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网校(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 期数: 05 10 YWG3 033学科:语文 年级:高三 编稿老师:冯银江 审稿老师:潘晓娟 同步教学信息预 习 篇第六课: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预习篇) 宗白华【教材阅读提示】1学习本篇课文要求能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成语、词语;了解并掌握引用文献材料佐证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2在能力培养方面,要力争达到能从某一种艺术形成或现象入手,展开联想,由此及彼,找出共性的特征加以分析、归纳的目的。也即是说,要求学生能有一种融会贯通的能力。 3文章中出现了许多艺术家的名字,他们的话,他们的成就是我们每一位后人的骄傲。要求学生对这些人物要有所了解,起码要略知
2、一二,以增加自己的艺术积累。要通过本文的学习,力争培养自己审美的情趣,培养自己审美的能力,从生活中,从自己身边的事物中,去发现、去挖掘美,去感受美的魅力。【基础知识精讲】一、作家介绍: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江苏常熟虞山镇人。1916年入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同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
3、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宗自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宗自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二、课文内容分析本文选自1961年第5期的文艺报,做为教材选入课本时曾做了些改动。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宋白华。文章的题目语言平实,直接点明了文章的论述内容谈中国的艺术,谈艺术的表现方式,集中聚焦要谈的,是诸多表现方式中,是诸多艺术门类里,具有共同特征的东西虚和实。文章从大处着
4、眼,谈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几乎涵盖了所有艺术门类,但作者却又小处落墨,从具体之处,从细微之处谈各种艺术门类的共青团特征,将之形象的概括为虚实相生。作者对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了如指掌,作者对这种表现形式的精当分析,作者对共同特征的形象概括,令每一位读过此文的不禁拍案叫绝,赞不绝口。其大家风范,令人读后掩卷深思,回味久远。文章从荀子劝学中的一句话切入,可谓是奇思妙想,因为所引的这句话,颇具哲学的思辩色彩,作者又明确点明,所引的是“先泰哲学家”的话,特意突出了荀子哲学家的身份,使得文章从一开头,就有一种居高临下的统摄作用,极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下面的内容里,作者旁征博引,先以赵执信谈龙录中的一
5、段记述,说明了全和粹,虚和实辩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的道理,又从记述中王渔洋,赵执信对雕塑绘画的偏见和误解,引出了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虚实相结合的手法的论述,一一列举名画佳作以为佐证。由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很自然的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进而又想到“另一种特殊的艺术书法”,在详尽的分析论证后,作者一语破的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实的空间”。在上述谈及中国绘画,书法、对剧、舞蹈、音乐的基础上,作者笔锋一转,把读者的眼光引向了艺术中的另外门类建筑(大),印章雕刻(小)。举凡上述种种,虚实相生才能成为佳作,有
6、力的论证了它们的共同点。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简洁。简直是以“少少许”文字,为我们论证“多多许”的问题。作者思路之敏捷,行文结构之严谨,知识面之广阔,观察问题之深刻。在此一文中均有所体现,认真研读,教学本文,对我们为师办学的,都大有裨益。【重点难点分析】1关于课文中赵执信谈龙录中一段引文。提示:这段引文指出对诗歌艺术性的三种看法:洪要求完整,像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王士反对这样求完整,要求精粹,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就是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写出来就行了,不必求完整。赵执信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画出来的龙虽然见首不见尾,只有一鳞一爪,我们
7、却可以从这里看到完整的龙。心目中有了完整的龙才可以画出一鳞一爪,才可以通过一鳞一爪来反映龙的全体,离开了完整的龙去画一鳞一爪是不成的。也就是精粹要从全体中来,离开了全体就谈不上精粹。这三种看法,赵执信的看法是最完整的。作者从这段话里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就是从一鳞一爪里显示全体。也就是课文开头几段所说的“全”和“粹”的统一、结合,“虚”和“实”的相生、相成,这是艺术的最高成就。2关于课文中引用的笪重光画筌中的一段话。提示:这段引文指出了中国绘画和中国舞台艺术处理空间的方式。从舞台艺术说,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
