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课题1常见酸及碱(2).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781092 上传时间:2025-01-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1常见酸及碱(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课题1常见酸及碱(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1 备课时间:2.27 上课时间:3.4 主 备 人马海燕 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酸的通性及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酸和碱性质的梳理,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学习归纳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对比方法、推理方法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中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实验、分析,讲解 学习方法:复习,观察,归纳、练习 实验准备: 试管、稀盐酸、稀硫酸、生锈严重的铁钉、氧化铜、试管夹、酒精灯等。 教材延伸: 在除锈这一块应补充一点,“用物理方法也可以除锈”,这样使学生认识在不同的场合或要求下可使用不同的除锈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宣誓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慧眼识酸 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稀盐酸和NaCl溶液,请同学们设计实验验证后给它们贴上标签。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学生思考:结合探究活动1,思考稀盐酸中的什么成分使石蕊溶液变红? 分析:石蕊溶液本身含有水,因此不是水的作用;NaCl溶液中有Cl-,而NaCl溶液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那么也不是Cl-的作用;应该是酸中的H+使石蕊溶液变红。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一、酸的化学性质 1、酸与指示剂的反应 2、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学生填写表格中的反应方程式, 分析原因:酸只能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是酸中的H+与活泼金属发生了反应,放出氢气 ,另一种生成物的阳离子是相应的金属离子,阴离子是酸的阴离子。 教师:通过学习酸的这一条性质,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的? 三、精彩点拨、释疑解难 学生讨论归纳,如不可将醋放在锅中长时间烹调,不可用铝制品调拌要放醋的凉菜。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思考: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除铁锈的方法,用到过哪些除锈的方法? 学生:小瓦片磨铁锅;砂纸打磨生锈的部位等。 教师:这都是物理方法除锈。在化工生产中人们用什么化学原理除锈?(教师演示实验)用稀盐酸的量掌握合适,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描述现象: 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 学生思考:在用盐酸除铁锈时,如果酸过量,会怎样? (开始时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当铁锈消失以后,铁钉表面会冒出气泡,溶液颜色变淡,最后由黄色变成浅绿色。当酸不足或适量时,铁锈与酸反应;当酸过量时,与铁锈反应剩余的酸就会继续与铁反应。) 演示:生锈的铁钉与稀硫酸反应 教师演示:氧化铜和硫酸反应 学生归纳现象并分析(黑色固体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应用:生活中用醋除去水垢,不可长时间浸泡。 4、酸+盐=新酸=新盐 2HCl+CaCO3=CaCl2+H2O+CO2↑ 2HCl+Na2CO3=2NaCl+H2O+CO2↑ 四、归纳小结、能力提升 教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明确了哪些道理? 学生: 知识类:酸的三条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是由它的H+体现出来的。 ① 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② 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 ③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方法类:类比迁移方法——盐酸、硫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则硝酸、醋酸、苹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酸能除铁锈,也能除掉铜表面的氧化铜等。 归纳推理方法——已知:2HCl+CaCO3=CaCl2+H2O+CO2↑、2HCl+Na2CO3=2NaCl+H2O+CO2↑则可归纳推理出:含有CO32-的化合物能与酸反应生成H2O、CO2与另一种化合物。 实验对比鉴定方法——应用酸的化学性质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等。 五、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1、某工厂排放的无色溶液有较强的酸性,请设计2个不同的实验,证明该溶液显酸性。 2、除杂:Fe2(SO4)3(Fe2O3) Cu(Zn) Cu (CuO) 3、烧水的铝壶中有一层水垢( 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用适量盐酸可除去,写出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业 A类B类整理酸的通性 C类抄写方程式 板书设计: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一、酸的化学性质 1、酸与指示剂的反应 2、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盐=新酸=新盐 教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物鉴别入手,调动学生库存的智慧,再提问引起学生理性思考,由感性知识自然上升,过渡到理性知识,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肤浅,寓教于乐。 本节亮点: 学生在探究中有意识地注意创造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呈述的三个问题,其中一条是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两条是对教材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很有创见性,它证明学生的思维只有真实进入探究后才会爆发出最大的创造力。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