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于站桩的秘传
发表时间: 2007-8-11 04:09 作者: 医盲 来源: 民间中医网
字体: 小 中 大 | 打印
站桩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从古至今,被各门各派所广泛采用。武术的,健身的,养生的,修道的,都无一例外的把站桩纳入自己的锻炼体系。
各门各派又由于自己的理念、目的、方法的不同,使站桩繁衍出各种各样的练法,所产生的效果(结果)也是千差万别。
同时,各门各派也形成有自己独到的心得和诀窍,以达到不同的锻炼目的。
医盲一向喜欢说共性的(当然也是一己之见)的东东,今天要说的,则是站桩的一个最简单但又最基本的问题:站桩的高度。
站桩,高度不同,用力不同,锻炼的细密程度不同,锻炼的效果就不同。一般来说,站的低,费力气,其气粗,练意少(静的程度),反应快,站的高,用力少,易放松,易入静,其气细,再加上呼吸、用意以及配合功法,锻炼效果及功能也不尽相同。
那么,抛开特殊的体验和功能,我们锻炼,仅从站桩的高度来说,到底选用什么高度,或者说,怎么高度的切入,能发挥出最好最快的效果呢,站的太低,超负荷未必能达到最佳锻炼效果,站的太高,又担心健身效果太慢,尤其是年轻力壮之人,在经历心智还没有接受或爱好静谧的锻炼方法的时候,怎样找好站桩高度的切入点???
其实前人做过很多探索,并且各派都有自己的传承和习惯,比如太极,过去冷兵器时代,练太极也是要真刀实枪的闯江湖的时候,传统的锻炼是少不了低架的,只是到了养生的时代,高架才成为主流,随之而来的太极技击也更趋向松空奥妙。
废话不说了,言归正传。今天介绍的内容,过去是很多流派密而不宣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也不应该成为秘密,虽然如此,到目前为止,这个方法医盲还没有在任何报章杂志网站看到介绍,也就是说,据医盲所知,这里是首发。
也许看官着急了,有这么好的东东,你就别卖关子了。呵,其实还是那句话,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张纸。因为太简单,但的确很管用,所以怕平淡说出被大家忽略了。看好了,一句话:起跳的高度!
虽然真传一句话,还是需要简单解说一下:大家可以做个实验,原地起跳摸高,大家都做过的吧。对就是这样,当你原地起跳摸高,就会下蹲,然后尽力向上跳起,这时候,你注意了你下蹲的高度了吗?这个高度,是最适合你当前的体能体力的高度,是最能发挥你潜能的高度,也就是说,作为站桩锻炼,这个高度就是你的切入高度!
真传一句话说完了,不知看官怎么看待和评价。这里补充一些,供有兴趣者参考:两脚的宽度,应该是多宽才是最适合的?想来你也有答案了。摸高起跳时,你自然的用到的宽度就是。但是要从理论上讲,就是肩宽,支撑人体的最佳宽度。
一个古老拳种(暂不公开说)中的桩功供参考:起跳前的下蹲动作,把头上仰脖子向后弯曲的动作改成脖子后挺,眼前上视,两手下垂成掌掌心相对,开腋。像耷拉的翅膀一样。(仅供参考,不做教学依据。)
baidu
我也来说两句 查看全部评论 相关评论
wangrong (2007-8-11 08:12:00)
学习,待会试下。
医盲夜猫子? 2007/8/11 04:09发帖,这么晚了还在忙。
tantiancai (2007-8-11 10:10:50)
谢谢医盲先生,我一直认为传统武术的没落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些所谓的“秘而不传”的东西所引起的,导致现在很多武术只停留在一些空架子上,而真正的精髓早就失传了。
虽然医盲先生的做法可能会招来闲言闲语,但是我支持医盲先生,不然再这样下去,就什么都不剩下来了……
