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选资料 2002年第11期 总第 106 期 常董办研究部 2002年10月15日 星期二恒指一纪成份股出局者带来的启示 有幸跻身于全球第十大、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中的33家成份股之列,并不就拥有确保成功的护身符;然而一朝被褫夺资格,随之而来企业大致会离开发展的快车道。审视最近12年间从恒生指数中出局公司的表现,清晰可见多数已逐渐从资本市场的视野中淡出,徘徊行进在坎坷之途。中银等大型企业的陆续上市,将恒指置换的话题重新挑起,促使在位者尤需居安思危而未雨绸缪。一、香港大市的指标。 同美国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标准普尔500、NASDAQ综合指数和欧洲的英国富时100、法国CAC40、德国DAX指数等
2、角色相同,香港股市同样拥有自家历史悠久而颇具权威的大市指标恒生指数。1.大市基石。 由香港恒生银行旗下的恒生指数服务公司编制、修订及发布的恒生指数,始创于1969年11月24日,它以1964年7月31日为基准日,选取33家上市公司为成份股。借助于指数公司占有股市份额极高权重和相对稳定的特质,可给投资者观察和预测大市动向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使恒指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上最具参考价值的指标之一。 以2001年底收市计,恒指成份股公司的合计市值已达31,527亿港元,占香港股市总额的79.5;其股东应占溢利则为2,032亿港元,占全部上市公司总盈利的65.5以上。 编制机构择定的1964年恒指基准日时,便荣
3、膺成份股的30家公司中,至今尚有中电、煤气、港灯、汇丰、电盈、九仓、太古、和黄(涵括原成份股和记企业、黄埔船坞、均益仓及屈臣氏4家)、会德丰(涵括原成份股会德丰、会德丰船务、连卡佛及联合企业4家)等15家企业,一直保有9个恒指席位。2.与时俱进。 恒生指数成份股的单体又始终处于变幻之中,正是持续性的微调机制,确保了恒指在资本市场上的指标性和香港市场上的代表性。 直观上看,出入局者的考量标准主要集中在市值、成交的代表性上。指数编制机构以每季为段,对单个股份进行检讨,决定是否对其作出更替。19902001年间,编制机构先后进行16次调整,更替了28家恒指成份股公司(附表一)。而换马又始终是围绕着1
4、4家恒指公司的位置进行,其它19家企业则属于1990年以前已晋身恒指成份股,并将地位一直维持至今(附表二)。 追本穷源,恒指公司的持续性变更,目标在确保成份股同香港经济潮流与时俱进的代表性。上世纪60、70年代,经济依赖纺织、电子、玩具业,工业类在恒指中占据了显著比重;随著地产市道在70年代末起飞,到1994年达至高峰,黄金期间地产股在恒指中一度超越50的比重;中资企业崛起,红筹股始于90年代中抢滩登陆恒生指数。电讯类亦在世纪交替期的科网热中进军恒指,使目前纳入电讯股的工商类占成份股比重达至41.74。3.傲视同侪。 依据企业经营史可清晰判断,拥有或失掉恒指公司地位,同企业的业绩表现有高度关联
5、。 1990到2001年,香港股市总市值从6,534亿上升至39,647亿港元,增长幅度达506;股东应占溢利从726亿递升至3,100亿港元,增长幅度为327。如不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海油3家新加入内地企业,增长幅度分别应为402和286。而12年中,香港上市公司从286家增加到790家,增长幅度为176。扣除相关因素后,大市市值实质性增长逾2倍,盈利水平提升1倍以上。 以同一阶段为例,若将保有或剔除恒指地位的两组公司作整体对比,业绩可谓泾渭分明。一直维持恒指地位的19家公司,市值和纯利分别增长492和311,明显跑嬴大市;而被剔除的16家公司(因2家分别于1993、1996年上市,1家
