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做好语文教学的创新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708728 上传时间:2025-0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做好语文教学的创新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做好语文教学的创新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做好语文教学的创新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做好语文教学的创新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做好语文教学的创新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做好语文教学的创新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 德国一位教授在考察完中国基础教育时不无感慨地说:“中国的教师真能讲,中国的学生真能考!”这也许是对中国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好概括。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沉闷、死寂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则听得很乏味。恩格斯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

2、区别就是它给思维的“活”提供条件,学生得到了解放,教材变得开放了,教学过程开放了,教学时空也变得开放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学习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样的语文教学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习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语文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舞台。孩提时,语文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田;求学时,语文是点石成金的智者,引领莘莘学子走进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聆听他们多彩的心声;

3、成年后,语文变为宽厚的长者,告诉人们许多做人的道理。语文不但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散发着强烈的人文气息。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两条思路:一是注重语文素养的提升,一是注重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培育,可以站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学科立场上来展开,以能力培养促进素养提升。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在新课程下,素质教育体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途径等多个层面。素养,诸如独立的人格意识、独特的精神意识、厚实的文化意识以及富有个性的创新意识等等,都会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得到相应的提升,从而语文能力也获得相应的提高。一、创设学习环境,用精彩的开头吸引学生。我

4、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形象生动深刻有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最精炼的语言吸引学生,深入浅出地把话说得清楚,说得好听。追求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深深地感染和感动学生。学生兴奋得神采熠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显著提高,老师情绪激昂,课堂充满笑声。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始终运用只给部分条件,并且运用一种通俗性的逻辑推理进行提问、自问、反问的方法,充满吸引力地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使学生能从一种局部认识向全面的认知发展。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语文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

5、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像、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例如:老舍的草原一重目标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美,并能掌握一定的写景方法;二重目标是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作者的图画美,并能把握作者描绘的层次和顺序;三重目标是让学生在感悟

6、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美,并能组织学生讨论对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体会。这三重目标是相辅相成的,老师可通过多种渠道达成,而且不同的学生在每一个目标达成时的要求与效果也是不尽相同的。三位一体的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时心中始终要想着学生,人的发展是设置一切目标的依据。语文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体验,才是可持续的的有远见的。 二、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把好提问关,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 (一)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

7、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8、。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9、,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课堂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 (四)水光潋滟晴方好,山

10、色空朦雨亦奇。 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现,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

11、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五)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无须多。 语文教学讲一个“拈”的工夫,要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但这里老师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1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提问的方式要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找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这样就一定能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三、语文教学要把好朗读关。朗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

13、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朗读如同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同身受。朗读正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迸发学习激情的动力。语文教学要把好朗读关。朗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是眼、手、口、耳、脑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通过直觉体味语言,对语言的意义、情态、情味进行综合感受。朗读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在不经意间对文本抑扬顿挫的语调,错落有致的节奏和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一个美妙的境界。从读入手,带动说写,可以培养学生用

14、规范汉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朗读可以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神韵,陶冶性情。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名篇,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朗读语句简洁整齐而富有乐感的课文,能使文章的审美特质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句子的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句式变化的形式美得以彰显,使语言的节奏,叠词的使用,语气的急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美得以体现。这样,课文的内在美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课文的外在美也培育着学生的审美情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既是对美的体察,更是对美的内化。 四、

15、在语文阅读鉴赏过程中,体验作品的审美特质,完善人格修养 。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奸佞;有的鞭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美的具体性和美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

16、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综上所述,是我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究的点滴体会。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得当,不仅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而且是发展学生思维,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教学,不但应该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而且应该努力展示出自己的教学的特色,从而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舞台,成为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5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