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增强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路径与发展策略
邵培仁
浙江大学人文学部
今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集体学习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讲话强调,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世界主要大国的共识,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优化竞争方式的有效手段,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和平外交和建立和谐世界的有效战略。那么,怎样才能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路径或策略:
首先,探寻和坚守中国文化的遗传基因和核心元素。中国文化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世代传承、不断延续,靠的就是富有生命力的、具有内在联系的遗传密码和核心元素。有人说,书法、国画、壁画、刺绣可以代言中国文化;有人说,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可以代表中国文化;也有人认为,如果说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文化的遗传基因,民主、自由是美国文化的基本元素,那么仁、义、礼、智、信或仁、智、勇、乐、雅则是中国文化有别于全球文化的遗传因子。虽然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四种碱基,而每个人却拥有30亿对碱基。同样构成中国文化遗传基因和核心元素的也许就是一些稳定的不易变异、历久弥新的信息和观念,但由这些信息和观念演化出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却是各种各样、难以计量的。因此,发展与繁荣中国文化就必须找到可以永远传承和坚守的中国文化遗传基因和核心元素,它应该是在中国五千年民族文化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并同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优秀文化始终保持交流、互动和对话状态的开放性的文化主体,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也很难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同全球文化进行平等、友好、公平的竞争。
其次,建构文化本土性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通过建构具有本土文化遗传密码、本体性状特色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全球性文化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选择性接受、合己性理解、颠覆性解释、破坏性重构和创造性发展,从而不仅可以避免被同化、同流或者合谋的命运,而且还可以在改变、逆转和瓦解文化全球性敌意的基础上找到中国文化重现辉煌、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路径。
第三,让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进行合理对接。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各个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但要在文化全球化、文化市场化和文化现代化的今天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获得当代受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喜爱和接受,则必须改变观念,变革创新,与时俱进,适度融入当代传播中的文化元素和时尚因子,才能适应受众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标准。否则,即使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个别地方戏曲)也会面临生存、发展的困境与危机,甚至会逐步走向衰亡。因此,积极探寻和建构传统文化扎根当下的条件与机制已是刻不容缓。
第四,尽快消除和打破跨文化交流的隔阂与疏离。最主要的是要大力加强文化本土性的自信心、辐射力和影响力,采用灵活多样的策略、手段和技巧,消除和打破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防范与敌意,通过各种途径将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从而不仅改变全球文化的语境、转移世界传播的重心,而且能够以本土性文化匡正全球性文化,以异质性文化稀释同质性文化,在交流合作中逐步将本土性文化上升到全球性文化,不断扩大本土性文化的领地和空间,使中华文化成为与中国地理版图、文化传统、综合实力相适应的中心文化。
第五,掌握和把握好中国文化与全球文化互动的合理张力。以往学界对于中国文化与全球文化的过分异质和背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认为文化本土性是柄双刃剑,对它的过度张扬可能赢得民族主义者的欢呼,但也会引起国际社会的不安和紧张,甚至会招致本土的社会动荡和政权不稳。但是,学界对于中国文化与全球文化两者之间无节制的相互亲近、相互渗透却持有一种鼓励的、没有异议的或视而不见的立场,殊不知这可能正好导致了文化的“和平演变”和一种更坏的结果——即本土的全球化和本土的稀释化。就像河流与大海的相互接近,必然导致河流(本土文化)归于大海(全球文化),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和无差别化,亦即文化的全球化和世界化。这种以牺牲本土性、民族性的文化异质性来换取全球性和世界性的文化同质性,实际上是一种对传播领地和文化权利巨大的过分让渡。对抗和消解全球性的同质文化,必须站在文化平等的立场上,坚守本土性文化领地的固有疆界,诉求本土性文化的特殊权利,努力将处于弱势地位的异质文化和民族文化从不平等的现状中解放出来,使本土性与全球性之间的互动关系保持着一种科学、合理的张力,才能站在本土性与全球性相结合的文化多元的立场上进行权利平等的文化交流,进而促进全人类的相互理解和全世界的共同进步。
第六,采取由近及远传播和文化亲近传播的策略。儒家思想就是由齐鲁之地(曲阜)传向全国、由中国传向亚洲的,现在应该由亚洲传向世界,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成功举办也许可以说明这一点。传播接近理论和需求相似理论认为,文化交流国之间收入水平、精神价值和需求结构越相似,相互交流的倾向就越强烈,文化贸易量就越大。国际文化交流和贸易的热点区域也主要集中在文化亲近国和需求相似国之间,它们往往在向对方出口某类文化产品的同时又进口这类文化产品。我国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也可采用和遵循三步走策略:首先稳定并占领大中华文化市场,接着培育和发展亚洲文化市场,最后逐步进入甚至立足世界文化市场。
我国发展与繁荣文化产业不仅要采取上述路径和策略,还要坚守中庸、和合、谦逊、非侵略性的文化传统,高举和平、和谐、善良与同情的文化大旗;不仅要尊重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而且要以由衷的喜悦的心情欣赏它。发展与振兴文化产业不是铸剑,不是比武,更不是为狭隘的地方主义和民族主义鸣锣开道;它是魅力展示、亲善外交,是为中国和平崛起和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总之,要采取正确的路径和策略,由内核及外表,从底层到高端,由传统至当代,从亲邻向远邦,相互协调,彼此照应,就能在无形中建构起一种包容性成长的文化崛起态势,也必然能顺应世界趋势和时代潮流,从而真正推动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简介]邵培仁,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胡锦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中新网2010年7月23日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