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传记-属灵的秘诀-戴德生信心之旅》.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671428 上传时间:2025-01-11 格式:DOC 页数:104 大小:3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记-属灵的秘诀-戴德生信心之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传记-属灵的秘诀-戴德生信心之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属灵的秘诀》 ——戴德生信心之旅 作者:卢逸斯 前 言 当尼克松未促成中美建交,中国对西方之门仍未打开之际,早在一世纪以前有位年轻的英国人已在上海登陆了。这位才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既没什么高等学历文凭,也并非什么官派特使,他了无声息地抵达该地。没有欢迎仪式,因为在中国谁也不认识他。   戴德生其人却是首次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中国这泱泱大国之门的勇士。他的嘉言懿行,艰苦经营,到今天仍在中国与世界各地影响着数以百万计的人。   戴德生并不是什么高速隐士,他只是个成功的专业人士,一个着重家庭观念的人。以他的真知灼见,过着一个多采多姿,交游广阔的生活。   他也不是个相貌堂堂的人物。他身材矮小,体格羸弱,就外表而言是逊色了一点。除了来自一个相亲相爱的基督化家庭之外,他比别人优胜的地方,就只是出道早,十六岁就已经要自给自足,供养自己。   他工作勤奋,是一位受过训练的医疗助理。他能照顾一个婴孩、做一顿晚餐、记账,安慰有病痛和心理忧伤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位富有创意的领袖,并且是善于组织的人。他是一位能干的帮助者,向世界各地喜爱思考的男士及妇女们提供了属灵的指引和启发。   因着立志要经历神的应许,他所跨越战胜的逆境不知要比别人多出多少。   他一生的工作改变了周遭的世界,也冲击着数以百万计的人。   戴德生的生命秘诀是什么?他为何能够带出那么深远的影响?   盼望藉着以下的章节,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再版前言      四十多年前,我往华中探访一些基督徒医学生。一天在晨更祈祷会之后,我悄悄地溜了出来,沿着浩瀚的杨子江畔,不一会儿就走到了镇江的市立坟场。在那里,我终于了却多年来的心愿,我见到了那块只刻着寥寥数字的墓碑:戴德生,一位在基督里的人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因着读到戴德生的生平和工作,就立志加入戴德生先生在八十多年前创办的中国内地会,到中国去竭尽一生服事神。   像《戴德生的属灵秘诀》这样的传记,能在众多基督徒生命中,带出那样深远的影响,实在屈指可数。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每次翻阅,你都会有新的启迪和挑战。   这本书的英文版经卢逸施先生重新修订,使它更容易为今天的读者了解。对于那些思想寻求属灵生命能有更大突破、事奉更有果效的读者而言,这修订本就正好针对他们的需要;而透过本书,那些渴想参与神普世福音工作的信徒,会得到指引,眼光亦会放得更远。   戴德生的故事再三提醒我们,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有不同国籍的男女信徒,甘愿摆上一生服事神。他的生命证明了两大原则——一是神的信实是完全可信靠的;二是要密切认同所服事的群体:这两个原则仍是今天宣教工作的基础。   戴德生在有生之年,有幸看见福音进入中国每一个省分,这都是他的同工和中国信徒不辞劳苦、历尽艰辛的结果。他相信要福音传遍整个中国,非中国教会自行动员不可。早期的拓荒者撒下了种子,也做了浇灌的工作,但叫她生长的是神;在没有宣教士的年日,神仍然培育她继续生长。   中国内地会在一九五一年撤离中国,在其它亚洲国家拓展福音,并易名为海外基督使团。她与很多有相同抱负的宣教机构,都同心见证戴德生一生所表彰的真理,就是:“神的工作,若按照神的心意而行,必不缺乏神的供应。”      大卫艾德理   加州柏克莱市   海外基督使团      序      当初我被问及有没有兴趣重新修订《戴德生的属灵秘诀》时,我立时的反应差不多是一口拒绝。