没有说明数据分析的方法。总之,以上田野工作、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与民

25、族志路径的要求完全背离,即方法矛盾。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现象不仅仅背离民族志要求,也背离了一般质性研究的要求。2.扎根理论的方法一致性 扎根理论的研究目的是自下而上地从样本的经验资料中生成理论,用理论去“解释”研究现象而不只是“描述”研究现象8。因此,尽管扎根理论回答的研究问题与其他研究路径类似,通常包括在某种特定情境中某一现象的特征是什么、这一现象如何形成、如何发展和变化、哪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去影响其发展和变化,这些经验对研究对象的意义是什么9,但是,扎根理论需要以生成理论的过程去呈现研究结论,例如形成观念模式、特征与结构模型、影响因素模型、过程机制等10,这一点与其他研究路径有所区别。扎根理论采

26、用概念驱动的理论抽样策略,通常有多次抽样历程。在初始抽样时,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抽取“典型性”或“类型代表性”的样本,通过对首次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指引第二轮的理论抽样。第二轮抽样、收集和分析数据后又可引出下一轮的理论抽样,形成“分析引出概念,概念提出问题,从问题中确认样本,再收集资料”的历程,以利于研究者对概念有更深入、更丰富的理解。这一循环过程延续到所有的概念都被完善地界定和解释到饱和为止11。这种循环过程决定了扎根理论在每一轮数据收集后需要逐个样本进行数据分析,而不是等所有样本的数据收集完成后才统一对所有数据进行三级编码;其收集数据过程是不断对接新问题而迭代,其目的是提出概念,经过多轮

27、次的数据收集及分析,进行连续比较以实现概念的密实性。扎根理论提出了严格的三级编码数据分析过程,我国学者陈向明教授及团队对三级编码技术进行了本土化探究,也就是第一级编码包括贴标签、发现类属、类属的属 2023.9 32 研究生培养 性与维度分析,第二级编码是通过撰写故事、对故事进行概念化以提炼核心类属,第三级编码将所有类属按中心现象发生的过程关联起来,即通过原因、现象、情境、干预条件、行动、结果分析进行关联类属12。以上即扎根理论的方法一致性要求。文章 2 的研究问题是:大学教师在遭遇和应对困境时如何理解“好老师”?其目的是通过对大学教师个体在实践中对好教师的诠释,形成关于好教师的特征的理论模型

28、,作者采用了扎根理论路径。作者首先选择一位大学教师进行访谈,并对访谈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出现的相关类属或概念,抽取另外一位大学教师进行访谈、分析数据。为进一步充实已形成的类属或概念的属性与维度的密实度,作者又根据类属或概念的相关性进行理论抽样,选取了另外 6 位大学教师。研究以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数据分析过程严格遵守扎根理论的三个关键要求,如逐个样本分析、三级编码的过程规范以及详细描述各级编码的过程并展示编码示例、撰写故事线(备忘录)以提炼核心类属,并以图示的方式展示如何通过关联类属以形成理论模式。文章 2 在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5 个环节符合扎根理论路径的方法一致性要

29、求。文章 6 的作者声称采用扎根理论,但研究问题却是哪些原因导致高校女教师群体产生职业倦怠,其研究目的在于宏观分析不同类型高校、不同类型女教师群体职业倦怠产生的共同原因,并非通过深入探究处于某种具体情境中的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进而发展出中层理论。文章 6 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不符合扎根理论的要求。除此之外,作者采用了量化研究的分层随机抽样而不是概念驱动的理论抽样,作者的抽样结果涵盖不同层次院校、不同岗位、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称的 125 名女教师,访谈后发现有 9 名教师没有职业倦怠感或倦怠感很低,最后获得 119 个样本,从而声称样本具有总体代表性。作者以面对面个人访谈、团体座谈、

30、视频和电话的方式收集数据,之后对所有样本的数据进行统一的分析,而不是逐一分析每个样本的数据。作者采用了三级编码技术并用 Nvivo10 软件辅助编码,且展示了编码示例,但是此编码过程仅仅是一个不断“归纳”的过程,并没有严格遵循三级编码的要求。总之,此研究在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样本选择、数据分析等方面出现了方法矛盾的问题。3.个案研究的方法一致性 个案研究是指对一个有边界的系统(a bounded system),如有范围的时间和空间内的个体、群体、机构、组织、事件、行动、项目等,在某种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有逻辑的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整体的、深入的描述与解释。尤其是当研究现象与情

