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网校(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期数: 0510 LSG3 020学科:历史 年级:高三 编稿老师:陈艳杰 同步教学信息复 习 篇 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复习篇)【本章考点解读】1、分析隋朝统一的条件,掌握隋朝政治经济建设的内容、特点,分析隋朝短暂的原因及历史地位。2、对比分析唐朝前后期统治的不同特点,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影响、教训,重点分析评价唐太宗、唐玄宗的统治,了解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与最高统治者的关系,认识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3、正确阐释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等制度,并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在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租庸调
2、制和两税法的发展关系。4、了解隋唐时期经济繁荣的表现,分析隋唐经济繁荣的原因,概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特点。结合地理知识了解隋唐手工业和大都会分布特点,提高知识迁移能力。5、分析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原因,再认再现隋唐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和特点。6、掌握唐朝对外海陆交通路线、唐朝与新罗、日本、东南亚、印度半岛、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分析唐朝文化对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影响。7、掌握隋唐时期文化全面辉煌的成就,认识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及特点,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高考命题趋势】隋唐史一度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政治、经济、文化似乎都考过了。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教材提
3、供的史实比较丰富,因此命题的余地大。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高考试题中,这一段的命题有许多上乘之作。尤其是问答题,至今对教学还有广泛的影响。试验修订本教材较之老版本主要增加了府兵制、募兵制及思想文化内容。近两年,高考中隋唐史的试题比较少见。但这不等于说隋唐史没有命题空白点。民族关系就没有出过非选择题。另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与其他朝代的“治世”、“盛世”相比较,也能够考查对封建社会发展的认识。隋唐史的很多内容还是专题中必不可少的。如以医学的发展为专题,唐代的内容就很多,近年来高考命题多强调依据教学大纲,因此复习时不必挖掘太深,但要抓住重点。【本章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
4、时期,始于581年隋朝建立,结束于907年唐朝的灭亡,历时320余年。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全国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呈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隋唐开创了继秦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局面。【疑难问题点悟】1秦隋的相似之处都是结束分裂实现大统一的朝代。都开创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并被后世沿用。都有一项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和大运河)。都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被迫实行宽舒政策,出现繁荣局面。 2隋朝“国富”何以民穷隋朝的富足历来为封建史家所艳称
5、,这主要指隋朝仓库丰盈。如炀帝大业初年,巩县洛口仓周围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可容粮八千石。西京太仓、东都含嘉仓、华州永封仓、陕州太原仓所储存的米粟多的达千万石,少的也有数百万石。长安、洛阳和太原府库所储存的布帛各有几千万匹。隋朝灭亡二十年,其仓库的粮食还没有用完。但隋朝人民却十分贫困,这主要因为隋文帝实行均田制时,没有把封建国家掌握的土地完全用于均田,加之官僚地主占地太多并不断侵占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地少人众,衣食难给。同时农民租调负担沉重;徭役兵役频繁,也影响了农业生产。同时隋朝虽富有,但遇荒年政府不开仓救济百姓。结果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隋朝灭亡。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运河是在江淮、河北经济发
6、展和隋统一的条 件下开凿的。隋朝政治中心在陕西西安,后又营建东都洛阳,为了沟通漕运,解决京城大批官员军队的粮需,也为了解决“关河悬远,兵不赴急”问题,方便军事运输,加强对河北、江南等地的控制,而开凿了大运河。隋炀帝于605610年,开通了自北至南的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成一条贯通南北的大 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解决了我国通航河道无南北流向问题,成为水网纵横的南北交通运输大动脉。它对巩固统一和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的城市繁荣起了重要作用。在长达5000余里复杂的地理、水文环境下,巧妙地借用天然河道和古代运河
7、通道,反映了当时我国水利勘测工程设计方面高超的水平, 证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经年常役上百万人,役期严急,不顾农民死活。加上隋炀帝多次巡游征用民工,给劳动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4贞观之治与唐前期的繁荣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统治集团较开明廉洁,人才济济,能居安思危,重视民意,从而出现了一段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治世。此间政治清明、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安定、国力逐渐强盛,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和士族
8、势力,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贞观之治的内容: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唐太宗用人“唯贤是与”、“量才授职”、政府机构精炼、办事效率高。纳谏使臣下直谏蔚然成风,下情上达,避免决策失误。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制定唐律等。重议门第,进一步打击门阀士族势力,加强皇杈,提高寒门出身的功臣地位,扩大统治基础。经济方面:轻徭簿赋,劝课农桑;唐太宗继续推行均田制、纳绢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并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戒
