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云南民族中学 张敏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对教育功能的诠释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意味着“道”、“业”真理、学识等掌握在老师的手中,需要老师向学生“传授”下去。在学生一方则只有“惑”需老师来“解”答。与“传授”相关联的词必然是“继承”而非创新,学生的任务就是“承道”、“受业”、听“解”。把知识从老师手中继承下来,再传给自己的学生。古代社会就是在这种缓慢的知识传递过程中缓慢发展的,所以长期以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知识的单纯传授,轻学生能力的培养。怎样使历史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自己的做法与大家共享。一、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互
2、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对象。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探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基础,紧贴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层层深入地开展教学活动,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互动教学。如,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评价,传统观念一般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是很彻底,而法国大革命进行得较为彻底”。学生看到这种观点时产生了疑问:既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为什么不彻底?评价标准是什么?又如,在阅读“中国边疆的新危机”时,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英国看中了西藏这个穷地方?”问题提得很好。学生带着疑问,查找资料,师生一起论证,得到满意的答案。又如学习“洋务运动”这一节时,我设计了
3、如下讨论题:(1)你认为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2)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方面,你认为洋务运动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自学教材,教师补充有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发争论,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在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了解需要精讲的学习难点。学生也可以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建构知识网络,能力和认识得到提高和升华。如果不注意师生互动,而是将问题和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虽然结论清楚,易于教学,但却起不到创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二、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互动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互动就是在尊重学
4、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讨论、发挥,保证学生能在教师精心设置的教学情景中轻松获得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学习“宋金的和战”时,学生对岳飞被朝廷杀害愤愤不平,我灵机一动,设计了一个问题:“岳飞既然是抗金名将,可以帮助宋高宗灭金、开拓疆土、甚至统一全国,为何宋高宗最终杀害了岳飞呢?” 我鼓励学生积极思索,各抒己见,结果他们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受到奸臣秦桧的陷害;宋高宗是昏君;宋高宗害怕皇位被抢夺;岳飞愚忠,不敢抗命;岳飞把爱国(精忠报国)与爱皇帝等同起来等等。我趁热打铁再设问:如果那个朝代没有秦桧,宋高宗会不会杀害岳飞呢?这个
5、问题问到学生思维的盲点上,学生兴趣浓烈,思维活跃,通过层层交流与讨论,学生得到满意的答案,加深了对封建社会中人物悲剧的认识,理解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拓展。又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我组织学生就“如何评价李鸿章?”展开讨论。近代史上的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签订卖国条约,兴办洋务运动,探索中国近代化。我告诉学生,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异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我还介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一段论及李鸿章的话:“不才读中国近代史数十年,深感近代中国堪称为外交家者,只李鸿章、周恩来两人。李鸿章在一个腐烂而瘫痪了的帝国体制之内,与妇人孺子共事,受制太多而难展所
6、长,终以悲剧人物收场。李鸿章办外交而受制于内交,夫复何言!”同时,我还把自己课外阅读的心得拿来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在一种和谐、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有了张扬的空间,在这个短短的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探究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和学生平等交流过程中,师生达成共识:要坚持实事求是,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认识,不苛求前人,也不溢美前人。这样的课堂讨论和交流,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历史人物,使学生掌握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体验了学习经历,获得了学习经验;也使学生体验了师生、生生互动过程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