31、境之间有复杂的交互作用时,研究者需要考虑情境对研究现象的影响,此时选择个案研究更为恰当6183-184。因此,个案研究的目的是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下对一个有边界的系统进行研究,以深入、整体地理解研究现象。个案研究适于回答“如何”(how)、“为什么”(why)这样的研究问题。个案研究需先根据研究选题来确定是什么类型的个案(defining the case),之后,确定个案的边界(bounding the case),如个案包括哪些人、时间和空间范围是什么,最后再根据研究问题在个案中选取样本1331-35。个案研究要求进入自然情境中收集数据,可采用质性研究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如访谈、直接观察与参与

32、式观察、文档资料、实物等。有的个案研究如嵌入式个案研究(embedded case study)也会采用结构化问卷调查去收集数据。总之,个案研究要求多重数据来源、建立个案研究资料库、发展证据链。关于数据分析,罗伯特殷(R.Yin)提出了四种分析策略(analytic strategy),包括依据理论视角、扎根数据、发展个案的描述性框架、检视相互对立的解释。同时,为保证研究效度,他还提出了五种分析技术,包括类型比对(pattern matching)、建立解释(explanation building)、时间序列分析(time-series analysis)、逻辑模型(logic models

33、)、跨个案聚类分析(cross-case synthesis)13192。本文 关于理论在个案研究中的作用,Creswell 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理论在个案研究中有三种不同的用法,其一是由理论全面引导研究,其二是在研究后期应用理论去解释研究发现,其三是没有使用理论,仅仅是个案的描述。转引自潘慧玲主编教育研究的取径:概念与应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84 页。2023.9 33 研究生培养 认为,罗伯特殷提出的数据分析策略和分析技术与质性研究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如分析性归纳、米尔斯与休伯曼的分析框架、抽象与比较、话语分析等并没有冲突,个案研究亦可采用这些常用的数据分析

34、方法。以上为个案研究的方法一致性要求。文章 3 以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为视角,关注当前在“跨越边界”的教师专业学习中,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由大学教师带动中小学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的情境下,小学教师学习的内在机制。文章 3 的研究问题是:小学教师在校本合作研究的情境中是如何学习的?四级矛盾如何推动教师学习?作者将“大学与小学合作的校本研究小组”确定为个案,从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界定个案的边界,选定某小学从 2014 年 9 月到 2015 年 9 月由某高校教育研究者指导的跨学科校本研究小组,小组中全体成员为研究的样本。作者进入学校情境中进行了长达 1 年的田野工作,全程参与校本研究小组的 15 次会议(形成

35、 15 个会议实录),对每位参与者进行 2 次以上的深度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形成 2 份团体访谈记录和 39 份深度访谈记录,同时收集了参与者的反思笔记。作者对数据进行了三级编码,但是没有对每一级编码过程进行详细描述。文章 3 在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样本选择、数据收集 4 个环节符合个案研究路径的方法一致性要求,但是作者采用了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进行数据分析,这里引出一个问题,即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适用于其他研究路径吗?本文认为,如果研究者严格按照三级编码的要求去分析数据,并在文章中呈现出三级编码的思路,应该是可以被接受的。文章 7 的研究目的是了解当前高校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36、问题是:当前不同学科背景高校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如何?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共性问题?作者选取浙江某高校为个案,但是没有说明选择的原因。作者选取了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教龄、不同职称的 5 名教师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数据。对 5 个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个人信息、构成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 3 个方面的自我评价以及对教学学术的认可度;对 5 个样本进行访谈。文章没有说明访谈的次数,也没有采用其他途径收集数据。作者声称采用了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但没有展示具体的分析过程。本文认为,文章 7 虽然选取某高校(一个有边界的系统)为个案,但是其目的并不是要深入、整体地理解在某种具体情境下此个案的某

37、种典型现象(例如该校教师在教学上有突出表现但是在科研上却表现平平的独特现象),只是了解他们的教学发展现状,这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并非回答“如何”或“为什么”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该校教师出现发展教学而忽视科研的现象?学校发展定位、教师发展政策、生源状况等情境性因素如何促使或阻止此现象的形成?)作者也没有以某种理论视角去思考研究现象。作者采用代表性抽样选取学科背景、教龄、职称上有代表性的样本,而不是采用目的性抽样原则去选取教学表现突出但是科研表现平平的典型样本。作者的数据来源单一、数据不丰富,难以形成证据链,尤其是忽视了个案研究注重情境与现象的交互作用的特点,欠缺收集与研究现象相关的背景性资料

