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网校(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期数: 0511 LSG3 033学科:历史 年级:高三 编稿老师:陈艳杰 同步教学信息复 习 篇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本章考点解读】1、掌握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及影响,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明清封建专制加强的两面性。正确认识明清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化与封建制度渐趋衰弱的关系。2、运用前代的经济政策比较认识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特点及影响。掌握明清时期生产关系的调整及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及其原因。从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认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必然性。正确理
2、解和认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历史地位和缓慢发展的原因。正确认识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经济基础、具体表现和影响。3、通过对少数民族与汉族、汉族政权关系的分析,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战与和的不断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交流的情况下共同创造的。4、通过对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新特点、新趋势的分析,并将其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对比分析,提高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5、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概况、特点及其原因,运用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分析这一时期文化的时代特征。【高考命题趋势】本单元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区间,高考试题几乎年年涉及,且
3、分值高、比重大、知识点密集。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文化部分,各类知识重复率高,考查的视野开阔,中外联系强。 明清是距今最近的两个封建王朝,其历史对当今有借鉴意义。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明清是中国古代史的重点;从历史研究的重点和史学功能的体现上看,明清历史当是高考的重点。由此可见,本单元在今后高考中的比重相对不会降低。其中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科技文化、中外关系多角度的比较仍是今后高考复习和考查的重点。【本章阶段特征】本单元的断限从1638年到1840年,包括明朝和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两个王朝的历史,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 明清时期是统一
4、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封建社会逐趋衰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疆域,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空前巩固。这个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其间两朝初期虽都有过强盛局面,但并未改变整体衰落的总趋势,这种衰变突出表现在政治、经济、阶级矛盾、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诸方面。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农民战争发展到新阶段;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对外关系方面,虽进行了一系列反侵略斗争,但中外差距拉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失去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带有文艺繁盛、科技停滞的双重时代特征。 【疑难问题点悟】1如何评价朱元璋
5、?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只看其某一时期的活动,应从其一生的主要活动来分析,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评价。朱元璋一生活动有三大方面:第一,领导农民战争推翻元朝;第二,建立明朝,消灭割据势力,实现国家统一;第三,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安定人民生产生活,巩固政治的统一。总之,朱元璋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历史进步。朱元璋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在推翻元朝统治、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方面是有功于历史的。朱元璋的转变是由历史的局限性和农民阶级本身弱点造成的。在封建社会,农民本身并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封建思想是社会的正统思想,农民运动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所以农民战争胜利后的必然结局只能是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实
6、现改朝换代。2明初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1) 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2)内容详尽完备,涉及政治、军事、司法、监察、文化、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严酷、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诸方面。(4)体现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特点:君主专制逐渐达顶峰,并且逐步走向反动。3明朝加强专制措施为什么反映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因为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从而只得靠用强权,靠利用皇权的绝对化、特务统治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一方面,特务统治、八股取士违背历史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另一方面
7、,作为上层建筑,它所维护的是处于崩溃中的旧的统治基础,表现出更大的消极作用。4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元朝灭亡后,蒙古贵族虽然退出长城之外,但还保存着相当的实力。他们屡次派兵南下,骚扰明朝边境。明成祖认为,迁都北京便于指挥调度军队以对付蒙古。因此,迁都北京,对进一步巩固北方边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对于明成祖来说,北京是他的发祥地,他在北京地区的势力比较大。5宦官专权反映明朝政治统治的黑暗 宦官专权是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最突出表现。先是大宦官王振、刘瑾等擅权。他们打击正直朝臣和士人,横掠百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明熹宗在位时期,宦官魏忠贤执掌朝廷大权,党羽遍天下,形成“阉党”。他们排挤打击正直官
8、员,明朝政治更加混乱腐败。历史记载这样一段史料: 有四人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磔(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者魂丧不取动。 明史刑法志三 回答: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后期什么社会现实?为什么“磔(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 通过史料可以概括出:魏忠贤掌握着特务机构,监视官吏的活动,镇压人民的反抗;魏忠贤采取分化办法,对不满者磔死,未表示不满者劳金,以钳制人民,维护集权统治。6对农民起义的原因的认识明末农民起义与历代农民起义一样,其根本原因都是封建王朝政府腐败,经济剥削严酷导致的。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尤为严重,典型地体现在各个方面。皇帝、奸
