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填空(5分)二、 名词解释(20分,4题)1、 第一次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在北京召开。由郭沫若提议,并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大会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确立了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大会标志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2、 文艺批判运动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文艺界持续展开了文艺批判运动,其目的是清除贯彻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障碍。1、1950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2、1951年对萧也牧等作家的创作的批评。3、19541955年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4、
2、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5、1957年文艺界的反右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 6、19591960年对“修正主义思潮”挤兑资产阶级人性论、人道主义的批判。3、 双百方针;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文艺界贯彻这一方针,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形成了“干预生活”和“人道主义”的创作潮流。4、 文艺调整时期的三次会议;文艺调整时期的三次会议即:新侨会议、广州会议、大连会议新侨会议:1961年6月,在北
3、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上的讲话,随后,中央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在创作和批评方面、在文艺队伍建设和文艺工作领导方面,提倡发扬艺术民主,尊重艺术自身规律。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正确评价和对待知识分子,改善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的理论思想。5、 纪要1966年2月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秘密召开了一个部队文艺
4、工作者的座谈会。会后炮制了林彪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共有十条内容,包括:文艺黑线专政论、重新组织文艺队伍、破除对三十年代文艺的迷信、破除对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文艺上反对外国修正主义等;其中文艺黑线专政论和重新组织文艺队伍最为重要。一是从文艺路线和文艺组织两个方面全盘否定了1949年以来的文艺政策和文艺工作,以此作为清洗文艺界的依据,给以后的文艺界造成极大的伤害。二是指出,他们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最终创造“社会主义新文艺”、“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最光辉最灿烂的新文艺。”6、 革
5、命样板戏;原指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推出的一批优秀作品。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将之窃为己有,指定一个写作班子按照“三突出”模式加工改造,最后定型为八个“样板戏”:现代京戏红灯纪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样板戏主题政治化,人物类型化,结构模式化。基本内容不离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主要人物为不食人间烟火的救世主和精神导师。艺术上打磨精致,唱段优美动听,但对生活高度净化和美化,显得苍白贫血。7、 政治抒情诗;作为独立形态的诗歌体式,出现于五六十年代,是一种歌咏重大政治题材的抒情诗。1963年开始,政治抒情诗成为主导潮流,它往往通过一个插曲,来强烈地触及
6、时事,展示社会生活,深入开掘其中的历史内容和思想意义,把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上升到一个充满诗情和哲理的艺术境界,比一般抒情诗更概括,更集中,具有强烈的激情,鲜明的政治色彩,抒情于理,抒情性和政治性融为一体。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贺敬之放声歌唱、十年颂歌、中国的十月。8、 天山牧歌;诗集天山牧歌出版于1956年,由天山牧歌博斯腾湖滨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四组组诗及九首散诗和一首叙事诗组成。思想内容:1、歌颂少数民族的新生活。2、歌唱少数民族少男少女甜美的爱情。3、歌唱劳动。创作特色:1、歌颂爱情与歌颂生活相结合,有场景,有情节,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新疆民族风情。2、山川风物的描绘