我怀疑这样一本古老的传记,讲的又是一位十九世纪英国宣教土的生平,在今天会有多少读者。但这亦引发我的兴趣,究竟戴德生的一生有何特别,可以藉这个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成为值得借鉴的地方。   我于是开始阅读这书。   最初是略为艰深了一点,因为它的结构一点也不像市面上的畅销书籍。作者的写作风格就像本世纪初叶那些露天道会的讲道一样,还揉合了大学一年级课程——维多利亚时代英语的作文技巧。而使得这本书既古板、严肃,“宗教味”又甚浓厚。   当我读下去时,发觉这是一个极不平凡的故事,主人翁虽然貌不惊人,但他的一生以及他的工作,却深深影响当代的人和当时的世界。历史上能与其匹配的,不论是公卿大夫、将相名贤,亦难有几人。戴德生确是一个佼佼者,而他所有的信心,更是极不平凡。   虽然如此,这本书在还有其适合今天的信经吗?戴德生的故事还属于这个时代吗?   今天,当全世界对中国各方面的发展,包括政治和军事方面,都目不转睛地留心观察时,这故事就是关于一位不但了解中国国情,也影响了她的历史的西方人。很多中国信徒,其属灵家谱都可远溯至戴德生其人及其工作上。   当英国国内一些着名的基督徒领袖,在属灵、道德和金钱等方面上跌倒失败,导至教会蒙羞、信众信心受损的同时,戴德生的一生无疑是个令人振奋、有若当头棒喝的对比。这是个属灵伟人的生平纪录,他的领导方式是以役于人,尽心竭力持守正直。他不断逃避寻求个人财富,在介绍自己工作的分享会上,他甚至拒绝收取奉献,因为他立志要完全倚靠神,供应他和他的事奉工作上所有的需要。   当现代的西方的宣教团体,在努力训练工场本土工人的当儿,这故事主人翁的宣教机构,早在一世纪以前已持定这目标了。   今天,令许多教会正在热烈讨论妇女在教会所担任的角色时,这故事的主人翁,便因着尊重姊妹的能力、潜质、领导才能和信心,毅然不理会当时的一般想法,将重任和机会托负给内地会里的女同工们。   这故事的主人翁,深明“跨越文化传讯”的基本原则,而我们的传理学专家在一世纪之后才懂得引用这名辞。   这故事的主人翁在一个崇尚古板?不露感情的年代,竟可以成功地作一个款款情深的丈夫和慈祥可亲的父亲。他亲身目睹也参与应付过两大社会问题:吸毒及流浪;他曾经历肉体受折磨之苦,也因妻儿早逝而伤心欲绝。他找到了一个秘诀,和一个能够令他完成不可能之事的信心。   戴德生的故事对现代的读者适切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这本书的风格是否有点儿不合时宜呢?我仔细阅读这本书,发觉问题并不在故事本身。它的内容几近史诗包括有动作和惊险的历程(如沉船及暴乱等),还有丰富的人物感情(如恋爱、失落及悲痛等)。故事背景是跨国越洋的,而主线也像一流小说,有起伏有转折。   这书的问题不在于它那即近过时的写作结构,以及包罗很多戴德生的私人手记和那些认识他的人的日记片断上。事实上,加插这些文章,反而使它更真挚、更有历史风味。其实,这本书的问题乍眼看来,过于陈旧古老和艰深难明,要吸引现代读者,实在是一个挑战。   我最基本的目标是使这本书变得容易阅读。为此,我把一些原来颇长的段落重新编排,如一章分写两章等,而改动是根据故事的自然分段和悬疑性作为考虑点之一。   戴德生讲的话和笔记,全都保留在这修订本之内。虽然他的写作文体是比较古老一点,但他的话语带着一种赤裸的力量,是我不打算有任何改动的。我甚至还在戴德生别的书信中,择录其中一些我认为能够引起读者兴趣和开阔视野的精句。这些节录,例如本书所录的戴德生名言,都是译自本书原作者(他的儿子及媳妇)所写,及另一套原有两册的戴德生传记之内。   最大的修订,是在作者叙述故事的部分,虽然如此,我仍尽量保持原作者的文字纪录。我的本意是要帮助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的读者,能够明白本书的历史背景,而在保留其维多利亚写作风格的当儿,删掉其中一些过分严肃沉闷的片段。   我祷告及盼望本书能够激励你,使你受戴德生的生命和信心所影响并接受挑战,正如我在修订本书时所感受到的一样。本书的故事是个具有震撼力的记录——关于对那伟大的神具有莫大信心的一位平凡人的故事。      卢远施       乔治亚州洛马市 属灵的秘诀——戴德生信心之旅 - 第 一 章 一八三二年至一八五O年     我向神倾心吐意,   不断向神献上感恩,   感谢他为我所做的一切,我恳求   他让我为他工作,以表达   我对他的爱和感谢。      戴德生小时一点也不像什么天才儿童。他体弱多病的戴德生,差不多每周都要请至少一天病假。虽然他的父亲受过药剂师训练,也在儿子十一岁那年才送他上学去,但他的阅读能力却是进步神速,数学科也表现得出类拔萃。