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百草灸PPT课件.ppt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779697 上传时间:2024-03-14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草灸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百草灸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百草灸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百草灸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百草灸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神农百草灸1.艾灸艾灸艾灸是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2.百草灸百草灸艾行天下百草灸是在艾灸的基础上,采用纳米技术提取三年以上的陈艾加上三十几种中草药的精华,而后经过碳化浓缩风干而成,因其工艺,所以密度较高,无烟,无味,渗透力强,安全性高。3.艾行天下百草灸和普通艾灸的区艾行天下百草灸和普通艾灸的区别选材优:湖北蕲春、端午采收、七年陈艾药力和针对性更强(每种套盒添加中草药不同)密度高、温度高、渗透性更强、无烟、不掉灰、便于操作无味,顾客更容易接受4.艾灸的起源和艾灸的起源和历史史扁

2、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气海,关元,中脘,命门,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黄帝内经】:“针之不为,灸之所宜”百草灸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调节阴阳、回阳救逆、益气升陷、防病保健的作用5.通通经活活络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送,寒湿等病邪,入侵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百草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症。6.行气活血行气活血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质,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正常。百草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

3、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百草灸保健的目的7.祛湿散寒祛湿散寒气血的运行,遇寒则凝,得温则散,中医认为,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故,一切气血凝涩的疾病,均可用温灸来治疗。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百草灸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作用,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百草灸疗是纯阳植物艾草、针对性中草药再加上穿透性热力渗入阳气驱除阴邪,故百草灸疗对湿寒之症特别有效。8.调节阴阳阴阳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百草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9.回阳救逆回阳救逆正所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

4、必须灸之”百草灸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在古书上就有记载。气阳两脱急取神阙,关元以回阳救逆。气血虚弱不固,轻者下陷,重者虚脱。艾叶性属纯阳,火本属阳,两阳结合,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10.益气升陷益气升陷艾具温性,可以温阳益气,具有顾护,升举和提托的作用,能使下陷的脏器得以升举而复位,此功效被古人用“陷下则灸之”加以概括。11.防病保健防病保健现代科学证实:灸法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体抗体的产生,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对现代的亚健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医学针灸也说:“若要安,

5、三里常不干”。说明艾灸有防病保健的作用,12.常用温灸方法定点灸定点灸:施灸时,将点燃灸条的一端,固定对应的腧穴进行熏烤,距离皮肤23厘米。以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热感为宜,一般每处灸10分钟左右,一皮肤出现红晕为止,本方法温经散寒,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痹痛。回旋灸回旋灸:施灸时使艾条点燃的一端与穴位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但,艾条的位置不固定,而是反复旋转地移动着施灸,本方法作用面积大,主要用于治疗面积较大的风湿痛,软组织损伤及皮肤病。雀啄灸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保持一定的距离,然后以次距离为中心,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的施灸,本方法主要适用于治疗急性病。一字灸一字灸:施灸时将

6、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保持一定的距离,但灸条的位置不固定,而是像写“一”字一样,上下或是左右施灸,本方法适用于身体条索状的结节。13.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施灸的距离:施灸一般距离皮肤23厘米左右,以不引起皮肤灼热为度,一般来说,距离越大,刺激量越小。施灸的时间:时间为1560分钟,一般时间越长,刺激量越大。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施灸讲究先后顺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但在特殊情况下,不必过于拘泥,可酌情而灸。选穴要精当,热力应充足:施灸选穴要精,少则一穴,多则不过两三穴

7、,近代针灸学家承淡安主张:“取穴中肯,精简疏针,灸穴勿多,热足气匀。”14.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气节交替最宜灸,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此时经脉开合,气血流转,适时以艾灸火热之力以助阴阳互生,气血旺盛,治病防病能够事半功倍。患者过劳,过饥,过渴,过饱,大惊,大恐,大怒时禁灸。对外感热病,阴虚内热,阴液不足及邪热炽盛的病人一般要辩证施灸。15.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女性妊娠期,腰骶部和腹部不宜施灸。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影响效果。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温灸后

8、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16.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要防止感染: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要及时使用紫药水。17.灸感灸感灸感是在做艾灸时感知的一种气的变化。这种气的变化根据不同的体质可以表现为:酸、麻、胀、痛、

