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届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目 录专题一 中外政治文明史考点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2考点2 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制度 23考点3 世界近代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 34考点4 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45考点5 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 56考点6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68考点7 中外法制史演变 810专题二 中外经济发展史考点1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1011考点2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 1112考点3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214考点4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 14考点5 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 1416考点6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变迁 1617考点7 世界资
2、本主义经济发展简史 1719考点8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920考点9 世界经济全球化 2022考点10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与失误 2223专题三 思想文化和科技史考点1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进 2325考点2 西学东渐 2526考点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26考点4 近现代西方思想的演进 2628考点5 中外重大科技成就 2831考点6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成就 3133专题四 中国区域文明专题史考点1 西部大开发 3334考点2 中部崛起战略 3436考点3 东北地区专题 36考点4 西南地区专题 36考点5 西藏地区专题 3637考点6 西北地区(涉及北方)专题 3738考点7
3、长江三角洲地区专题 38考点9 两湖地区专题 38考点10 台湾地区专题 3839考点11 环渤海地区专题 3940专题一 中外政治文明史考点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梳理一、早期政治制度:1、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保权力、财产平稳地继承和转移;2、分封制:依据宗法制,建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等级制度,以巩固周王统治。小结:早期政治制度可归纳为:一个核心:王权;两项内容:分封制和宗法制;三个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的,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
4、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实行个人独裁统治;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必须听命于中央。二者相辅相成,在阶级社会内,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必然产物。2、基本线索:形成于战国时期;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强化并衰落于明清。3、演变历程:(1)萌芽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和以法治国的理论。(2)建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三公九卿制
5、(中央官制);郡县制(地方)等。(3)巩固西汉: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互牵制与制约,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府兵制的改革完善等。(5)加强北宋:原因、目的:一是为了结束和有效防止地方割据君弱臣强的局面重新出现;二是为了防止兵变的历史重演。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巩固统治,
6、以求长治久安。基本方针:最大限度集中军权、财权、政权于中央。具体措施:军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政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财权: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作用和影响:积极的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消极影响: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积重难返的严重局面,从而到中期出现统治危机。军权过于集中,实行守内虚外,边防力量削弱,军队力量增加,军队开支日益膨胀。政权过于集中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庞大,人浮于事,互相推诿,效率低下。财权过分集中,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
7、动地方积极性。(6)发展元朝:行省制度的有效实施。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另设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事务。认识:元朝的措施,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度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直至今日。(7)强化明清: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长官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亲自控制指挥。这一措施,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三司是朝廷在省里的派出机关,互不统属、分权鼎立,互相控制,遇
8、有重大事宜,由三司合议,上报中央部院,从而便于中央垂直领导,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监视。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并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互相制约,构成皇权专制的可靠支柱。这一措施具有独创性,表明皇帝对自己的统治缺乏信心。它的出现,标示着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和专制制度的腐朽反动性加强。八股取士,为统治阶级推行君主制制度培养了官僚队伍。其结果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认识:明清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
9、度衰落。4、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冲击(1)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否定君主专制思想的出现:元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后期,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揭露道学的虚伪。他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李贽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激烈批判的要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黄宗羲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2)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努
10、力:(侧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三次国内革命战争。(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5、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汉初的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可是它不仅不能巩固统治,反而引发了“七国之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2)汉武帝厉行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以“推私恩,分子弟邑”为名,达到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唐亡后又恶性发展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宋太祖为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从“
11、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收精兵。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立枢密院,掌调兵之权,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制钱谷。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宋初通过上述措施,使中央集权得到强化,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6、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
12、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2)北宋在宰相下设参加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3)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4)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西周分封制: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命令、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诸侯王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的出现,分封制逐渐崩溃。西汉初年,曾部分恢复分封制,但很快出现了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
13、用。2、郡县制:商鞅变法,始建县制。秦朝建立后,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3、行省制:元朝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行省制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认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关系到行政任命官员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的进步。由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
14、础上得以确立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制度有利于各族人民交流和国家统一,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 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四、重要选官制度的变化1、军功爵禄制:商鞅变法中明确规定,奖励军功,按功受爵。它的实行,有利于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2、察举制:两汉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武帝时令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对象有吏有民;至东汉时,逐渐发展为以门第族望为选举的主要依据。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共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
15、,随之科举制形成。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4、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创设于隋,完善于唐,北宋两度改革科举制,僵化于明清,废除于清末。科举制度在隋唐和明清时期所产生的历史作用截然不同。评价: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士人的思想,成为专制的手段。五、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形成于秦朝:御史大夫(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2、发展于两汉:(1)西汉:汉武帝设刺史制度监察诸
16、侯和地方高官(2)东汉: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3、完善于宋元:北宋在各州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使之互相牵制。元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台,成为全国最高的监察机关。4、强化于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地方监察,并加强特务统治(如厂卫机构)。考点2 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制度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1、确立过程:(1)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制的确立。(3)伯利克里改革:将雅典的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推向繁荣,成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17、2、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3、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4、评价:(1)进步性:开世界民主先河,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权力出于群众监督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也减少了决策失误; 对经济、文化繁荣和国家的强盛起了积极作用。 雅典民主统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对于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2)局限性: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大量的妇女、外邦移民和奴隶被排除在外;民主过于泛滥。【学科综合】雅典民主政治与今天西方民主政治的区别