6、重入恒指,实际上以13家公司计算),合计市值仅增长98,纯利更下降49。如不计其中的九龙巴士,该组市值增长只有17,纯利更大幅下降72。 在12年中,绩效彰显的恒指公司增长幅度更加可观,几家明星企业纯利增长分别为,汇丰10.8倍、长实7.0倍、煤气5.9倍、东亚银行5.7倍、恒生银行5.5倍、新鸿基3.4倍、中电控股3.2倍,足见其盈利能力大大超越平均水平(附表三)。二、变幻情况的简析。 企业被恒生指数编制机构更替,基本上可分为公司更名及合并、放弃在港第一上市地位、选择私有化、向境外售出企业、疾进急退和被淘汰出局等六大因素。1990至2001年间,换马的28家恒指成份股中,囿于前四种因素,涉及
7、的公司前后达12家。而归于后两类情况,即真正被调整剔除出的企业共有16家。这28家公司向恒指演绎了各自的告别方式。1.公司更名。 在恒指的微调过程中,前后有5家成份股更替,仅仅涉及同一家公司本身的更名或合并,并不引入实际上的质换。如1990年鹰君集团替换鹰君,1991年汇丰控股代替汇丰银行,1993年会德丰取代隆丰国际,1998年中电控股更替中华电力,这些变动纯属公司更换名称。至于从香港电讯变身为电讯盈科,则是由李泽楷1999年8月创立的盈科数码动力与1988年2月就进入恒指成份股的香港电讯合并而成的电讯盈科,从2000年8月起承袭了原香港电讯的恒指地位。2.主动退市。 英资怡和集团的全面淡出
8、香港,直接导致同系5家公司放弃恒指地位。1832年创办于广州的怡和,1961年在港挂牌上市。历经20多年的并购发展,到上世纪1990年,旗下5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曾占到香港整体股市的10以上。由于对香港回归前景心存疑窦,一直以来采取了系列淡出的策略性部署,1984年迁册百慕达,1990年在伦敦作第二上市, 1992年将第一上市地区改在伦敦,1994年决定全面撤离香港股市。于是怡和系中的怡和控股、怡和策略、牛奶国际、香港置地、文华东方在1995年前后相继被恒指编制机构置换,结束了史称“洋行之王”的怡和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叱咤风云的时代。3.选择私有。 服务于策略性安排,李嘉诚旗下的嘉宏国际选择了私有化
9、,于1992年8月自动离开恒生指数。1985年1月,和黄动用29亿港元,从置地手上购进港灯34.6的控制性股权。1987年3月,以港灯非电力业务分拆上市的嘉宏国际,拥有净资产44.6亿港元,迅速成为长实系中四大上市公司之一,并于当年8月同文华东方携手,替代油麻地小轮和宝光实业而晋身恒指成份股,到1992年6月即将完成收购时,市值高达155亿港元。当然它走向私有化之路并不平坦,这宗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私有化举动,自1991年2月曝光后,经一波三折,延宕至1992年7月,方让李嘉诚如愿以偿。4.企业转手。 控股公司向外商出售,令道亨银行于2001年9月撤回上市,同时丧失1999年12月获得的恒指
10、地位。道亨前身是1921年董仲伟家族在港创办的道亨银号,1970年被英Grindlays收购。1982年马来西亚郭令灿家族透过丰隆集团购入道亨100的股权,1987年易名为道亨集团。1989年购入被港府1983年接管的恒隆银行,次年两行合并后更名为国浩集团。1993年再从港府手中购入1985年接管的海外信托银行,变身为香港第三大银行集团,于同年12月分拆道亨银行上市。2001年6月,国浩悉数出售所持道亨71.2的权益予新加坡发展银行(DBS),套现214.3亿港元及换取DBS 20的权益。5.疾进急退。 恒指调整亦数次演绎了企业运营中的疾起直落,1993到2001年的8年中,相继有8家公司在香
11、港股市中潇洒地走了一回。即信德集团、粤海投资、德昌电机、东方报业、南华早报、香格里拉、第一太平和数码通电讯等。它们全以表现突出,傲岸不群而晋升为成份股;又因几年间大失水准,黯然失色而旋及出局。其中年资最长者当为粤海投资,位列恒指中5年有余;昙花一现者非数码通电讯莫属,担当成份股时间不足18个月。6.调整剔除。 受制于各领风骚数十年的定律,当年曾作为某些传统行业的翘楚入局,或因不能与时俱进,或因行业代表性因经济结构调整而大幅降低,或因策略失误,自1993年开始,老字号的8家恒指公司渐次被替换出局。即九龙巴士、丽新国际、南联实业、港机工程、美丽华酒店、大酒店、合和实业和鹰君集团等。尽管这些企业问世