[ 本帖最后由 tantiancai 于 2007/8/11 10:12 编辑 ]
逸湘 (2007-8-11 10:30:11)
由这些所谓的“秘而不传”的东西所引起的,导致现在很多武术只停留在一些空架子上,而真正的精髓早就失传了。
"秘而不宣"並非不傳
以太極拳這我本家而言
外人誤解太多
醫盲也有所誤會
以太極拳起式而言
本門稱為"無意識力"
入門三月約可練到
以氣將手抬到與肩同高
三十分鐘也不覺手酸
然後可練太極拳
是以氣御力
與站樁高度毫無關係
這是真內家拳
練到六月可練發氣傷人
但此法師父已叫我們不要練(師父是會的)
是不宣非不傳
還是有傳
本門站樁
是養內氣
也可轉為武術之氣
此內家拳
與外練筋骨皮完全不同
且是我中醫"氣"之理論基礎
習中醫者應學學道家之氣
医盲 (2007-8-11 11:25:09)
逸湘先生,天下不是只有你一门,也不是只有你一门是太极正宗。所以,这个问题,医盲倒还真不想讨论。
如你所说,贵门半年就可以凌空伤人,可是师傅就是不让练或不教,医盲就奇了怪了,若非是假,就是非人勿传。不知逸湘先生认为是那一类?若是先生已得真传,那么先生练了10多年了,那么无形伤人的功夫,恐怕大街上杀人警察也找不到证据吧。这个世界真的很危险了。
玩笑开罢。说一句正话:世界是多极的。
逸湘 (2007-8-11 13:03:10)
先生暨開此帖又說不想討論
太極或許非我一家正宗
我說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老師不讓練外氣傷人的功夫
理由很簡單,我之前也說過
就是花大功夫卻比不過一支手槍
浪費時間,不如多花功夫在養身上
醫盲先生不歡迎不同意見的討論就明說
以後醫盲先生的帖子
我一律不發言
我之前也說過
老師不讓練
我當然沒練
天缘医人 (2007-8-11 15:41:09)
神运之式
击敌者 有用形 用气 用神之速也
被击者 有仆也 怯也 索也之深浅......
形授形攻形 伤而仆于地
气授气攻气 伤于怯于心
神授神攻神 伤而索于瞑。
医盲 (2007-8-11 18:31:37)
呵呵,逸湘先生,要是就贴论贴,医盲当然欢迎。
比如说医盲所说,从理上、法上、传授上有什么不妥,或说医盲对太极的理解错在那里,这样展开,才叫讨论。
不针对主贴内容,只管说自家的怎样了得,难免有广告之嫌。
本来医盲原有打算介绍无极桩之类的,但现在无意中竟然好像被推到其反面,倒是要医盲哭笑不得。
医盲早就说过,所介绍的东西,不讲门派,只求益人。诸如外气打人,千里诊病之类,医盲20多年前就有过体验,并不神秘也不难练,医盲既然弃之如敝,也自有医盲的道理。
医盲在这里介绍给大家基本的健身方法,只是就法论法,不涉及孰高孰低,也不进行横向比较,这个观点医盲早就说过多次。说实话,医盲肚子里那点陈芝麻烂谷子,说不定倒出来还有些惊世骇俗的玩意,但在医盲心里,也只平常对之。
医盲若是参与帖子讨论,比如参与兜肾囊锻炼方法帖子的讨论,也有提出反面建议,但说明自己的观点,也尽量有理有据,不是不负责任的一句不好、不行就了事。
有得罪先生之处,请海涵。
医盲 (2007-8-11 19:04:55)
QUOTE:
原帖由 天缘医人 于 2007/8/11 15:41 发表
神运之式
击敌者 有用形 用气 用神之速也
被击者 有仆也 怯也 索也之深浅......
形授形攻形 伤而仆于地
气授气攻气 伤于怯于心
神授神攻神 伤而索于瞑。
版主总是提纲挈要。
医盲 (2007-8-11 19:18:43)
再提供一个桩法给大家参考研究(和前面所说桩法属同一门派):
两脚两膝并拢,屈膝下蹲,两掌根相并五指全开如扇,掌心向前,置于两膝前。(不做教学依据)
当年了解到此法,但是桩法的名字竟然记不得,有那位习练过,望能有以教我。
知音难觅 (2007-8-11 22:15:02)
看来看去还是支持医盲老师的说法,所谓万法归宗,虽然路径不同,但亦殊途同归!
