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网校(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
期数: 0509 LSG3 007
学科:历史 年级:高三 编稿老师:陈艳杰
[同步教学信息]
预 习 篇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秦汉
【本章考纲要点】
(1) 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朝的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秦末农民战争
(3)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察举制
编户齐民
(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匈奴的兴衰
张骞通西域
西南夷与百越
(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与朝鲜的关系
与日本的关系
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丝绸之路
(6)秦汉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
哲学与宗教
史学与文学
雕塑与绘画
【教材阅读提示】
本章内容共包括七个大问题:一、秦朝的统治;二、两汉的统治;三、两汉政治经济制度;四、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五、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六、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七、秦汉时期的文化。其中第二和第四个大问题是阅读内容,不在考纲范围内,同学们只要简单了解即可。
【学习方法导航】
1、秦王朝开创了许多新的政治制度,并对以后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同学们在学习时不要孤立地对待,而要联系比较。例如,秦朝建立的一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商鞅变法实行的许多制度和秦王朝开创的许多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同时,秦朝的许多制度又是适应当时新形势而创新发展的,如皇帝制、郡县制等。运用继承与发展的原理,把分散的历史知识纳入流动的历史长河,形成历史发展线索,是学史研史的一个基本方法。
2、制度史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朝代都有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央集权、监察、选官、赋税、土地等方面。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想准确理解和掌握这些政治经济制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联系比较。联系就是对历史知识内在关系的揭示,它有利于同学们更好的明晰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例如,同学们在学习时,通过联系秦亡的原因,我们就可以理解刘邦实行封国制的目的;而联系汉初封国制的相关内容就不难理解其带来的割据因素。联系是比较的基础和前提。同学们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要对两汉与秦或以后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比较。例如通过对秦汉制度的比较,我们就能得出“汉承秦制”,它不是对秦制的“拿来主义”,而是在秦制基础上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通过比较可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3、同学们在学习第五节内容时,首先要结合地图搞清楚边疆各族所在的地理位置;其次还应该知道,各族及其所在的位置随时间的发展是会发生变化的。在学习时,同学们不仅要把握同一民族与不同王朝之间的关系,还要分析同一时期不同民族的发展状况,以利于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同时还要把本节内容与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如学习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就可以先复习秦与匈奴的关系,这样既可以整体把握某一民族发展的脉络,又便于知识的区别与掌握。
4、同学们在学习第六节内容时,要把本节课的内容放在世界的大环境中去把握。在古代世界,人类形成了几个相对隔绝、独自发展的文明中心以及相应的文化圈,当秦汉屹立于东亚的时候,地中海和西亚雄踞着古罗马和安息帝国。两汉时期,国家强大,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融人中国固有的文化。通过中外历史的对比,同学们就可以对秦汉的历史地位及当时世界各大文明区域历史发展的大致情况有一宏观的认识。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同学们要紧扣地图进行,一方面便于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另一方面亦可起到熟悉西汉时期世界形势的作用。同时注意与今天西部大开发的联系。
5、学习古代文化史,要充分运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上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归纳分析:(1)社会环境因素:分析社会是否安定。(2)政治因素:分析国家是否统一,统治者的统治是否清明。(3)经济因素:分析经济是否发展。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4)文化政策因素: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促进文化的发展。(5)文化交往因素:分析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是否存在经济文化的交流。
【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节 秦朝的统治
一、秦的统一
1、 条件:(1)经济持续发展,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2)长期的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东方任何一国。
(4)赢政广用外来人才,部署统一战略和策略。
2、经过:(1)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2)统一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
3、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频南海,北抵长城一带。
4、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2)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和交往提供了条件。
二、秦的巩固
1、秦的建立:公元前221年,以咸阳为都城建立起我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 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1) 政治上: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管制和行政机构。
③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2) 经济上:①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货币。
④统一车轨,修驰道。
(3) 文化上:①书同文。
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作用:
(1) 积极作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