12、和上市的历史都在30年以上,中间涵括了1866年开业的百年老店、曾荣膺香港最大的纺织集团和全球最大的毛纺织品供应商之一、被誉称为华资地产五虎将之首,这些历史、业绩、名次都只能是昨日的辉煌夺目。三、出局企业的境况。 撇开更名、合并或弃权的12家公司,分析被视为本身不够班而褫夺资格的16家企业(疾进急出8家和调整剔除8家),审视其阶段性的表现和整体的境遇,可望得到一些启示。纵观单一企业的发展历程,离开恒指并不必然导致陷入困境,德昌电机和九巴可为明证。然一旦被作为市场指标的成份股踢出,则在较大程度上可断定,企业已出现病态或存有潜在危机,由不景走上末路穷途的机会必然大增,也是不争的事实。其余的14家公
13、司,基本上处于徘徊不前、劫后余生和艰难竭蹶的三类境地,似应更能反映出局者的走势。1.大流之外。 德昌电机。 德昌电机当属出局者中的异数。作为私人企业,由上海籍华商汪松亮创办于1959年,第二代3子1女均留学美国,分别获得电机工程相关专业学位,70年代初相继返港进入家族企业磨练,80年代初开始陆续接捧,主要从事设计及制造微型马达和集成马达系统,现为全球最二大制造商,堪称业内的世界翘楚。 1984年德昌在港上市,1994年作为工业蓝筹股代表取代南联实业。1997年上半年年结时披露,公司业绩3年来徘徊不前,呈下降趋势。与1993年底相比,除市值略有上升外,纯利下降17,每股盈利下降23。受制于此,1
14、997年7月德昌电机恒指地位不保,被市值和盈利均高过3倍的长江基建所替换。 事件并未落幕,德昌电机谱写了再次晋升恒指的佳话,峰回路转得益于公司境遇逆转。亚洲金融风暴吹袭,接踵而至的香港经济结构性调整,企业普遍进入寒冬,部分显赫一时的公司走上不归之路。而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德昌幸运避过大劫,在接下来的三年中,持续创出骄人业绩。1999年相较于1996年,市值增加了376亿港元,纯利飙升298,市盈率更高达56倍。独擅胜场的德昌在获得市场的高度评价后,于1999年重返恒指,继而变身为大摩MSCI成份股之一。 九龙巴士 离开恒指后屡创佳绩的另一特例为九龙巴士。作为香港最大的公共运输机构,旗舰公司联同附属
15、公司龙运巴士,每日投入约4,500部巴士,行走400多条路线,载客量逾300万人次,网络覆盖整个香江地区。透过旗下阳光巴士,已涉足内地大连、天津的公共巴士业务。九巴亦在去年分拆路迅通在港主板上市,有意成为户外媒体市场中具领导地位的多媒体服务供应商。 华商邓肇坚等人获港府颁授专营权后,在1933年创办了九龙巴士,公司于1961年挂牌上市。1980年11月,郭得胜的新鸿基发动了唯一的一次策略性收购行动,最终拥有九巴33.99的控股权。根据公共巴士条例,香港政府的运输署署长和运输局副局长应为九巴的当然董事。有趣的是新地郭氏第二代仅充任了董事之职,公司遴选了两朝元老钟士元(港英时代立法及行政两局首席议
16、员、香港特区行政会议召集人)任主席,曾在港府出任过多项要职达30年的陈祖泽担纲董事长,并邀得现任立法会议员李家祥为独立非执行董事。 得益于专营业务的稳健发展,更不能抹煞管理层的匠心独运,九巴连续10年保持着平稳增长态势,与1992年收市价相比,截止2001年底,公司市值由36亿上升至134亿,股东应占溢利由2.98亿增加到8.55亿,在股份无变动前提下,每股盈利升幅达286。 同大多数成份股相较,九巴业绩毫无愧色,若要探究其遭剔除的原因,答案十分简单,1993年被恒指剔除,置换它的信德集团,除市值和盈利均高过前者50之外,尚有染指澳门赌业的概念可追捧。至于无缘再次入局,则属瑜亮之争,同1964
17、年以前就跻身于恒指的中电(720亿)、港灯(619亿)、煤气(497亿)相较,市值刚过百亿的九巴,至今并不具备挑战和重返公用蓝筹股的实力。 2.原地徘徊。 大多数被恒指剔除的企业就不那么幸运,面对种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尽管盈利能力有所增长,公司却始终在原有的经营规模中徘徊以至于萎缩。从10年的统计对比可见,企业的市值和市盈率增加缓慢甚至倒退,倍受投资者的冷遇,资本市场的评价亦持续走低。现以出局的先后,对6家此类型的公司作一次简单的巡视。 公司公司市值(亿)股东应占溢利(亿)市盈率(倍) 备注199220011992200119922001港机工程37.2219.973.214.0011.625.
