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血常规血细胞分析仪直方图.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7842433 上传时间:2025-01-20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15.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常规血细胞分析仪直方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血常规血细胞分析仪直方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血液检查,实验诊断,1,血常规检查,即全血细胞分析,可以对感染、炎症、手术后、血液系统疾病、肝脾病等进行辅助诊断、监测治疗效果等,。,2,标本采集与要求,抗凝剂:,EDTA-K2,静脉采血方法:,4,小时内测定,毛细血管采血方法:半小时内测定,手指血与静脉血有差异,条件允许尽可能静脉采血,尽可能同一体位(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于站位时增加)、一定时间和近似生理条件下采血,3,血细胞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实质上是指对一定体积内血细胞数量及异质性进行分析的仪器,包括血细胞计数与分类、血红蛋白测定及网织红细胞计数等众多分析项目,是临床检验工作中最常用的仪器。,4,类别,参数,首字母缩写,检测方法,RBC,红细胞,RBC,鞘流,DC,检测方法,红细胞比积,HCT,RBC,累积脉冲高度检测法,平均红细胞体积,MCV,MCV(fl)=,(,HCT1015,),/,(,RBC/L,),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根据红细胞直方图算出,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根据红细胞直方图算出,HGB,血红蛋白,HGB,SLS,血红蛋白检测法,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MCHC(g/L)=HGB(g/L)/HCT,5,类别,参数,首字母缩写,检测方法,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MCHC(g/L)=HGB(g/L)/HCT,PLT,血小板,PLT,鞘流,DC,检测方法,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根据血小板直方图算出,平均血小板体积,MPV,MPV(fL)=PCT(%)/PLT(103/L)1000,大血小板比率,P-LCR,根据血小板直方图算出,血小板压积,PCT,根据血小板直方图算出,6,类别,参数,首字母缩写,检测方法,WBC,白细胞,WBC-C,FSC,白细胞,WBC-D,DIFF,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流式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SO%,中性粒细胞数,NEUT#,淋巴细胞数,LYMPH#,单核细胞数,MONO#,嗜酸性粒细胞数,EO#,嗜碱性粒细胞数,BASO#,7,血细胞分析仪在进行细胞分析时,将每个细胞的脉冲根据其体积大小分配并存储在相应的体积通道中,每个通道收集的数据被统计出相对数,表示在,Y,轴上,体积数据以飞升,(fl),为单位,表示在,X,轴上。可将白细胞体积从,30,450fl,分为,256,个通道,每个通道,1.64fl,,依据体积大小分别将其放在不同的通道中,得到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初步确认:第一群是小细胞区,主要是淋巴细胞,体积在,35,90fl,之间;第二群是中间细胞群,主要是单核细胞,体积在,90,160fl,,;第三群为大细胞区,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它分叶多,颗粒多,体积可大至,160fl,以上。,中间细胞,8,血小板和红细胞共用一个小孔管。正常人红细胞体积和血小板体积有明显的界限。因此血小板计数准确容易。当血细胞悬液中含有异常血细胞(如小红细胞)时,划分界限不清。为使血小板计数有较高的准确性,计算机对血小板和红细胞分布图进行判断,将血小板计数的上限阈值判定线放在红细胞和血小板分布图交叉部分的最低处计数。,9,3.,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直方图是血细胞分析仪用电阻抗原理对血细胞进行检测,以细胞体积为横坐标,细胞的相对数量为纵坐标,表示某一种细胞数量分布情况,可反映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10,白细胞直方图,1,、正常白细胞直方图,11,2,、异常白细胞直方图,12,13,14,15,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6,17,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8,19,恶性纤维组织细胞增生症,20,红细胞直方图,不同类型贫血红细胞直方图,21,血小板直方图,各类血小板直方图,22,单核,淋巴,嗜碱,中性,嗜酸,白细胞五分类散点图,SFL,荧光强度,(RNA,DNA,),SSC,侧向散射光强度,(,细胞核的分叶情况、有无颗粒,),23,尿液有形成分检查,24,25,尿液分析的内容,尿液理学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形态学检查,26,一、尿液的理学检查,包括对尿量、颜色、透明度、比密、气味、(酸碱度)、渗透量、电导率等物理指标进行分析检验。,27,二 尿液的常规化学检查,尿液干化学检验项目主要有:,pH,、比密、蛋白质、葡萄糖、酮体、胆红素、尿胆原、亚硝酸盐、红细胞(潜血)、白细胞(粒细胞酯酶);维生素,C,。