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美丽的呼伦湖》教学反思
孙荣欣
美丽的呼伦湖镶嵌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水域宽广,草原辽阔,食饵丰富,环境优良,景色秀丽,令人心驰神往。面对这么一片优美的短文,我将如何把它更好的展示给孩子们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导入,在导入时先将呼伦湖美丽的风景画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这样一下就提起了孩子们学习本课的兴趣,很顺利的进入了本文的学习。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因为升上了二年级,所以对于字词的学习在课上不会花很多的时间来处理,并且课下孩子们已经对字词进行了预习,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毕竟是低年级的教学,所以我们在课上只是将课文中重要的字词进行了朗读以及讲解,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的就对课文朗读进行了检查。三、课文理解,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先请孩子带着问题来听我朗读课文,让孩子带着问题来听课文的朗读,这样学生们在听完之后很轻松地找到了答案,并且通过“读”来体会呼伦湖的美。四、然而这么美的呼伦湖,由于人们肆意的破坏,美景已经不复存在了,通过让孩子们来看现在的呼伦湖的图片来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
反思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思路清晰,结构较完整,但还是缺少课堂应对机制,对课堂的生成关注的不够,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虽然课文的重点已经抓到,但是感觉孩子的理解还是比较浅,没有很好的升华,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孩子们读得还不够,没有适时的请孩子来朗读。总之,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会不断学习思考,不断超越自我。及时反思,及时总结,多向其他老师请教,争取做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
《我想我能行》教学反思
《我想我能行》这是一篇让所有的人眼前一亮的好文章.对待同一件事,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课文中面对困难自己努力解决的小贝贝值得孩子们学习。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第一就是:读熟.要求是1、自己读通课文,边读边给不认识的字注音。2、圈画生词。3、标出自然段。(这一关可以放在预习环节上)第二就是:读透。要求是1、能流利,加上自己感情的去读。2、能说。(在这里让孩子明确说的内容。)A你知道了什么。B你有什么不理解的。C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不懂的,或者是有价值的问题)D还可以说你从同学的朗读里听出什么。在读透这一环节上,开始训练有些难度。但是如果在孩子参与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起到引导、总结、提炼的的工作。这样一边渗透,一边整理,一边发现,一边提升。孩子的学习的方法,能力会很快的提高。当然还要把训练的学习方法要分层,有梯度,循序渐进。效果很好。
《我想我能行》面对困难自己努力解决的小贝贝。童心世界充满温馨、充满感动、充满美丽。我想当孩子们真正感情那颗童心他们会收获很多的,所以在这单元教学中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培养孩子会读书,会学习的能力,拿过一篇文章知道做什么,知道如何来读书。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的教,就是为了以后的不教,让孩子做到自读自悟,需要老师的指导。我给孩子们设置了两个关,第一就是认真完成预习环节;第二就是:读透。要求是1、能流利,加上自己感情的去读。2、能说一说下面几个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2)你有什么不理解的。(3) 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不懂的,或者是有价值的问题)(4)还可以说你从同学的朗读里听出什
么。
本节课后,我让孩子们结成小组演一演这个故事,孩子们兴致很高,而且也都演绎出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其中,赵钊鑫演的“牵象的人”最为成功。表现在开始时让盲人知道象来了,让开一点时,他的声调非常高,表现出对于盲人要用声音去传递感情;在盲人们摸完象之后,教育他们不能根据事物的某一方面去判定事物的真相时,那番话说得流利有声,至情至理,发自内心。
赵康庄演的盲人最像了,在“摸”大象的时候,还踮起了脚,让人感到大象的高大和人之间的距离较大,需要向上摸,并且还眯起了双眼,真是个“盲人”。
通过孩子们的表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课文所述道理的理解。以后还要多多采用这种形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自主学习。今天的语言活动课《盲人摸象》,是一个成语故事,故事诙谐幽默,深深的打动着我,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非常喜欢听。在活动前我故作神秘的告诉班级小朋友说,今天在教室里来了一位盲人,你们找找看,孩子门左看右看都说不知道,我话锋一转问道:那你们知道什么是盲人吗?
