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投机之风销蚀民族精神
日期:2010-05-24 作者:陈飞翔 来源:文汇报
不管投机的存在有多少理由,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无疑弊大于利,特定条件下的投机往往直接成为摧残经济的杀手。频频发生的投机行为将严重加剧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
近来,一波又一波的投机风潮引起了大家的高度警觉:一线城市的房产投机刚刚受到打压,眼下大量投机资金就开始转向二、三线城市炒房;大蒜、绿豆等也遭游资爆炒,价格飙升到了惊人的程度。频频发生的投机行为将严重加剧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
投机往往是摧残经济的直接杀手
投机是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出的一个怪胎。由于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和民间财富分配不均衡,投机就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生生不息。不管投机的存在有多少理由,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无疑弊大于利,特定条件下的投机往往直接成为摧残经济的杀手。历史上著名的“郁金香投机”,直接导致荷兰这个欧洲曾经最为富庶的国家走向衰落和发展长期停滞。至今没有结束的这场金融危机,也是由美国金融资本家在贪婪驱使下大肆投机而引爆的,投机之祸,殃及全球。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市场经济发育时期,某些方面、某些时候难免出现供求不平衡,甚至发生严重的供求失衡,这是投机产生的客观原因;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渐渐积累了相当数量的钱财,汇成规模惊人的游动资本,这是投机频现的重要条件。投机成风,给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将造成日益明显和深重的危害。
首先,投机加剧市场失衡。投机者总是囤积居奇,越是市场上短缺的商品,越是想方设法抢占控制,以拉大供求失衡的程度、拉长供求失衡的持续时间。当一种商品成为投机对象,通常短期内价格暴涨,发出错误的市场信号,使社会生产资源过多地流向某些局部的生产领域。当投机泡沫破灭,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供求平衡恢复时,已造成重大的资源浪费。
投机的人越多,办实业做实事的人越少
其次,投机加大利益冲突。投机行为往往是典型的“为富不仁”:利用占有充裕资本的优势抢购商品,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而是要从真正有需求的他人身上榨取钱财。现实中,利益受损者主要是相对弱势的群体,炒房就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投机,已经成为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使社会矛盾更趋尖锐。
再次,投机销蚀民族精神。投机者不做实事不创造真实的财富。投机赚到的钱越多,在社会上造成的示范效应越有害;投机的人越多,办实业做实事的人就会越少。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勤劳实干,不幸投机风潮正在侵蚀民族精神。比如,温州人一直给人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好印象,近些年却有“温州炒房团”频频出没各地且频频被媒体曝光,这实在是一个不祥的信号。
要优化制度,把民间资本引向实业强国
有人说,中国人天生“赌性”强,所以投机容易成风。我看这种说法没有道理。其实,是否会出现严重的炒作之风,炒什么、炒到什么程度,也是由制度安排决定的。比如德国人不炒房,炒股者的比例相当小,民众普遍崇尚实业,这与德国的制度和管理密切相关。现在,我们应当特别重视优化制度安排,以切实遏制投机冲动。
——一方面要打压投机利润,大力完善税收等制度,对投机获利课以重税,以避免在比较利益下投机风行。另一方面,要为兴办实业创造更好的环境,让搞实业、搞研发、搞创新成为最可靠、最有效的致富途径,把民间资本引向实业强国。
——加强政府必要的监管,压缩投机的空间。关系到民生的一些重要商品,如住房和日常食品等,政府理应限制或禁止投机。当自然灾害等造成一些商品供求紧张时,政府应当适时对价格和交易行为进行干预乃至直接管制,保障市场平稳、民生无忧。
——在鼓励公众合理追求财富的过程中,要通过文化建设、道德建设,倡导培育正确的财富观、人生观,社会舆论要对投机暴利行为作有力的针砭,努力改变一段时间以来“不问财富来源、只看财富多少”的不良社会风气,激励和重塑勤劳实干的民族精神。
(作者为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