7、与爱情生活的描写相得益彰,具有浓厚的牧歌色彩。3、细腻柔美、欢快动情、富有音乐节奏的笔调,描画出质朴率真、幽默生动、诗情激荡的生活图景。9、 新民歌运动;“新民歌运动”:是1958年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新民歌运动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10、第四种剧本;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涌现出岳野同甘共苦、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默洞箫横吹等较有影响的话剧。这些剧本突破 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爱情、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8、,被称为“第四种剧本”。“第四种剧本”是相对于三种主流剧本而言:表现先进和保守斗争的工厂剧本;入社和不入社斗争的农村剧本;我军和敌军斗争的部队剧本。11、第四次文代会;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79年10月-11月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由茅盾致开幕词,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致祝辞。祝辞:充分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文艺工作成绩,总结了建国以来文艺战线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任务,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对文艺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应给作家更大的自由创作的空间。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这对
9、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在“伤痕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恢复和发展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它试图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观察和思考过去的教训,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再认识、再评价,扩充和深化了文学的历史内容,在题材开拓、思想主题深化、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等方面都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代表性作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贤亮的灵与肉等小说。13、寻根文学;新时期文学思潮。出现于80年代中期一批青年作家改变文学视角,立足于构建中国当代小说的“民族品格”中形成了一股潮流。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以文化寻根为其主
10、要表现,以高度的理性自觉,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实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韩少功、张承志、阿城、郑义、贾平凹、莫言、王安忆。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寻根文学”的潮流在两三年后消退,但是其在文学视角和文学思维方式方面的探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4、新写实主义;指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
11、义小说。新写实主义主张还原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注重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烦恼与欲望,追求客观冷静的叙述方式。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15、归来的诗人;也称“复出”诗人,1980年,因艾青出版诗集归来的歌而因此得名。归来的诗人包括:五、六十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被划为右派的诗人,艾青、公木、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梁南等;1955年因“胡风集团”事件遭难的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冀汸、鲁藜、彭燕郊等;五、六十年代因与政治有