9、臣、宦官在历史舞台上相继表演着自己的腐朽和残酷。而这种政治和经济的腐败又是封建统治者无法克服的,因为其根源正是封建统治本身造成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必然导致土地的兼并和集中,而君主专制也必然导致腐败。7如何认识“均田免粮”的口号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均田免粮”口号有了很大进步。它反映了农民要求平均、平等、反对财产不均的愿望。特别是“均田”口号,反映了农民渴望得到土地的要求,标志着农民阶级反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已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所以说,这个口号的提出,标志着农民反封建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8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认识1、含义:这一概念由两部分组成。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
10、,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集中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清达到顶峰。3、历史评价:(1)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2) 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3) 为封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4) 同时,它也是造成历代封建王朝中后期腐败的根源。(5)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这种制度愈来愈加强,并且逐渐趋于反动,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9清军人关的历史必然性(1)明末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2)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王朝,但由于自身
11、腐化以及战略失误,未能阻挡住清军。(3)清朝自身的进步发展。在征服辽东以后已经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具备了入主中原的条件。(4)正确的战略战术:在入主中原前,先征服蒙古各部,又征服朝鲜,对北京形成包围之势,同时又对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予以笼络。(5)采取笼络汉族地主、官僚以减少入关阻力,同时又能联合对抗农民起义军。 10明清经济发展的特点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但是,由于封建统治者在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注意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社会经济还在发展,而且在清朝前期出现了康乾盛世。那时人口大量增加,乾隆帝晚年,全国超过三亿人。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适
12、应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空前繁荣,但商品流通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明清的闭关政策,使中国在世界步入近代的潮流中,日益落伍。11明清赋税制度的改革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明清时期我国赋税制度有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明朝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把原来政府规定的田赋、徭役以及杂税合并起来,按田亩为核算单位,统一征收。赋役普遍以银两折纳。赋税的催收解运由地方政府办理。“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一些地区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但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一条鞭法”实行不久便废
13、除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一条鞭法”上承唐代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反映了我国赋税制度向一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清代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将丁口之赋,摊人田亩,这样将以人丁、土地为征收依据的赋税制度,改为以地亩为征收依据的赋税制度,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上又一次重大改革,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关系削弱了。自此国家再不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一些人身自由,对这一时期农业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都有积极意义。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
1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苛捐杂税。各朝实行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初税亩、编户制、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推由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体现出如下特点: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
15、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为了强化对明清赋税制度改革的理解,可研讨下面一道试题: 清朝建立以前,我国赋税制度完成了两次重要转变:一是收税的标准由以人丁为主转向以财产为主;二是收税的形式由以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变。第一次转变发生于唐朝,第二次转变发生于什么朝代?简述这次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一条鞭法实施原因和影响的识记理解能力。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的原因是:缓和阶级矛盾,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是: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促进了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商品
16、化。12关子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资本主义萌芽,是由“资本主义和“萌芽”两个概念组合而成。“资本主义”这个词,从生产关系上,限定了它的性质,即雇佣关系,“萌芽”这个词是个比喻,它限定了事物存在的状态。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就是“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它的前途和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和西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然而,它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强有力地推动着自己的国家冲破封建的牢笼,步入近代社会的门槛。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生了又灭,灭了又生,终究难以冲破自然经济的藩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资本主义能在
17、西欧腾飞,得力于重商主义的推行,而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不断遭受摧残,要归罪于重农抑商政策,而重农抑商政策是从秦汉以来,中国封建王朝逐渐形成的传统观念。重农抑商的政策在明清两代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明清两代屡次颁布禁海令,严禁人民私自出海贸易,规定“片帆不许下海”。(大明律)规定:“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物货船车人官。”明神宗派宦官充矿监税使,在工矿业发达地区,广设关卡,处处征税。清朝在全国城镇、交通要道,遍设税局,叫“内地常关”。征税范围几乎包括全部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一船灯草,只值一两多银子,而船税和货税却要交三四两银子,小商贩最后只得弃船逃跑
18、。明政府还建立岁办和采办制度来盘剥商人。所谓岁办和采办,乃是一种皇差,购置的物品比唐代宫市还广泛。由各地向皇帝进贡土特产,叫做“岁办”。通过官府向商人购买,叫做“采办”。采办,名为平估,实际给的价钱非常少,往往弄得商人苦不堪言。由于从事工商业必须承担风险,封建地租、高利贷就有更大吸引力。在明清两代,那些徽商、晋商发财以后,都广置田地,开办当铺,认为田地是最可靠的产业,放高利贷可以安坐获益。这就大大阻碍着社会财富向产业资本转化,因而限制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下面是一段反映清朝前期资本主义缓慢发展过程中,机工同机房主之间矛盾斗争的材料,认真分析这道试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史的理解和掌
