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网校(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 期数: 05 10 YWG3 027学科:语文 年级:高三 编稿老师:冯银江 审稿老师:潘晓娟 同步教学信息复 习 篇第3课: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复习篇) 鲍鹏山【课内扩展】(一)庄子简介: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庄周(约前369前286),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生平行事,略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为郭象注本。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
2、兼有其后学之作,甚至羼入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如在哲学上不仅仅有唯心主义的虚无之道,有时还赋予其某些物质性,带有唯物主义的色彩;在政治上时而主张绝对的无为,时而主张在上者无为而在下者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时而宣扬混世,时而赞成避世;在人生观上,时而提倡寡欲,时而鼓吹纵欲;在对待其他学派的态度上,时而坚持混合齐同,时而针锋相对。这些分歧,反映了战国中叶至秦汉间社会变革形势下道家学派的发展与分化,也反映了各种学派的相互渗透。但从全书总体说,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相对主义的循环论、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无为的政治主张、虚无的人生哲学,构成了庄子学派的基本倾向。同时,书中也有不少辩证的因素
3、,尤其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批判,不遗余力,十分深刻。关于庄子思想的渊源,司马迁指出:“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书中对于儒墨等当时显学,多有诋訾,并表现了愤世嫉俗的精神。庄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作者要阐述的虽然是玄虚的天道,但由于其“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以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特别是大量地运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其他子书也运用寓言,但多从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中引用;庄子“寓言十九”则多是作者所虚构。其他子书的寓言多为短小故事,插入议论之中,以资譬喻或论证;而庄子中的部分寓言,则扩展成篇,将作者的议论,
4、寓于故事人物口中。如盗跖秋水说剑等,都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是寄辞于其人”(刘向别录)。这些类似短篇小说的寓言,虚构了人物与故事情节,有动作、有对话,还有肖像、表情的描绘,与墨子孟子中基于实录的一些对话式语录大不相同。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段塑造形象的开端。在塑造形象时,作者擅长于体物入微的描写。如大鹏的怒飞(逍遥游)、巨鱼的奋(外物)、鸿蒙的自得(在)、山狙的见巧(徐无鬼),都栩栩如生;厉风作而万窍怒号(齐物论),黄帝奏咸池之乐而声满天地(天运),都声情并茂;庖丁解牛(养生主)、伯乐治马(马蹄)、佝偻承蜩(达生)、庄子弹鹊(山木)、众史画图(田子方)、原宪居鲁(让王),更是形神俱
5、现;至于藐姑射山上的神人(逍遥游)、隐机而坐的南郭子綦(齐物论)、能破季咸看相的壶子(应帝王)、临渊履危而射的伯昏无人(田子方)等,这些神乎其神的形象,也可以按照描写想见其情状。总之,太空、江海、飞禽、走兽、音乐、风云,以及人物的肖像、心理、言行的描画,无一不“指事类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惟妙惟肖,大大地开拓了艺术的境界。庄子还以想像丰富、结构灵活见长。“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奇见之也。其书虽玮而连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诡可观”(天下)。这是作者写作特色的自白。凭空虚设,海阔天空,放纵自由,宏伟壮丽,诙谐怪异。大鹏展翅万里,北海虚怀若谷(秋水),盗跖声色俱厉(盗