12、关的种种原因,从诗坛消失的诗人,蔡其矫、“九叶诗人”辛笛、陈敬容、郑敏、唐湜、唐祈、杜运燮等;归来诗人的诗歌所呈现的共同特征: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16、朦胧诗;朦胧诗,是指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思潮。朦胧诗孕育于文革中的地下文学,它最初以民间文学双月刊今天为阵地,活跃于80年代初,解体于1984年。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作为一种文学范式,朦胧诗成功地开创了一个文学的时代,将意象艺术的长处推向极致。17、新生代诗人新生代
13、诗人也叫“朦胧诗新生代”,或后新诗潮诗人、第三代诗人。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的“现代诗群体大展”标志着新生代诗人的集体亮相。他们企图反叛和超越朦胧诗,重建一种诗歌精神,这种精神建立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和世俗人生的感性体验上。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成为后新诗潮的总体特征。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后新诗潮在语言实验方面的重要特征。代表诗人:韩东、于坚、海子等。三、简答、论述题(简答题30分,5选3;论述题20分,2选1)1、如何看待文学界关于梁生宝和梁三老汉形象的争论 梁生宝:梁生宝是作家刻划的一个理想的农村新人形象,是农村大变革中涌现出来的既踏实肯干又公道热情的基层干部的典型。粱生
14、宝性格顽强坚毅,忠厚善良,坚持走集体致富的道路。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农民式的质朴与革命者为理想而献身的热忱。带有明显的英雄化、理想化色彩 梁三老汉: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者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苦大仇深,思想保守,狭隘自私,但又勤劳善良,热爱土地,体现出农民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中国老一代农民的代表。作家着重从精神上、心理上揭示他从旧的创业道路向新的创业道路迈进中的复杂历程,这一历程在他与梁生宝的矛盾过程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粱三老汉形象表现了“几千年来个体农民的精神负担”在新的时代如何得到升华的深刻主题。严家炎指出梁生宝形象塑造上“三多三不足”:写理 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
15、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柳青认为:“梁生宝只不过是一个由于新旧社会不同的切身感受而感到党的无比伟大,服服帖帖想听党的话,努力琢磨党的教导,处处想按党的指示办事的朴实农民出身的年轻党员”,“简单一句话来说,我要把梁生宝描写为党的忠实儿子,我以为这是当代英雄最基本,最有普遍性的性格特征”2、 分析青春之歌的审美追求(艺术成就、艺术特征)(1)、以林道静为中心,采用“一女三男模式”组织情节结构,贯穿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和纷繁的生活场景,从而概括大量的社会内容。(2)、浓郁的抒情笔调,小说将爱情、婚姻道路与革命道路的结合。与其他革命小说比,有小资产阶级的罗曼蒂克气息。(3)、寓
16、言式文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追求、痛苦和改造,投身于党、献身于人民,才有自己真正的生存与出路,获得真正的解放。(4)、青春之歌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展示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艰难旅程。3、 百合花在艺术上取得了哪些成就?(一) 选材的特点:避开重大题材,重视对普通人心灵和情感世界的揭示。这篇小说不但题材的选择方面进行了非战争化的处理和把握,而且淡化了生活中的一切矛盾冲突。含蓄地表现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亲切的、日常化的生活片断。(二) 叙事特点:作品以第一人称“我”这个女性视角的特殊叙事方式,一方面,增强
17、作品的亲历性体验和感情色彩,另一方面,既能作为人物身在剧中,通过与小通讯员的直接交往,逐步揭示其性格,体验到自己情感的微妙变化。又能作为叙述人置身局外,展开对新媳妇的表情、动作、语言的观察,从而细致地描画出她的情感起落。(三)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他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四) 构思特点:情感的体验重于事件的描述。以人物情感的变化为线索,情感由淡到浓,由远而近。情节被弱化处理。(五) 细节描写丰富而细腻,通过语言、行动来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情感。(六)结构严谨,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全文共分四部分,每部分的安排详略得