18、与联系区别:雅典民主政治实行的是直接参与式民主,是一种局限于城邦内特定范围公民的国家至上的直接民主。而西方民主是在一个文化多元和结构复杂的大国推行的间接代议制民主。现代西方民主不论在范围、制约机制、治理机制、程序等方面比古代要广泛和完善。联系:雅典民主为后来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制度提供了思想渊源。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国家机构“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等。二、古罗马的政体与法律1、古罗马政体的演变: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元首制;公开的君主专制)2、罗马法:(1)体系组成:按形式划分:习惯法和成文法;按结构划分: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2)
19、发展阶段:开端: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和贵族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颁布的成文法律,是罗马法的起源,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发展:公民法(适用范围主要局限于罗马公民),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总结: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3)影响: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为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立法提供了范本。(是近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学法指导】对罗马法可按以下方法掌握:一个核心: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一个实质:奴隶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两个标志:十二铜
20、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两个影响:维系帝国;影响后世。三个角度: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三、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对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影响1、雅典民主政治对后来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制度提供了渊源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抽签选举是近代选举制的起源人民主权是近代以来主权在民思想的开端五百人议事会的任期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下任期制的渊源五百人议事会按公民人数分配名额是比例代表制的开始公民大会中的辩论行为是近代西方议会制的雏形2、罗马法对现代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影响罗马法对今天西方国家的影响陪审制度仍是西方国家
21、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保护人制度现代各国的律师制度几乎都源于罗马法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近现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渊源考点3 世界近代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知识梳理一、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开始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神学世界观,开思想解放之先河。二、欧洲启蒙运动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一整套政治构想。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2、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制定了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沉重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
22、3、法兰西第一帝国制定的拿破仑法典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4、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发表了独立宣言,制定了1787年宪法,美国成为总统制共和国,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本主义制度。四、19世纪中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俄、日等许多国家通过改革步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2、美国内战解放了黑人奴隶,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3、英国议会改革和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五、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1、俄国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二战后,欧亚建立
23、了一批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地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阵营。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德、日两国接受改造,进一步实现民主化。重点解读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总统制、联邦制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它的主要特点是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国王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仅仅是国家的象征。2、美国的总统制和联邦制: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即总统共和制),总统拥有行政权,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于一身,但受法律制约和监督。1787年宪法还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国家有适用于全国的宪法和法律,各州在不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也有自
24、己的宪法和法律。二、全面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1、基本特征: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国家的重大立法和重大决策都须经议会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都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2、特点:(1)英国:以君主立宪制为主要特征。国王(君主)“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拥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2)美国: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分属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相互牵制,以达到
25、权力的平衡。(3)法国:1789年大革命后,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进行了长期反复斗争,直到1875年才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国制度。总统扺掌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4)德国: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两种模式1、英法美的民主政治体制(1)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英国议会制度的真正确立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其产生的共和思想、君主立宪制度和国会至上的原则,对近代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法国共和制度的建立。1791年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1792年又成立共和国,史称法
26、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称帝后又重行君主专制,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此后,民主与专制体制交替。1875年,国民议会才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3)1787年宪法与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根据三权分立学说划分国家职权部门。它所确立的联邦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划分国家职权部门。它所确立的联邦制度、三权分立开创了世界先例。1789年,美利坚合众国第一届联邦政府成立。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美国资本主义和政体得到进一步完善。2、俄、德、日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1)俄国:1861年改革后仍然是君主专制政体,直至1917年二月革命。(2)德国:统一后成立了德意志帝国,设立了联邦议会
27、和帝国议会。1918年十一月革命中建立了共和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曾一度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3)日本:1868年明治天皇掌权后重新实行君主专制政体,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近代天皇制。1945年后在驻日美军的干预下确立了新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现代天皇制。考点4 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知识梳理一、列强对华侵略:1、侵华方式:(1)发动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年):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甲午
28、中日战争(18941895年):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中国人民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9311945年):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2)签订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及附件、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南京条约巧记:割(香港岛) 赔(2100万银元) 开(五口通商) 商(协商关税)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29、三个特权,即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天津条约巧记:公(外国公使驻京) 开(北京等十口) 行(外国人、外国军舰) 贿(赔偿英法白银共计600万两)。北京条约巧记:天(天津条约有效) 经(谐音“津”,天津开埠) 地(割九龙一地) 义(赔款)。马关条约巧记:割(地)赔(款)开(四口)投(投资设厂)免(免收内地税)。辛丑条约巧记:改(改为外务部)前(谐音“钱”,赔款)进(谐音“禁”,禁设反帝组织)宾(谐音“兵”,派兵驻守山海关铁路沿线)馆(使馆界)。二十一条: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不平等条约。(3)侵犯中国主权:如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领事裁判权
30、)、片面最惠国待遇、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4)干涉中国内政、操纵中国政权:控制清政府、干涉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操纵北洋军阀政府、扶植蒋介石(扶蒋反共)等。(5)割占中国领土:南京条约割香港岛、北京条约割九龙司、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因俄法德干涉而赎回)、台湾及澎湖列岛;沙俄通过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等共割占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6)镇压中国人民革命: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干涉和破坏辛亥革命、阻扰北伐战争、扶蒋反共等。(7)经济侵略:勒索赔款、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及掠夺土地、劳动力、资源等。(8)精神文化侵略:如传教、实行奴化教育等。2、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