(2) 消极作用: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人民处境日趋恶化。
三、秦末农民战争
1、 原因:(1)徭役繁重。
(2)刑罚严酷。
(3)赋税沉重。
(4)土地兼并。
2、过程:(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不久,在陈建立张楚政权。
(2)刘邦、项羽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3、意义:(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2)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3)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节 两汉的统治
一、西汉
1、建立: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史称西汉。
2、兴盛:
(1)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①原因:政治经济困窘;吸取秦亡教训。
②措施:a铲除异性王、稳定边疆;b轻徭薄赋慎刑
③结果:增加了劳力,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2)文景之治
①主要内容:a重视农业;b改革法律;c提倡节俭。
②结果: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3)汉武帝大一统
① 背景:a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
b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边境不宁等问题,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② 措施:a政治上:改革官制;大量选拔人才;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强化完善法制。
b军事上:出兵匈奴,进军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
c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d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崇尚法制。尊儒尚法是其统治的根本思想。
e教育:创建中央太学和地方郡学两级官学,确立中国封建官学制度。
③ 评价:武帝雄才大略,在其大一统之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西汉达到鼎盛。
3、衰亡:西汉后期,政局混乱,国家权利削弱。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二、东汉
1、 建立:25年,刘秀称帝,建都洛阳,史称东汉。
2、 光武中兴:
(1)背景: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刘秀以“柔道”治天下。
(2)措施:①政治上:厚待武将;重用文臣;加强监察制度,集军权于中央。
②经济上:释放奴婢;三十税一;鼓励垦荒;裁并官衔,复员军队。
(3)结果: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户口增加,史称“光武中兴”。
3、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1)特点:①政治上:世代做官,形成集团,把持着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
②经济上:田庄自成一体,占有大量田地人口,拥有家兵,筑有坞堡,不纳租赋。
(2)危害: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4、外戚宦官专权
(1) 根源:宦官、外成专权的根源都在于皇权专制。接近皇帝的人,与皇帝有特殊关系的人都有假借皇权的可能。
(2) 表现:党锢之祸。
5、黄巾大起义
(1)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统治腐朽。
(2) 爆发:184年,张角利用宗教,组织全国几十万人同时起义。
(3) 作用:瓦解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6、军阀割据:黄巾大起义时,豪强地主以私家武装助剿,并出任州郡长官,形成割据势力。
第三节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一、刺史制度
1、武帝分全国为13州,每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2、东汉时期刺史权力增大,东汉末年,执掌州的军政大权。
二、封国制
1、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2、封国两级
(1)王国:名义受朝廷节制,实与割剧无异。
(2)侯国:相当于县,直属朝廷,不受所在郡管辖。
3、武帝两手
(1)“推恩令”:分割王国属地,列侯归郡统辖。
(2)“附益之法”:限制诸侯活动,不许招结宾客,不得参政。
三、察举制
1、察举:即选举,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两汉选官最主要途径之一。
2、东汉重孝廉:根据声望察举。随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支配,门第族望成为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发展起来。
四、编户齐民
1、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西汉人口最多时近六千万,东汉末年也达五千六百多万。
2、身份独立,依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3、田租较轻,但人口税,更赋及附加税很重。
第四节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
1、农具
(1)式样增多,使用广泛,西域和珠江流域开始使用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2)耕犁:安装了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3)播种机械:西汉赵过发明耧车,一天能播一顷地。
2、牛耕:二牛抬杠式耕法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一牛挽犁法开始出现。
3、水利
(1)筑工程
①黄河流域:灌溉渠为主,如六辅渠、白渠、漕渠。
②江淮和江汉间:修治天然陂池为主。
③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
④西北: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坎儿井。
地区特色明显
(2)治黄河:武帝、明帝都进行过大规模的治理、效果良好。
4、农业区:全国耕地西汉已达八百多万顷。
5、作物:粟、黍、稻、麦成为主粮
(1)北方:主要是冬小麦。
(2)南方:普遍种稻,东汉已有双季稻。
(3)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的种植法,一年两热。
6、耕管技术:
(1)旱区推广代田法,每亩增产一斛以上。
(2)普遍重视及时收割和优选种子,已掌握了水稻的育秧移植技术。
7、农学研究
(1)《氾胜之书》:论述作物栽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
(2)《四民月令》:记述农事活动安排和农业生产技术。
二、手工业
1、纺织
(1)长安、临淄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
(2)陈宝光妻传授花纹织法。
(3)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素纱禅衣等大量丝织品。
2、冶铸
(1)冶铁
①技术:西汉用煤作燃料,发明淬火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发明和推广低温炼钢技术。
②中心:宛、巩。
(2)冶铜:冶铜场和铸铜作坊遍及全国,广汉、蜀郡著名。
3、制漆: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是汉代漆器中的精品。
4、煮盐:分池盐(山西)、海盐(山东)、井盐(四川)。
5、造船:发明了橹、舵和布帆,还使用锚。
三、商业
1、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长安有东、西九市,市内商肆按行业排列。