9、奢从简,太宗贞观前期提倡节俭,减轻了社会负担,亦有助于经济发展和政风廉洁。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兴办学校。这些文化措施提高了官员的文化 素质,促进了教育及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唐代专科学校的出现,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民族关系方面:唐太宗坚持反击突厥的侵扰,在华夷一体思想指导下,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注意保存少数民族部落体制,任用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唐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加强与吐蕃的友好关系;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造就了“贞观之治”繁荣局面,其各种制度、用人政策、重视发展
10、生产方针和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前期,为唐朝持续发展,出现“开元之治”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贞观之治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和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5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去辩证地认识古代历史上的“治世”现象对比“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可以发现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治世现象”有共同的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相对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族团结,文化昌明等。“治世”出现的原因:统治者吸取前代兴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部分地调整生产关
11、系。减轻剥削压迫,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并且这一政策往往有连续性,最高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注意加强民族团结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广大人民 辛勤劳动奠定了物质基础;加上科技进步;特别是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的因素。但这是相对的,封建盛世并不排除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甚至还存在局部的阶级矛盾激化的现象。 6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唐朝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封建制度的内在矛盾,安史之乱只是一个转折点而已。封建制度自身的内在矛盾是:(1)君主专制一方面巩固统治,另一方面却易于产生腐败,自乱中央朝政,在王朝的中后期常见,唐玄宗后期亦是如此,他设置的
12、边防藩镇,拥兵自重,不听中央节制,甚至起兵反叛,并非偶然。安史之乱加速了唐的衰败和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2)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阶级的个体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然而,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痼疾,唐末更加严重。它一方面导致均田制的破坏,个体小农经济无法维持,租庸调制的崩溃,政府财政困难,直接和间接地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阶级矛盾激化,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另一方面,封建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即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增长),割据势力壮大,进一步削弱中央集权。7“安史之乱”与唐朝衰落唐朝之所以出现“安史之乱”,主要在于唐玄宗为首的统治集团的腐败,这也是唐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其次是唐玄宗用人失当,
13、中央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地方重用安禄山等人。三是藩镇节度使的设置和权限扩大,他们总揽一方军事、行政和财政大权,便于扩展力量,形成割据势力;同时也造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使他们敢于反叛中央。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其表现在;破坏了北方的经济,百姓流离失所,商旅断绝,人口锐减,满目荒凉。中央集权被大大削弱,平叛将领拥兵自重,安史部将名义归降,实际上独霸一方,不服朝廷节制。造成边防空虚,少数民族乘机进扰,边疆地区不时告急。唐朝衰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政治上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其中藩镇割据是主因;宦官专权造成了政局混乱黑暗;朋党之争使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削弱了中央政
14、权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崩溃。经济上则为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破坏。由上述因素导致的唐末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朝统治,使唐朝名存实亡。8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不同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收税标准,不根据土地多少征收。一个丁受一份田,缴一份租,服一份劳役,还要缴一份绢。两税法则按资产纳税,其推行扩大了纳税面。赋税征收,由按人丁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依据,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为以后历代税制开了先例,这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化。9唐承隋制隋文帝确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进一步完善,这是中国官制的重大变革,历代基本沿袭。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首创科举制,唐代进一步完善,成为定制,一直沿袭到清末。隋沿