8、、舞蹈动作,“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从绘画艺术说,一些名画往往在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的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比如齐白石的一幅画,画一枯枝横出,站立一鸟,别无所有,但令人感到环绕这鸟是一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有人把中国绘画和中国舞台艺术处理空间的方式概括为16个字: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3关于中国绘画、戏剧、书法、建筑等艺术
9、的共同特征:贯穿着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举例来说,绘画:吴道子画壁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书法: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建筑:诗经斯干拿舞的姿势来形容周宣王的宫室;戏剧: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4融会贯通,把握全文精髓。提示:课文的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全文内容的融会贯通,首先要
10、理清全文的思路。第1至6段,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第7至12段,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第13段至结尾,主要说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可以说,全文论述从抽象到具体,层层深入,最终使读者信服作者的观点。其次要领悟课文中的材料与观点的关系。例如,课文阐述中国戏曲也是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时,先加以分析:“中国舞台动作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
11、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练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接着举“趟马”这个动作,说明“我们的舞台动作,确是能通过高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生活的真实的”。又如,课文在论述笪重光那一段话时,也是先略加分析,然后以川剧刁窗秋江和齐白石的画为例加以证明。阅读课文时,把观点和材料搞清楚了,有助于把握全文的精髓。【教材习题解答】一、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一问。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等艺术表现空间的共同特征,就是运用了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第二问。中国绘画:列举一些画为例, 引用笪重光的一段话为根据,来说明中国画处理空间的方式。中国戏曲:列
12、举一些戏曲中的人物虚拟动作,来说明中国戏曲表现空间的方式。中国书法:以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为例,来说明中国书法的虚实结合。中国建筑:以诗经斯干用舞的姿势来形容周宣王的宫室,来说明中国建筑处理空间的审美原则。作者把上述材料融会贯通在一起,比如用论画面空间的话来论戏曲,在论戏曲时又举齐白石画的例子,尤其是阐释了中国绘画、戏剧、书法、建筑等艺术中贯穿着舞蹈精神,从而得出它们虚实相生的共同特征。二、1意思是,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就不能称之为美。所阐释的观点是:“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2意思是,去粗存精。所阐释的观点是: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
13、。3意思是,浙江杭州人洪思很久以来就在山东桓台人王渔洋门下,同我是朋友。有一天,洪思与刑部尚书王渔洋一起议论诗,他痛恨当时流行的诗歌没有章法,说:“诗好像龙,头、尾,身上的鳞片,颈上的长毛,一个不具备,就不是龙。”刑部尚书笑他说:“诗好像神龙,见头不见尾,或者在云雾中露一个爪子一个鳞片而已,怎么会露出全体?那是雕塑绘画!”我说:“神龙屈伸变化,固然没有固定的身体,恍惚望见它的只是它的一鳞一爪,而龙的头尾完整,所以好像都在。假如拘泥于所看到的,以为龙的全体都在这里,那么雕塑绘画者反而有话说了!”所阐释的观点是: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但就诗的本
14、身说,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4意思是,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所阐释的观点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三、这两首诗都是从实处下笔,凭虚处传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语语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
15、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和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本课强化训练】(一)通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课文的标题是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为什么文章一开始却要先说“全”与“粹”?答: 2文中引用了清代文人赵执信的一段话表明了什么观点?