2、黄金和铜为主币。铜钱重量几经变化,到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
3、城市繁华。除长安外,还有被称为“五都”的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一、匈奴
1、兴起
(1)经济:畜牧为主,也从事农业。铁器深入各个领域。
(2)政权: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汉匈关系
西汉时期:
(1)汉初“和亲”:迫于国力有限,不得不与之“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
(2)武帝反攻:卫青、霍去病率兵进行了三次抗击匈奴的斗争。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徙漠北。汉匈争夺重点转到西部。后来,匈奴内战不已。呼韩邪降汉,其他各部游牧漠北,或西迁。
(3)昭君出塞: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后和睦相处40余年。
东汉时期:
(1)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2)窦固、窦宪先后大败北匈奴,最终解除其威胁。北匈奴政权瓦解。
二、西域
西汉时期:
(1) 张骞通西域:
①目的:武帝反击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②过程:公元前138前第一次:到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西域资料,司马迁称此行为“凿空”。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各国纷纷回访,终于建起友好关系。
③意义:天山南北地区首次与内地联成一体。双方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物质生活。
(2)设西域都护:公无前60年设立,管理军事、政治、保护商旅往来,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时期:
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联系加强。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三、西南夷
西南地区的数十个少数民族。武帝设郡;东汉初,重入汉朝版图。
四、百越
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越人的总称。温州称东越,两广称南越。武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
第六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朝鲜
1、来往:秦汉之际,“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三韩多次派人晋见武帝和光武帝。
2、影响:辰韩“嫁娶以礼”,语言、称谓与秦相似,被人称为“秦韩”。
3、贸易: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至朝鲜。
二、日本
1、武帝时,有30多国通过朝鲜“使译通于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2、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三、越南
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输入中国,中国的铁犁牛耕和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四、丝绸之路
1、陆路
(1)出玉门关或阳关往西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
(2)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等技术西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2、水路
(1)从广东向西沿海岸线、印度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各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2)加强了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五、安息
西亚大国,利用丝绸之路与汉频繁交往,通过水上丝绸之路在汉与大秦间转手贸易。
六、大秦
1、处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西端,直接交往受安息等国的阻隔。
2、97年,甘英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3、166年安敦使者到达东汉,《后汉书》中有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第七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科技
1、天文历法
(1)武帝时的“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是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
(2)东汉张衡
①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②发明制作地动仪,早欧洲1700多年。
(3)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世界公认最早。
2、数学:《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介绍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我国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3、医学
(1)《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反映了我国早期医学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2)《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3)张仲景:被称为“医圣”,所著《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4)华佗:被誉为“神医” ,擅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麻醉药,早西方1600多年。
4、造纸
(1)发明:西汉前期已有絮纸和麻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已知世界最早的纸。
(2)改进:105年蔡伦用树皮等造出便于书写的“蔡侯纸”。
(3)外传:4世纪起,传至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中亚,并经阿拉伯传到非洲和欧洲。
二、哲学与宗教
1、特点
(1)董仲舒新儒学独尊于西汉,王充唯物思想弘扬于东汉,反映西汉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
(2)佛教传入,道教产生,古代宗教发展形成新格局。
2、董仲舒新儒学:儒学为基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核心,具有神学倾向。
3、王充唯物思想
(1)万物由客观的物质元气构成
(2)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反对厚葬。
4、佛教:西汉末经中亚传入。明帝时传开。请来两位高僧,用白马驮来佛经。在洛阳传教建白马寺。
5、道教:东汉时,民间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结合而成。《太平经》 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
三、史学
1、《史记》
(1)司马迁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传记为主,编年纪事为辅。
(2)叙述了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
(3)体例严谨,内容丰富,有很高的史料和文学价值。