18、43美丽华酒店45.4632.610.431.86101.7917.60南华早报58.1284.985.325.9410.9314.29鹰君集团53.5950.792.056.2321.337.79香格里拉115.00132.794.385.9923.2322.5193年上市。第一太平16.4330.142.893.986.237.06 港机工程。 成立于1950年底的香港飞机工程公司,乃全球主要航空工程企业之一,主营业务包括维护、改装、修理商用飞机及部件。1965年6月上市,旋及晋升为恒指,主要股东英资太古公司持有44.3的股权。1984年港机首次从成份股中出局;两年后重返恒指。1996年8
19、月,其指标地位再次被市值和盈利6倍于己的恒基发展取代。 在第二次遭到剔除后,港机工程除了次年的表现差强人意外,从1998年始,经营业绩连续3年大幅下滑,盈利水平倒退至1992年时的18,直到2001年企业方企稳,返回到10年以来的大致盈利水平上。经营能力原地踏步,促使市场信心流失,与1992年相较,同样的盈利水平面前,公司市值和市盈率分别减少了46和53以上。 美丽华酒店。 杨志云与何善衡、何添等人联袂,1957年间从西班牙教会手中购入了酒店权益,创办了美丽华酒店。其后大肆扩充,1966年同美国西方酒店合作,1970年上市,1974年2月加入恒指, 80年代时成为香港最大的酒店集团之一。着眼于
20、美丽华所拥有物业的重建价值,李兆基透过旗下的恒基发展介入收购战,击败长江实业和中信泰富的联手狙击,从杨氏家族手中购入34.78的股权,于1993年7月夺得市值百亿的美丽华的控制权。易主后3年间公司业绩平平,于1996年被踢出恒指,让位予在投资活动中盈得暴利的新贵第一太平。 出局后的美丽华可谓有幸与不幸。幸运表现在企业得益于本港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旅游业趋升,1997年盈利从0.7亿增长到1.4亿港元;并在以后4年中,一直保有相同的盈利水平。不幸的是企业在丢掉恒指地位的同时失去市场认同,在19921996的5年中,市盈率始终居于102183倍的高位区间;而在19972001的5年中,市盈率则拾级而下
21、,上年底已跌至17倍的大市平均水平。直接导致公司市值处于10年来的最低限,比1992年时尚低28。 南华早报。 70年代中期,“过江龙”郭鹤年家族来港拓展,1974年创办嘉里公司,作为在香港和海外投资的旗舰。1993年9月,透过嘉里集团旗下的嘉里传播,从澳大利亚传媒大亨梅铎的新闻集团手中,购入历史悠久、在港甚具影响力的南华早报34.9的股权。招致坊间对该报编辑方针可能有变的质疑,同时确让马来西亚政府引以为荣。 填补牛奶国际退出的空缺,南华早报于1995年初进入恒指成份股。1998年初,市值和纯利均较高峰时下跌约一半的南华早报,其恒指地位被重磅股中国移动取代。南华早报表现一直平平,截止上年底的业
22、绩显示,与1992年相比,十年来盈利水平相差无几,每股盈利更略有下降。 鹰君集团。 鹰君由罗鹰石创办于1963年,1972年上市。70年代中藉大规模发展适应市道的工业楼宇而迅速崛起,80年代初更加快了多元化的扩张步伐,曾在华资地产公司中名列第六位。1989年进入恒指。 9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经济再次步入转型,举足轻重的地产行业光辉不再,占GDP的比重已从高峰期时回落一半以上,导致地产股大幅缩水。与行业的代表性减弱相一致,作为二线地产公司的鹰君率先于2000年出局,被科技潮中的龙头股联想所取代。10年来,公司的盈利水平增长了2倍,2001年实现纯利达6.23亿港元,由于对其物业投资及经营酒店等主
23、营业务前景并不看好,投资者仍选择用脚投票,同1992年相此,股价下挫43,市盈率减少了14倍。 香格里拉。 九龙香格里拉于1981年开业,港岛香格里拉酒店于1991年落成,交由西方酒店集团负责管理,先后名列全球最佳酒店中的第三、第四位。郭鹤年将两家酒店及内地5家酒店组成香格里拉公司,1993年在港上市,其后又多次将亚洲区其它酒店注入,使之成为亚太区最大的酒店集团之一。1995年填补文华东方遂进入恒指成份股。 加入恒指并未带来太多的刺激,公司表现更多的是紧贴经济形势。随着环球概念股的拓展,全球市场在本港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风光时曾在成份股中拥有3席的酒店业,其地位相对日益降低,香格里拉作