6、跖),庄周化为蝴蝶(齐物论),凡此种种,都说明作者并不按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再现生活,而是用丰富的想像,离奇的夸张,以及大量的比喻与拟人手法去写意抒怀。在行文构思上,放得开,收得住,首尾不落套,转接无痕迹。文思跳跃,散而有结,开阖无端,令读者恍惚迷离,正如刘熙载所说:“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艺概文概)富于抒情意味,也是庄子散文的一大特色。当作者在描述道家的理想人物或发表议论时,必定带着满腔热情。如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天下)而对于昏君乱臣、虚伪君子、名利之徒,则表现得疾恶如仇,常常给予辛辣的讽刺,无情的揭露。他
7、敢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直叫“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殚残天下之圣法”(箧)。把曹商求官视为舐痔(列御寇),将惠施专揽相位比作嗜食腐鼠(秋水)。或爱或憎,或褒或贬,嘻笑怒骂,鞭辟入里。庄子行文千变万化,总离不开作者的自我表现。栎树、游鱼、蝴蝶、渔父、野马、海鳖等等,都具有庄周的性格,体现了庄周某种精神状态。所以尽管是论理文章,读来却觉得韵味无穷。其中马蹄胠箧诸篇简直可作抒情杂文视之。此外,词汇丰富,句式灵活,构思精巧,多用韵语,善作连类比喻等,也是同时代作者所不及的。所以鲁迅认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庄子在文
8、学上的影响很大。自宋玉、贾谊、司马迁以来,历代大作家几乎无一不受到它的熏陶。在思想上,或取其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为伍;或随其悲观消极,自解自嘲。对于庄子的艺术,或者赞叹,或者仿效,或者从中取材而化为己意。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从庄子那里吸取了许多营养。庄子中列御寇山木两篇,都明写庄周有弟子,但姓名不传。管子中心术白心等篇,韩非子中主道扬权等篇,尤其是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的许多篇章,都可见到庄子学派痕迹。似乎楚、秦一带,其学曾颇为流传。秦代专行法治,汉代独尊儒术,所以对庄子一书不甚称道。自三国时何晏、阮籍、嵇康出,此书才盛行。陈寿三国志魏书曹植传说到何晏好老、庄之言,王粲传说到阮
9、籍以庄周为模则,嵇康好老、庄之说,“于是崔、向秀、郭象、司马彪等接踵为之注,而风俗亦此移矣”(洪亮吉晓初书斋初录)。隋唐之际,尊庄周为“南华真人”,奉庄子为“南华真经”,注庄之风日盛。成玄英承郭注作南华真经注疏着重于文字训诂。以后宋代有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明代有焦庄子翼,清代有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都分别为各时期庄子注的代表作。郭象庄子注为现存最早的注本,除部分篇章在敦煌唐抄本中有保存外,以续古逸丛书影宋本为善。中华书局出版的郭庆藩庄子集释,经王孝鱼校勘,以影宋本为底本,吸收了唐抄本的优点,是目前较为完善的本子。(作者:曹础基)【课外扩展】(一)寂寞圣哲序言贾平凹对于文坛,美文是
10、个新生的杂志,鲍鹏山也是个未名人,但鲍鹏山接二连三地在美文上发表他的“再读圣贤”的文字,当读者在逐步认识了美文后,鲍鹏山的声名也大起来,相得益彰,所以有出版社肯为他结集出书,我也乐意代表杂志社为这本书写序了。敢谈圣贤,绝不是鸡零狗碎的人要干的事,但要写得不是所谓很学术的书,又不是那种黑幕文字,却不是谁都可以得心应手的。本书的尖刻得之于宽博,幽默得之于智慧,恣肆得之于安详,尤其内力的张合俯仰,语言的顽劲皮性,是我接读书稿中最好的一位,这本书使圣贤庸行,大人小心,使我们不知不觉而知觉。鲍鹏山已经是美文版面上的熟客,但我见到他的时候,他谈过了老子庄子和孔子,正要谈商鞍,携妻牵子,亲自到西安来送稿,人
11、是黑黑的,言语不多,很憨诚的那一类,我们请他在靠着凉花满塘的小店里吃饭,他送了我一只古时的大陶罐,我们没有过多交谈,之后他就走了。他大约说过他在青海太偏僻,文坛上没什么认识的朋友,很多寄出去的稿件都石沉大海,给美文是第一次投稿,没想如何如何的,这是客气话,我没有在意,但我记住了一个细节:他的孩子没有上桌吃饭,因为新买了一盘积木,一个人坐在屋角一声不吭玩了三个小时动也不动。知其子便知其父,我倒敬畏了他是一个有心劲而能认真又沉得住气。鲍鹏山现在又在青海的一所学校里生活着,那只陶罐放在我的书架上,因为是彩陶罐,不忍心涂抹,我在紧挨的另一只大的陶罐上写了一句话:罐者观也官也,得大罐者能大观,能大观者则
12、大官。鲍鹏山可能一辈子不能做大官,也可能终生呆在青海的小城里,但这并不妨碍他的能大观。 l999年11月3日夜(二)间世哲学与孔子从人世出发归结出本原性的道不同,庄子和老子都是从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出发得出道的核心思想,因此两人在道的观念上基本一致,但他们在对道作用于人世的途径的看法上却很不相同。鲁迅在汉文史纲要中说:“然老子尚欲言有无,别修短,知白黑,而措意于天下;周则欲并有无修短白黑而一之,以大归于混沌”。也就是说老子借天道阐发政见的意图很明显,而庄子则以批判和否定人道为目的,大有另辟蹊径来解读人世的想法。应该说出现这样的区别与庄子身处的历史背景有一些关系。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周室已然衰微