受过两年的正规教育以后,便要辍学,在父亲约克郡班士尼镇的店里帮忙。   他生于一八三二年,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从小就对福音故事耳熟能详,他知道神的独生儿子耶稣来到世间,为拯救世人的罪钉死在十字架上。年少的他以童真的信心,接受了父母所教导的一切,只因那是他们所相信的。   踏入少年期,他开始质疑圣经的真实性。十五岁那年,他在当地一所银行当个小文员,初次接触到一些年纪较长,对信仰存疑的朋友。他们的观点影响了他,于是他摒弃了基督教信仰及父母的教导。   戴德生因为用眼过度,不得不放弃会计的职业,回到父亲的店里工作。只是他对基督教的怀疑依然继续。表面上他是十分循规蹈矩的,但内心的属灵挣扎却瞒不过父母亲,他们着实为爱儿担忧。直到在他十七岁那年,事情起了变化。他后来作了这样的记述:   “那一天实在令我毕生难忘……母亲出门探访亲戚,而我因为有一天的假期,于是走到父亲的书房里,要找本什么书读,好打发那无聊的下午。可是并没有什么吸引我的书,我转而在一篮子的小册子中拣了一份看来颇有趣的福音单张。我对自己说:‘一定又是以故事开头,以说教结束的单张。我只会读完故事的部分,其余的就留给有兴趣的人好了!’   我坐了下来,漫不经心地读着,一心认为就算真有救恩,也是与我无关的。若开始感到乏味,就立刻放在一旁好了。那阵子,悔改总被冠为是‘变得严肃起来’的一种行为;而事实上,从那些宣称已悔改归主的人的面容看来,这确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假若神的儿女能常常在脸上流露出得救的喜乐和祝福,那些不信的人必会视悔改为‘十分喜乐’的事,而不是‘变得严肃’,那不是更好吗?   那时候,我一点也不知道在七、八十里外的母亲,心中正盘算些什么。那天她吃过午饭后,期望爱儿得救的心愿紧系心头,心想难得那天时间比较充裕,正好藉此机会为儿子的得救向神恳求。她回到房间,锁上房门,定意非要神应允她的恳求,才再踏出房门。时间一小时一小时的过去,母亲不断为我向神哀求,到了最后,她再也不能祈求下去,只觉得非赞美神不可,因为圣灵告诉她,她唯一的爱儿已经得救了。   与此同时,神亦正引导我读那福音小册。正在阅读之际,一个句子突然冲击着我的思绪:‘基督所做成的工。’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突然‘所有都完成了’这些字在我脑海中掠过。   ‘完成了什么呢?’   我欣然回答:‘是救赎已经完成,我们的罪债已经偿还。那不单是我们的罪,也是全世界的罪。’   我随即又想到:‘假如所有的工作已经完成。所有的罪债已代为还清,那我还有什么要做的呢?’   重生的喜乐就在那刻临到我,圣灵的光照亮了我的心窍。在这世界上,除了俯伏在救主跟前,接受他和他的救恩之外,我还有什么可以做的呢……   两星期后,母亲回来了。我是第一个在大门口迎接她,我告诉她我已经得救这件大喜讯。母亲把我拥入怀中说:‘我知道了,我儿。我已为你的这个喜讯兴奋了整整两个星期’……她又把当日的祈祷经历告诉我。相信你必定同意,若我不因此而深信祷告的能力,实在非常奇怪。   这件事还未结束。过了不久,我捡起一本还以为是自己的笔记本来看,映入眼帘的,原来是那比我小四岁的妹妹的日记,大意是她立志每天为我祷告,直至神应允救赎我为止。在日记写下的一个月后,主就把我从黑暗中引入光明。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又在这样的情况下得救,很自然地,从我得着基督的生命开始,我就体会到神的应许非常真实,而祷告就是与神落实的相交,为自己也为他人恳求他的祝福。”   他并没有像一般基督徒那样变得“严肃”,因为他觉得这样一点也不能吸引别人,戴德生也没有把自己的信心掉以轻心。虽然他像大部分初信的信徒一样容易受试探而跌倒,又会为自己的软弱感到挫败,但他却不会就此满足这种忽上忽下的属灵生命。他渴望与神有一个更美好,更亲密的关系。一天下午,他开始为此向神祷告:   “我清楚记得我如何满心欢喜快乐地向神倾心吐意,我不断向神献上感恩,感谢他为我所做的一切,感谢他当我放弃一切希望甚至得救盼望时,他拯救了我。我恳求他让我为他工作,以表达我对他的爱和感谢……   我清楚记得,当我把自己、我的生命、我的朋友和一切全放在祭坛上时,我的灵魂深处被一种庄严的感觉笼罩,我深知道我的奉献已蒙悦纳。神的同在也变得完全真实,充满祝福;我记得……我俯伏在地上,伸开四肢,在他面前躺卧,心中泛溢着难以形容的敬畏之情和喜乐。我不知道我的工作岗位会是什么。”   戴德生已将自己的生命全然献给神,而且他一心要活出在各方面都讨神喜悦的生命,但他也不时为自已的失败和挫折呼求神,因他深知道此时我自己已不再属于我了。