9、痒、冷、热、风、寒、凉十种灸感。这些灸感出现时是多样化的,有时象蚁爬,有时像流水,有时象冷风吹,有时忽隐忽现。第一时期为灸火循经:多表现为透热、扩热、传热三种热感现象,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被激活推动循环起来了;第二时期为正邪相搏:多表现为酸、麻、胀、痛、痒的灸感,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被激发自动与病灶的邪气相搏斗。第三时期为开门驱邪:多表现为风、寒、凉、冷的灸感,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充足,开始将病气驱除体外了。18.灸感灸感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传热,灸热以施灸点开始循经络向远部传导,甚至直达病灶局部不热(或微热)而远部热,也

10、就是施灸部位不热(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感觉很热表面不热(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很热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其他非热感觉,例如酸、胀、麻、热、重、痛、冷等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缓解,施灸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深透远传,所到之处病症随之缓解。19.秘现反应由于每人的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有的艾灸后感觉很好,基本没有什么反应,而有的则反应明显,且不断有各种排病反应出现。艾灸后有时会有疾病加重的反应,这是正邪交战的正常现象,病邪在体内寄居很久,它不会轻而易举的乖乖就范。所以这时候就免不了有反应,你用艾灸的方式激发正气想把邪气赶出,那么邪气就先顽强抵抗。这时

11、的正气不足,而邪气旺盛的时候,当然会有各种不适反应出来。当逐渐艾灸后,体内慢慢累计了很多正气的时候,这时的病邪就会逐渐地赶出体外了。20.灸后反灸后反应失眠:艾灸后常常会有失眠的症状,如果出现初次艾灸后失眠,也是一种反应,此时的失眠,多很疲乏无力,或嗜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艾灸后,这时如果睡眠很少,但不会出现疲乏无力的现象,反而因为艾灸,而显得精力充沛。此时,不要因为睡眠时间的不足而烦恼,也不要刻意用安眠药来凑够睡眠的时间,主要看你自己的精力是否充足。21.灸后反灸后反应灸的走窜现象,有时候我们灸中脘,会有肝区不适,或会有胃脘部不适,这很有可能你的肝有隐患或你的胃有疾病,艾灸就会主动帮助你去调整

12、,这就是百草灸的通窜功能。所以说,我们的身体有一个自我调整的功能,只要你调动的好,这些都会起来工作。假如你艾灸关元穴,也许会反应出你妇科方面的隐患或前列腺方面的问题或生殖系统的一些疾患。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元气逐渐充足了,“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该升的就自然会升,该降的就自然会降,根本就不必用人为的方法去调动升降。百草灸的走串,遇到这样的很正常,也不要大惊小怪,有通串比没有要好,经络的通串,提示经络疏通的是否通畅。22.灸后反灸后反应艾灸的上火现象,很多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这也是艾灸的一种反应,这种现象表明阴阳正在调整,阳不胜阴,这时要多喝白开水。此时患者会觉得喉咙

13、异常干痛,这是病邪(寒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驱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西医所谓的炎症,此时许多中医专家都会任认为灸过火了,会立即停止治疗,使得功亏一篑)。23.灸后反灸后反应艾灸后身体出现类似过敏的现象,有很多人艾灸后身上出现很多红疹的现象,此时多以为是过敏了,其实,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真阳元气驱赶寒邪外出的表现。也是病邪在体表的反应。如果此时停灸,病邪还会入里,侵蚀脏腑。24.灸后反灸后反应艾灸后的精神反应:有很多人会出现类似抑郁症的现象,这时可以找人倾诉,可以到狂野处大哭或大喊,一定要发泄出来,不要郁闷在心,免得徒增新疾。出汗排毒,就是在艾灸的时候,感觉出汗,灸后出汗,这种现象

14、有可能会持续几天或更久。当有的人出汗一个阶段后,开始起红疹,硬疙瘩,这也是排毒的一种表现。一般继续艾灸,红疹慢慢会下去,硬疙瘩,可以边艾灸,边按摩,也会慢慢消失,这属于皮肤排毒的一种现象。25.灸后反灸后反应有些人排尿特别多,这也是从尿道排出毒素的一种表现,此时应该多喝水,没有关系这些反应慢慢都会消失的。一般灸后尿频的,多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不是很好;女性提示妇科会有问题。有些人出现拉稀,频繁拉稀,而且拉屎极臭,这也是一种排病气的反应。有这种反应的,一般胃肠有问题,或有肿瘤发生。肠道问题居多。有的人会有咽喉肿痛,牙痛等,此时多喝水,或煮一点绿豆粥来喝,严重的可以停灸,等这些症状过去后,继续艾灸,