,28,干化学检查和镜检,已经有很多研究和文献证明,尿干化学检查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项目,不能取代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查,尿液干化学检查的所有内容也都是过筛性检查内容,并不能取代显微镜检查内容;而显微镜检查也不能取代化学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干化学检查与湿化学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应用价值也有不同。,29,常见的几个问题,红细胞,:,干化学(,+,)镜检(,-,):可能由于尿液红细胞被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或某些患者尿液中有对热不稳定酶、肌红蛋白或菌尿。,干化学(,-,)镜检(,+,):可发生在尿中含大量维生素,C,或试带失效时。,白细胞,:,干化学(,+,)镜检(,-,):可能为尿液在膀胱贮存时间过长或其他原因致使白细胞破坏。,干化学(,-,)镜检(,+,):多发生在尿液中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为主时。,30,三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尿液显微镜形态学检查也称作尿沉渣检查或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显微镜检查包括定性检查、定量检查、红细胞形态分析等内容。,常规显微镜检查主要观察的内容是细胞、管型、结晶三大类成分。同时注意发现异常细胞和寄生虫。,31,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学比较,32,尿液细胞检查,红细胞,白细胞,吞噬细胞,上皮细胞,33,1.,红细胞,未染色的正常红细胞为双凹圆盘状,淡黄色,直径大约,7,8m,渗透压对红细胞的影响:,低渗透压,尿中红细胞胀大,使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细胞膜,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影红细胞,。,高渗透压,尿中红细胞皱缩,体积变小,似锯齿形、棘形或桑葚状。,PH,对红细胞的影响:,酸性,尿中,红细胞膜脂质内层面积增加,体积变小。,碱性,尿中,红细胞膜脂质外层面积增加,细胞肿胀,容易溶解破裂,边缘不规则。,34,血尿,健康成人,24,小时尿中红细胞不超过,100,万个,随机一次尿如果不离心浓缩,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到,离心浓缩后高倍镜视野下偶见。,尿液离心沉淀后每个高倍镜视野可见,1,2,个红细胞,即为红细胞增多。,尿液中镜下红细胞,3/HPF,,且肉眼不能看到尿液显血色,称为,镜下血尿,。,1L,尿液中含血量在,1ml,以上,肉眼能观察到尿呈红色,称为,肉眼血尿,。,35,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非肾小球性血尿,,主要见于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道毛细血管破裂的出血,红细胞未受肾小球基底膜挤压,因而其形态正常。来自肾小管的红细胞虽可受,PH,及渗透压变化的作用,但因时间短暂,变化轻微,故呈均一性血尿。,36,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肾小球性血尿,,即变形红细胞性血尿,其中的红细胞形态变化与肾小球基底膜病理性改变对红细胞的挤压损伤,各段肾小管内不断变化的,ph,、渗透压、介质张力、代谢产物对红细胞作用有关。,37,临床意义,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见于暂时性血尿、泌尿系统自身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尿液蛋白质一般不增多。,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常伴有尿蛋白增多及管型出现。,38,2.,白细胞,尿中性粒细胞呈圆球形,直径,10,14m,,较红细胞大,不染色时的细胞核较模糊,胞质内颗粒清晰可见,无明显蜕变,常分散存在,外形完整。,39,在正常尿中可偶然见到,1,2,个白细胞,/HPF,,如果高倍视野见到,5,个白细胞或每小时尿白细胞,4000,个,称为,镜下脓尿,。如尿液含大量白细胞,成乳白色,含甚至出现凝块,称为,肉眼脓尿,。,闪光细胞,(,glitter cell,):在低渗条件下有时可见到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分子运动。由于光折射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因其运动似星状闪光,故称为闪光细胞。,白细胞检查,40,脓细胞,:,是由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形成,其外形多变,细胞质内充满颗粒,细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41,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炎症急性期,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也见于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分泌物污染尿液。,淋巴、单核细胞增多,:见于肾移植术后、慢性炎症、新月形肾小球肾炎,应用抗生素、抗癌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细胞减少或消失。,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可见。,42,3.,吞噬细胞,吞噬细胞约为白细胞的,2,3,倍,可分为小吞噬细胞和大吞噬细胞。,小吞噬细胞,来自中性粒细胞,多吞噬细菌等微小物体;,大吞噬细胞,来自单核细胞称为巨噬细胞,边缘不整齐,胞核呈肾性或类圆形,胞质丰富,胞质内含有大量被吞噬的物体,有时胞质能见到空泡及伸出的阿米巴样伪足。