从医盲老师说法以来,一直关注,个人理解医盲老师是在以最安全、循序渐进的方式教授功法,省却了直接进入意念功法的不安全因素,站桩、通臂劲和摇肩个人感受获益匪浅,以前靠哑铃锻炼才能修饰胸肌的效果运用医盲老师的功法也达到了,现在虽然饭量有增加但无有增胖的担忧。
逸湘老师虽是好意,但您未能领会医盲老师的理念,就如您所讲,意念修炼要靠老师带才安全,医盲老师综合了以往所学,取其精髓,从“外功”模式修炼,不动意念,即保证了无师现场教诲的安全又为以后修习高级功法打下了坚实基础,与逸湘老师的曲径通幽、曲线救国方式相比较来得更实际、直接些。
仅为个人认识,不作为参考依据,呵呵
中锋大浩 (2007-8-11 22:20:50)
1看,天上有凤凰在飞。
2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医盲老师,我们在韩国,在异国他乡,您的简单易行的练习,我们感恩。
天缘医人 (2007-8-11 22:46:06)
QUOTE:
原帖由 医盲 于 2007/8/11 19:04 发表
版主总是提纲挈要。
千桩易得,一诀难求,提纲挈要就是捷径。
miaoyinsir (2007-8-11 23:25:20)
多谢医盲先生!
miaoyinsir (2007-8-11 23:32:48)
医盲先生:”两手下垂成掌掌心相对,开腋。像耷拉的翅膀一样。"----两手掌心是否向内,分别在左右两侧隔着相对?
医盲 (2007-8-12 07:57:50)
是的,
医盲 (2007-8-12 09:32:16)
关于站桩,可以站出内力,这个是大家已经知道的。但是内力怎么用,则又是一种传授和练法。尤其是在武术方面,练法和打法,是有区别的。若是有人说,我的练法既是打法,不分练法打法,那么作为内家拳来说,是不全面的,作为养生法来说,也是有问题的。
关于马步站桩的帖子,已经有很多人提出你这是外耗型的锻炼方法,有诸多不适合等等。其实是未明了练法和用法之间的转换。
说这些不是在为自己辩解,而是要引出另外一个不传之密:点关开窍。
过去道门,入门就有点关开窍,那是为了要你尽快入门,尽快体验内景。其实练家尤其是内家流派,一样有点关开窍,点关开窍的目的,就是打通内功外用的通道。比如国内某著名的内家拳派,在弟子站桩到一定程度后,师傅会点其气户穴开弟子功从手出的通道,但是在此派公开的书籍文章中,至今仍未见披露 。点过之后,即便弟子感觉鲁钝体会不到,其实他已经具备了比较通达的内力外达的能力,用于技击自不必说,就是用于疗病,也是奇效每出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有些练家的传承,可能这一节没有传下来,但是有其他的方法来替代了,比如喂劲给劲等方法,有意无意的完成了这些过程。
那么没有拜师学艺的人,可能会很沮丧,其实也大可不必。因为作为健身,练法不是正好吗?学了用法,不知收放,徒耗真原而已。
再则,有师傅展关开窍,是捷径,没有师傅展关开窍,也不是达不到类似效果,而且,由自己练出来的,有水满自溢不会亏空的道理在里面,所以是福是祸,要看你怎么对待了。
武功道功乃至过去的推拿练功,在练习用法之后,还有收敛养生的方法,否则入不敷出,大是透支。不排除有些人学艺不全,学了用法以后不知循环采补收敛之法,壮年后身体急剧下降,这种例子也不在少数。
过去有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三重道理,在练、用、养,也有借鉴乎?
