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1
备课时间:2.27 上课时间:3.4
主 备 人马海燕
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酸的通性及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酸和碱性质的梳理,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学习归纳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对比方法、推理方法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中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实验、分析,讲解
学习方法:复习,观察,归纳、练习
实验准备:
试管、稀盐酸、稀硫酸、生锈严重的铁钉、氧化铜、试管夹、酒精灯等。
教材延伸:
在除锈这一块应补充一点,“用物理方法也可以除锈”,这样使学生认识在不同的场合或要求下可使用不同的除锈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宣誓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慧眼识酸
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稀盐酸和NaCl溶液,请同学们设计实验验证后给它们贴上标签。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学生思考:结合探究活动1,思考稀盐酸中的什么成分使石蕊溶液变红?
分析:石蕊溶液本身含有水,因此不是水的作用;NaCl溶液中有Cl-,而NaCl溶液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那么也不是Cl-的作用;应该是酸中的H+使石蕊溶液变红。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一、酸的化学性质
1、酸与指示剂的反应
2、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学生填写表格中的反应方程式,
分析原因:酸只能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是酸中的H+与活泼金属发生了反应,放出氢气 ,另一种生成物的阳离子是相应的金属离子,阴离子是酸的阴离子。
教师:通过学习酸的这一条性质,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的?
三、精彩点拨、释疑解难
学生讨论归纳,如不可将醋放在锅中长时间烹调,不可用铝制品调拌要放醋的凉菜。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思考: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除铁锈的方法,用到过哪些除锈的方法?
学生:小瓦片磨铁锅;砂纸打磨生锈的部位等。
教师:这都是物理方法除锈。在化工生产中人们用什么化学原理除锈?(教师演示实验)用稀盐酸的量掌握合适,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描述现象: 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
学生思考:在用盐酸除铁锈时,如果酸过量,会怎样?
(开始时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当铁锈消失以后,铁钉表面会冒出气泡,溶液颜色变淡,最后由黄色变成浅绿色。当酸不足或适量时,铁锈与酸反应;当酸过量时,与铁锈反应剩余的酸就会继续与铁反应。)
演示:生锈的铁钉与稀硫酸反应
教师演示:氧化铜和硫酸反应
学生归纳现象并分析(黑色固体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应用:生活中用醋除去水垢,不可长时间浸泡。
4、酸+盐=新酸=新盐
2HCl+CaCO3=CaCl2+H2O+CO2↑
2HCl+Na2CO3=2NaCl+H2O+CO2↑
四、归纳小结、能力提升
教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明确了哪些道理?
学生:
知识类:酸的三条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是由它的H+体现出来的。
① 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② 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
③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方法类:类比迁移方法——盐酸、硫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则硝酸、醋酸、苹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酸能除铁锈,也能除掉铜表面的氧化铜等。
归纳推理方法——已知:2HCl+CaCO3=CaCl2+H2O+CO2↑、2HCl+Na2CO3=2NaCl+H2O+CO2↑则可归纳推理出:含有CO32-的化合物能与酸反应生成H2O、CO2与另一种化合物。
实验对比鉴定方法——应用酸的化学性质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等。
五、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1、某工厂排放的无色溶液有较强的酸性,请设计2个不同的实验,证明该溶液显酸性。
2、除杂:Fe2(SO4)3(Fe2O3)
Cu(Zn) Cu (CuO)
3、烧水的铝壶中有一层水垢( 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用适量盐酸可除去,写出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业
A类B类整理酸的通性
C类抄写方程式
板书设计: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一、酸的化学性质
1、酸与指示剂的反应
2、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盐=新酸=新盐
教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物鉴别入手,调动学生库存的智慧,再提问引起学生理性思考,由感性知识自然上升,过渡到理性知识,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肤浅,寓教于乐。
本节亮点:
学生在探究中有意识地注意创造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呈述的三个问题,其中一条是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两条是对教材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很有创见性,它证明学生的思维只有真实进入探究后才会爆发出最大的创造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