15、可能还会有上述症状发生,一般反复几次后,就没有了上火的症状。26.灸后反灸后反应有的人初次艾灸的,会有发烧的症状,没有关系,多喝水,可以再督脉和膀胱经刮痧或拔走罐都会退热,而且降火气。治疗疾病,一定要给疾病一个出路,当艾灸后,元气聚集到脏腑的时候,病邪往往会自己找出路,这些出路不一定是我们设计好的,而是病邪自己习惯的路径。一般疾病在下肢排出的路径是我们理想的路径。可是疾病的排出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它会自己寻找出路。27.灸后反灸后反应有的反应会出现头晕耳鸣,眩晕的,遇到这样的反应,可以停下来,休息几日。如果这种反应迟迟不过,在大椎点刺放血或刮痧,这种反应会慢慢消失,有的人会重复这种反应2-

16、3次后,慢慢适应。妇科疾病在艾灸的时候,有的会有褐色的分泌物,有的会有水样的,有的会有脓样的分泌物,这些都是艾灸在帮助调整和消炎,一般过一个阶段,这些分泌物会逐渐减少。如果有肌瘤,积液,囊肿等妇科疾病,在经期的时候,会有烂肉,血块,血水等排出,应该是肌瘤,积液,囊肿的分解。不要害怕,有上述疾病的人建议经期艾灸,给疾病以出路,月经期就应该是排出的路径。28.灸后反灸后反应经过几次百草灸,或一段时间的百草灸后,有的人会表现出肢体冰凉,这是寒气艾灸后在体表的反应,有的是脏腑内的寒气表现在体表,这种反应在冬天和春天的季节更加严重,有这种反应的,说明身体阳虚的厉害。需要继续艾灸,同时配合患处的刮痧,或按

17、摩等辅助治疗的方式,使寒邪尽快排出。对于寒邪很重的病人你需要断断续续艾灸三年甚至更久。29.常用艾灸大穴常用艾灸大穴关元穴:脐下3寸,温肾固精、益气回阳、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为养生保健强壮要穴,长期施灸可使人元气充足,能调治诸虚百损及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病症。中医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藏在肾中,又依赖后天精气充养,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元气是与生俱来的,从父母那里继承而来,又依赖后天的充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逐渐减少,人就会呈现衰老的态势。怎样才能更好地守护元气呢?刺激关元穴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关元穴就像人身体的一个阀门,

18、将人体元气关在体内不让它泄漏,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人身上元阴、元阳的交汇之处,是元气的关隘。此穴同时为任脉穴位、小肠募穴和足三阴会穴,所以对足三阴、小肠、任脉这些经行部位发生的病都有疗效,有培补元气、肾气,暖下元的作用。30.常用艾灸大穴常用艾灸大穴命门穴: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命门之火就是人体阳气的根本,生命活动的动力,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运输,以及水液代谢等都具有促进作用。命门火衰的病与肾阳不足证多属一致,命门火衰(见命门火衰证)主要表现为四肢清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男子阳痿,早

19、泄,女子宫寒不孕,舌质淡,脉沉迟等虚寒之象。31.常用艾灸大穴常用艾灸大穴中脘穴:脐上4寸,中脘是任脉的穴位但同时也是胃的募穴,是脏腑之气直接输注的地方,还是腑会,所以对六腑(胃、大肠、小肠、胆、三焦、膀胱)的疾病尤其是胃病有很好的疗效,号称是胃的“灵魂腧穴”。它的作用可以总结为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降逆化滞,通腑降气。现代研究表明,常刺激中脘穴,胃部蠕动会加快,吞噬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也会增强,还可提高人体免疫力。这样,食物在胃部就可进行有效咀嚼,增强消化能力,促进全身脂肪的燃烧。虽然中脘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在消化系统疾病,但是扩展开来去看,很多气血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中脘穴来调理,32.常用艾灸

20、大穴常用艾灸大穴足三里穴:当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灸足三里,可以旺盛后天之本,调节和振奋脏腑机能,使气血生化有源,增强运化能力,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卫能力。对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生殖、呼吸系统、血液成分、体温调节、防卫免疫反应等方面都有补益、增强、调整作用。“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