2、《汉书》
东汉班固写的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叙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
四、文学
1、赋:讲究排比,辞藻过于华丽。西汉的篇幅较长;东汉的篇幅较短。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
2、诗歌:汉代诗歌以“乐府”为代表。
五、艺术
1、陶塑:秦陵兵马俑,整体表现了秦朝军阵的雄伟气势。奴婢伎乐俑,东汉成都说唱俑和洛阳杂技俑。
2、绘画:秦汉绘画艺术丰富多彩,墓室壁画、帛画、木刻画等,不乏精品。
【典型试题解析】
例1 刘邦建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差别最大的是( )
A.中央机构 B.根本目的 C.地方制度 D.皇帝权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西汉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在地方制度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度,而西汉初年则采用封国制度,即分封和郡县制并存。正确答案为C项。
例2 张骞出使西域与班超经营西域所起的作用的相似之处是
①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②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确立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统治
④帮助西域人民摆脱了匈奴的奴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张骞通西域后公元前60年汉政府才建立西域都护,西域都护只具有管理和保护职能。“统治”一词不当。张骞并没帮助西域人民摆脱匈奴的奴役,正确答案应为A项。
例3 两汉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从外国输入中国的物品以奢侈品为主,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是( )
A、汉代社会经济发达,重视经济交流
B、中国受自然条件限制缺乏某些产品
C、汉朝统治者奢侈腐化
D、汉朝在对外贸易中不以经济为目的
解析:本题为一道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判断题,又是一道最佳选择题,解题时可用排除比较法。A项推论的结果与题干内容不符;B项显然不是国家经济文化交往的根本原因;C项表述有失偏颇;汉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受到各国敬仰,所以正确选项为D项。
例3 两汉时期,与董仲舒新儒学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是:
A、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人死不为鬼”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两汉时期,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一是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一是王充的唯物思想。A、B、C三项是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后的哲学观点,D项是王充在《论衡》一书中阐发的无神论观点。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
【教材习题解答】
第一节 秦朝的统治
一、D
二、(一)秦朝制订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①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中央设“三公”“九卿”,协助皇帝处理军政事务。地方推行郡县制。③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④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⑤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驰道。⑥统一文字。⑦严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二)对后世的影响:①皇帝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沿用。②秦朝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郡县制基本上为历代王朝所沿袭。③秦律影响了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④秦统一的货币圆形方孔钱的型制,为历代封建王朝铸币时沿用。⑤秦统一文字后,汉字的字形结构基本定型,对我国文化、政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⑥秦朝官府办学的制度,也为后来封建王朝所仿效。总之,秦朝制订的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①李斯主张推行郡县制;王绾主张分封诸王。李斯的言论主要是:a周文王、武王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造成割据混战,周天子无法禁止。b今仰赖陛下的神明睿智统一全国,分别设置郡县,对王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他们得到满足,易于控制。c天下没有二心,才是安定国家的方法。分封诸侯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②郡县制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为巩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四、秦朝的暴政,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①徭役繁重,使大量人口脱离生产,大片田地荒芜。②刑罚严酷,使数十万人成为囚徒。大量农民“亡逃山林,转为盗贼”。③赋税十分沉重。④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农民在残酷的压迫剥削下走投无路,不得不揭竿而起,在农民战争的打击下,秦朝灭亡。
第二节 两汉的统治
阅读与参考:西汉初年,由于秦的暴政及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社会经济出现凋敝景象。恢复、发展封建经济,成为巩固统治的当务之急。文帝即位,继续实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符合客观实际需要。在措施上,他重视发展农业,宽刑薄赋,提倡节俭,这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使西汉国力日渐强盛,为武帝时期实现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节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一、C
二、“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汉武帝发展为刺史制度,全国分为13州,每州置刺史,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④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第四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一、B