19、握。 阅读下列材料:据雍正十二年(苏州府)长州县永禁机匠叫歇碑载: 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惟有不法之徒,不谙工作,为主家所弃,遂怀妒忌之心,倡为帮行名色,挟众叫歇,勒加银,使机户停织,机匠废业。致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长州县官府决定)嗣后如有不法棍徒,胆敢挟众叫歇,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月示儆。 回答: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反映出官府对事实真相作了哪些歪曲?” 本题材料叙述了清初苏州的纺织机匠举行罢工,长州县(属苏州府,今吴县境内)官府宣布禁止罢工的史事
20、。试题就此提出3个问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区分历史材料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的能力。此题设计新颖,只引一段比较完整的材料,设问都从材料本身提出,并要求考生根据平时积累起来的知识作出答案;设问和答案都只以课本知识作一种依托,不求处处“结合”课本。答案为;机匠罢工,机户告状,官府发布告示禁止罢工。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官府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偏袒机户。把机户和机匠的关系说成“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把机匠斗争的原因说成“怀妒忌之心”;把领导斗争的机匠说成“不法之徒”;把机匠的合理要求说成“勒加”、“索诈”。13“闭关锁国”政策对这一历史概念要全面把握,并深刻认识其本质:
21、(1)时间:明中后期。(2)背景:开始遭受外来侵略。(3)目的:巩固封建统治。(4)内容:只开放广州一地对外贸易。(5)基础:封建自然经济是它得以实行的原因和基础。(6)影响:它保护了自然经济,使其暂时免遭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冲击,有一定的民族自卫的作用;但这种对先进经济文化的消极抵御,从长远来看,只能封闭自己,阻碍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造成近代史上的屈辱和灾难。14关于对西藏的管辖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唐朝时,藏族的祖先吐蕃与唐朝几次通婚,保持“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元朝时,西藏成为中央管辖的正式行政区。清朝前期,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清政府确立了册封达赖、班禅制度,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
22、、班禅共同管理西藏。请看下面一道选择题: 清朝前期,统治者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不包括: A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的封号 B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C派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D设宣政院处理西藏事务 本题旨在考查对清朝前期加强对西藏管辖措施掌握的准确程度。只要掌握课文中的有关历史知识,就不会与元朝管理西藏的措施相混淆,也就不会误选。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 15清代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清代设办事大臣的青海和西藏都有喇嘛教问题,采取政教合一的管理方式是适当的。但宗教领袖必须服从清帝,皇权高于神权。设将军的地方是边远地区和满洲发祥地;设将军如同军事管制,而且担任西
23、北边陲的将军,大多是皇族成员,有些是皇帝的叔伯兄弟,这就保证了中央对边远地区的控制,也有利于边境安定。蒙古的盟旗制则早在入关前就已实行。清朝统治者还用联姻的办法巩固与蒙古族的关系。对西南民族实行改土归流除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外,也增强了这些少数民族的中华大民族观念。16明清时期中外关系的特点明代以前中外关系以使节往来、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自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明末清初,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此外,日本的商人、武士、海盗也骚扰中国东南沿海。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
24、侵略的斗争。戚继光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康熙帝阻止了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扩张。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中外贸易,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17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和“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这三个方面的分量依次降低。受目的的制约,课本指出了郑和航海的历史局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政府造成巨大的负担
25、。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也悄然结束。”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郑和下西洋不以发展海外贸易为目的,缺少持久的经济推动力;再一层是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政府造成巨大的负担。这里所谓“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是指无论郑和到海外交易,还是西洋贡使来华,明朝政府都不考虑外国贡纳多寡,回赠却十分优厚。据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记载:“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这种赔本的买卖,对广交朋友,加深情谊,固然有积极作用,但不断赔本;使自己在经济上难以坚持下去。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郑和航海的壮举不但未能像哥伦布等人的航海那样导致地理大发现的后果,而且终因明朝国力衰退,宣德以后便成绝响。同学们可以通过
26、下面一道选择题来加深对郑和下西洋的理解: 下面对郑和下西洋和西方开辟新航路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前者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海外关系,后者的主要目的是殖民掠夺 C前者执行的是贡赐贸易,后者执行平等交易 D前者导致帝国财政困难,后者刺激了资本主义发展 本题借助于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从中外比较的角度,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原因、背景、目的、贸易特点和结果的理解和认识。此题只有C选项是不正确的。18关于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夷洲同内地的联系。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流
27、求即今台湾。元朝时,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清朝前期,西方资本主义兴起,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修筑了赤嵌城,后来进一步侵占了整个台湾。在当地人民支持下,1662午,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次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密切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请看下面一道选择题: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A驱逐殖民者 B维护国家主权 C加强专制统治 D巩固清朝海防 本题旨在检查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分析、比较、判断能力,含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因素。
28、解题时应分析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的作用。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殖民者,维护了国家主权。清朝设置台湾府,维护了国家主权,巩固了清朝海防。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均未起到加强专制统治的作用。因此,正确选项为B项。19中国古代科技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和中期科学技术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在16世纪(明中后期)开始逐渐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第一,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严重地阻碍了科技的发展;第二,封建社会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统治对科技的束缚愈来愈严重;第三,重文轻技和迷信落后思想阻碍了科技发展;第四,闭