18、当,各有侧重;情感的抒发由淡到浓,至结尾达到高潮。(七)语言朴素、含蓄,清新。艺术风格柔美温婉、俊逸典雅。4、分析一下人物形象:梁三老汉、朱老钟、林道静(1)、梁三老汉 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者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苦大仇深,思想保守,狭隘自私,但又勤劳善良,热爱土地,体现出农民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中国老一代农民的代表。作家着重从精神上、心理上揭示他从旧的创业道路向新的创业道路迈进中的复杂历程,这一历程在他与梁生宝的矛盾过程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粱三老汉形象表现了“几千年来个体农民的精神负担”在新的时代如何得到升华的深刻主题。(2)、朱老忠是一个处于动态的时间关系中的不断成长的新的形象
19、。 朱老忠的成长动因个人复仇,起初共产党对于他具有的只是“靠山”意义,与“一文一武”的复仇理想如出一辙。按照无产阶级的阶级理论,阶级意识的建构意味着对个人意识的超越,阶级斗争终将取代个人复仇。在某种意义上,朱老忠的“成长”甚至取决于他在多大的程度上克服和升华这种个人仇恨。始终在复仇意识中延宕的朱老忠,在等待着神启和拯救,等待着对自我的超越(3)、a、小说中的林道静始终是一个被伤害、被拯救、被帮助、被争夺的客体。小说展示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艰难旅程。b、作为她的成长阶梯的男性是不同的“国家”话语中各种政治象征位置的体现者,包括土豪劣绅余敬
20、唐、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余永泽、国民党人胡梦安、共产党人卢嘉川和江华等等。c、在这里,每一种政治势力不仅仅暗示了林道静一生个人和婚姻的前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前途。5、 结合具体作品阐述汪曾祺小说的创作特征(1) 、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 :汪曾祺的小说是一幅幅清新隽永、淡泊静雅的风俗画,由于对故乡的热爱和对苏北水乡风土人情的谙熟,使得他描述起来潇洒自如,而且大量的风土人情描摹有着深刻的人生内涵。在汪曾祺笔下,地方风俗多靠人物来体现。风俗即人,这是他和很多作家最显著的区别。(2) 、鲜明的传统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汪曾祺的小说融会了儒道互补、儒内道外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其人物
21、大多重入世、重实践、重世俗,又不为功名利禄所左右,追求自由放达的人生。(3) 、小说散文化:a、 重氛围描写:受戒开篇用了几千字来写庵赵庄一带的风景,“出于生计当和尚”的习俗以及佛门净地的人间烟火。真正写主人公明子和小英子的文字并不多,这样就消除了一般小说中的“戏剧化”设计,显示出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b、 轻情节结构:汪曾祺小说的结构大都散漫随便,貌似随笔,无拘无束,随物赋形,姿态横生,桥边小说三篇、故人往事等作品都是信笔拈来,一地一景一人一事娓娓道来,其间还借用中国画中的“横断云风法”,插入一些风俗轶事的片断,等到人去事散后,小说也在读者不知不觉中结束了。 c、散文化的语言:他的叙述语言简洁
22、干净,文白相间,雅俗互现。雅则简洁冲淡,不乏幽默情致,俗则贴近口语,多用短句,质朴鲜活。在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让人感到清新自然的同时,又讲究文学语言的妙、绝、雅,令人觉得韵味悠长。6、 比较分析红旗谱、百合花和红高粱在处理和把握现代战争题材上的异同同:这三部作品都是通过战争这个大环境的渲染来展示人的不同反抗性。异:红旗谱作为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作品,突出阶级斗争的主题。着力探讨了农民在革命浪潮中寻找自身解放途径的曲折心理经历,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民从自发反抗到在党的领导下自觉地进行武装斗争的成长历程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依托,通过压迫与反压迫的阶级斗争,刻画人物,艺术地概括那个风云四起的时代。百合花
23、表现了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一庄严主题,表现了军民之间和革命同志之间纯洁真挚的深厚感情和人与人之间像百合花一样圣洁的感情交流。作品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作家摆脱了“英雄”概念的束缚,自然景物的点缀,战前和平气氛的渲染,这一切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优美的感觉。红高粱则以“我”的家族为核心,重点叙述“我爷爷”“我奶奶”和他们周围的人物,虽然以抗日战争为历史大背景,其中穿插着国共等多方势力的矛盾斗争,表现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特征,但是主要是表现个体在战争环境中求生存、求自由的原始生命力,甚至透露出许多野蛮的欲望。红旗谱是宏观式地反映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百合花就是描写战争时代的纯美人性,红高粱则是微