24、为行业的最后代表,苦守至2000年中出局,将恒指地位让予了市场新宠利丰。9年来企业发展比较平稳,同上市的1993年相比,盈利增长36,市值上升15,而股价则下挫47。 第一太平。 印尼林绍良家族于70年代末进入香港,1982年收购上海业广地产,易名为第一太平实业;1987年再收购怡宝特别投资,易名为第一太平国际;1988年两家合并,组建第一太平旋及挂牌,成为林氏集团在港的控股公司和上市旗舰。公司主要从事消费、电讯及地产业务。1996年加入恒指,当年市值约为240亿,纯利超过20亿港元。 第一太平的业务主要位于东南亚地区,看中金融危机后偏低的市场,三年中奉行了进取型投资策略。在持续的低迷状态下,
25、未见其利反受其害,引发出企业的债务危机,2001年其恒指地位被纯香港概念的优质股地铁顶替,其后更一度触发抛售潮,股价创公司上市以来历史低位,市价不到资产净值的50。3.重觅生机。 部分企业在离开恒指前后,一度跌入谷底,几番挣搏,业绩方有些微好转。而恢复元气则尚需时日,市场对此将难再寄以厚望,股民亦犹如惊弓之鸟。对此类型的4家公司,大多投资者处于观察之势。 公司公司市值(亿)股东应占溢利(亿) 备注19922001最高年度19922001最低年度东方报业19.1823.26100.272.042.69-1.38信德集团66.8014.92134.974.312.781.09大酒店56.7333.
26、89183.783.130.85-18.20合和实业186.2340.51436.1116.233.05-28.11 东方报业。 由马澄坤家族信托持有64权益的东方报业集团创办于1969年初,旗下的东方日报自1977年起销量一直居本港各报之冠,1987年上市。1993年纯利创历史新高,市值亦超过百亿大关,次年11月入选成份股。接踵而至,盈利水平和市值出现连年大幅倒退,1997年7月,进入恒指不到3年的东方报业被红筹股代表华润创业所替换。 离开恒指后的东方报业继续走低,一度陷入了亏损和债负的困境。因势所迫,公司调整了经营方向,重新专注本业,力保东方日报龙头地位的同时,用三年功夫培育出销量第三的太
27、阳报。与此同时,大举出售非核心业务套回现金流,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债水平。此外,东方还迈出开拓海外中文网络传媒市场的第一步。尽管业务有所转机,但公司的盈利能力刚回复到10年前的水平,股票市价与公司净值间仍存在大幅折让,反映出市场和投资者的观望。 信德集团。 重返澳门以雪前耻的何鸿燊,同霍英东、叶汉等人联手取得赌业专营权后, 1962年组建信德船务,经营港澳两地渡轮服务。1972年成立信德企业, 1973年上市。作为一家综合企业,主营船务、酒店及消闲、地产3大业务,1990年易名信德集团。1992年赌王通过信德以2.4亿港元购入澳门娱乐5的股权,换来百富勤等证券行的大肆追捧,预测日后3年中,企业盈
28、利将复式增长3成,给股民带来可从赌业分羹的憧憬,一年中股价上涨了一倍,公司市值突破百亿大关,达135亿港元。何鸿燊策略建功下,1993年将信德送入了恒指。 预测最终只能是憧憬。晋身成份股后的第一年,信德盈利增长了41,以后两年便后劲乏力而陷入停滞,接下来的三年更以持续减少40以上的幅度下挫。信德在1998年被剔除恒指后,各项指标相继恶化,以2001年收市价同10年前相比,盈利能力下跌35,市值降为14.92亿港元,股价蒸发了83,市盈率更只剩下5倍。 大酒店。 大酒店创立于1866年,属首批恒指成份股。作为嘉道理家族旗下的上市公司,两者渊源可追溯至上世纪初, 80年代中期相继遭到刘銮雄和罗旭瑞
