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网校(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期数: 0512 LSG3 044学科:历史 年级:高三 编稿老师:陈艳杰 预 习 篇同步教学信息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本章考纲要点】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2.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动乱中的国民经济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2、设的新局面(1)伟大的历史转折关于真理标准同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成就(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教材阅读提示】 本单元共包括三个大问题: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学习方法导航】1有关19561966年的社会主义探索史的学习,同学们一方面要重点掌握探索中的成就和失误,通过分析造成这些成就或失误的原因,得出经验教训,加深对该时期历史的认识。另
3、一方面还需注意的是,高考中开始体现出学科综合的倾向,而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涉及到诸多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这在“人民公社化”一题中就可以体现出来。 2在学习“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有关内容时,要注意把握其基本线索和特征。一方面,“左”倾错误导致了“文革”的全国性内乱;江青、林彪反革命集团利用和扩大内乱,篡党夺权。两方面性质不同但交相作用,贯穿全章内容。另一方面,一批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抵制和纠正“左”倾错误,同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斗争,努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其次,要划清两个界限,一是要把十年“文革”与十年初步探索的历史分开;二是把毛泽东的错误同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区别开来。3
4、在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首先要把握本单元的阶段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心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次,要理清线索,归纳史实。如本章内容可简单地分为中共的主要会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过程等。第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重要的概念、结论和名词,在理解和运用时注意结合政治课的有关理论。最后,要把本单元内容放到整个中共的探索过程中去认识,注意通过归纳正、反两方面的史实,分析得出结论。如1995年“农村生产关系调整”题,它主要考查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线索、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基础知识梳理】第六章、第七章(略)【典型
5、试题解析】例1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它旨在说明这两件事共同的缺点是 A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远远地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D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违背国情的产物;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取得一些建设经验后再加上主观臆断的产物,都着眼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又未能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只要认识到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人为制造的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便可作出正确判断。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项。 例2 家庭联产承包
6、责任制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当时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要求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的原理进行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建立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仍要继续完善和发展。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教材习题解答】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1B 2C二、论
7、十大关系的发表;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总任务的规定以及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的制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和实行。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一节 全国大动乱一、1A 2.C二、1批判海瑞罢官是导火线。1966年夏,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两次会议,制定和下发了指导“文革”的两个纲领性文件,规定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毛泽东又提出打倒“党内资产阶级司令部”,带头“炮打”刘、邓。这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文革”全面发动了。又通
8、过红卫兵运动,把“文革”推向了全国。2当时全国因全面夺权导致天下大乱。林彪、江青一伙打着“文化大革命”的旗号,干的是否定党的领导,搞垮军队,打倒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勾当。这场斗争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为了维护党和国家的命运,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们挺身而出,进行二月抗争。第二节 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一、1D 2D二、119671968年国民经济状况呈下降趋势,而1973年则呈增长趋势。219671968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使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提出批极“左”思潮,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了自“文革”以来复苏的局面。阅
9、读与思考“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是怎样乱了自己的:政治上长期动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国民素质下降,经济、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第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第一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1B 2A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建国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当时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的“两个凡是”方针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干扰着前进
10、的方向。对“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也没有纠正,反而加以肯定。中国向何处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次会议还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也是在这次会议后开始逐渐形成的,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阅读与思考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做出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的决策。1956年中共八大又做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11、质文化需求的决议,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遗憾的是,自1957年开始,“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不断升级,此起彼伏,到“文化大革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政治运动干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使思想混乱,是非颠倒,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做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工作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是非常英明的。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就必然要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必然要触及到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等诸多方面,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1A 2C二、
12、要点:198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确定设置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国家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作为经济开放区。进一步在云南、新疆、黑龙江等省区边境设立一些开放城市。最终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第三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1C 2D二、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13、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中共十五大确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阅读与思考中国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再花三十到五十年时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这就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规定的总任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宏伟目标。制定这个蓝图能坚定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中国的繁荣、富强能够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第四节 “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一、1A 2C二、119
14、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针对解决台湾问题,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2“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它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的实践中。1982年当中英两国在解决香港问题谈判时,邓小平明确指出,要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香港问题;双方将“一国两制”方针作为谈判的基础;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
15、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落实了这一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香港胜利回归,终于成功地实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思维训练达标】一选择题1毛泽东提出论十大关系的依据有( ) 总结了建国几年来建设的经验以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指导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依据A B CD2中共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主要教训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B经济建设一定要高速度发展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客观规律3“一月革命”以后,“文化大革命”进入了( )A“全面夺权”时期B“全面整顿”时期C“批林批孔”时期D“反击右倾翻案风”时期47
16、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针对( )A“文化大革命”评价问题B平反冤假错案的问题C“两个凡是”问题D“以阶级斗争为纲”问题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城市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出发点是( )A推动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改变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 D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 6在“一国两制”构想中,对台湾的政策不同于港、澳地区的是( )A设立特别行政区B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C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D享有高度自治权二材料解析题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这半个世纪的历史反复说明,什么时候我们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遵循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胜利;什
17、么时候离开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违背了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失败,让我们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更加自觉地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 摘自1977午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 材料2 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做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摘自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
18、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3 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的观点,实质上是主张只要照抄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转照搬就行了。 摘自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请回答:(1)上面材料涉及的最根本的分歧是什么问题?(2)材料1对该问题采取了什么态度?提出了什么观点?(3)材料2、3对该问题采取什么态度?联系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概括指出这场关于真
19、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实质是什么?三问答题8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应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提出了哪些正确的方针政策?有何重要意义?【思维训练达标】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B 2D 3A 4C 5D 6C二材料解析题7(1)对毛泽东思想究竟采取什么态度,怎样才算是坚持毛泽东思想的问题。(2)教条主义,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3)实事求是。实质:是否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是否纠正“文革”错误理论和“左”的政策。三问答题8(1)方针政策: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经济方面,坚持了既反冒进又反保守,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政治方面,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科学文化方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编制了12年科技发展规划。(2)意义: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