24、观式地关注生命在时代风云中的呈现以及人物的反抗性。7、 比较分析爸爸爸陈焕生上城阿Q正传在思想艺术上的异同或内在联系8、简述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王蒙等的意识流小说是先锋小说的第一次浪潮。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是先锋小说的第二次浪潮。90年代以后,文学的先锋意识有所淡化。先锋派的特征表现:a、反对传统文化,可以违法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b、在技巧上广泛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的内心奥秘
25、和意识的流动。c、重视“叙述”和语言形式探索,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d、先锋派形式主义实验曲高和寡。89年以后,趋于衰落,出现了集体讲述“历史颓败”故事的趋势。9、 结合作品分析朦胧诗的创作特征致橡树思想内容上: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重新确定人的自我价值,追求自由人格,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如舒婷的致橡树,这是一首爱情诗,但也可看做是诗人对人格独立、平等、尊严的思考,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美好情谊的呼唤。(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诗歌艺术上:意象化、象征化、哲理性。朦胧诗
26、大都采取心灵独白和倾诉的视角,采用象征、暗示和隐喻的表现方法,注重形象、意象的刻画与表现,形式和语言具有 “陌生化”效果。在致橡树这首诗中,诗人在抒情方式中自觉地融入了一些现代主义的技巧,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以个性化的感觉来凝聚意象,以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以“铜枝铁干”的“橡树”和“红硕花朵”的“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并透过“橡树”和“木棉”这两个意象,用新颖别致的比拟,从各个不同角度突出“木棉”的品格、特征、思考和追求。(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粱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顾城远和近)10、20世纪80年代探索话剧的艺术特征;(1)形式革新:结构散文化,叙事成分增加;戏剧时空
27、自由转换,不同类别的时空相互重叠;象征、隐喻、荒诞变形手法的运用;人物心理活动的舞台呈现;借鉴姊妹艺术,追求戏剧的综合性。(2)内容革新::思考人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追求对人的内心的透视和对灵魂的分析;追求主题的诗化、哲理化和多义性。11、 结合作品论述巴金随想录的艺术特色(创作特色)(1) 随想录的思想艺术特色:(a)、随想录出发点:它是巴金“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文革博物馆”,也是他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有人概括为:巴金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b)、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包容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更大的忧
28、虑。首先,巴金不断反省自己的文革经历与奴隶意识的联系。其次,反思在文革中变成精神奴隶的心理基础。巴金在这里反思的,已不仅是奴隶意识;而是挖掘一个更深的思想层次了:即在专制主义统治下,为了保全自己而被迫牺牲正义和朋友,在事实上为专制主义作了帮凶,结果就在愈加绝望的生存环境和身心交困的巨大痛苦中,最终放弃了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的自觉和能力,也根本违背了自由精神和人文理想。最后,巴金完成了对自己和对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四”精神的批判。随想录由作为知识分子的忏悔而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良知和责任,重新倡导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2、艺术特色: 平实的笔调,毫无技巧的写作模式。巴金认