29、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是中国科技走向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五,科技结构自身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理论探讨,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以“祖传秘方”形式相传。20明清时期思想、文学的特点 (1)思想: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如黄宗羲揭露和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应当由公众评判天下的是非。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日趋没落的思想的反映。 (2)文学:出现许多优秀长篇小说。如红楼梦,通过描写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它提示了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真实。 明清时期的文化特征反映了商品经济的
30、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的矛盾,预示着维护封建制度和反对封建制的斗争即将来临。【高考试题快递】例1 (2001年春季高考卷)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A手工业作坊大量增多 B手工业技术水平空前提高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产生D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选项B、D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历史条件。选项A手工业作坊大量增多,并不能从本质上说明它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资本主义萌芽在本质上具有雇佣的关系。因此正确答案应为C项。例2 (1996年全国高考卷)清初,奖励垦荒,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和实行“摊丁入亩”,它们的共同作
31、用是A调整生产关系 B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C加强经济掠夺 D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清初实行的土地政策、赋税制度作用的理解和综合。根据生产关系的定义,分析题干中的措施可以看出: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是封建国家对土地所有权的调整;“摊丁入亩”这种新赋税制度也是对人们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的一种调整。而以上调整,其实质就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而B项、D项则是部分举措的作用,非“共同作用”,C项说法也欠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项。例3 (2002年上海卷)元朝和清朝为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而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A设置行政机构 B抵御外国入侵C实行改土归流 D册封宗教领袖解析:本题旨在考
32、查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即台湾)的管辖;清朝时,1684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据此分析,A项是正确选项。【思维训练拓展】一选择题1大明律的特点包括( ) 内容集中条理分明 增加了经济立法 极力维护皇族的封建特权 对贪污贿赂罪严惩不贷 A B C D2下列对“八旗制度”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是一种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 B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伐、组织生产的职能 C为努尔哈赤建立清朝作出了巨大贡献 D有利于满族的形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3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人头税制度开始实行和废止的朝代是( ) A始于秦废于清 B始于西汉废于清 C始于三
33、国废于明 D始于东汉废于明4为清朝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条件的是( )A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B明朝在贵州设布政使司C平息“三藩之乱” D土尔扈特回归祖国5下列叙述( )满洲是从粟末靺鞨发展而来清朝是我国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政权清朝统治时,西藏成为中央政权下的正式行政区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A全正确B正确不正确C不正确正确D不正确正确6王夫之在分析历史进程时说:“天下之势,一离一合,一治一乱而已。”对他的观点评价不准确的是( )A他犯了历史发展循环论的错误B他只看到了历史运动的迂回性,没看到历史发展的进步性C他没有从本质上认识中国古代史D
34、他的观点是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所做的客观总结二材料解析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明朝中后期的江南盛泽镇)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牙行就是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抽取佣金的商行),约有千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脚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醒世恒言材料2 (清朝前期)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由此焉转输。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之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广阳杂记材料3 蛮(此处指西藏)汉交易界以炉
35、城(即打箭炉,今四川康定)为止,近时人烟稠密,渐习繁华者,实因互市之故也。锅庄主人经纪护士,藏货售赀大半购茶,主人按例抽用,颇类牙行。然每货抵炉,先向厘关照章纳税。城以内所驻商贾,惟秦、晋两帮最伙,其久历该处能操番语者亦众,一切服食器用皆仰给于内地。摘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续编请回答:(1)据材料1概括明朝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2)据材料2、3,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三问答题8朱元璋出身贫苦农民家庭,领导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但也最终依然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请结合史实对朱元璋作一简要评价。【思维训练拓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 2C 3B 4C 5D 6D二材料解析题7(1
36、)表现:明朝时商品经济活跃,江南地区更为发达,像盛泽这样的小镇都很繁华,而且出现了说合交易的牙行。(2)特点:清朝前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北京、汉口等商业中心城市;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商品经济更为活跃;少数民族地区的商业经济也有了明显发展。三问答题8朱元璋出身农民并领导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但他最终依然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这是由历史条件和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决定的。在封建社会后期的元明之际,生产力的发展还未达到推翻封建制度的水平,而农民阶级也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民起义只能是改朝换代的工具。这决定朱元璋建立的只能是一个封建王朝。活动:领导元末农民战争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实现国家统一;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空前强化君主专制统治。评价:朱元璋的许多活动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应予肯定,但他毕竟是一位封建帝王,他的活动都是建立在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