他认为只要神给他明确的方向,他必为他远赴天涯海角,做任何事情,甚至承担苦难也在所不惜。   “那次的感受实非笔墨可以形容的,也使我一生难忘。我感觉自己站在神面前,与全能的耶和华立约。当时我想收回自己的承诺,但却是不能;似乎有声音对我说:‘你的祷告已蒙应允;你已被接纳了。’从那刻开始,我便确信神呼召我往中国去,日后也不再怀疑。”   戴德生清楚神的呼召后,便积极的回应。从那天开始,他就努力锻炼体魄准备过刻苦的生活。他增加户外运动,又把羽毛褥垫更换为硬绷绷的床垫,并且十分小心注意饮食。星期天他本来要去教会两次,但他却放弃了晚上的聚会,改到城中的贫民窟发单张,举行家庭聚会。他在那些鳞次栉比的房子当中,是个受欢迎的常客。甚至在马场上,他那神采飞扬的面孔,加上亲切的问候,往往为他打开传福音之门。他愈多和人分享神的话,就愈发觉自己需要知道得更多,于是他用更多时间祷告及查考圣经。   当然,假若他要往中国去,就非学习中文不可。一本罕有的中文文法书已经要二十元,一本汉英对照字典就要超过二十五元。他既无力购买,就退而求其次,买了一本路加福音中译本。他耐心地与英文圣经按节对照,结果认识了超过六百个中文生字。他把这些生字记得滚瓜烂熟,还编了一本字典。   “我开始每天清晨五时起床,(他写信给在学校里的妹妹),因此发觉需要早一点儿睡。假如我要前往中国,就得努力学习。我已经下定决心要去,所以现在要努力装备自己。我打算把拉丁文学好,并且要学会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语法基础。我要搜集更多资料。我需要你的代祷。”   追随父亲为病人配药多年,戴德生对医学产生了兴趣。当他听闻一位在荷尔市行医的外科医生需要一位助手时,他就去信申请,并且获得聘任。虽然这表示他要离巢独居,但他仍有一段时期,可以跟一位住在该市的姨母同住,享受家庭之乐。   戴德生的雇主医生给他的薪水,只足够应付他的日常开支。这位年轻助手除了将收入作什一奉献之外,每星期天晚上又往市内的贫民窟做福音工作。眼见那些人家的困苦生活,促使他重估自己的生活方式。   假如他多节省一些,便能帮助其它更多的人,这是否会令他更喜乐呢?他决定以实际行动来找出答案。   在市郊,经过一片荒地,就可见到两排简陋的平房接壤着一条狭窄的水道而建成。附近的人都称这里为“水沟畔”。这条水道其实只是条挖深了的沟渠,住在沟渠两旁的人,把他们的污物和垃圾,都一股脑儿的送往河里,让潮水带走。   那些平房绕着弯曲的大沟渠约有半里长左右,每所房子都是一模一样的,一个大门和两扇窗。戴德生决定辞别姨母舒适的家,在这里租一个小房间来栖身。   女房东其治太太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她非常欢迎这位“年轻的医生”芬治。她竭尽所能把房子打扫干净,又把对着窗的火炉擦亮。床是在离门口最远的一个角落,加上一张木桌和两张椅子,这便是戴德生的新居了。   这十二尺见方的房间是在一楼,接连着厨房。从房间唯一的窗户望过去,可见到水沟对岸那灯火通明的酒吧。在黑暗的夜里,那些灯光把渠里的泥水都照得清清楚楚。   戴德生搬到这里,除了要适应阴暗的环境之外还得为自己烧饭。他每天从医务所下班后,会买少许食物充饥。他已很少坐下来吃一顿像样的晚饭了。平日,他独个儿回家,独个儿度过每一个晚上。但在星期天,他就忙不过来了,不是与邻居打交道,就是在那些经常流连于肯巴码头一带的人群中间工作。   “现在我的生活有两个目标,一方面使自己习惯过刻苦的生活;另一方面是省吃俭用,好帮助那些传福音的对象。很快我便习惯了比以前更简朴的生活,我不再吃牛油、牛奶和其它奢侈品。我的主要食粮是麦片和米饭,偶而加点东西,改换一下口味。这样我的生活便可以很节俭的。我省下三分之二的薪金用作其它用途。经验告诉我,愈少花钱在自己身上,便能帮助更多人,而我心灵上的音乐和祝福也就愈丰足。”   在水沟畔生活了一段日子后,他因着中国的需要,作出一个深切痛苦的牺牲。两年多来,他结识了妹妹贺美学校里的教师,她既漂亮又有才华,戴德生不自觉地爱上了她。   这位女孩子是基督徒,并没有宣教负担。他们曾多次谈论过他的计划。但每次她都请他留在英国本土服事神,不要到中国去。戴德生很清楚那是神的呼召,但他同时亦深爱对方,既然她没有明言不愿意跟随他往中国去,他就心有盼望,继续祷告,求神感动她。   当他搬到水沟畔几个星期后,便收到那使他伤心欲绝的信,也是对方最后的决定——她不会到中国去!他写信把心事告诉妹贺美:   “多日来我都是郁郁寡欢、失魂落魄似的;我似乎已无力祷告,也不想祷告。我独力承担这个打击,没有向神求助,直到我实在不能再支持下去为止。”   试探开始围拢他,“为什么你要去中国?为什么只因一个事奉理想就付上一生的辛劳和遭受痛苦?