29、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 如怀念老舍同志 怀念萧珊。三、作品分析(25分,2选1)1、诗歌分析:海子亚洲铜、 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郭小川望星空亚洲铜海子亚洲铜是海子的成名作。全诗所包蕴着深邃丰富的历史文化及生命情感内涵.作为统领全篇的核心意象,“亚洲铜”具有深刻的双重象征含义,它既是贫穷祖国形象的精妙比喻,同时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形象命名与概括,表达了诗人对于民族苦难生存景况的深沉广阔的文化反思。这首诗表达了海子轮回的思想和摆脱束缚渴望行走与飞翔的强烈愿望。诗名“亚洲铜”提供了本诗的一个中心意象。铜的颜色和质地隐射中国北方坚硬强悍的黄土地;铜深埋地下,暗示人根自土地的本
30、质。在海子眼中,中国是一块深藏在亚洲大地下坚实的矿苗。诗的第二节就出现了飞翔的“鸟”与泛滥的“海水”的意象,它们是海子行动意念的具象化,是动态的。而“青草”的意象可理解为世代困守黄土地的人们,“住”与“守”表明他们的墨守成规,停滞不前,是静止的。而海子是不愿意像青草一样死守一个地方,自生自灭的。诗的第三节又转到动的意象,“鸟”(白鸽子)与“水”(河流)的意象再一次出现。诗人还联想到我国浪漫主义大诗人屈原,他是诗人们的精神之父,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进取精神也是诗人效法的对象。在这里,海子再一次表示飞翔的愿望,即“飞遍南北,走遍所有能去的地方”。 在最后一节,诗人进入了土
31、地博动的节奏之中。“击鼓”和“黑暗中跳舞的心脏”也许更象是非洲而非“亚洲”的事物,但在这首诗中,它以强烈的动感使土地(真理)与生命(诗)合一,而升起的月亮则成就了诗歌的完满和美。此诗语言有一种回环的节奏之美,且主要是由诗句叠音来完成的。“亚洲铜”在诗中一共出现了八次。在这种鼓点节奏的敲击下,诗人传达出了“飞动”的欲念。“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排比句式造成一种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们吧”,近乎一种呼告和吁请的口吻。全诗的意象呈现也有一种内在的节奏,从大地的击鼓到心跳,从心跳到天空飞升的月亮,整首诗以“亚洲铜”开始又以“亚洲铜”告终,层层叠进的节
32、奏在第四节做了“大音”的收束而复归到起点,因而具有了一种回环的语音之美。本诗的另一个特色是语言与意象的奇异组合,以及远取譬的设喻方式。例如以“亚洲铜”隐喻鼓和黄土地,以“沙滩上的白鞋子”形容白鸽,“爱怀疑”的鸟,“黑暗中跳舞的心脏”等等,一系列打破常规的语言修饰,有效地增强了诗歌形象的张力。 亚洲铜意象鲜明生动(画面感强)、联想丰富而大胆(如“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视域广阔(从地下到地面到天空)、节奏张驰有效,极具情绪感染效果。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西川 在哈尔盖 是其早期代表作,有陈子昂式的孤独和苍凉感。它语言的清澈、叙述的流畅和情感的深邃给人带来了的宁静、神秘与震慑。 这首诗和
33、海子的在德令哈同样是写青藏高原的小镇, 海子在德令哈的星空下体恤的是自己的孤独, 而西川, 在这里用平静的眼光接受空旷夜晚对他的神秘赐予。 统摄全诗的是那一特定时空的神秘感, 面对这一“神秘”, 我们显然“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 听凭它的力量将我们穿透”。而“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给人一阵淡淡的悲哀,除了表现出车站的小,还表现出了诗人的孤单。 诗歌的文本结构给人以整饬之感。整个诗作的叙述语气非常沉静, 充满敬畏。前八行通过对虚置的“你”的低语,使一幅宁静的神性画卷呈现,第九行出现“我”,之后隔五行出现“我”,又隔三行出现“我”,而“你”只是被虚设的对象,“我”也只是作为这“神秘”景象的旁
34、观者,只是作为一种背景的必要对应物而出现。于是最后一个“我”,作为情感的承担对象,出现在被无限扩大的空间中,给读者带来一种突如其来的空间扩张效果。“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则给人一种很强烈的时间感,贯穿着过去和未来。“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则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有点纷乱的感觉,但是又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西川诗歌是精神世界的坚实凝定和清晰显影, 是精神生命的响亮宣言、是灵魂心性的坚硬造型。在其诗歌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座用无穷的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垒筑起的心灵高地, 在这里,你可以俯看一个广阔的空间,体会生命给予我们的冷静以及神性的思考,这种思考源自每一个“自我”。诗人在打造、丰富、净化精神
35、生命,感受精神启示、吸取精神营养。在西川诗歌里, 我们难以感受来自当代世俗生活的风情画卷的展示与诱惑, 他的写作似乎对当下的日常景观进行了现象学的“搁置”, 对自然、爱、道德等传统主题却有了新的认识。这既显示了诗人博大的宽容与悲悯的宗教情怀, 又显示了诗人对宇宙本体的追寻。星空的意象:神秘而深邃,令人敬畏,宗教与上帝的存在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回到生命的出发点,“孩子”,充满敬畏与虔诚,是精神的洗礼与灵魂的净化望星空 郭小川政治抒情诗 望星空写于1959年。全诗分四章,前两章写“我”瞭望辉煌的天空,对人间的不够美好和自己的渺小,不免感到迷惘和惆怅,但又尽量勉励自己要“沉着镇定”,不许“这般激荡”。