16、答: 3。文章开头一直到第六自然段,作者接连引用了几段古人的话,有什么用意?谈谈你的理解。答: 4在阐述了中国艺术虚实相生的理论后,作者又从哪些方面对中国艺术的这一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为什么?答: 5在文中,作者还引用了一段古代画家的话,作者借此来表明怎样的观点?答: 6中国的艺术为什么会有这种虚实相生的特点?答: 7关于中国艺术的虚实相生特点,文章是如何来进行表述的?答: (二)翻译文中的两段文字。1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
17、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塑者反有辞矣!” 译文: 2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译文: 【参考答案】(一)1因为在作者看来,“虚”与“实”、“全”与“粹”是有紧密的联系的。由于中国艺术强调“全”,即充实,这也就是中国艺术表现中所说的“实”;而中国艺术同时也强调“粹”,“粹”是去粗存精的结果,因为这一结果,艺术表现里就有了“虚”;因此,“全”与“粹”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虚”与“实”的辩证统一。2
18、清代文人赵执信的这一大段话,主要阐述了对诗歌艺术的三种看法:洪升要求完整;王渔洋要求精粹;但赵执信则强调完整和精粹不可分离。也就是说,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粹从全体中来,但诗本身又要给人以完整感。作者引用这段话,是表明自己同意第三种看法,并且他还就这段话进一步引申与概括: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就是从一鳞一爪里显示全体,也就是“全”与“粹”的统一、结合,“虚”与“实”的相生、相成,这是中国艺术表现的最高成就。3这是为了表明:中国艺术之所以有这种虚实相生的特点,是和中国文化艺术中历代哲学家和艺术家的极力提倡分不开的。从两千多年以前荀子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孟子的
19、“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到清代恽寿平的“洗尽沉滓,独存孤迥”和赵执信的论诗,都体现了这种观点的一脉相承。这也就是说,艺术理论对艺术的发展实际起着相当大的作用。4作者主要用中国的绘画、戏曲为例,来具体论述中国艺术虚实相结合的艺术特点。绘画的例子有:晚周帛画凤夔人物、汉石刻人物画、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宋李公麟免胄图、元颜辉钟馗出猎图、明徐渭驴背吟诗、齐白石的画等,按照年代的排序,从古到今,都突出了中国画在空虚的背景上突出集中表现人物(或动物)行动姿态的虚实相生的这一特点;戏曲的例子有:川剧刁窗、秋江等,突出舞台艺术靠演员动作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从而省略累赘布景的虚实相生
20、的表演特点。作者之所以用绘画来作例,是因为在赵执信的那一段话里,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有不屑一顾的态度。作者以此为例是想表明:不仅仅是诗歌,其实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里都存在着虚实相生的这一特点。5这段话是清代画家用来说明如何在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的,作者拿来用它说明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认为中国舞台艺术具有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地方。这表明: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实相生特点是存在于中国的各种艺术形式当中的,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用来解说的。6这是因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书法,以及建筑、印章等,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艺术里都贯穿着舞蹈精神(即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来显示虚灵的空间。
21、正是因为中国艺术善于运用舞蹈这种既富有高度节奏感又极洗炼典型的形式,才造就了中国艺术这种虚实相生的独特的创造手法。7从写法上看,全文共十四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至第六自然段,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观点:即“全”和“粹”、“虚”与“实”辩证的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第七至第十二段,主要结合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的事例,阐述中国艺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第十三段至结尾,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谈起,说明中国艺术虚实相生特点的来源。全文三个部分,从论点的确立、举例佐证到最后的总结,论述上由抽象到具体,层层深
22、入,清晰而令人信服。全文写作思路清晰,所举材料和观点联系紧密,论述时触类旁通,不但给读者很好的观点,而且给了大家很多的启示。(二)1杭州人洪升,在王渔洋门下做学生很长时间了,和我是好朋友。一天,我们都在王司寇(即王渔洋)家谈论诗,洪升因为特别痛恨当时的人写诗没有章法,就说:“诗就好比是一条龙,它的脑袋、尾巴、爪子、头上的角、身上的鳞、还有脖子上的毛,一样不具备的话,它就不是龙。”老师笑话他说:“诗好比是一条神龙,见到它的头就见不到它的脑袋,或者它只是在云里露出这么一爪一鳞罢了,你怎么能够见到它的全部呢?只有搞雕塑绘画的人才这么强调全部呢。”我接着说:“既然是神龙,那么它身体的弯曲或伸长,本来就没有一定的规律,恍恍惚惚看上去,也许只能见到它的一鳞一爪,但是龙的脑袋和尾巴应该是完好齐整的,所以虽只看到了一点,但感觉它好像是整体都在那儿呢。如果只拘泥于所见到的东西,认为龙的身体全都看见了才是龙的话,那些搞雕塑和绘画的人反倒有话可说了。”2空白的地方本来就是很难画的,但是你把真实的景象画清楚了,空白的地方也就展现出来了。神韵是很难用画描绘的,但是真实的境地画得逼真,整个画的神韵也就出来了。空白和实景,如果在画面上的位置弄相反了,那么有画的地方在画面上就显得多余。而空白与实景,也就是虚与实,互相搭配合适产生作用了,那么没有画的地方也都成了美妙的境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