31、段特征:(1)19世纪4060年代,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俄国,采用武装侵略打开中国国门,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侵略权益,以商品输出为 主要形式。(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老牌列强和后起列强既勾结又斗争,在继续实行军事侵略和商品输出的同时,采取“以华治华”的侵略政策,积极扶植代理人,并加紧进行资本输出和文化侵略,暂时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二、中国社会各阶级探索主张和实践1、农民阶级:(1)实践:先后掀起两次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2)主张: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扶清灭洋”(3)特点: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
32、主力军;同时也具有落后的一面,那就是其阶级属性决定了 革命斗争只能是“血溅轩辕”。2、资产阶级:(1)派别:维新派(康、梁)、革命派(孙中山等)、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等)(2)实践:戊戌变法、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等。(3)主张: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倡建资产阶级共和国,激进派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4)特点:具有先进性,是民主革命的 动力之一,但同时又具有妥协性、软弱性的一面,决定了其改革或革命只能是“屡战屡败”。3、无产阶级:(1)实践: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2)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3)
33、特点:集革命性、先进性于一身,决定其领导革命取得最终胜利。三、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的道路1、资政新篇,洪仁轩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它不是农民阶级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因此根本没有实行。2、维新变法运动(1)19世纪60年代,产生了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他们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他们的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2)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他们反对君主专制,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3、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同盟会,
34、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4、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思想进行猛烈抨击。【学科综合】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及失去机遇的原因1、第一次机遇: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这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胜利果实,并逐步恢复了封建帝制。他死后,北洋军阀继续实行封建专制独裁统治,辛亥革
35、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2、第二次机遇: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并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再次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机。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3、第三次机遇: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民主党派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联合斗争,通过了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是,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外独裁和内战方针,悍然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并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四、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政治实
36、践1、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2、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宪法大纲。3、在抗日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4、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富强、民主、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5、抗战胜利后,提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先后参加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北平谈判,努力争取和平、民主。6、1949年,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各民主党派互相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7、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文明建设(1)1954年,第
37、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纪检监察机构,加强对党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实行村民自治和直接选举制度等。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对国民党政策的调整、调整的依据及影响时期政策依据影响国民大革命时期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帝国主义“以华治华”,支持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广大民众与帝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工农运动迅速发展,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由武装
38、反蒋到逼蒋抗日国民党右派的反共政策,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日本大举侵华,阶级矛盾转向民族矛盾。中共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壮大了革命的力量。抗日战争时期与国民党实行党外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实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战,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解放战争时期自卫反蒋,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美国扶蒋反共,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的方针,中共领导的广大人民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
39、基础。考点5 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一、误区提醒: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2)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3)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4)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5)“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
40、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6)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7)注意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8)“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9)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始国之一(10)中
41、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11)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12)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不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二、我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及特点: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点: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选举代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统一管理国家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特点: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共的领导,是参政党。四项基本原侧是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原则3、民族区域自
42、治制度的特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核心内容是自治权。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学科综合】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区别?(1)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制;资产阶级议会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2)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民主集中制与议行合一原则组织和活动;资产阶级议会制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和活动(3)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资产阶
43、级议会制则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三、中国近代化的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宪法时间背景目的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意义共同纲领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基本胜利巩固民主革命成果,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临时宪法的 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民主制度建设加强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四、新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1、平反冤假错案。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在全哦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
44、,为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2、建立健全法律体系。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3、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创造性实施“海选”,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获得重大进展。4、确立“依法治国”方略。198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99年“依法治国”方略被写入宪法。此外,还规范了政府的行为。颁布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规范了政府的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五、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1、初
45、步奠基(19491954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2、基本形成(19541957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权结束。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发展关系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里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成为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3、严重破坏(19571976年):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尤其是19661976 年十年间,民主党派人士遭迫害,司法部门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4、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