29、的狙击后,嘉道理将股权增持至68的绝对稳固水平。大酒店业务日趋多元化,涵括半岛酒店、九龙酒店、浅水湾影湾园、龙岛食品、中区圣约翰大厦及山顶缆车等。酒店网络并幅射至美国、菲律宾和中国。 通过洗刷保守形象而图强自保的思路,促使大酒店踏入90年代后,采取了积极的投资策略,诸如扩建半岛酒店,重建山顶凌霄阁和维多利亚大厦,向海外拓展酒店网络,以及在东南亚投资地产业。进取之下公司市值曾高达183亿,纯利升至9亿港元。然经济形势骤然逆转,让企业付出了沉重代价,一年亏损达18亿港元,继而丢掉保持了35年的成份股地位。其后虽迅速转亏为盈,但已元气大伤。公司的利息盈利率,前6年一直保持在57.5倍之间,从1998
30、年的3.6倍拾级而下,近3年则徘徊在1.51.9倍的偏低水平。而持般不变的情况下,每股派息后4年的总和不及前6年中任何单一年份的水平。当纵观企业10年经营指标后,将更难唤起市场的热情。 合和实业。 向汇丰银行贷款1,500万港元后,1972年6月胡应湘创办了合和实业,同年8月挂牌上市。作为华资地产五虎将中开风气之先,市值和股价曾一度凌驾长实和新地之上。其后遭遇假股票的无妄之灾,令公司到1979年始得以复苏,错失70年代本港大市的发展良机。进入80年代后,合和选择北上和南下战略,先后充当内地和东南亚的基建拓荒者,致使公司盈利停滞不前,10年中落后大市足有4成。 合和于1989年1月入选恒指成份股
31、。从90 年代开始,前期耕耘开始收获。1990年纯利为6亿港元,1992年便跃升至16亿,其后的3年中,更是达至2124亿的水平,胡应湘也籍此而跻身于本港十大家族财团之列。不过世事难料,并未完全应证胡笑到最后之言,金融风暴让重槌出击东南亚的合和倍受重创,两年中公司亏损高达45亿港元,市值蒸发了910 ,同时失掉了踞以10年的恒指地位。目前合和俨然已从困境脱身,公司净债务股东权益已从高峰时75降至21;业务前景亦露出一线曙光,然而作为理想家多过经理人的阴影仍在,投资界的冷落必然依旧。4.踏足困境。 最不济的几家公司,则出现经营状况一路恶化,在不断打击市场信心的同时,理所当然的被股民离弃。4家此类
32、企业,即使日后搏到经营业绩出现重大转机,相信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内,难以取得市场的认同,更勿需奢求追捧。 公司公司市值(亿)股东应占溢利(亿) 备注19922001最高年度19922001最低年度丽新国际28.481.9655.815.82-6.29-36.35已连续亏损3年。南联实业31.097.2138.402.720.41-0.51间歇性亏损2年。粤海投资32.7337.50173.290.13-13.56-23.93已连续亏损3年。 数码通71.0454.79225.798.35-2.84-3.631996年上市,已连续亏损2年。 丽新国际。 创于1947年的丽新集团3年后由林百欣接办。
33、60年代后期,产品已远销欧美多国,成为香港主要成衣制造商之一。1972年乘股市高潮挂牌。70年代开始涉足物业收租,80年代将嬴利所得悉数投入地产,实力得以迅速膨胀。1987年购入鳄鱼恤60的股权;1988年先后收购经营北美酒店业务的景耀国际逾60的权益和亚洲电视逾40的权益。至此,林氏家族透过丽新国际,控有4家上市公司,遂进入香港华资大财团之列,并于1989年初得以晋身恒指。 90年代初期,年纯利一直维持在56亿港元间。与地产黄金期的消退同步,从1995年始,上年已被质出恒指的丽新国际盈利成递减之势,但仍能保有3亿港元左右。金融风暴接踵而至,由第二代林建岳打理的丽新发展,冒进后年亏损达68亿港
34、元,在创出香港上市企业蚀钱最高记录的同时,将母公司彻底拉了下水。3年来丽新国际业绩连续见红,累计亏损超过53亿。同10年前相比,公司市值和股价均蒸发了95。7月底,林百欣提出重组方案,让集团同仍负有43亿重债的丽新发展解缆,不料分手意图又在小股东的反对下触礁,让至今看不到丽新国际有任何转机的投资者重蹈沮丧。 南联实业。周文轩、安子介、唐翔千等在合并3家纺织厂后,1969年7月组成南联实业,同年11月挂牌。上市后锐意扩张,1972年7月入选恒指成份股。到1974年时,集团已拥有42家公司,总资产超过5亿港元,员工逾万人,成为香港最大的纵式纺织集团。旗下南联和记曾是全球最大毛纺织品供货商之一。70