36、 后两章写“我”迈进刚落成为人民大会堂,认识到原来的想法错了,怀着自豪的感情挺起了胸膛,决心和同志们一起,用自己的双手“把广漠的弯窿、变成繁华的天安门广场”。诗人面对广袤无垠的宇宙星空和“大跃进”中的现实社会,思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诚实地袒露自己复杂矛盾的心情,宣传人定胜天的革命信念,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浪漫主义精神。 诗歌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前半部分。诗人以宇宙星空为参照物,对自我心灵世界进行了一番严厉的自制和审视:“说什么:身宽气盛,年富力强!怎比得:你那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说什么:情豪志大,人高胆壮!怎比得:你那阔大胸襟,无限容量!” 他不仅看到了个体生命的不完满、不和谐,而且发现现实世界、社会
37、和人生同样存在缺陷:“我爱人间,我在人间生长,但比起你来,人间还远不辉煌。” 因此,“望星空,我不禁感到悯张。” 这是诗人突破了对现实的满足感之后,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情感体验,既有对大跃进的狂热反思的意味,也是在心灵层次上把握人生的一次尝试。 1、诗人运用艺术上的抑与扬、虚与实的辩证关系,有意造成诗情的波峰浪谷,以取得出人意料,别开生面的抒情效果。2、全是以“望”为核心,以星空和天安门广场为广阔的背景,展开神奇的想象,从不同的视角去对比天上人间,去透视宇宙与人生,构成了一个属于诗的复合空间,从而有效地写出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思。不足:1、诗的前半部分铺成过多,不够精炼。2、一韵到底,略显单调。一、二
38、章押响亮的“江阳韵”,与诗人面对广阔的星空油然而生的较为低沉的惆怅、迷茫的心绪不太协调。穆旦冬一九七六年十二月,穆旦在他生命即将熄灭前的两个月,写下了冬。这是一首非同寻常的诗,不仅因为它产生于那个非同寻常的年代,而且因为它写出了非同寻常的情感、信念和意志。诗歌以冷静朴素的风格表达了对生命、对人生、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全诗共四章,分别以“我”“我们”“你”“你们”四个视角,抒写了冬天的情境,是用冬天的寒冷、荒凉象征着诗人对人生及其社会生活的感受。第一章共四节,每节都以“我爱”的句式领起,以充满感叹的“严寒的冬天”作结。“我爱”是一个充满温馨、喜悦之情的词语,当然他也包含一个“希望”向往“期盼”等成
39、分。“严寒的冬天”则是一个有着强烈贬义色彩的词语,它表示着严寒、冷酷。这就构成了明显的冲突,正是在这种不和谐的冲突中,诗人寻找着生活的乐趣,但是有时刻不忘环境的险恶。曾卓悬崖上的树(了解) “文革”期间,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被彻底摧毁,但“五四”新文化传统却转入民间,以破碎的形态顽强生存。同时,大批的作家诗人受到了迫害、失去写作权利,但文学的圣火没有在他们的心里彻底熄灭,仍在秘密创作,表达对时代或直接或含蓄的体验。显示出处于逆境中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2、 作品思想艺术分析:傅雷家书两封,贾平凹秦腔,史铁生我与地坛,余秋雨风雨天一阁。傅雷家书两封本文是作者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两封家书。第一封家书写作
40、的时间是当儿子精神消沉的时候,第二封家书写作的时间是当儿子欣喜成功的时候。这两封家书从两个方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那一份动人的舐犊之情。傅雷和傅聪两父子不仅是生活中朋友,而且是艺术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预想着儿子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传颂着自己的惦念和祖国的声音。贾平凹秦腔这篇散文名为秦腔,但它的用意并不在介绍秦腔的产生、沿革、行当、艺人、剧目等作为一个剧种的诸因素,它要写的是秦腔和养育了这一艺术样式的秦川百姓的血肉联系。秦腔来自草野,创造它的是“下里巴人”,能够真正欣赏它的也不会是“有闲阶级”,只能是大苦中求大乐的草根百姓。文中写到
41、秦腔源于八百里秦川西府的民性敦厚和特殊方音,作为秦川农民五大生命要素之一,和西凤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羊肉泡馍比较起来,它是唯一精神性的需求,是恶劣物质条件下的精神享受。秦腔对于秦地乡村的重要自不待言,农民把所有农闲时的注意给它,也从中得到足够的乐趣。从搭台、排练到演出,他们全程参与,尤其是演出几乎成了全村人的盛典。全民动员的秦腔也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上演了各式各样的生活悲喜剧。作者说的好:“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能使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喜怒哀乐。”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叙述简洁有序,许多与秦腔相关的轶事写来趣味盎然,描写细腻传神,开场前的“乱”,演出