你现在立刻放弃还有转机。就像其它人一样找一份工作,留在家乡服事主好了。你还有机会挽留她。”   爱情苦苦相逼。他告诉妹妹说:   “那天下午,我独自坐在手术室内,我开始反复思量神的爱、他的美善、我的回应,还有他给我的祝福。与其它被召的人的遭遇相比,我所遇到的试炼简直微不足道。神彻底软化了我,又使我谦卑下来。他的爱融化了我冰冷的心灵,我恳切祈求他赦免我忘恩负义的行为……神的爱再一次包围我。   是的,他使我谦卑下来,让我认识自己。他让我知道他是我随时的帮助、患难中的倚靠。在试炼之中,他也没有剥夺我的喜乐使我能欢然歌唱:   但我仍要因救主喜乐,我要以神的救恩为乐……”   “现在我在救主的爱里非常满足。我可以向他凡事谢恩,包括过去那些最痛苦的经历,又能够为将来要发生的一切全然信赖他。”    属灵的秘诀——戴德生信心之旅 - 第二章 一八五一年   “我对自己说:‘当我踏足中国之后,我就不能向任何人求取任何东西,我只能够向神祈求。   所以在离开英国以前,我首先要学会单靠祷告,藉着神感动人来成事。’”   “我从没有作出任何牺牲。”这是戴德生晚年回顾过往一生所说的。但在其它客观的人士来看,他的一生乃是自我牺牲的写照。戴氏如此说是因为经验告诉他,无论他为神作出何等的牺牲,所得的补偿总是丰丰富富的,说“付出”,倒不如说是承受好了。   这个一生学不完的功课,是打从那年冬天在水沟畔所遭遇的一些深刻经历开始的。   无论他的牺牲有多大,他所得的奖赏总是远远超过他所付出的代价。虽然经历失恋的伤痛,居住的环境亦是贫穷恶劣,但他的属灵生命却是高涨的。他说:“每一天,从早到晚我都经历到无法言喻的喜乐。神对我来说是那么实在、亲切,我所付出的便只是音乐的事奉而已。”   即使信件的语气与内容改变了,减少了自我检讨,更多专注于将来的计划。中国再一次充满了他的思想。他为那些不认识基督的人的灵魂有更深的负担。   虽然他是那么充实积极,他的母亲却为儿子的健康和居住环境担心起来。特别是当她从其它人的口中得知儿子既苍白又清瘦,于是写信关心他的健康。他在一月间给母亲回信:   “对不起,要令你为我操心。可能是我穿了件较宽大的外衣,于是人人见了便说:‘看你多憔悴多清瘦!’……”   他安慰母亲说他的伤风早就痊愈,他现在精神饱满,而且懂得照顾自己。   她的母亲显然并未因他回信而放下心来。她更对他计划前往中国宣教而要面对的艰苦生活忧心忡忡。他再次写信,企图减轻母亲对他的现况和将来的种种忧虑:   “亲爱的妈妈,不要让任何事令自己寝食不安。宣教工作是人类最崇高的职业。我们当然不能忽略自己的基本需要,但当我们能为主放弃一切时,我们能不欢喜快乐吗?……”   “至于我的身体,我相信现在是我生命中最健壮的时刻。这里的风确实凌厉,但我常常都把自己裹得紧紧的,……寒冷的天气使我食欲大增,假若我让自己病倒,便会使我的经济受亏损;所以我会尽量选择那些简单但营养丰富的食物,而奢侈品则能免则免……   “我找到一些与面包一般便宜的饼干,十八便士就有一块,而且比面包更可口。我的早餐有饼干、鲜鱼和咖啡。鲜鱼比牛油便宜,三尾才一便士,早餐吃半条便足够了。我的午餐是梅干加苹果馅。梅干只要二至三便士一磅,而苹果则是十便士一袋。我把四个半便士一磅的糖块买回来敲碎,这比一般粗糖更便宜。有时我会烤马铃薯和动物舌头,这和其它肉类一样便宜。下午茶是饼干和苹果。我并不常吃晚餐,偶然吃点饼干和苹果,有时也会吃玉米布丁,豆或是鱼等。假如我多留心点,可以买到四至六便士一磅的干酪,品质比我们在家常吃八便士一磅的更好。菜市场已可买到莴苣和生菜,不久我便可以改变一下菜式了。我用三个半便士的醋腌了一便士的红卷心菜,有满满的一大瓶。你看,我所费不多,就可以有基本的享受了。加上,我还有一个随时供给我需用的家,和赐出人意外的平安的神;假如我还不满足、不快乐,那我真是活该活在苦恼与悲惨当中了。   “亲爱的妈妈,请继续为我祷告。虽然我的衣食充足,充满快乐和感恩,但是我需要你为我代祷……妈妈,我怎样才能让你明白我是多么渴望成为宣教士,渴想把喜讯带给那些贫困又正步向灭亡的罪人呢。求主使用我,让我为那代我受死的主鞠躬尽瘁!妈妈,试想想,有一千二百万人——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多么难以想象是的,在中国每年就有一千二百多万灵魂,在没有神、没有盼望底下步向灭亡……啊,让我们有怜悯的心看待这庞大人民的需要!神既怜恤我们,我们也应体恤他的心意……“我要搁笔了。你愿不愿意因那为你而死的主耶稣献上一切?妈妈,我知道你愿意。愿神与你同在和安慰你。当我储备了足够的路费时,我可以立刻启程吗?我深感假若不为中国做点什么,我就不能再活下去了。”   虽然戴德生蠢蠢欲动,渴想立刻起程前往东方,只是他仍不能完全确定自己是否已装备妥当,能接受挑战。