35、年代末乘市场热潮再度发展,营业额和利润突破10亿和1亿港元大关。进入80年代,有鉴于纺织业已日渐式微,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马来西亚、缅甸及内地,同时开始涉足香港地产业,进行业务多元化的尝试。1987年,业绩创历史记录,实现纯利3.8亿港元。 曾推动过香港工业化的纺织业成为夕阳产业,纺织品及成衣出口日趋萎缩,仍以此为主营业务的南联实业,尽管拥有同一管理层,亦不可避免陷入不景中。踏入90年代,公司各项经营指标均呈递减之势。而在1994年底被替换出恒指后,更加剧了下滑的速度,1996年盈利首次录得负数,以后更处于间歇性亏损的状态。在公司市值和股价缩水34后的今日,管理层却坦诚相告,预期南联实业的营业
36、额和盈利还将出现倒退。 粤海投资。 粤海集团是80年代初成立的广东省窗口公司,初期充当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角色,进入90年代,逐步扩展其经营领域。1993年后锐意进取,5年间开技散叶中成立了各类企业572家,业务涉及12个行业,并控有香港5家上市公司。旗下粤海投资1987年在港买壳上市,并作为集团旗舰,借势于1994年入选恒指成份股。 随即而至的金融风暴引发了粤海集团的债务危机,到1998年底时,债负高达360亿港元,濒临被清盘的窘境。除香港业务经营不善和内地项目效率低下外,集团凭借红筹概念,透过上市公司大肆套现和集资,而筹措的巨额资金又消耗殆尽,导致资产被大幅度侵蚀。一损俱损下,粤海投资亦
37、陷入泥潭,随之失去了成份股地位,并连续3年录得亏损,红字高达约58亿港元。注入价值150亿的东江供水项目和迫使债权人削债40的双管其下,使粤海集团重获生机,并在去年录得税前盈利。但对于市值和股价均处于十年来新低的粤海投资来说,要想重新取得市场的信任,还有相当长的历程。 数码通电讯。 新鸿基占4成股权的数码通电讯击败九龙仓和新世界等对手,在1992年7月取得香港第四个经营流动电话牌照,跻身于主要流动通讯服务经营商之列。1993年率先在亚洲推出GSM服务,1998年推出全球首家完全重叠双频网络,1999年进行大中华区首项第三代宽频流动通讯实地技术测试。不断创新下,公司意欲成为流动通讯业的先锋。数码
38、通电讯1996年挂牌上市,3年后晋身恒指成份股。 随着科网泡沫的破灭,连续两年见红的数码通亦被踢出恒指。出局后,公司调整了发展战略,上年9月赢得第三代流动通讯服务牌照,在矢志利用高新科技,开发更多崭新、多元化及个人化的无线宽频服务的同时,注重削减成本,著力改善边际利润。最新数据披露,公司上年服务成本降低32,营运开支减少19,而EBIT则从3跃升至24,并成功实现扭亏为盈。但数据并未在资本市场上形成良性反应,市值和股价停滞在上市后的新低水平,除全球电讯市场仍处于严冬期,市场上割喉之患未可完全消除的缘故,更多的恐是数码通前些年的疾起直落,给投资者造成的阴影需要时间来弥合。四、此消彼长的原因。 被
39、恒指成份股质出,属公司出现危机招致剔除,亦或是出局后引发困顿,孰先孰后不易明辨。不过企业一旦不见容于市场指标,形象必然即时受损,易于引致市场偏见,增加种种负面因素,从而造成实质性的损害。日后,公司欲重乘发展快车绝非易事,希冀有所作为则需付出更多。除公司管治经营层的主观失误外,恒指动态性的趋时调整,有时对一些企业可谓是无妄之灾,因而上策亦为避之大吉。1.重负无形。 编制机构的取态影响深远。一家公司被恒指成分股踢出,即时丢掉拥有的蓝筹股身份,意味着行业代表资格认同的丧失。恒指服务公司在选择替换时,对外宣称依据的尺度是市值和成交,但无形中已对该公司的素质、盈利来源的稳定性、市场的观感等产生疑窦,作出