42、中观众的沉迷都绘声绘色,极富艺术感染力。史铁生我与地坛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1) 散文的风味。(2)语言的雅洁。(3)哲理倾向或形而上意味。1 艺术手法本文是一篇融议论、
43、记叙、描写为一体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感人,通篇都洋溢着对母亲的深切的爱。在抒情中夹杂一些议论,突出了主题,如“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记叙的一些细节深化了主题,如“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气氛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等等。在内容上,本文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内涵深厚。本文还较多地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地坛的荒芜却充满生机,与“我”的残废自伤对比;“我”不顾母亲的感受常来地坛,与母亲承受痛苦而总是顺着“我”对比;“我”重来地坛,想看到母亲的身影而母亲却不在,与过去母亲常
44、来地坛看“我”而“我”却不理睬她对比等等。通过这些对比,折射出作者对生命的自省和哲理性的思考,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深深的关爱之情和“我”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2语言鉴赏作者的语言特色显而易见,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绘景状物,无论是描摹心态还是抒发感悟,语言的表现力都是很强的,语言的运用在平缓沉般中,还往往透出睿智与机敏。(1)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比如:“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些诗一样的语言,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无穷。(2)新鲜而奇崛的语言。史铁生在写作中体现出了在语言运用上的创新精神。作者创新地使用了拟人、移用和转换词序
45、等手法,写出了许多鲜活的句子。如“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这些句子对动词的特殊使用,写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和破败相,淡化了地坛当年富丽的面貌,却突出了其现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的情状,而荒园的破败又烘托了落魄者的精神状态。余秋雨风雨天一阁余秋雨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以个体的生命来询问中国文化的历史和命运,以重温和反思的方式走上“文化苦旅”,重新整合传统的“文明的碎片”,以重新建构知识分子的人格和文化视野。余秋雨散文的特点是强烈的文化意识、独特的文化感受、丰富的文化联想、深刻的文化思考,新鲜的散文意境。 风雨天一阁的文
46、化品析:散文中有着独特的文化视觉,用其独特的视角,用文化的聚光灯来表现文化的脉络与韵意。余秋雨还大胆的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因此,在他的风雨天一阁散文中主题是很突出的,文中时时闪耀着作者独到的思想光芒,作者还用准确、通俗的语言体现出其散文煽情的特点。风雨天一阁的文化视角风雨天一阁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唯一涉及中国藏书文化的散文。它不是单纯的写山水景物的散文,不是抒情的散文,也不是咏物散文,而是实现某种文化现象的脉络与意韵的散文,文中处处在言说历史与文化。文化苦旅一书,更侧重中国文化的论题,他
47、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山川景物,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了不同的涵义了,不仅仅是单纯的写景,也不是单纯的抒情或议论。余秋雨先生是站在一个独特的角度,用其独特的视角,用文化的聚光灯来表现文化的脉络与韵意。风雨天一阁的文化意味风雨天一阁追叙了天一阁悲怆的藏书历史,歌颂了范钦及其后人可贵的文化良知。文题以“风雨”饰“天一阁”,敷设了全文的色调,结构了全文的材料,隐喻了全文的主旨。风雨天一阁的创作特色(一)主题突出。全文在展开的时候是紧扣主题,内容安排详略得当,事例精心挑选;在对比衬托中论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层层递进,前后呼应;六个层次,没有平均用力,一、二、五,六是淡写;三、四浓墨重彩。无论从篇幅,语气,事例都可以看出,作者的力气集中使用在第三、四部分上。同时其他部分虽然淡写,却也是有机组成部分,不可忽略的。(二)文中时时闪耀着作者独到的思想光芒。这也是他的散文敢称“文化散文”的原因。例如,作者进访天一阁那天正是碰上台风暴雨之后的第二天,院内汪洋一片,他只好赤足挽裤趟水而前。作者马上联想到历史上学者登楼看书之难,想象成是天帝主持下举行一个狞厉的仪式,迫使学者在当代也要形貌虔诚的来朝拜。类似闲笔,其实是紧扣题目,把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