,43,临床意义,尿中吞噬细胞可见于泌尿系统急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且常伴白细胞增多,并伴有脓细胞和细菌。尿吞噬细胞的多少常与炎症程度有密切关系。,44,4.,上皮细胞,尿中上皮细胞来源于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可按组织学和形态学进行分类,对泌尿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肾小管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表层移行上皮细胞(大圆上皮细胞),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尾行上皮细胞),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45,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或多边形,又称多边细胞,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约为,1.5,倍,),;胞核圆形,核膜厚,核突出易见;胞质中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件数量不等的含铁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粒,此时称,复粒细胞,。,46,临床意义,尿液中一旦增多,即提示肾小管病变。,见于,:,急性肾小管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症,如肾小管上皮细胞成堆出现提示肾小管有坏死性病变;,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见复粒细胞);,肾移植术后,1,周,尿内可出现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后逐渐减少至恢复正常,但如放生排斥反映,则尿中可再度大量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如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见含铁血黄素,则提示有慢性心力衰竭、肾梗死、血管内溶血等。,47,移行上皮细胞,表层移行上皮,:因胞体较大又称大圆上皮细胞,其体积可随器官胀缩状态而变化较大。器官充盈时,脱落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4,5,倍,多呈不规则圆形,核较小,常居中;器官收缩时,则细胞体较小,约为白细胞的,2,3,倍,形态较圆。,48,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又称尾形上皮细胞或纺锤状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锤形或带尾形,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49,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形态较圆,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统称为较圆上皮细胞,但两者有差别,底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较大,而核较小。肾小管上皮细胞则反之。,50,临床意义,移行上皮细胞增多提示相应部位的病变,如膀胱炎时可见大量大圆上皮细胞;肾盂肾炎时可见大量尾行上皮细胞。,51,鳞状上皮细胞,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是尿液中最大的上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曲,胞核很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可有,2,个以上小核,全角化者核更小,甚至不见。这种细胞形体扁平而薄,又称,扁平上皮细胞,。,52,临床意义,正常尿中可见少量鳞状上皮细胞,如大量增多并伴有白细胞增多,则提示有炎症。女性患者则应排除阴道分泌物混入的位于阴道表层的扁平上皮细胞。,53,尿液管型检查,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集体,是尿沉渣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成分,形成管型的四个条件:,原尿中有清蛋白、,T-H,蛋白,肾小管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能力,尿流缓慢,有局部性尿液淤积,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54,透明管型,呈规则的圆柱体,但大小、长短很不一致,通常两边平行,两端钝圆(一端可稍尖细成尾形),平直或略弯曲,甚至扭曲,质地菲薄。,55,正常人晨尿中可偶见透明管型,儿童尿中透明管型较成人略多,老人尿中透明管型较常见。剧烈运动、发热、心功能不全时透明管型略微增多。,尿中透明管型明显增加多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肾淤血、高血压、肾脏动脉硬化和肾淀粉样变性。急性肾小球肾炎时,透明管型常与其他病理性管型同时出现;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尿中可长期大量出现透明管型。,肾炎晚期可出现异常粗大的透明管型,称为肾衰竭管型,是宽幅管型的一种类型。,56,红细胞管型,管型基质中嵌入红细胞且多在,10,个以上,其中红细胞常互相粘连而无明显的细胞界限,有时红细胞形态完整,有时因溶血仅见红细胞残影。,57,正常人尿中无红细胞管型和血红蛋白管型。,若尿中检出红细胞管型则提示肾单位有出血性改变。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肾充血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还可见于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等肾脏实质出血性疾病。