原文来自妈咪爱婴网(语言教案栏目)-原文出处:
今天的语言活动课《盲人摸象》,是一个成语故事,故事诙谐幽默,深深的打动着我,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非常喜欢听。
在活动前我故作神秘的告诉班级小朋友说,今天在教室里来了一位盲人,你们找找看,孩子门左看右看都说不知道,我话锋一转问道:那你们知道什么是盲人吗?徐成杰以最快的速度向其他小朋友解释着;"盲人,就是瞎子"我接着问,那他能看得见东西吗?"看不见"顺着孩子的思路,于是我引出了故事的开头,今天有一群盲人他们在摸象,他们看不见,你说怎么摸呢?孩子们被这样一个问题惊呆了。跃跃欲试的想要探究盲人是怎么摸象的。我在绘神绘色的讲《盲人摸象》的故事中,通过等待留空的教学方法,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整个活动幼儿的兴趣点高。在这个故事中,他们认识到了小小故事带来的大道理:"看事不能只看一面,一个盲人摸到的只是象的一部分,而部分不能代表整体,然而这几个盲人都看不到整体,所以争得面红耳赤的,故事告诉我们所在的就是,不要像盲人一样以偏概全了,否则真是盲人了。虽然这个故事所讲的道理孩子们不是很能领会,但诙谐幽默的故事情节还是大大吸引了他们,他们只知道做什么事情不能闹笑话,要多动小脑筋。
在最后的环节中,我问孩子什么叫成语,孩子们没有一个能回答出,他们都不知道,为了让他们更加清楚的明白,于是我对什么是成语进行一番解释:成语是由4个字组成的,每个成语故事里蕴藏着一个道理。孩子们终于知道了答案一个劲的嚷着要我再讲一个成语故事,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能安排在区域游戏的时候,老师到图书区再讲给他们听,孩子们在教室里面好一阵欢呼,其实只要让孩子们多看看成语故事,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之道,从中可以让孩子自然而然的学习到许多人生道理,何乐而不为呢?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一组的课文,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语言生动形象,把自然知识蕴含文字当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
全诗共有五小节,全诗共五节,第1节激发学生思考:植物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第2、3、4节运用拟人的手法,分别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第5节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新知识。课文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科学道理蕴含其中,孩子们很容易被吸引,并且文中介绍的内容大多数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抓住诗歌内容充满情趣的特点进行朗读的指导,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多读且读好上下功夫,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和其中蕴含的知识。还设计了在读中感悟的环节,课上我借用动画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各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围绕本组的主题,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们课上在对于传播种子的方法进行讨论的时候体会自主寻求答案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课前的设计;课上还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的来说本课教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总结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做法较为满意:
一、 以兴趣为切入点开展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植物王国的奇事十分有趣,从课题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中,引领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提出课上的要求,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国、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这样的引导,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到了文本中。
二、 在质疑声中探究知识。
上课伊始,揭示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吗?这样的设计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为下一步的读书探究打下基础。在这样的训练中也为培养孩子们的质疑能力打下了基础。
三、用读、悟的方法自主探究。
为了帮助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这几位植物妈妈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并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再自由说说喜欢哪位植物妈妈的办法。在学习课文时,我重点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蒲公英妈妈的这一段,抓住“降落伞、纷纷”等词去感悟,通过评读、赛读、想象阅读、师生对接读等形式反复朗读体会,为第3、4小节的学生自学作好铺垫。这样的读、悟结合的方法,孩子们易于接受,而且自主地交流的练习也让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课后预留作业给学生拓展空间。
在课前预留的预习中,我让学生收集植物,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各种植物,了解植物种子传播的一些办法。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各自介绍了解的一些植物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后,我模仿课文进行了一个小节的仿写,引领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尝试进行创编,看到孩子们创编的诗歌,既有韵律又蕴含知识,还是很不错的。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本课训练学生读懂句子,把句子连起来了解节的内容。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默读、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于是,在教学时,我先用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如趣味猜猜猜:(伴着音乐出示一张张美丽的植物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些植物的名称,不认识的可根据其颜色、形态起个有趣的名字,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师: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那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我们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
为了帮助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借助多媒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自读思考:这首诗一共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还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闭上眼睛想一想,闻一闻,听一听,试试在读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什么?接下来再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如:蒲公英传播种子是用录象展现过程的,让学生知道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传播种子是通过投影演示的;石榴传播种子是通过图片;豌豆传播种子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然后同桌交换意见,再利用录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豌豆蹦跳着离开妈妈,也就是靠弹力传播种子。
