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野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野草》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植物的种子神奇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野草顽强生命力的高度赞颂。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应以学生自读、自品、自悟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共同获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注重语言积累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的内容。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小草“力”的特点,学习小草那种面对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精神。
2、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寄寓在小草上的深层含义。
教材处理:
1、课前预习
2、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3、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施
教学模式与手段
采用读——品——悟——议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感受作品的深刻内涵。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首是同学们所知的诗。诗中告诉了我们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于这种生命力,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认识来谈谈呢?
山岩上的树,小草哪怕是石块的重压下曲曲折折地生长等等,由学生说。
二、简介作者夏衍
文艺评论家《野草》写于抗日战争时期。 同学们注意,课文小资料中有特别写道《野草》一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出示资料,配乐朗读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夏衍先后用了110多个笔名与敌人周旋,在此期间写下了《野草》,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大家看看,如何理解这种“力”?
在国土沦陷时,还有很多民众,像小草一样弱小,但却具有小草一样顽强的力量,它们不怕困难,坚忍不拔,不但力量强大,而且具有一种能长期抗战的精神。
三、小组合作探究,感悟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说一说野草及其种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自由说,不做过多评论,也不深究)
1、体会“小草”、“盆花”的象征意义
2、作者为什么赞颂小草?
四、精读课文理解野草及种子“力”的特点:
1、力大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中描写种子力大的例子?
①交流 ②总结 (针对同学们的回答,师直接总结)
(1)作者用了一个种子试验的例子来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作者说这种力量是“可怕”的,怎么理解“可怕”一词?太出人意料,是让人意想不到的,表明种子的力量超乎人们的想象。
(2 通过描写种子生长历程………这种力如此之大文中用了三个动词分别是?透、钻、挺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掀翻也给我们同样的感受。
(3)从人们讨论“世界上什么事物的气力最大”的例子……与机械力对比,看出生命力的强盛;
课文通过举例向我们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2、具有韧性
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怎么理解?能长期坚持,不屈不挠,有弹性。能适应变化。
小结:那一棵棵小草,一棵棵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小草,周围是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光明,但是小草们它顽强的成长着,这不仅要靠一股巨大的力量,更在于它的一种韧性。
3、理解野草的力所寓含的深层含义
4、作为和平年代,我们又该如何理解野草的这种生命力呢?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举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一说.
面对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克服一切阻力,奋然向上。
不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又是怎样的人呢?那也就是像文中提到的是“盆花”。
小草为什么可以傲然地笑它呢?
五、小结与拓展
小草虽然纤细柔弱,但就是这样的小草却展现出非一般的力量,抗战时的《野草》曾带人们无穷的精神力量,现在我们依然可以从小草身上得到很深的启示.
积累生命的力量是巨大的句子;星星之为,可以燎原;野火____又生_____
板书:
野草(力大\ 富有韧性)——广大抗日民众
顽强不屈
不可抗拒
能屈能伸
课后反思 :
我对《野草》这一文章,很有感触。说实话,这篇文章我虽然是第一次教,但却给深深地打动了我。然而,要做到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一点还是比较难的。我想,语文课,就是要引领学生学会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否则,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我们课本中的文章应该说是篇篇精美,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无不让人感到它的简约和精美,但总不可能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教师才会有对文本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才会独具匠心地对文本进行取舍和加工,才有精彩的教学过程,才能借助文本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才能将教学理念很好地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以下是我教完本节课后的一些想法: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体现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新课程理念。
2、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等趣味教学方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应的也就减少了人的动脑质疑的隋性。
3、正如备课时所想的那样,学生提问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比如“盆花代表什么?……”这个问题,本来估计学生会最后才提的,因为那时课文内容理解比较充分,回答也就会得心应手了,没想到学生一开始就提这个问题,真有点“不知所措”“手忙脚乱”。所以,我反思着如何才能让学生的提问“有序”起来,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
4、考虑不够充分。现在是和平时期,战争硝烟离现在的小学生久远,他们无从感知,也难以理解当时的艰苦程度,无法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同中华儿女不愿当亡国奴,抗战到底的决心联系起来。
5、让学生充分阅读感知得还不够。背后的大气、精要、深刻、智慧都不能达到意料中的效果。教学第一步就要让学生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才能为后面的质疑、解答做铺垫,那么要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在读中感,读中疑,读中悟呢?这就是我接下来的教学要注意研究的了。
我深深地体会到了: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教师的导语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