,血红蛋白管型可见于输血血型不符合造成的溶血反应。,58,白细胞管型,管型中充满白细胞(或脓细胞)且多退化变性或坏死,一般为中性粒细胞,细胞呈球形,有时呈团性重合。,59,正常人尿中不会出现白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内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脓细胞。因此多与感染性疾病有关。,若尿中检出白细胞管型则提示肾脏有化脓性或细菌性感染,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肾实质感染性疾病,是上尿路感染的标志物。也见与肾脏非感染性炎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患者,但多与肾上皮细胞管型和红细胞管型同时出现。,60,肾小管上皮管型,管型内含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中的细胞呈瓦片状排列,可充满管型,细胞大小不等,胞核模糊。,61,正常人尿中无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尿中检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表示肾小管腔内的上皮细胞有病变和脱落。是肾脏疾病加重的指标。,在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小管损伤时出现。如急性肾小管坏死、肾淀粉样变性、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肾小球肾炎晚期等。,妊娠中毒症、药物、重金属或化学品中毒症也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62,颗粒管型,管型基质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物,外形常较透明管型短而宽大,颗粒轮廓清晰,容易折裂,可有不规则的断端,呈无色、淡黄褐色或棕黑色。按颗粒的粗细可分为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2,种。,粗颗粒细胞 细颗粒细胞,63,正常人尿中无,但在剧烈运动后、高热、脱水等情况下可偶见细颗粒管形。,尿中颗粒管形同透明管形同时存在和出现。,尿中细颗粒管型的出现和增加,提示肾脏有实质性改变。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硬化症、药物中毒等。,一般情况下细颗粒管形出现表示症状较轻,而粗颗粒管形出现提示病情加重,如肾功能衰竭时会出现宽福的粗颗粒管型。,64,蜡样管型,其外形似透明管型,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淡黄色,折光性强、质地厚、易折断、有切迹或泡沫状,较短而粗,一般略有弯曲,末端常不整齐。,65,正常人尿中无蜡样管型。,尿中检出蜡样管型是预后不良的征象,提示病情严重,肾小管有严重坏死或肾单位慢性损害。长期少尿和无尿则可导致管型长期滞留于肾小管内,形成蜡样管型。,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淀粉样变、肾功能不全、肾移植慢性排异反应等。,66,脂肪管型,管型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折光性很强的脂肪滴。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尤多见于肾病综合症,预后不良,67,尿液结晶检查,生理性结晶,:多来自食物及机体盐类正常代谢产生的各种酸性产物,与钙、镁、铵等离子结合成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又称代谢性盐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病理性结晶,:是由于各种疾病因素,在尿中出现的或者由于某种药物在体内代谢异常而出现的结晶。,68,生理性结晶,草酸钙结晶,:为无色方形闪烁发光的八面体或信封样。,69,尿酸结晶,:呈黄色、暗棕色,其形状为三棱形、哑铃形、蝴蝶形或不规则形。,70,磷酸钙,:有非结晶、粒状形、三棱形,排列成星状或束状。,71,三联磷酸盐结晶,72,病理性结晶,胆红素结晶,:成束的针状或小块状、橘红色结晶。,73,胱氨酸结晶,:无色、六边形,边缘清晰、折光性强的薄片状结晶。,74,亮氨酸结晶,:呈淡黄色或褐色小球形或油滴状,并有密集辐射状条纹,折光性强。,75,酪氨酸结晶,:略带黑色的针状结晶。,76,胆固醇结晶,:外形为缺角的长方形或方形,无色透明,呈薄片状。,77,临床意义,胆红素结晶,:梗阻性黄疸、急性肝坏死、肝硬化、肝癌、急性磷中毒,亮氨酸结晶,:急性肝坏死、急性磷中毒、氯仿中毒、肝硬化,酪氨酸结晶,:急性肝坏死、急性磷中毒、氯仿中毒、肝硬化,胱氨酸结晶,:肾结石、膀胱结石,胆固醇结晶,:肾淀粉样变、脂肪变性、偶见膀胱炎、肾盂肾炎,78,尿中其他有意义的发现,霉菌:霉菌性阴道炎(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在妇女中容易传播,引起白带增多,阴部瘙痒等症状。大面积烧伤、急性肾功能衰竭、重症糖尿病时,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时,长期应用皮质激素,引起体内菌群失调,体内的霉菌迅速生长繁殖。可直接产生霉菌性尿道炎。,阴道滴虫:滴虫性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的疾病。,79,真菌,80,滴虫,81,Q,:尿液中出现何种管型,多提示存在早期肾小球病变?,A,:红细胞管型。,Q,:尿液中出现何种管型,多提示存在慢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A,:细颗粒管型。,82,肝吸虫卵?,83,肝吸虫卵?,84,85,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