15、袭前代府兵制并加以改革,唐太宗进一步调整和健全。玄宗时,因均田制破坏,府兵制崩溃,募兵制实行。北魏以来均田制和租调制被隋朝延用,输庸代役改革为租庸凋制,唐前期沿用,输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天宝年间实行两税法。10隋唐社会经济的发展(1)隋唐初期的皇帝,都相对贤明。他们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了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两朝初期都沿用了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了租庸调制。唐中后期又实行了相对合理的两税法。(2)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海丝绸之路比较畅通;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国内各民族交往频繁,互通有无,政府对外采取较开明的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密切。上述因素促使
16、隋唐两朝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3)隋朝统一后,在短期中实现繁荣,这是隋朝经济的特点。唐朝经济特点表现为前期繁荣,后期遭到破坏。(4)农业有较快发展,其特点是: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5)手工业发展的特点:生产规模大,产量多。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技艺水平高,且融了入外来风格和特色。 (6)商业较前代更加繁荣,交通便利,有统一的货币和固定的交易市场市。出现了长安、洛阳等商业大都会和扬州、益州、广州、汴州等商业城镇。 11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唐朝时期边疆地区发展的条件: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
17、时期。各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发展,这是三国以来民族大融合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由于以前的民族融合,唐朝时期民族间的隔阂大为减少;唐太宗能采取较为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通线”中的陆路交通也可通往不少边疆地区。 (2)要正确理解唐中央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四种和平方式设机构、册封、和亲和会盟。唐在少数民族区域设置管理机构的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派官吏管理;二是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长官管理当地人民。册封是唐朝皇帝给少数民族首领加上某种名称或封号,目的在于加强对其民族的联系和管理。注意,唐朝册封的少数民族首领很多,不只是书上提到的这些。唐同吐蕃和亲与汉同匈奴
18、和亲不同,它没有被迫因素,旨在加强汉藏联系。唐蕃会盟,旨在约束双方行动,维护和好局面。应该说,唐中央这样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是符合当时实际的,从而大大加强了各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3)注意民族交往的双向性。一般来说,内地以汉族为主体的封建经济文化比边地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先进,故对其影响很大。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也对内地汉族产生过重要影响,如长安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就是证明。12唐朝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1)唐朝政权的强大,有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2)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放。(4)唐朝有比较发达的对外交通线(海、陆)。(5)唐
19、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13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1)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也都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如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3)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4)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
20、唐朝的社会生活。(5) 在交往过程中,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4唐朝对外交往的影响(1)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亚、欧、非洲诸国土特产品输人中国;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人中国;外来宗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唐朝允许它们在中国建寺传教,对中国的哲学、宗教和文化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2)大大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唐与各国遣使往还,接纳外商和留学生。民间贸易交往不断。玄奘和义净到天竺探求佛学;鉴真东渡日本;波斯王卑路斯及其子客死唐朝都城,成为中外友
21、好交往史上的佳话。(3)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a新罗参用唐朝制度,行科举、设国学、教授儒学;从唐朝引入茶种和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中华文化色彩。b日本大化改新即是由留唐日本人回国策动的。其中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是以唐制为蓝本;律令大体采用唐律;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教材;佛教受到中国影响;文字、建筑、生活风尚都留有唐文化风范。c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算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中国的造纸术传人大食;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15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光照四邻。主
22、要原因在于政治稳定,国家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繁荣奠定了雄厚基础。统治者重视文化事业,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氛围。文化交流频繁,国内外民族文化兼融,同时得以吸收亚、欧外来的优秀成分。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使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隋唐科技走在世界前列;哲学、宗教、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都名豪辈出,成就斐然,多姿多彩,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文化鼎盛发展的壮观局面。16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1)全面繁荣:在各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2)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外来文化。(3)世界领先:如雕版印刷、测量子午线长度等领先于世界。 (4)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