38、。作者只用了几个字草草说明数据分析方法,降低了研究的透明度。因此,本文认为,文章 7 在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等环节不符合个案研究的要求,此乃个案研究的方法矛盾。4.解释现象学分析的方法一致性 解释现象学分析(IPA)产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其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探究个体在某种情境下如何理解某种独特的经验现象,从而对个体的经验和意义进行双重诠释(a double hermeneutic),即研究对象理解自己的生活经验,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理解进行再次地理解14。IPA 通常回答以下研究问题:个体如何理解自己的某个特定经历?个体根据自身的经历如何理解某个概念?个体经历

39、了怎样的过程而转变观念15?IPA 倾向选择同质性的小样本16,在进行目的性抽样时需要清晰界定样本的边界,即要选择具有类似特定经历的,生活在类似的社会、文化和地域情境中的样本,如此才能达到其探究研究对象在特定情境下对特定经历的理解之目的。IPA 要求研究者进入研究对象生活的情境中,通常采用一对一的深度访谈去收集数据,也可以采 2023.9 34 研究生培养 用其他方法如观察、电子邮件对话、研究对象的日记等作为辅助17。在分析策略上,IPA 借鉴诠释学的“诠释循环”(hermeneutic circle)理念,关注“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动态、非线性关系,在“整体”框架下去理解“部分”,通过对“

40、部分”的理解而形成对“整体”的理解。此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可以从不同水平去分析18。IPA 提出数据分析的六步迭代要求。首先对样本单独进行数据分析,步骤包括:第一步,反复阅读原始数据、沉浸其中。第二步,对原始数据文本进行初步批注,例如描述性批注、语言性批注、第一重解释性批注、第二重解释性批注。初步批注是数据分析的关键,它是落实双重诠释和诠释循 环 的 基 础。第 三 步,阅 读 批 注 以 发 展 主 题(themes)。第四步,建立主题之间的联系并形成上位主题(super-ordinate theme)。第五步,综合上述四步对下一个样本进行分析,此时可将前一个样本分析的结果“悬置”起来,允许不

41、同于前一个样本的新的主题出现。第六步,在个案样本之间建立模式或联系18。以上为 IPA 的方法一致性要求。文章 4 的研究问题是基督徒前同性恋者改变的动机和经验是什么,其研究目的是想呈现出基督徒前同性恋者生命改变的经验样貌。文章 4 选取 6 个样本,包括 3 位男士、3 位女士,他们在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等方面都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基督徒,都因为希望改变同性恋倾向而参加了某民间团体组织的读书会,并且在被选为样本之前已经走出同性恋倾向。本文认为这 6 个样本经历了类似的改变经验,具有同质性。研究者主要采取半结构访谈收集数据,遵循了 IPA 的数据分析步骤,先分析第一个样本,提炼主题并将主题链接起

42、来。之后继续分析其他样本,列出新发现的和已经存在的主题。最后在所有主题中建立更高层的主题与脉络。文章 4 的研究过程符合 IPA 方法一致性要求。文章 8 回答的研究问题是青少年群体如何理解自主健身行为,其研究目的是建立一个关于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概念内涵和理论模型,且此概念内涵和理论模型具有普适性,超越情境,适用于各地的青少年群体。这与 IPA 探究个体或小群体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自己的经验和意义的目的是不一致的。作者选取三个省的体育学研究者 16 人、体育教研员和体育教师 7 人、业余体校教练 2 人、中学生 12 人及学生家长 6 人进行非正式访谈,并且选取来自 15个省市的中学生 301

43、人进行开放式问卷,声称样本具有代表性。本文认为,作者的样本选择与 IPA 的“同质性、小样本”原则相矛盾。作者没有对样本数据进行逐一分析,而是统一分析所有研究对象的访谈文本,具体的分析方法是“先按特征描述的行为要素主题分为大类,在根据每个大类中的细节特征描述创建细分小类”。也就是说,作者采用了自上而下的分析策略,先归纳主题,再丰富每个主题下的内容。上述数据分析完全背离了解释现象学的要求,整个研究过程的 5 个环节都出现了方法矛盾。三、对质性研究路径及其方法一致性的反思 根据四类研究路径的对比分析,为什么有的质性研究过程出现了方法矛盾?其原因包括以下:其一,混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区别,用质性研

