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纵隔肿瘤:指原发于纵隔的肿瘤,大多数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前纵隔:胸腺瘤,畸胎瘤,胸内甲状腺肿。中纵隔:支气管囊肿,淋巴源性肿瘤。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临床表现:依据肿瘤大小、部位、良恶性的不同而异。肿瘤较小时多无明显症状,肿瘤较大时以压迫症状为主。生长在前后纵隔的肿瘤较大时才引起临床症状。恶性肿瘤较早引起临床症状。胸腺瘤胸腺瘤 起源于未退化的胸腺组织,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多见于成年人。组织学上将胸腺瘤分为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及混合型。又分为侵袭型(包膜不完整,向邻近结构侵犯)和非侵袭型(包膜光整)。临床表现除纵隔肿瘤的一般表现外,还与重症肌无力有明显关系。影像学表现影像学
2、表现 X线:线:1、正位胸片可见纵隔增宽,若病变成囊性则可见病变上窄下宽。2、侧位胸片可见肿块位于前纵隔内。3、透视检查可见病变形态随呼吸有一定程度改变。CT:1、肿块多位于前纵隔中部,少数位置较高或发生后纵隔甚至纵隔外。2、肿块呈类圆形可有分叶。恶性胸腺瘤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规则,侵及胸膜可见胸膜结节、胸腔积液,侵及心包可见心包积液。3、部分胸腺瘤可有囊变。4、增强扫描肿块呈近似均匀性强化。畸胎瘤畸胎瘤 可分为囊性畸胎瘤和实性畸胎瘤两种类型。临床上若肿瘤较小可无任何症状,多在常规检查中发现,较大时可出现上述压迫症状,发生支气管瘘时可出现咳嗽、咯血,典型时可咳出毛发、钙化物等。影像学表现影像学
3、表现 X线:线:1、可见肿瘤多位于前纵隔,特别是心脏与大血管交界的前、中纵隔处,左侧多于右侧。2、肿瘤常呈类圆形,可有轻度分叶,大小不等。3、肿瘤继发感染后周围粘连而呈锯齿状,或形成毛剌。4、其内若发现牙齿、骨骼影则有明确的诊断意义。CT:1、囊性畸胎瘤多为厚壁囊肿,CT可以明确显示其壁的厚度。2、含有脂肪成分的畸胎瘤可在CT值的显示负值,多为-25-50HU。3、瘤灶内的钙化或骨骼成分呈CT值大于100HU的高密度影。4、显示畸胎瘤的囊实性成分,及其瘤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浸润性生长提示恶性。5、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瘤灶一过性显著强化常提示恶性。胸内甲状腺肿胸内甲状腺肿 胸内甲状腺肿分两类:
4、胸骨后甲状腺肿、迷走甲状腺肿。病理为甲状腺增生肿大,多为良性少数为恶性。临床可无症状,较大时可出现邻近结构的压迫症状。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X线:线:1、正位胸片可见上纵隔增宽,密度增高,并有软组织影向两侧或一侧突出,且突出软组织影与颈部相连,透视下可见随吞咽而上下移动。气管受压变形、移位,严重时可出现食管受压移位。2、侧位胸片显示胸骨后方透亮度减低。CT:1、可显示肿块的位置及毗邻,肿瘤多位于气管前方或侧方,邻近结构受压移位。2、可显示与颈部甲状腺的关系,CT检查结合冠状面重建可以直接显示其与颈部甲状腺组织直接或间接相连。3、病变的密度多呈稍高密度,并可见囊变、出血、钙化等。4、增强扫描肿瘤实
5、质部分强化明显,并可见造影剂在肿块中持续时间较长。支气管囊肿支气管囊肿 支气管囊肿是胚胎时支气管胚芽移入纵隔伴发育异常所致。病理上其壁的结构与支气管壁类似,囊壁可有钙化。临床上多无表现,常在体检时发现,如果与气道相通,常伴继发感染,可以出现咳嗽、胸痛、咯血。囊肿较大可出现压迫症状,如气急、喘鸣,幼儿可以出现阻塞性肺气肿。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X线:线:1、支气管囊肿多发生于中纵隔的中上部,与气管、支气管及纵隔内大血管关系密切。2、囊肿呈类圆形均匀致密影,亦可为分叶状。3、支气管囊肿由于其内的液体质地较为柔软,帖近气管或主支气管管壁的一侧边界多较平直,相应的气管或主支气管管壁也可见轻度受压征象。4
6、、囊肿可随体位、呼吸变形,与大血管相邻时可以产生传导性博动。5、少数囊肿可有钙化。CT:病变一般紧邻气道,壁薄而光滑整齐,密度均匀而低。支气管囊肿的其内容物的性质密切相关:浆液性囊肿CT值一般为020HU;粘液性囊肿CT值一般为3040HU;囊肿合并感染或囊内出血,其CT值常在30HU以上,新鲜出血可达80HU;偶有其内容物为钙乳或草酸盐结晶者CT值高达100HU以上。囊内如有凝血块形成则密度不均匀。囊肿与支气管相通时则可见含气影或气-液面。变换体位扫描可见其形态有所改变或出现牵引性尖角征。增强检查无强化。淋巴瘤淋巴瘤 淋巴瘤是全身性恶性肿瘤,起源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病理上淋巴瘤分霍奇金病
7、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临床上以霍奇金病多见,并以侵犯淋巴结为主,结外少见,多见于青年其次为老年。而非霍奇金淋巴瘤则常呈跳跃式,就诊时病变常已广泛,结外器官多已受累,多见于青少年,其次为老年。早期常无症状,仅触及淋巴结增大。中晚期常出现发热、疲劳、消瘦、及相应压迫症状。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X线:线:1、X线胸部后前位片主要表现为纵隔影增宽,以上纵隔为主,边缘清楚,呈锯齿状。2、侧位胸片可见肿块但边缘欠清楚。CT:胸部CT可显示纵隔内肿大淋巴结影。纵隔肿大淋巴结的分布以前纵隔和支气管旁组最常见,其次是气管与支气管组和隆突下组。肿块较大时中心可发生坏死,放疗后更容易出现,并可以出现钙化。增强检查可
8、见轻度强化。神经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是常见的纵隔肿瘤,约占全部纵隔肿瘤的1425,其中90位于椎旁间隙,少部分肿瘤偏前。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主要分交感神经源与周围神经源两大类。临床上这类肿瘤多无明显症状及体征,常偶然发现,肿瘤较大时可以出现压迫症状。副神经节瘤可以分泌肾上腺素,临床可出现高血压及血压波动。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X线:线:胸部平片上肿瘤多位于脊柱旁,呈类圆形或哑铃状。后者一端位于椎管内,另一端通过椎间孔生长于脊椎旁,椎间孔扩大,邻近骨质有吸收或破坏。CT:CT可以更清楚地显示病变,大多位于脊柱旁沟,呈类圆形,内部密度大致均匀,多数神经鞘瘤因含较多的脂肪,而总体密度比肌肉低。良性者边缘光滑锐利,可压迫邻近骨质造成骨质吸收,致使骨质呈光滑的压迹。恶性者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楚,内部密度不均匀。病变侵及椎管内外时,CT可清楚显示病变呈哑铃状形态。请各位教授、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