逸湘 (2007-8-12 11:16:17)
QUOTE:
原帖由 医盲 于 2007/8/11 18:31 发表
呵呵,逸湘先生,要是就贴论贴,医盲当然欢迎。
比如说医盲所说,从理上、法上、传授上有什么不妥,或说医盲对太极的理解错在那里,这样展开,才叫讨论。
不针对主贴内容,只管说自家的怎样了得,难免有广 ...
醫盲先生客氣
我說話其實很客氣
也都有依據並非廣告
我提出無意識力就是讓練太極拳的人體會一下
太極內功本屬密傳
我也沒打算廣傳(沒這能力)
我師祖為台灣太極拳協會創會理事長
他平生只傳十位弟子
我師父弟子也不多
我父親之前練太極拳十年(十餘年前)擁有協會發的教練証(今年78)
卻"不知"太極內功
大陸陸錦川的'太極門"在他之前更是一脈單傳
先生也可指出我說的錯在哪裡
我是特愛討論
你對太極的理解其實無法討論
你還沒說呢
我只是針對站樁
看了後文發現很多"秘傳"
您還沒說呢
[ 本帖最后由 逸湘 于 2007/8/12 16:28 编辑 ]
月色 (2007-8-12 16:15:03)
很多密传不是不传(也有不传的),是要口传心授,否则传了也未必是密传。
举个例子,练武做桩,姿势架子是要严格要求么?是的,但通过图文记录描述的应该很标准了吧?不尽然的。这个是要师傅看的,要师傅点拨,更进一步则是因材施教。有人会说,之前之后我看着没什么区别啊,但在师傅眼里是不同的。有人说了,我没师傅,自己也练成了啊,不否认有少数人能;又说了,没师傅,看书练很多人也治好病了,出功夫了啊,那和真正的功夫不一样的,还远远不够。
那我们该怎么做啊?不同人目的不同,满足自己的要求,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就可以当作练成了,也没什么不好的;追求高很好,切实际也很重要,踏踏实实,持之以恒。
逸湘 (2007-8-12 16:44:38)
QUOTE:
原帖由 知音难觅 于 2007/8/11 22:15 发表
看来看去还是支持医盲老师的说法,所谓万法归宗,虽然路径不同,但亦殊途同归!
从医盲老师说法以来,一直关注,个人理解医盲老师是在以最安全、循序渐进的方式教授功法,省却了直接进入意念功法的不安全因素, ...
"所谓万法归宗,虽然路径不同,但亦殊途同归!"
在氣功上這說法是不通的
其實你也不懂我的用心
我和醫盲討論的目的是讓初學者"知道"功法百家
我和醫盲深層很多東西是相通的
但表面上的不同卻是初學者難明之處
經過反覆討論初學者會更清楚自己在做甚麼
我所說是身邊很多人痛苦的經驗
甚至以身相殉
以中醫醫理之精髓是能練內臟,練經絡
練肌肉西方運動也行
但身體真正健康卻是在內臟,經絡
君不見西方肌肉發達的奧運金牌選手大都早死
太極拳方面我是看了很多練拳的人練拳多年卻不知自己練的只是拳架
好心告知還有太極內功
正是讓他們可更簡單卻得到更大功效
以免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医盲 (2007-8-12 19:26:22)
这点我到和逸湘先生观点不同。
要按修炼来说,总归要落到心意上用功夫的。
现在仅从健身的角度讲,为了提纲挈要,避免流弊,把先辈好的健身方法,拨开繁杂,剔除精细,避免险途。以来给爱好者一个下手点,二来给无师者一个打基础的途径,以期今后有缘遇到师傅,可以直接拔高。三来即便无缘遇到明师,亦可藉此深入,触类旁通,一窥堂奥。
但愿初学者能收益,老修亦能有所悟,那么一番辛勤,虽然无心插花,也不是白费精神。
好了,这个帖子开题,本来是想说点过去没有说过的话题,就不在这点上探求了。下面,有时间还是希望大家一起都来点密而未宣的东东,吊吊大家的胃口,拨拨大家的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