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 程 测 量 规 范Code for engineering surveyingGB50026-2007主编部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8 年5 月1 日2008 年 北 京2目 录1 总则 . 42 术语和符号.521 术语 . 522 符 号. 53 平面控制测量. 831 一般规定. 832 卫星定位测量. 833 导线测量. 1234 三角形网测量. 184 高程控制测量. 2241 一般规定. 2242 水准测量. 2243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2544 GPS 拟合高程测量. 255 地形测量. 27
2、51 一般规定. 2752 图根控制测量. 3053 测绘方法与技术要求. 3354 纸质地形图数字化. 3855 数字高程模型(DEM). 3956 一般地区地形测图. 4157 城镇建筑区地形测图. 4158 工矿区现状图测量. 4259 水域地形测量. 43510 地形图的修测与编绘. 456 线路测量. 4761 一般规定. 4762 铁路、公路测量. 4863 架空索道测量. 5064 自流和压力管线测量. 5165 架空送电线路测量. 527 地下管线测量. 5471 一般规定. 5472 地下管线调查. 5473 地下管线施测. 5674 地下管线图绘制. 5675 地下管线信息
3、系统. 5738 施工测量. 5881 一般规定. 5882 场区控制测量. 5883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测量. 6084 水工建筑物施工测量. 6585 桥梁施工测量. 6786 隧道施工测量. 709 竣工总图的编绘与实测. 7391 一般规定. 7392 竣工总图的编绘. 7393 竣工总图的实测. 7410 变形监测.75101 一般规定. 75102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 76103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78104 基本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79105 工业与民用建筑变形监测. 83106 水工建筑物变形监测. 85107 地下工程变形监测. 88108 桥梁变形监测. 91109
4、 滑坡监测. 921010 数据处理与变形分析. 93附录A 精度要求较高工程的中误差评定方法. 95附录B 平面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96B1 平面控制点标志. 96B2 平面控制点标石埋设. 96B3 变形监测观测墩结构图. 97附录C 方向观测法度盘和测微器位置变换计算公式. 98附录D 高程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100D1 高程控制点标志. 100D2 水准点标石埋设. 101D3 深埋水准点结构图. 101附录E 建筑方格网点标石规格及埋设. 103附录F 建(构)筑物主体倾斜率和按差异沉降推算主体倾斜值的计算公式. 104附录G 基础相对倾斜值和基础挠度计算公式.
5、105本规范用词说明. 106条文 说 明 . 10741 总 则101 为了统一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使工程测量产品满足质量可靠、安全适用的原则,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程建设领域的通用性测量工作。103 本规范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度的标准,并以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工程,可按附录A 的方法评定观测精度。注:本规范条文中的中误差、闭合差、限差及较差,除特别标明外,通常采用省略正负号表示。104 工程测量作业所使用的仪器和相关设备,应做到及时检查校正,加强维护保养、定期检修。105 对工程中所引用的测量成果资料,应进行检核。106 各类工程
6、的测量工作,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52 术语和符号21 术 语211 卫星定位测量 satellite positioning利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接收多颗定位卫星信号,确定地面点相对位置的方法。212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 satellite positioning control network利用卫星定位测量技术建立的测量控制网。213 三角形网 triangular network由一系列相连的三角形构成的测量控制网。它是对已往三角网、三边网和边角网的统称。214 三角形网测量 triangular control network survey通过
7、测定三角形网中各三角形的顶点水平角、边的长度,来确定控制点位置的方法。它是对已往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和边角网测量的统称。215 2级仪器 2class instrument2级仪器是指一测回水平方向中误差标称为2的测角仪器,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光学经纬仪。1级仪器和6级仪器的定义方法相似。216 5mm 级仪器 5mmclassinstrument5mm 级仪器是指当测距长度为1km 时,由电磁波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公式计算的测距中误差为5mm 的仪器,包括测距仪、全站仪。1mm 级仪器和10 mm 级仪器的定义方法相似。217 数字地形图 digital topographicmap将地形信
8、息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采用计算机生成和计算机数据格式存储的地形图。218 纸质地形图 paper topographic map将地形信息直接用符号、注记及等高线表示并绘制在纸质或聚酯薄膜上的正射投影图。219 变形监测 deformation monitoring对建(构)筑物及其地基、建筑基坑或一定范围内的岩体及土体的位移、沉降、倾斜、挠度、裂缝和相关影响因素(如地下水、温度、应力应变等)进行监测,并提供变形分析预报的过程。22 符 号A-GPS 接收机标称的固定误差;电磁波测距仪器标称的固定误差;B-GPS 接收机标称的比例误差系数、隧道开挖面宽度;b电磁波测距仪器标称的比例误差系数;C照
9、准差;D电磁波测距边长度、GPS-RTK 参考站到检查点的距离、送变电线路档距;6Dg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DH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测距边长度;DP测线的水平距离;D0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的测距边长度;d-GPS 网相邻点间的距离、灌注桩的桩径;DS05、DS1、DS3一水准仪型号;f方位角闭合差;H水深、建(构)筑物的高度、安装测量管道垂直部分长度、桥梁索塔高度、隧道埋深;Hm测距边两端点的平均高程;Hp测区的平均高程;h高差、建筑施工的沉井高度、地下管线的埋深、隧道高度;hd基本等高距;hm 一一测区大地水准面高出参考椭球面的高差;i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K大气折光系数;L水准测
10、段或路线长度、天车或起重机轨道长度、桥的总长、桥的跨径、隧道两开挖洞口间长度、监测体或监测断面距隧道开挖工作面的前后距离;l 测点至线路中桩的水平距离、桥梁所跨越的江(河流、峡谷)的宽度;M测图比例尺分母、中误差;Mw高差全中误差;M高差偶然中误差;M中误差;mD测距中误差;mH地下管线重复探查的平面位置中误差;mV地下管线重复探查的埋深中误差;m方位角中误差;m测角中误差;N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的个数;n测站数、测段数、边数、基线数、三角形个数、建筑物结构的跨数;P测量的权;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RA参考椭球体在测距边方向法截弧的曲率半径;Rm测距边中点处在参考椭球面上的平均曲率半径;S边长、斜距
11、、两相邻细部点间的距离、转点桩至中桩的距离;T边长相对中误差分母;W闭合差;Wx、Wy、Wz坐标分量闭合差;Wf、Wg、Wj、Wb分别为方位角条件、固定角条件、角-极条件、边(基线)条件自由项的限差;ym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的平均值;7垂直角、地面倾角、比例系数;h对向观测的高差较差;1、2测站点1 向照准点2 观测方向的方向改化值;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d长度较差;H复查点位与原点位的埋深较差;S复查点位与原点位间的平面位置偏差;a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单位权中误差;基线长度中误差、度盘和测微器位置变换值。83 平面控制测量31 一般规定311 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
12、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等方法。312 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导线及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三角形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313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1 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制宜,且适当考虑发展;当与国家坐标系统联测时,应同时考虑联测方案。2 首级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确定。3 加密控制网,可越级布设或同等级扩展。314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25cmkm 的要求下,作下列选择:1 采用统一的高斯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2 采用高斯投影3带