那个冬天在水沟畔的小房间内,他写得更多了:   “对我来说,到中国去是件非同小可的事。在那里将会远离亲友的帮助,唯有单靠永活的神保护、供应和帮助。要承担这挑战,首先要加强个人的属灵操练不可。固然,若人的信心坚定,神是决不会失信的。但假如信心不足又如何呢?那时我还未领悟:‘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这个真理。因此,我最大的难题,并非神是否信实,而是自己的信心是否足够,保证我可以从事那摆在我面前的艰巨使命。   “我对自己说:‘当我踏足中国之后,我就不能向任何人求取任何东西,我只能够向神祈求。所以在离开英国以前,我首先要学会单靠祷告,藉着神感动人来成事。’”戴德生相信圣经所说:信心可以移山。他想知道自己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实践这操练。假如信心需要成长,便必须要操练。这是他要做的。   “离开英国之前,学习以祈祷,藉着神去感动人。”这是他所定下的目标。不久,他就发现一个简易可行,用以实践信心功课的方法。他记下这件事情:   “我那位仁慈的雇主赫迪医生,希望我提醒他按时发给我薪金;我便决定单以祷告,求神提醒他,好叫我经历祷告蒙应允的鼓励。   “一次,按季发薪的日子近了,我照常为此事恳切祷告。但日子已到,赫迪医生却没有提及发薪一事,我只有继续祷告。多日过去,他依然没放在心上。直至星期六晚上,我坐下来计算自己一周的账目,发觉只剩下一块二先令六便士的硬币。但我照样继续祷告等候。   “那星期天我觉得很高兴。我的心照常充满着蒙福的喜乐。早上参加主日崇拜后,下午和晚上就依往例到镇上贫民区逐层去展开采访和传福音。在那段日子里,我有生活在天堂的感觉,对我来说,天堂是人的喜乐可以有更大满足的地方,而如今我所拥有的已几近如此了。   “那天晚上大约十时左右,我主领聚会完毕,一位可怜的男土上前请求我到他家里,为他临终的妻子祷告。我欣然答应。在路上我问他为什么不去请神父,因为他操爱尔兰口音。他说已请过了,不过神父要十八便士代价才肯去。而他一家正在捱饿,那有余钱呢!忽然,我想起我的全部财产、我唯一的硬币。虽然我已预备好燕麦粥作为今晚和明早食用,但明天的午餐又如何呢?   “不知怎的,当我想到这里的时候,我心中的喜乐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怪责自己,我反而怪责那人为什么要把事情弄到这地步,为什么不早点找福利官帮忙。他告诉我他早就通过申请表,只是福利官叫他明早十一时再去一趟,但他的妻子恐怕活不到明天呢!   “‘啊!’我心想:‘假如我有的不是这个两先令半的钱币,而是两个一先令和一个六使土的硬币,我是多么乐意给这家人一个先令呢!’我压根儿就没想过要把我唯一的硬币送给对方。其实道理非常简单,我相信神,也相信一先令六便士,但我却不敢单单信靠神和空空如也的口袋。   “那人带领我进入一个院子,我略带慌张地跟着,因为上次来的时候,那里的人对我很不客气……走上一道破旧的楼梯,我们进入了一间残破不堪的小房间内。映入眼帘的,真是令人心酸。四五个面黄肌瘦的小孩散立屋内,明显是长期忍受饥饿的结果。破烂的床上躺着他们那软弱无力的母亲,旁边是个出生才三十六小时的婴孩在微弱的啼哭着。   “‘啊!’我在想:‘假如我有的是两个先令和一个六便士,我一定非常乐意给他们一先令六便士。’但可恶的不信却拦阻我把所有的全送给他们的这种冲动。   “我当然无法去安慰这穷困的人家,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自己也需要别人安慰呢。我开始告诉他们无论如何不要为目前的景况苦恼而沮丧,因为我们有一位慈爱的天父在天上。但此刻我的内心却在大声叫嚷,‘你这伪君子!口中告诉这些不信的人相信天上有位慈爱的父神,心里却不肯因为没有一块硬币而信靠他!’   “我的喉头差点塞住了。假如我有一块两先令硬币和一个六便士小钱,我就会极愿意向良知妥协,以感恩的心把两先令送给他们,把六便士留下。我仍未能放开那六便士,而单单信靠神。   既然在这环境下无话可说,祷告应该没有困难吧。在那些日子,祷告是最愉快的事,在祷告里我可以滔滔不绝地与神交谈。那时刻我以为我必须跪下祷告,这样我和这家人都可以得到释放。   “‘你请我来为你太太祷告,’我对那男士说:‘让我们一同祷告吧上我便跪下来。   “当我开口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我的良心说:‘你竟敢嘲弄神?你竟敢跪下称他为’父神‘而口袋里仍保留看那硬币?’   我从没有经历过这种内心的矛盾。记不起我的祷告是否语无伦次,和究竟是怎样结束的,但我站起来的时候,心里是极其痛苦的。   “那位穷困的父亲向我说:‘先生,你已见到我们的凄凉景况,假若可能的话,为着神的缘故,请你帮助我们吧!’   “就在那一刻,一句话在我的脑海中闪过:‘向他祈求的就给他们。’主的话带着能力。   “我把手放进口袋中,慢慢地掏出那个硬币交给那位男士。我告诉他,也许他会认为我只是举手之劳,因为我看来比他们宽裕多了,谁知那块钱已是我仅有的。不过我先前告诉他们的实在是千真万确的,神确是我们可信赖的父亲。此刻,喜乐如潮水涌溢我的心灵。我再次可以心口如一的说话了,拦阻着祝福的障碍亦消失了,这障碍使得我的信心几乎要、水远失掉了。   “不单是那位穷困妇人的生命得以救活过来,我的生命也完全得蒙拯救。假如在那刻我没有顺从圣灵的引导,并藉着神的恩典得胜的话,我的基督徒生命可能已一蹶不振,惨淡收场。   “我记得很清楚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就如同我的钱袋一般轻盈。在漆黑静寂的街道上,我的耳畔不停地响着我无法抑制的赞美歌声。我临睡前,喝下那碗燕麦粥,只觉得帝王之筵也不足以交换。我跪在床前求主不要忘记他自己的话:‘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我恳求他提醒这位迟迟不发工资让我长期借贷的雇主能尽速发薪,不然明天我的午餐就没有着落了。在身心一片平和的景况下,我度过了愉快宁静的一夜。   第二天早上,仅余的燕麦粥,还未吃完邮差就来敲门了。我很少会在星期一收信,因为家父母和我大部分的朋友都避免在星期六寄信,所以当女房东走进来,用围裙擦着湿濡的手,拿给我一封像信又像包裹的东西时,我着实惊讶极了。我接过信来,但见信封上的字迹相当陌生,假如不是一位陌生人寄来,那就是对方故一意把字写得难于辨认了;此外邮戳也是模糊不清的,我真不晓得这封信是从何而来。我打开信封,发现里面没有只字片语,有的只是一张白纸裹着的一双小孩手套,正在惊愕之间,一块半英镑就掉在地上。   “‘感谢主,’我惊叫起来,‘十二小时的投资,四倍的利润!假如荷尔商人借钱出去能有如此利润,不知有多高兴了!’我决定要把我的储蓄和收入存在这间不会倒闭的银行。对于这一决定,我至今仍不后悔。   “这件事不时在我脑海中浮现,在困难的日子,它更是我不断的鼓励和帮助。假如我们在小事上对神忠心,我们就能积聚经验和能力,帮助我们去应付生命中更重大的考验。”   这故事还未结束。这也并非他唯一蒙主垂听的祷告,却叫他的信心更为坚固。以下是他分述这故事的结局:   “神这次奇异的拯救和宽恕,除了带给我极大的喜乐,也大大巩固了我的信心。毕竟只是十先令,无论我是如何节省,也不能长久维持我的生活。我要继续祷告,只求主叫我的老板记得把薪水发给我,这是最大的供应。不过我的祷告似乎都落空,两星期过去了,我的情况又回复到那难忘的星期天晚上一样。我一次又一次的恳切向神求,请他提醒赫迪医生我的粮期已过。   “不过金钱并不是令我困扰的事,因为只要我开口,这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最关心的还是:‘我可以到中国去吗?或者我这种积极向神求取信心与能力的态度,拦阻我参与这项宝贵的事奉呢?’   “那星期很快就过去了,我愈来愈坐立不安。我不单要担心自己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要在星期日晚上付房租给房东太太,她很需要这笔钱的。我应否为她的缘故,开口提出薪水的事情呢?但假若我这样做,就是直接承认自己不是作宣教士的料子了!除了上班的时间外,我整个星期四和星期五,都在祷告上与神摔角。到了星期六早上,情况仍未有转机。我便认真地求神指引,应否继续保持缄默,等候父神的作为。依我的判断,我总觉得等候神工作是上上之策,因为神必会为我作主。于是我继续等候,我的心是平静的,压在我心头的重担已飞往九霄云外。   “星期六下午五时许,赫迪医生开完处方,完成一天最后的工作,就如常地往后一靠,安舒地坐在安乐椅上,娓娓地道起神的事情来。他是一位真诚的基督徒,我们曾有过不少甜美的交通时间。那时,我正忙于看守一锅正在煮沸的汤药,幸好如此,因为他突然没头没脑地冒出一句:‘是啊!戴德生,你的薪水是否已到期了?’   “我的心情可想而知。我要咽了两三下口水才能回答。我背向他,两眼仍然望着药锅,以最平静的语气对他说,是的,我的薪金迟发了好一段日子了。那一刻我的心充满感恩!神终于听了我的祷告,我不用发一言,神就在这段最关键的时刻,提醒他要发薪水给我。   “‘噢,真抱歉,只可惜你不提醒我。你知道我多忙碌,假若我能早一点想起来,就不用在下午把所有的钱存进银行,而你也可以即时领到薪水了。’   “听完这番出人意外的话,我的心情激动,顿时手足无措,真是难以形容。幸好锅里的药这时沸腾起来,让我可以趁机连锅带人跑出房间。