23、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重要影响。 【高考试题快递】例1 (2000年全国文综卷)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对皇帝的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分析、理解能力。隋唐科举制是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之一。根据题干中的“进步意义”可排除选项B、D;根据题干中的“主要”,可排除C项。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项。例2 (2001年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问题。材料一 武则天进号“天后”,上书建言:“劝农桑,薄赋徭禁浮巧,省功费、力役” 新唐书材料二 魏晋以来,士族靠门第世代
24、把持高位,武则天修姓氏谱,以帝、后族及三公等高官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列入上等士流)。缙绅(指世家大族)耻焉。” 新唐书材料三 则天以女主临臣,大臣未附,委政狱吏,剪除宗枝制公卿之死命,攘王者之威力。 旧唐书材料四 武则天大开科举,唐人称她“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才能者聚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要 陆宣公翰苑集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武则天得以掌政权近半个世纪的原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及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概括的能力。体现了材料解析题趋向问答化的趋势。因此,答好本题的关键是要仔细的阅读每一条材料,从材料中
25、提炼出对巩固武则天统治有利的措施,再结合教材内容,然后加以概括。答案:原因是武则天推行了有积极作用的政策:轻徭薄赋,反对奢侈浪费、滥用民力;奖励农桑,发展生产;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反对派;大开科举,破格选拔人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打击士族腐朽势力,反映了新兴遮族地主利益。【思维训练拓展】一选择题1隋朝开通大运河,其主要作用是( )A巩固隋朝政权 B方便隋炀帝南巡C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加强北部边防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推行,说明( )A中央机构的决策实现了民主化B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C体现了唯贤的原则D士族制度被摧垮3唐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以及其后的两税法,共同作用是( )A加强封
26、建经济基础B更新生产方式C调整生产关系D巩固上层建筑4两税法的实行带来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增加唐政府的财政收入B使政府控制的人口大量增加C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D减轻了农民负担5唐太宗与汉武帝相比,处理民族关系上相同点不包括( )A发动正义反击战B加强行政管理C注意发展经济D实行册封制度6唐朝儒、法两家思想和当时佛、道教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A麻醉人民B促进艺术的发展C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D封建统治者重视和利用二材料解析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开皇(隋文帝年号)三年长孙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因
27、上书曰:“去年亢阳(大旱),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粟,置长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隋书材料2: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天下义仓皆充满。通典材料3:(唐)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至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熟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有不肖
28、,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贞观政要回答:(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隋代的仓储状况及其利弊。(2)唐太宗如何认识隋代仓储作用?你如何看待唐太宗的观点?三问答题8汉唐皆是我国古代的强大王朝,而唐尤过之,后来又均衰落。试分析唐比汉更加强大的原因,指出其衰落的共同原因,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思维训练拓展】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1C 2B 3C 4C 5D 6C二 材料解析题7(1)隋初,仓储丰满,储粮数以千万石计,可供几十年使用。对度荒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统治者走向奢华提供了物质条件。(2)唐太宗认为隋代的仓储,最终没有起到解救饥荒的作用,却导致隋炀帝奢华无道以致亡国的结局。由此,他认为政权的
29、兴亡不在于仓储的多寡,而取决于统治者的统治政策。唐太宗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他能从政权兴亡的高度来分析仓储的正反面的作用。三 问答题8唐更强盛的原因:唐采用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而西汉前期有“王国”问题,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大影响中央集权。唐采取科举制,笼络了大批士人,统治基础扩大。唐更好地执行了民族政策,边患问题表现不突出。汉时,经济主要依赖黄河流域,而唐时,江南大量开发,经济基础更加雄厚。唐与边疆各族及外国经济交流更频繁,促进了经济发展。衰落的共同原因:政治腐败。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唐玄宗后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政治日益黑暗。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尖锐。西汉、东汉、唐后期均如此。结论:地主阶级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既不能从政治上抑制自身的腐败,也不能从经济上遏制自己的贪欲。因此,任何封建王朝必然由盛而衰而亡,这是其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