13、,诸侯纷争,并厚招游学之士,欲使其为己所用,而各方志士则欲救世弊,穷竭神虑,著述立说,于是以人力救世之学并起,这些学说绝大多数是人与人争斗之下的产物,是为诸侯所用的政治工具。身处乱世的庄子清醒地认识到以政治理想的实现为目的的人道非但不能使人世契合于清静无为的天道,反倒是背离道途使人世愈加纷乱不堪的重要因素。因此庄子之道是在以天道批判人道,从保全生命本质出发形成的一套以养生和间世为内容的思想体系。养生之道是庄子对生命本质的价值判断,在他看来道赋予人的唯一形式是生命,所以生命本身才是判断其价值的最高标准,而其他任何价值标准都是片面的不完全的,因为像儒家那样只以生为基点的“有为”学说忽略了道赋予生命
14、的全部是生与死的统一,是天命固然,人力无法控制。因此以人道来评价人世且欲尽人力以救世不仅是徒劳,而且还是对生命无谓的损耗。他认为人生应该做也是可以做的就是养生,即顺其自然的保持生命的本来面目,使其不受来自生命以外的任何干扰。他以 “庖丁解牛”来形容养生之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
15、尝,而况大胍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磔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他把生命视为庖丁手中的刀,要使其既锋利又耐用,就必须“以无厚入有间”的方法使用。这里的“无厚”可以理解为没有人为设置标准的生存状态,“有间”则比喻道赋予人由生至死的过程,“以无厚入有间”得到的就是游刃有余的养生境界;而与之相反的
16、生存之道犹如“割之”、“折之”的使用生命之刀,带来的就只有生命的损耗,且越无视天命固然,损耗就越快。很明显养生之道不仅是庄子对生命存在的判断,更是在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人道思潮的批判与否定,指出了人道价值观念的局限和施行时必然面临的困境。但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理解庄子对人道的批判与否定必须有“违背天道”这个前提,他只是对以人道为基点的价值判断进行的批判,且否定由此而形成的是非、成败、名利、荣辱等人世的价值标准,而不是在对人的生命价值作否定。如果他连生命本身也否定,那就真像鲁迅说的“自无为而入于虚无”了,如此的话他就决不会提出养生,直接说生不如死岂不省事的多!尽管我们无法当面问庄子,但从庖丁在三年
17、中逐渐领会“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解牛之法,就可以看出庄子还是很赞成了解客观存在的,只不过他认为因之固然要学会遵从,而不是“知天命不可为而为之”,因此我认为庄子绝不是个视生命如草芥的厌世之徒,而虚无主义则更是无从谈起。然而,庄子虽然提出了循天命而行的养生之道,但他毕竟生活在人道盛行的现实世界,在批判与否定人道的同时,还面临着人世的实际生活,还必须应付人道给他这个遵天道者造成的种种不便和麻烦,于是庄子得出间世之道。人们一般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处世之道只有两种,行人道者为入世,反之即是出世,庄子被习惯性的归入出世者的行列。其实以人道为界的两分法本身就有毛病:其一,人道不统一,儒家以仁为道,墨家以爱行
18、道,法家以君掌道,以何为准呢?如果以天下盛行者为入世之道,那么仅以所举的三家中就必有两家为出世之道,然而事实上他们都应该是人道。这样一来出、入世的处世就变成了人道成败的标准;其二,人道以世用为目的,政治实用性太强,使得其界定范围不合理。入世者这一边特点鲜明,当然容易辨认,但出世者这里就有些鱼龙混杂。虚无主义者、愤世嫉俗者、悲观厌世者、愚笨无知者加上大彻大悟者抑或还有其他不以世用为目的者都扔进一个篮子里,难免让人对出世之道产生种种片面的误解,显然对不具有政治实用性的思想有“扔进篮子都是菜,不分萝卜和青菜”的弊病。再从庄子这里看,他并非对人世漠不关心,只是不愿意在他认为徒劳的价值体系中耗费精神,他
19、是在另一条道路上探索有利于人世发展的途径,因此将他归入由人道为标准的出世者的行列是很不恰当的。从所处的现实看,庄子尽管以独立于人道之外的态度处世,但这主要是由于潮流不合其理想,他要“立于天而间于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他的间世之道更多的带有批判性,是对现实的一种回应。间世之道的主旨就在于“无用之用”,是其对人道赖以施行的形式政治手段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热衷于政治的人而言的。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树木是因为有用才招来的祸害,人的有为也同样啊!他深刻地揭示了宣道者与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暗示宣扬人道救世者热切执着背后隐藏着的祸患,接着他以散木的:以为舟则沈,以