40、了否定性的评价,而这种取向又备受资本市场的重视。 传媒则从全情介入到极度冷待。600万人的弹丸之墟中,出版了51种报纸及形色不一的刊物,具有众口铄金的力量。事前,传媒会热心投入换马者的竞猜活动,待到质换名单爆光,出局者便顿成众毁所归,一踩百沉的全景报道,令当事者公司商誉受到极大的损害。喧宾夺主之后,记者们杳如黄鹤,纷纷追逐新的热点,出局企业综影从此将难以在本地传媒中霹面,除非管治层或公司遇上更大的麻烦。 市场怀疑易于造成信心危机。在公司行业代表性遭到质疑而失去恒指身份的同时,投资者怀疑也逐渐蔓延开来。诸如企业确定的发展路向、管理班子的经营能力、现有业务的市场前景以及日常运作的财务支撑等,这些随
41、时可产生新的疑问。而一有风吹草动,便可能招致评级机构和基金的过敏反应。动辄得咎下,当事人本身亦难免出现信心动摇。2.实质影响。 除心理因素外,公司尚需承受普遍性的实质打击。企业在离开恒指成分股后,原有的市场知名度演绎成为负累,评级机构一般会相应作出调整,通常是向下的概率较高,对公司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募资金极度不利,其发展空间在无形中被挤压缩小,而资本市场普遍崇尚“晴天送伞、雨中收遮”的游戏规则,对企业的残酷性将立现。 对出局者的实质影响,还反映在资本市场的日常运作中。投资银行和基金需用恒指期货和恒指现货方能达成套戥和对冲目的,有些基金以追踪恒指为指标,部分机构投资者则限定买卖蓝筹股,此外大多基
42、金对流通市值的规模亦订立有标准。一旦公司离开恒指,便无缘成为部分基金购买的对象,又会被某些基金抛售,而股价下挫直接造成市值缩水,无疑又向另一类的基金关门,从而出现恶性循环之势。 即使是充满赌性的本港散户,有心追捧出局者亦力所不逮。作为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本港对股市的风险控制有一定之规,当然各证券行和银行的投资业务部门承受风险的能力相异,所奉行的尺度宽严有别。在日常高风险的“孖展”股票交易中,散户投资蓝筹时,一般只需提供不高于25的按金,若购买成份股之外的股票(包括出局者),甚至会被要求支付全额资金方能完成交易。3.置换压力。 批评恒生指数不当的言论时有所闻,近期直指成分股须重组以加强代表性,否
43、则对投资者的价值将式微的呼声又起。平心而论,恒生指数重整其组合的确出现契机。 顺应经济形势变幻,适时检讨成份股代表性的压力日增。随著本港经济格局转型,地产市道经历了由盛转衰,2000年时在GDP中所占比重已降至6.3,重新返回1984年的水平。近两年中,地产更是持续走低;而在可见的将来,至多能实现恢复性的增长。泡沫的剌破和很难再生,使恒指地产类市值大幅缩水,现只占恒指比重12左右,但仍据有9个成分股席位。因此,配合经济发展态势,引入新的行业代表,重整其成分股组合属与时并进的必要行为。 两地经济运行的不平衡,导致本地蓝筹股面临新的挑战。纯香港公司业务停滞不前,重要性大幅下跌;受惠于中国经济的持续
44、发展,内地概念股则在股市中日趋重要,导致资本市场结构性的转变。当香港开始全方位发挥内地企业集资中心功能后,即被视作首选的资本市场之一,演绎成内地公司迈向国际化的阶梯,企业来港上市集资便属上上之选。而同香港企业相比,它们多数会在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大幅占优,挤占本地恒指成分股的位置应是势所必然。 在本港资本市场上,目前合资格入选成分股的公司,已显露出取代之势。中银香港今年7月25日上市,即被MSCI指数纳入。作为本港三大发钞银行和本地三大经营银行集团之一,现市值逾800亿港元,超过低市值成分股10倍有余,每日成交也很活跃,纳入恒指较符合市场判断。至于思捷环球,拥有资产超过20亿,市值约130亿元,上年度盈利逾9亿港元。为配合晋身恒指,公司明显做出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拆细股份,以增加市场流通量,同时把每手买卖单位改为500股,争取入局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常董办研究部 唐俊)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修改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