最后小结:大自然中的植物各种各样,千姿百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希望你做细心的孩子,做有心人,你就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发现更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得到更多的乐趣。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琅琅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很适合小朋友的阅读。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些快乐的重要途径,学生对课文有了兴趣,自然就想去学课文,想走进课文,有想去了解的积极性。因此在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了“我来猜”这个游戏:(伴着音乐出示一张张美丽的植物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些植物的名称,不认识的可根据其颜色、形态起个有趣的名字,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学生对此感觉很新奇,兴趣特别的浓厚,猜的很积极,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那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这样的引导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跃跃欲试的想去了解,就这样在课始就轻而易举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劲头。
二、自读自悟培养能力
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配有形象的插图,看着图片学生理解课文并不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尽量体现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的过程。如初学课文的时候,自读思考:这首诗一共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而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重点带学生学习第2节,我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画一画、再想想、最后指名介绍自己知道了什么。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第3节,学生自己学习第4节。这样用“教──扶──放”这样几个步骤,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统一发展。
三、借助媒体加深理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也越来越广了,在这篇课文中,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蒲公英传播种子是用录象展现过程的,让学生知道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传播种子是通过投影演示的;豌豆传播种子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了句子,再利用录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豌豆蹦跳着离开妈妈,也就是靠弹力传播种子。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不但轻松的学完了课文,学生也对这几种种子传播方式记忆忧新。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介绍自然常识的诗歌。语言形象,富有儿童情趣。本课我以富有童真的语言来设计每个环节,以“妈妈为孩子准备了什么?”为主线,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式的方法学习,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发展其语言思维,丰富想象力。通过认字、组词、说话等训练让学生牢牢记住字音字义,掌握好基础知识。
但在课堂上,由于认识生字词这一环节花费时间较多,导致时间把握不精确。全文感情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诵读指导,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想象中感悟文本,加深理解悟出感情。“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果这一课的教学节奏再紧凑些,学生朗读的时间再充足点,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另外拓展还不够,可以设计一些拓展题,如: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让学生展示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调动学生主动收集资料的积极性,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我想,有得必有失。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及反思,能助我在日后的教学道路上成长、成熟的更快、更好。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中的《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发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让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下面摘录了两篇《朱德的扁担》的教学反思与各位小学语文老师分享。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一: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感悟朱德同志的高贵品质,难度似乎大了一点。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介绍朱德这个人物以及他在课文中所处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讲读重点段落(第三段)。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为其逐步培养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
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二:
在教《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正好是二站的樊老师来听课的时候,虽然事先经过了准备,但还是有喜有忧。
喜一、这一课,我也从题目入手:这是一根怎样的扁担?朱德拿这根扁担干什么?朱德为什么在扁担上刻了“朱德的扁担,不许乱拿”八个字?” 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
喜二、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体味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忧一、基础。在指导会写的字“扁担”时,仅仅是借助课件读写说,而没有示范写。主要是我写字太慢,怕耽误太多的时间。
忧二、组织。课堂纪律不是很好,尤其是在讲读第二自然段时,由于时间过长(本节课上了50分钟)需要老师不时地用眼色来维持课堂纪律,这就要求平时严格要求学生学会倾听。
通过上完这篇课文,我有以下感受:
一、学语文,要扎扎实实。
语文就是语文,不能承载太多的东西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自己,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能学到一点就够了。教学是,我先从整体入手,通过初读感知文意,通过在读感知人物特点;然后从细节入手,通过课文的重点词句品析,逐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格魅力。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提倡在生活中学语文、活用语文。上课是,我努力寻找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读、写的训练,达到内化语言、学以致用。
二、学语文,要轻轻松松。
在开课设计时,我以扁担挑箩筐的形式出示课文内容,形式的简单转换传递的是新奇,换来的是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整堂课没有了学习历史人物的枯燥乏味,而是学生们都充满了好奇心,一步一步地进入课文的中心内容。
《13、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朱德的扁担》这一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食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