20、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来说明无用的用处,是对宣道者应尽早抽身的告诫。然而,后世却绝少有人能从他的告诫中真正领会间世之道的用途,反而滑进了出世的极端之中,不是厌世、愤世就是假借出世而入世,实在辜负了庄子的一番苦心。间世之道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们在乱世之中也能得到符合天道的养生,具有很明显的实用意图。然而,思想一具备实用的特性,就难免会被人利用,因为并非每个人都有庄子这般的深刻思想与睿智的头脑,更重要的是每个人所处的现实和应对的想法也不同,所以吸收庄子的思想也千差万别。纵观后世庄子思想的影响可以发现,正是由于儒家人道思想在人世的
21、盛行,加上庄子之道那仅有的一点实用性,使得庄子理想中的无为变成了一种无能为力,甚至很不情愿的跑到了所谓人道的另一面去了。这位先秦时代最伟大的思想批判者在畅游天界的闲暇之时,如果回眸一眼人世不知能不能做到“安时处顺、哀乐不入”呢?【强化训练】(一)本文在解读庄子时引用了庄子中的一个故事,我们在高一的时候,曾学过庄子的秋水一文,在高二的时候,我们还学过庄子的逍遥游,请分别说一说三篇文章各表达了什么观点?答:庄子钓于濮水: 秋水: 逍遥游: (二)翻译下面两段文字。1庄子养生主的开头一段: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
22、,可以余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译文: 2秋水庄子钓于濮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译文: (三)揣摩下列句子,回答句后问题。1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拨弄”“吓”都表示读庄的感受,二者能否互换?为什么?答: 2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和“仰之弥
23、高,钻之弥坚”都是用的现成词语,取义有变化的是前者还是后者?有什么变化?答: 3这一句里有两个明引,是一个不能少,还是可以去其一或同时去掉?答: 4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答: 参考答案:(一)庄子钓于濮水:这个故事所体现的正是庄子独立的精神世界。庄子在政治上是强调“无为而治”的,因此他反对统治者通过国家机器来治理百姓,他自己也决不介入,哪怕是用高官厚禄来引诱,他也决不放弃自己的生活准则和独立的政治见解。秋水:庄子的这个寓言故事是有深意的。他的哲学思想之一就是强调事物的相对性,河神和
24、海神就是一个比较。相对于其它季节和别的河流,秋天时的黄河景象是壮观的;但相对于无垠的大海,黄河又是渺小的。庄子就是通过这个寓言来说明:个人的见识都是有限的,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论的。逍遥游:逍遥游是一篇谈论人生哲学的文章,它的中心思想就是: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反映出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人生的哲学观点。用文章中的话来讲,真正的逍遥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而为了达到这一境界,就要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二)养生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
25、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的。庄子钓于濮水:庄子在濮水边上钓鱼。楚威王派了两位大夫先到庄子那儿表明意图,他们说:“我们大王愿意拿整个国家来麻烦先生您(即希望庄子去楚国作丞相)。”庄子手里握着钓鱼竿,(望着河水)头也不回地问道:“我听说你们楚国有一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你们国王把这个神龟装在竹箱里用巾布盖住,保存在宗庙里(以供占卜之用)。对这只龟来讲,是宁肯为了留下骨头以示显贵而死呢,还是宁肯在淤泥水中拖着尾巴而活?”楚国两位大夫回答:“还是宁肯在淤泥水中拖着尾巴而活。”庄子说道:“那你们就走吧,我是愿意在淤泥水中拖着尾巴而活的。”(三)1不能互换。二者所属句群不同,各有所用:前者着眼于整部庄子,意在突出其征服读者的力量;后者着眼于部分章节,意在突出其某些观点的奇异超绝。2“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原是写境界幽深、色彩明丽的乡村风光,这里用来表示读者心目中的庄子的仪态: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3一个不能少。前者类比,后者反衬,鲜明地表达了对庄子的罕见天才和伟大人格的祟仰之情。4不能变动。这种心理变化反映了读庄的规律,是作者的心声,也是对读者的启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