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常见问题.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661543 上传时间:2025-01-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常见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常见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常见问题 一、主要症状,诊断及诊断依据 主要症状:情绪、行为、社会交往(疑病时有躯体症状) 诊断及依据: 1.先进行诊断:精神病性障碍 2.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知情意不统一,主客观不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没有自知力,无主动求医希望,逻辑思维紊乱,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因此可考虑诊断为精神病。 3.初始反应强烈,幻听、妄想等症状持续长达半年,充分泛化,心理痛苦无法自行摆脱,已经无法正常上学或者工作,严重影响了社会功能,有泛化、回避等出现,说明问题严重,可诊断为精神病。 4.该求助者为青年,首次发病,主要症状为逻辑思维混乱,有幻觉、妄想等,因此诊断为精神病。 1. 先进行诊断:非精神病性障碍、常形 2.排除精神病的可能: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知情意统一,主客观一致,人格稳定,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医,无感知觉异常,无逻辑思维紊乱,未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排除重性精神病。 3.求助者心理冲突由现实刺激引发(与现实处境直接联系),冲突具有道德性质,判断为常形,下一步考虑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还是严重心理问题。 4.1求助者心理冲突由现实刺激引发,不良情绪持续时间较短(不间断1月,间断2月),情绪反应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基本保持正常,效率有所下降),未泛化(不良情绪由最初刺激引发),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4.2 1、有强烈的现实刺激引发2、持续2月以上,半年以下3、难以解脱,社会功能一定程度影响4、内容充分泛化5、反应强度强烈,判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1.先进行诊断:非精神病性障碍、神经症性障碍(变形) 2.排除精神病的可能: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知情意统一,主客观一致,人格稳定,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医,无感知觉异常,无逻辑思维紊乱,未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排除重性精神病。 3.求助者初始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内容充分泛化,心理痛苦无法自行摆脱,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功能。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评分标准,该求助者在严重程度、有无泛化及病程上得分x分,可以诊断为神经症。 4.1该案例的主要症状为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对前途悲观,无助感,感到精神疲惫,自我评价低,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有自杀倾向),以上症状持续至少两年,且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抑郁状态,因此判断为抑郁性神经症。(不典型的神经症) 4.2本案例主要症状为高度敏感、偏执,在多家医院均不能确诊的情况下,仍确认自己患了疾病,有反复就医行为,有持久的内心痛苦不能自己解决,因此诊断为疑病性神经症。 4.3本案例中,求助者的害怕与处境不相称,感到痛苦,且伴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对所怕处境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因此诊断为恐怖性神经症。 4.4强迫症状;自我强迫与自我反强迫并存;精神负担重,内心痛苦,因此诊断为恐怖性神经症。 4.5以焦虑为原发症状,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的情况而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焦虑性神经症。 4.6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易兴奋又易疲劳),烦恼、易激惹、心情紧张(情绪症状),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紧张性头痛或肌肉疼痛),个别内脏功能轻度或中度障碍,上述情况对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可诊断为神经衰弱。 5.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等支持本诊断。 二、各类心理问题的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能够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无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症相鉴别:抑郁症虽然有神经衰弱的症状,但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兴趣减退,有企图自杀和自杀行为,本案例的无此典型症状,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症是以焦虑为原发症状,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的情况而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本案例的焦虑为继发症状,不是主要的,而是疑病症的伴发症状,因此可以焦虑症。 4.与恐怖性神经症相鉴别:对不应感到恐惧的对象和情景感到恐惧,本案例虽有恐惧的症状,但属于正常情感体验,且恐惧不是主要症状。 5.与躯体疾病相鉴别(疑病性神经症时): 三、分析问题原因 1.生物原因:疾病,生长发育期(如,女性,18岁,青春期) 2.社会原因:家庭教育、负性生活事件、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系统)、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3.心理原因:1)存在认知错误2)情绪方面的原因3)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或反复就医)4)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内向 四、诊断程序 1.分析该求助者是否经历过较强烈的现实性的刺激。 2.分析该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是否具有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是否有求治的愿望。 3.分析该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是会受到影响。 4.分析该求助者的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 5.综合以上分析。排查,与神经衰弱、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病相鉴别。 五、附加心理测验 1.对该求助者可选用MMPI测验,用来探询其病理人格特征以及做精神病的鉴别诊断。 2.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AS测验,以评估其在焦虑方面的状态及程度。 3.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DS测验,以评估其在抑郁方面的状态及程度。 4.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CL—90测验,以了解其对自身症状的评估以及程度。 5.UPI: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六、评估咨询时间和效果、远程疗效评估 时间: 1、在开始1次或几次咨询后 2、在咨询结束前 3、在咨询结束追踪复查时 效果: 1.该求助者的主观体验。 2.该求助者适应社会的情况。 3.该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评价。 4.心理测验的结果。 5.咨询师的观察。 七、采集求助者病史和个人资料的提纲。P9 答:(1)身份资料。(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 (4)对家庭的看法。(5)早年回忆。(6)出生和成长。 (7)健康及身体状况。(8)教育及培训。(9)工作记录。 (10)娱乐。 (11)性欲的发展。 (12)婚姻及家庭资料。 (13)社会基础。 (14)自我描述。 (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 (16)对未来的看法。 (17)求助者附加的任何材料。 八、摄入性谈话注意事项 1.态度必须保持中立。 2.提问中避免失误。 3.在摄人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转移该求助者的谈话内容。 5.在摄人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结论。 6.给束语要诚恳、客气。 九、目前资料进行整理 1、精神状态:注意力、记忆力、自控能力差,易激惹、情绪急躁、爱发脾气(内感性不适、思维、情绪、意志行为、个性:精分) 2、生理状态:睡眠障碍、头痛、头晕、疲劳、全身酸痛 3、社会功能:1)工作、学习2)社会交往,与外界接触不良 十、确定谈话内容和范围 1.该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进行谈话。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谈话目标。 5.谈话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十一、双方权利、责任、义务 求助者 责任; (1)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十二、对谈话内容选择把握的原则 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4.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5.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6.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切不可把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作为谈话和讨论的内容。 7.谈话法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咨询师是否能正确把握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 十三、如何拟定目标并判断咨询目标是有效的 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如协商不能确定,以求助者目标为主。拟定目标是: (1)近期目标:……(2)远期目标:……走向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 1.具体。不具体-难操作和判断,具体-容易见效果。受终极目标指引,不孤立。 2.可行。不可行-超出求助者或咨询师可能的水平-很难达到。经济条件等。 3.积极。是积极的,符合人们发展的需要。 4.双方可以接受。共同商定。若有差异—交流来修正。无法协调—以求助者的要求为主。咨询师不认可—中止咨询或转介。 5.属于心理学性质。对于不牵涉心理问题的来访,一般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 6.可以评估。无法评估-不称其为目标。及时评估-看到进步,鼓舞双方信心,发现不足,及时调整目标或措施。 7.多层次统一。眼前-长远;特殊-一般;局部-整体。 十四、还应收集求助者哪些方面的资料? 1.身份资料 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 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 4.对家庭的看法 5.早年的回忆 6.出生和成长 7.健康及身体状况 8.教育及培训 9.工作记录 10.娱乐 11.性欲的发展 12.婚姻及家庭资料 13.社会基础 14.自我描述 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 16.对未来的看法 17.求助者附加的任何材料 18.以往心理测验 19.个性特点 20.解决问题的形式 21.社会支持 22.疾病史 心理咨询史 23.价值观 信念 理想 十五、选择咨询方法的一般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