二、①张骞通西域,不仅获得了大量过去闻所未闻的资料,而且也传播了西汉的声威。②张骞通西域,开通了西域的道路,司马迁称此行为“凿空”。③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更频繁,规模与范围更大。使臣、商队、宗教僧侣的往来,使当时世界几大文明汇聚,西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④张骞通西域以后,天山南北与内地首次联成一体,中原同西域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封建国家的影响深入边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三、自由选做题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成果传到内地。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还能找到它们的影子。物质文明方面,我们今天吃的葡萄、胡桃、石榴、胡萝卜等来自西域;精神文明方面,我国现在不少人信仰的佛教也经西域传入。当我们旅游时,我们会见到许多佛教文化有关的文物古迹。
第五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ABC
二、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秦汉文化的影响,促进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拓展;使中国外交更活跃,范围也更大。两汉时期,我国的外交开始突破东亚范围,走向世界;加强了欧亚几个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使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开始融入中国文化。
第六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A
二、秦汉大一统以及当时我国社会的发展,使秦汉文化具有下列显著特点:①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朝独尊儒术,都具有大一统的特点,同时各地、各族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统一前提下风格多样的中华文化。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秦汉大规模吸取外来文化的长处,特别是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华文化接纳包容了西域、印度的文化;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西域,甚至远播欧洲,向南传到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地区。③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九章算术》的问世、天文和医学成就等,表明那时的中国科学技术等处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先进行列,文学艺术等也形成与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风格。至今,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称中国学为“汉学”。④气势宏大。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史记》等都表现了秦汉时期人们的奋发向上的精神,显现出宏大不凡的气势。
三、自由选做题
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学生既可以从教材中涉及到的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史学、文学、雕塑与绘画等方面,任选其一作为欣赏项,也可超出教材所写范围,提出自己的欣赏项,关键在于能写出自己欣赏的原因。进而,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秦汉时代特征的认识,谈谈愿意投身的文化事业项目。(答案不要求统一,但一定要言之有理。)
【思维训练达标】
一.选择题
1.秦始皇对我国历史做出的重要贡献是( )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D.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秦始皇“坑儒”和汉武帝“尊儒”主要表明统治阶级( )
A.打击或扶植儒家势力 B.为选拔封建知识分子扫除障碍
C.打击思想领域的敌对势力 D.在思想领域加强封建专制
3.对长城正确而又全面的评价应当是( )
①它保障了我国北方农业地区的安全生产
②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③修筑长城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负担
④长城起了隔断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4.西汉初年刘邦大封同姓王,废除异姓王,欲借此确保刘家天下。但却形成了王国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分封制违背历史潮流 B.休养生息政策使诸侯国经济实力增强
C.封建经济自身的分散性 D.中央放松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5.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
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D.汉武帝任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6.西汉与匈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第三次用兵匈奴后,在新疆设置了西域都护
B.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C.东汉初年有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人口增殖
D.东汉派窦固、窦宪出兵匈奴,最终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胁
二.材料解析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丞相牵斯日:“……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空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变,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之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鲸为城旦。(城旦:四年徒刑)”
一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2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语)“诗书焚后今仍在,到底阿房不耐烧。”(于尧语)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秦王朝焚书坑儒的目的、措施和后果。要求表述成文,
三、问答题
8.汉武帝曾对其大臣说:“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结合有关史实分析评价汉武帝这一言论。
思维训练达标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B 4.C 5.B 6.A
二.材料解析题
7.背景:秦灭六国,但思想并未统一,有不利于专制统治的思想、学派存在。
目的:为了加强专制统治。
措施:统一于“法教”,用焚书和刑法禁止其它学说。
后果:束缚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也未能挽救秦王朝的统治。
三.问答题
8.汉武帝对自己政绩的评价是符合实际的。①汉武帝即位时,王国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中央集权制还有待巩固。他“变革制度”,通过“推恩令”削弱了王国的力量,进而剥夺大批王侯爵位,颁布“附益之法”,最终解决了诸侯王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②汉武帝统治时期,匈奴经常袭扰西汉,使西汉北部边郡的人民生活不得安宁,汉武帝出兵匈奴,改变了汉朝与匈奴关系中的被动地位,使北部边郡安定,有利于生产发展。
汉武帝对自己问题的认识是正确的。他连年征战,耗费了大量民力物力,这对社会的安定和统治的巩固不利。在他统治晚年,战争一度使国库空虚,生产遭到破坏,社会动荡。如果他的继承者继续他的做法,就是“袭亡秦之迹”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