我就一直远离他的视线,直至赫迪医生离开医务所为止。而最庆幸的,还是他并未察觉我的情绪起伏。   “他走后不久,我就立刻回到自己的工作间,向主倾心吐意。直到心情完全平复下来!感恩和喜乐之心再次涌现为止。我感到神自有他的方法,而且必不叫我失望。今天早上我曾寻求他的心意,深觉耐心等候是他的指示,如今神必会用其它的方法为我另谋出路。   “一如往常的星期六晚上,我留在工作间读圣经和预备明天在贫民区的讲道。我比平时多留了一点时间,大约十点钟,我穿上外衣准备回家,想起这时房东太太早已上床就寝,我必须以弹簧门锁的钥匙才能进门,稍稍感到有点安慰,心想今晚是没有希望收到钱了。或许到星期一神会给我开路,让我可以早点还清欠缴的房租。   “就在我关掉煤气灯时,我听见医生的脚步声在医务所和他住所之间的院子里响了起来。他开怀大笑,似乎碰到十分有趣的事情呢。他进来叫我取账簿,告诉我,其中一位挺富有的病人刚来付清医药费,这不是有点儿古怪吗!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会和我面对的事情有关,否则我就会尴尬极了。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我也觉得这个有钱人的做法有点怪异。他随时随刻都可以毫不费力付清医药费,为何要晚上十时来缴付账单。这样表示他大概是心里放不下这件事,非要半夜三更来偿还医药费不可。   “赫迪医生记过账,开好收据后就准备离开,突然他转过头来,把刚收到的钞票抽一些给我,我既惊奇又十分感激。他说:‘戴德生,你先收下这几张钞票,我现在没有零钱,余数下星期才能还给你。’   “我再一次独自留下,赫迪医生始终没有察觉我的情绪变化。我回到工作间,带着喜乐的心感谢神,‘我大概可以去中国了吧!’”我毕竟是要去中国的。” 属灵的秘诀——戴德生信心之旅 - 第三章 一八五二年至一八五三年 我觉得要去中国,   就必须加强训练自己去   倚靠信实的神。      十九岁的戴德生,是个充满理想的急性子,一八五二年三月,他写信给他的妹妹说:   “我想我快要离开这个国家了,我不知道神下一步的指示是什么,但我感觉到改变快将来临,有预兆叫我准备上路了。请为我祷告,叫我的信心不至失落……”   对戴德生来说,在可见的未来加入差会事奉,简直是难若登天的事,因为所有的差会都要求宣教同工必先接受教会按立,并拥有优越的训练。所以他打算赚够路费便出发前往中国去,到了那里再仰望神的供应。但想到要工作来储备路费,他就觉得不耐烦和难以接受,于是他继续在信内与妹妹分享另一个想法:   “假如我在这里多逗留两年,储备五十至六十镑路费才往中国去,较比我现在就起程,边走边找路费是没有多大分别的。两年之内,那地至少有二百四十万人死亡……在六至八个月内,我应该会讲一点中国话了。假如我可以把福音的真理传给一个沉沦的罪人……那么挨四至六个月的旅途之苦也在所不惜。”   戴德生希望在船上找份医生助手之类的差事,假如不可能的话,当个水手也情愿。虽然他乐意忍受这样做所带来的困难与苦楚,但是家人友朋友的祷告和忠告,却使他考虑到要多吸收点知识才扬帆启程去到地球的另一边。   赫迪医生愿意收纳戴德生作学徒,但却要他下三年学习的工夫。戴德生当然想当医生,只是他觉得机会一旦来临他就必须立即动身,于是只得婉拒医生的一番好一意。   不久,在戴德生二十岁生日后数个月,他就决定前往伦敦继续医学课程。他确信不需要在那里耽搁多久,就可以成行了。戴德生定意要在事奉中实践和巩固他的信心,所以对于筹措更多路费,接受更多知识,甚至操练更成熟的生命等,都不再重要了。   “……我觉得要去中国,就必须加强训练自己去倚靠信实的神,而前面正好有一个黄金机会。   “敬爱的父亲表示愿责承担我在伦敦的一切费用;但他的生意最近出现亏蚀,要助我成行就免不了要作出重大的牺牲。我最近开始和中国传道会的委员熟稔……他们并不知道父亲的打算,且都表示乐意承担我在伦敦的一切支出。当我收到这两个建议时,一时不知所措,我写信给家父和委员会的秘书,告诉他们我需要数日的时间来祷告和考虑,又把他们的建议告诉双方。   “最后,经过祷告,在主的引领下,我清楚知道二者的好意我都不应接受。传道会的秘书固然不知道我已决定全然仰赖神的供应,而家父亦会以为我已接受了对方的帮助。我写信推辞了两者的好意。我知道再没有人会为我的需要操心,我是单单把自己交在神的手里,他知道我的心。假若神要鼓励我前往中国,他必会让我先在英国有能力全然倚靠他。”   在伦敦医院就读的学费,戴德生接受了传道会的支助;居住方面,在未找到长期住所之前,他是寄住在苏豪区一位舅父的家里。除了这两方面之外,这位来自小镇的年轻人,便要自行应付在繁华的伦敦生活的一切开支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