44、究方法去回答量化研究的问题。例如,文章 6提出了量化研究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却采用质性研究的扎根理论路径,声称采用扎根理论却又采用量化研究的分层随机抽样抽取代表性样本;文章8 也提出了量化研究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却采用质性研究的 IPA 路径,但是又抽取有代表性的 300余人的大样本,与 IPA“同质性小样本”的要求相矛盾,数据分析更是没有遵循 IPA 的迭代分析要求。换言之,研究问题、研究目的与样本选取要匹配研究路径的范式,突出研究目的和问题的本质和研究方法相对接的要求。其二,没有理解质性研究适宜回答什么样的研究问题。例如,文章 7 作者发现了某高校存在“教师在教学上表现突出但是在科研上

45、表现平平”的独特现象,作者以该校为个案,提出的研究问题是“不同学科背景高校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如何?”“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共性问题?”本文认为,对于个案学校的上述独特现象,更适合回答的研究问题是“为什么该校教师出现教学表现突出却在科研上表现平平的现象?什么原因如何促成了此现象 2023.9 35 研究生培养 的形成?”也就是说,个案研究要深入、整体地理解某种情境下的独特现象,更适合回答“为什么”“如何”的问题,突出根据研究问题选择适合研究路径的认识问题。其三,没有真正理解不同研究路径的方法要求。例如,文章 5 作者采用民族志路径,却没有真正理解民族志的本质特征,只有一次进入课堂(田野)、一

46、次非参与式观察收集数据、分析一份观察数据,完全忽视民族志需要长时间地、反复地“沉浸”在被研究对象所处的文化情境中,要采用参与式观察、民族志访谈等多种途径收集数据,等等,突出明确研究路径的深层特征的训练要求。其四,将三级编码误解为简单归纳的过程。例如文章 6 采用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但是却将第一、二、三级编码简化为归纳再归纳的过程,完全误解了三级编码的严谨步骤。也就是说,三级编码具有不同时间点的迭代特征,体现螺旋向上概念化的过程,这是研究者接触三级编码必须明确的细节。其五,数据分析过程的回避做法。对于各种研究路径来说,数据分析是一个难点,也是关键步骤,因此要求研究者详细描述数据分析的方法和具体步

47、骤,将研究过程透明化19。文章 7 作者仅用“采用扎根理论进行数据分析”几个字草草说明,文章 5甚至没有提到数据分析方法。也就是说,研究过程透明化是为了遵守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也是国内和国际学界非常重视的环节。另外,基于前文质性研究各种研究路径的方法一致性分析,可能招致“质性研究必须选定具体的研究路径吗?”的疑问。从已发表的质性研究文章来看,有的研究者虽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但是没有选择研究路径,研究者经过目的性抽样,进入研究对象所处的情境通过访谈法、观察法等多途径收集数据,用分析性归纳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这类没有选定研究路径的质性研究可靠吗?本文认为,只要研究者的整个研究过程都

48、是符合质性研究的规范,可视为可靠的质性研究,是具有一定程度质量的研究。对于新手研究者来说,可以先尝试初步的质性研究探索,待熟悉了质性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之后再选用不同的研究路径,以进一步规范研究方法过程,从而提高质性研究质量。参考文献 1 DENZIN N K,LINCOLN Y S.Introduction:the discipline and practic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DENZIN N K,LINCOLN Y S.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M.5th ed.Thousand Oaks:Sage,20

49、18:17-21.2 HOLLOWAY I,TODRES L.The status of method:flexibility,consistency and coherenceJ.Qualitative research,2003,3(3):345-357.3 PUNCH K.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M.Los Angeles:Sage,2009:127.4 BERNARD H R.Research methods in anthropology: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M

50、.5th ed.Plymouth:Altamira Press,2011:149-152.5 PUNCH K,OANCES A.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M.2nd ed.Los Angeles:Sage,2014:233.6 潘慧玲.教育研究的取经:概念与应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2-165.7 费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M.龚建华,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81-82.8 陈向明.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1):2-15.9 风笑天.问题与路径:二孩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