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下)第八单元《平均数》导学案
执教者:尹宏容
教材分析:
认真分析新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其实没有把“平均分”这一概念解释深奥,也没有让我们把“平均分”的所有特点向学生作详细的介绍,更没有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所有特征。
首先来看例1,教材呈现了全队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的统计办法。显然教材选用这样的统计材料和这样的统计图,目的有以下三点。其一是让学生体会到“平均分”就在我们身边。其二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空瓶,也就是让学生经历“平均数”是怎么得来的过程。其三运用平均分的思想得到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的编排不但加强了学生的统计意识,而且使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经历得到“平均数”的过程。
再看例2,教材安排了一幅情境图和两个小朋友关于两队队员踢毽个数的对话及两张简单统计表。我们不难看出教材是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的大小会受到数据的影响,但是个别数据不能代表整体情况。其核心是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内容 :
教材第90页、第92页做一做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
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再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
一、情境导入
师:现在给大家分享一个视频。
同学们,视频中的小朋友们吵得不可开交,为什么呢?那该怎么办呢?
二、自主探究
1、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2、平均数的求法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1: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相等。
师::那怎样使每个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生: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
师:那你想给它取个什么名字?(预设:移多补少、取多补少……)
师:那科学家就给它取名“移多补少”。这种方法是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板书:移多补少)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1、4+12+11+15是表示什么?(总数量)
2、4表示什么?(份数)
预设: (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们可以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后分)
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后分”的方法,将不相等的几个数,变成了相等的几个数,相等的这个数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
3、师:现在请大家观察,平均数与原来的几个数存在什么联系?(小组观察,抽生汇报)
(预设: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4、师:如果是全校的同学一起去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收集塑料瓶,请问用哪一种方法更合适?
5、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呢?
预设:平均体重、平均身高、平均年龄、平均成绩、平均气温、平均人数……
6、现在老师要来做个调查,随机抽出5名同学,请你们数一数自己一共有几支笔?(1号、2号、3号、4号、5号)
编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总支数
平均数
支数
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探讨,找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那你能否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呢?接下来我们看知识运用。
三、知识运用
1、判断题
(1)小明数学100分,语文98分,英语99分。三科的平均分是99分。( )
(2)淘气4班的平均身高是135CM,小明3班的平均身高是140CM,那么小明一定比淘气高吗?
2、完成教材92页做一做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可以利用移多补少法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来求平均数。
生2:我学会了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3:我知道了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五、布置作业
完成93页练习二十二第1、第2题。
六、板书设计
平均数
不相等 相等
(14+12+11+15)÷4
=52÷4
=13(个)
七、教学反思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