13、,投影面为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任意带,投影面为1985 国家高程基准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3 小测区或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4 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5 厂区内可采用建筑坐标系统。32 卫星定位测量() 卫星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21 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1 的规定。9322 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按(322)式计算。323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满足下列要求:1 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按(323-1)式计算;2 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要求,
14、并符合(323-2)式的规定。m (323-2)()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324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测区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综合设计。2 首级网布设时,宜联测2 个以上高等级国家控制点或地方坐标系的高等级控制点;对控制网内的长边,宜构成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3 控制网应由独立观测边构成一个或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各等级控制网中构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不宜多于6 条。4 各等级控制网中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宜少于必要观测基线数的15 倍。5 加密网应根据工程需要,在满足本规范精度要求的
15、前提下可采用比较灵活的布网方式。6 对于采用GPS-RTK 测图的测区,在控制网的布设中应顾及参考站点的分布及位置。325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的地方,同时要有利于加密和扩展,每个控制点至少应有一个通视方向。2 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高度角在15以上的范围内,应无障碍物;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干扰源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3 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326 控制点埋石应符合附录B 的规定,并绘制点之记。10() GPS 观测327 GPS 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7 的规定。328 对于规模较大的测区,
16、应编制作业计划。329 GPS 控制测量测站作业,应满足下列要求:1 观测前,应对接收机进行预热和静置,同时应检查电池的容量、接收机的内存和可储存空间是否充足。2 天线安置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天线高的量取应精确至lmm。3 观测中,应避免在接收机近旁使用无线电通信工具。4 作业同时,应做好测站记录,包括控制点点名、接收机序列号、仪器高、开关机时间等相关的测站信息。() GPS 测量数据处理3210 基线解算,应满足下列要求:1 起算点的单点定位观测时间,不宜少于30min。2 解算模式可采用单基线解算模式,也可采用多基线解算模式。3 解算成果,应采用双差固定解。3211 GPS 控制测
17、量外业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异步环和复测基线检核,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 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3211-1)(3211-5)式的要求:112 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3211-6)一(3211-10)式的要求:3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满足(3211-11)式的要求:d2 2 (3.2.11-11)3212 当观测数据不能满足检核要求时,应对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并舍弃不合格基线,但应保证舍弃基线后,所构成异步环的边数不应超过324 条第3 款的规定。否则,应重测该基线或有关的同步图形。3213 外业观测数据检验合格后,应按323 条对GPS
18、网的观测精度进行评定。3214 GPS 测量控制网的无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在WGS-84 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并提供各观测点在WGS-84 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及相关的精度信息等。2 无约束平差的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的基线长度中误差的3倍。3215 GPS 测量控制网的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在国家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中进行二维或三维约束平差。122 对于已知坐标、距离或方位,可以强制约束,也可加权约束。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表321 中相应等级的规定。3 平差结果,应输出观测点在相应
19、坐标系中的二维或三维坐标、基线向量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角等,以及相关的精度信息。需要时,还应输出坐标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4 控制网约束平差的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表321 中相应等级的规定。33 导线测量()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31 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 的规定。注:1 表中n 为测站数。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l000,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 倍。332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331 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331 规定长度
20、的13 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333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331 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 倍。() 导线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334 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且宜联测2 个已知方向。2 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结点导线网形式。3 结点间或结点与已知点间的导线段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335 导线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2 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
21、,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四等13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3 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4 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过大。5 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336 导线点的埋石应符合附录B 的规定。三、四等点应绘制点之记,其他控制点可视需要而定。() 水平角观测337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2 格,2级仪器不应超过1 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15 格。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1,2级仪器不应大于2。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10,2级仪器不应超过15,6级仪器不应超过20。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5 垂直微动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