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学生只有在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对于扁担充满了好奇,因此我着眼于扁担的特别之处,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进而了解红军战士不畏困难、朱德同志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再者,由于孩子对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补充了朱德是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的有关知识,还告诉学生十大元帅是:林彪、朱德、陈毅、彭德怀、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我一边介绍一边在心里感触“书到用时方恨少” 呀!如果平时能多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历史、革命题材的书籍,现在上起课来就轻松多了,这是我今后应该加强引导的方面之一。在品读课文,理解课文时,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对“井冈山”等词语感到陌生,我又稍加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由此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会师”,学生在自己的“半知”和教师的讲解中理解了。第二自然段介绍去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我先提问“朱德是怎样挑粮的?”让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的句子,再边看图边用自己的话说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由此产生对朱德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抓住“一道”、“一块儿”这两个词语,体会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接着,我让学生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一根扁担?”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他们在这里说得很合理到位,通过想象中他们对朱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有了更好的体会。
所以,教学中应时时关注学生的动态,让知识转为己有,关注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讲完了《戈壁滩上古长城》感触太多了。本来想和领导们一起分享一下我的收获和疑惑,但是由于紧张和时间的不允许,又缩又减,最后语无伦次支离破碎,没能实现我的理想。还是坐下来,静下心来想了想通过这次汇报课,我看到了这几个月里自己走过的路,更多是各位领导的浇灌和哺育。也许因为个人素质的原因能力有限发挥的不是很好。但是回头看看这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窝,走的很实,这对于我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人来说心里多了一份踏实,我明白我需要的还有很多很多,理论和实践这是一对分不开的事实。
通过这次实践检验的真理谈谈我的感觉。《戈壁滩上古长城》是一篇非常短小但是很美的文章,那意境尤其让人回味。但文章背后的苍凉,却是让人无法释怀的。我认为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好像很难让他们感受到历史。所以我忽略这一点,只是以为对古长城的今昔对比就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今天生活的美好,但是我错了这些远远不够,这节课讲完还有孩子不明白长城的用途是什么。这是我这节课败笔的开始。当带着孩子们走进那古老的长城时很多美词确离开了美文,这样很多学生应该自己理解的词语都成了问题。让我感到了很累,很难抓住学生的动态,作为一名教师被学生带走了,这样的失误完全因为预设不够。 冀教网好,好冀教网
课文一方面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长城上充满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一方面描述了现在人们和平、幸福的生活景象。 通过古今对照,体现古今的巨大变化,使学生既了解到长城当年“是打仗的战场”,有感受到今天生活的美好。这节课学生找到了古今的不同,感受到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但是感受很浅,现在想一想也许对比着把二三段读一读这样的感情马上就会让学生更加的深刻。也可以通过板书设计的对比来加深学生的对课文的理解,这一点确实做得不够到位。
教学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具体的语句、段落,理解古长城古往今来的变化。我主要抓住第二自然段“人喊叫,马嘶鸣,刀枪丁丁当当。”来引导学生想象两千多年前的战争时的激烈场面。还应该让学生通过士兵的动作、表情体会战争时人们在高度戒备状态下紧张心理,感受战争时期人们的苍凉、悲哀的生活处境;第三自然段是一个很美的段落但是没有利用好美丽的画面,在读的指导上不够到位。本可以抓住语言文字中的“跳来跳去”、“乐滋滋”、“慢悠悠”等词语可以体现没有战争的安宁、祥和的生活。通过牧童悠闲的吹着笛子与士兵的高度戒备状态下的紧张形成对比,就能体会古今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今天生活的美好。
HBBAN.CN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这两个问题贯穿全课。结果学生的表现令我不是很满意。没有把我课前设想的关于二三自然段要讲的方面探讨出来了,这一点我反思了一下可能还是因为刚刚上课的败笔造成的,没有追到长城的变化上。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老师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忽视的,今天由于我的状态把主导的地位放错了位置所以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后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对课文的意思及意境进行理解和感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及阅读能力。
这节课上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学生读的还是少,教师的话很多,感觉很累。学生却很轻松,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走进课文,这一点我会加深思考,今后改正。
通过这次课我能感受到自己的漏洞太多了,需要补充的能量太多,可喜的是我找到了自己下一步的方向,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倍努力
《戈壁滩上古长城》是一篇非常很美的文章,那意境尤其让人回味。但文章背后的苍凉,却是让人无法释怀的。我认为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知道古长城的用途以及长城在古代和现代基本意义的不同,从而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就可以了。给小学生讲,完全没有必要讲得过于深刻透彻,孩子们理解不了。
教学中在教学识字、理解词语的环节中,我利用多种途径,活泼生动的形式让学生去轻松理解词语的。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在上课之初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勾出并自学生字词,而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上课就直接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预习效果,结果发现课前预习效果好,而且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文一方面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长城上充满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一方面描述了现在人们和平、幸福的生活景象。 通过古今对照,体现古今的巨大变化,使学生既了解到长城当年“是打仗的战场”,有感受到今天生活的美好。
教学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具体的语句、段落,理解古长城的样子、作用,推想它的变化,感受中华民族文化变化与发展是不可忽视 的 。 我在教学中把理解的重点主要放在二、三自然段,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我主要想通过第二自然段主要抓住“人喊叫,马嘶鸣,刀枪丁丁当当。”来引导学生想象两千多年前的战争时的激烈场面。通过士兵的动作、表情体会战争时人们在高度戒备状态下紧张心理,感受战争时期人们的苍凉、悲哀的生活处境;第三自然段通过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现在古长城的自然、和谐的生活场景。然后主要抓住语言文字中的“跳来跳去”、“乐滋滋”、“慢悠悠”等词语进一步现在人们安宁、祥和的生活。通过牧童悠闲的吹着笛子与士兵的高度戒备状态下的紧张形成对比,进一步体会古今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今天生活的美好。并顺势指导朗读,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这两个问题贯穿全课。
结果学生的表现令我很满意。不但把我课前设想的关于二三自然段要讲的方面探讨出来了,而且夏兴洋同学的回答更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赞扬。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向空前高涨。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多种形式对课文的意思及意境进行理解和感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及阅读能力。
这节课稍感不足的是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另外没有 根据课文描述的古今不同的景象,配上合适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入情入境的朗读,体会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不同的情感。
原文标题:戈壁滩上古长城教学反思 - 教育档客
原文网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