21、这叫“理下”。33.常用艾灸大穴常用艾灸大穴神阙穴:肚脐。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也是心肾交通的门户,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不能通达调济,就会引起阴阳失调,导致各种疾病接踵而至。神阙有任、带、冲三脉通过,联系五脏六腑,所以如果各部气血阴阳发生异常变化,可以借刺激神阙穴来调整全身,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神阙通全身,故刺激神阙穴就能对整个机体有激发和调整功能,从而治疗全身疾病。神阙穴在人肝脏眼的位置,是艾灸的最佳穴位。脐疗现在已经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外治法,对于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的防和治很有效。神阙穴为任脉上的阳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阳穴,二穴前后

22、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34.常用艾灸大穴常用艾灸大穴气海穴: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从而化为充盛气,因此,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所以得名气海。前人有“气海一穴暖全身”的说法,是说气海穴具有温阳益气、化湿理气的作用。中医认为此处是人体之中央,是生气之源,人体的真气由此而生,所以对于阳气不足、生气乏源所导致的虚寒性疾病,气海穴往往具有温阳益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之功效。气海穴作为人体中阳气蒸发阴液的关键之处,对于湿邪为患、气机不畅所导致的各种疾病如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

23、、脏气虚疲、形体羸瘦、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儿童发育不良等,具有良好的疗效。经常按摩气海穴,能使百体皆温、脏腑皆润,促进肠胃蠕动、气血顺畅,强化肝脏及消化道功能。35.常用艾灸大穴常用艾灸大穴三阴交:在内裸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三阴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穴。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治疗;另外此穴为足三阴经交会之处,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三阴交穴就是我们的父母留给我们的巨

24、额财产。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年轻,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保证女人的魅力。艾灸三阴交除以上作用之外,还可以保养子宫和卵巢,紧致脸部肌肉,使脸部不下垂,调月经,去斑,去皱,祛痘,改善性冷淡,调治肌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皮炎,保持血压稳定36.常用艾灸大穴常用艾灸大穴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即共有7条经脉再此穴交汇。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艾灸大椎穴,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可用于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

25、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37.脏腑保健配穴腑保健配穴脾胃保健:中脘、足三里、脾俞穴、上脘到神阙穴一字灸肠道保健:中脘、天枢、足三里便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大便不成形:天枢、神阙、足三里、脾俞肾部保健:命门、肾俞、太溪、涌泉女性内分泌保健:神阙、关元、三阴交、八髎穴女性卵巢保养:关元、子宫、神阙、三阴交肝胆保健:肝俞、太溪、涌泉养心保健:膻中、内关、外关肺部保健:中府、鱼际、列缺、肺腧胸部保健穴:膻中、乳根、乳房外侧乳腺增生:结节处肩颈保健:大椎、肩井、风池及痛处背部保健:凤池、大椎、身柱、肾俞、38.常常见病配穴病配穴感冒:风池,大椎

26、,风府,合谷,肺俞,列缺急性支气管:肺腧,定喘,合谷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渊,定喘,合谷,足三里咳嗽:膻中,肺俞,膏肓,天突,风门,列缺,大椎,足三里,丰隆支气管哮喘:定喘,肺俞,膻中急性胃肠炎: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腹痛:气海,中脘,内庭,脾腧,足三里,天枢胃下垂:百会,足三里,中脘,梁门,关元胃痉挛:天枢,中脘,梁丘,幽门消化性溃疡:中脘,梁门,足三里,胃枢肠梗阻:足三里,天枢,支沟,下巨虚便秘:足三里,天枢,大横,大肠腧,支沟失眠:涌泉,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百会贫血:足三里,关元39.常常见病配穴病配穴高血压:足三里,绝谷,曲池,血海心绞痛:心俞,至阳,厥阴俞,膻中,少海,内关糖尿病:关元,太溪脱肛:长强,百会,足三里胆囊炎:阳陵泉,期门,日月,胆腧,太冲,足临泣遗尿:关元,足三里前列腺炎:阴陵泉,三阴交,气海,中极,会阴,腰阳关前列腺增生(肥大):关元,曲谷,肾腧,命门阳痿:中极,关元,肾腧,命门男性不育:气海,关元,三阴交,命门,足三里遗精:中极,肾腧,三阴交,关元,志室上热下寒:关元、神阙、足三里、血海、曲池、太溪,每天灸一两个,或者选两个长期坚持疏通脾胃:中脘退热:大椎40.谢谢!41.3/11/2024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