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蔫、怵、抠”三个词的读音、词义。 2掌握作家冯骥才及其创作情况。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力求读得活灵活现,再现人物之奇和语言之奇。 2赏析生动活泼的人物语言、叙事语言,品味巧妙的情节安排,学习抓住一事,神韵毕现地写人的技巧。 3探究思考。加强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地介绍了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技艺和独特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民间高人的超群智慧。教读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激励他们开掘生活底蕴,为拯救民间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1品味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
2、格。 2把握文章只写一事,曲折有致的叙事技巧。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出自己的评价。 2练习写入物速写,体现人物的“奇”“绝”。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声调、语气,读出情趣,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并练习表情朗读。 2讨论点拨法。本文文字浅显,故事生动,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宜采用学生自主活动、合作研讨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品读法。集中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句的丰富意蕴,可口头评析,也可练习写简短的评析文章。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讲述民间奇人绝技,创设课堂氛围;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文意;品读课文,赏析课文的人物奇、情节奇、语言奇,提高品评鉴赏能力;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并展开讨论,合作探究;体验与反思,练习写人物速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今天,我们再来见识两位高人,他们就是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泥人张。 二、课前口头演讲,汇聚奇人绝技 学生讲述课前搜集的奇人高手的故事,教师也可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人物,如:酒婆、张大力、青云楼主、牙医华大夫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循声低和,初步感知
4、文意。 2学生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出声调、语气,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读出单口相声的味道来。 3学生自荐,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示范朗读文章片断,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顺势作朗读指导:朗读时对于“绝活”“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等词语应该重读,要读得响亮,有底气,读出得意风光的味道;对于“吃素,发蔫,靠边站着”等词语则应该用降调,应读出没落、受窘的情状,还应该表现出“码头”对他们不屑一顾的神情;可辅以一定的手势动作以增强表达效果。 4学生大声读课文,力求表现最佳水平。 四、品读课文,鉴赏课文,体味文章的人物之
5、奇、情节之奇、语言之奇 1学生交流阅读课文的感受。 生l:文中的刷子李和泥人张很神奇,那奇招绝活,让人称奇! 生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浓郁的“天津风味”,读着真让人陶醉,让人过瘾! 生3:作者会讲故事,善讲故事,就一件事也能生出万丈波澜,让人佩服! 2教师总结归纳学生发言,为鉴赏定向。 教师总结并提示:美是眩目的,美是立体的。今天我们着重鉴赏本文的人物之奇、情节之奇、语言之奇。 (1)见识人物之奇。 提问:“刷子李”“泥人张”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组推选一人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他手艺出众,技艺高超,原本已在“奇
6、人”之列,但是他为自己设立的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更是奇崛之极。他以这样的标准使自己远远超越了同行,使自己成为高山仰止的偶像。“刷子李”其实是用奇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渲染自己的本领。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豪气干云;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 “泥人张”之奇就在手艺奇、行事奇。他技艺高妙,无人能比,独行天下;他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胸有成算,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制敌。这是一位个性内敛,应付从容的奇人,与“刷子李”形成鲜明的对比。 (2)领略情节之奇。 提问:本文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技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一件小事来写,情节异常简单;但这一件事又
7、极富戏剧性,一波三折。情节之奇,奇在一人一事,奇在曲折有致,请结合课文仔细品味。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明确:写“刷子李”,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境,为人物预设一个极不寻常的背景,然后再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极力写他手艺之高“刷浆时必穿一身黑,于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是在对自己挑战,还是以特立独行显示自己的超凡出众?接着,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以小徒弟的心理活动为主,从半信半疑到佩服得五体投地再到灰心失望,最后还是“刷子李”自己揭开了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烘托
8、。 写“泥人张”,则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三言两语介绍泥人张后,便切入正题,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力的大比拼。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回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上小杂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奇招制敌。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 (3)品味语言之奇。 教师提示:本文语言本色朴素,“津味”十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9、无论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请选一二例揣摩评析。 学生思考并交流。 活动成果展示: 浓郁的“天津”风味。如“要哪没哪”“屋子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架式挺牛”“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吸取了方言中的精华,津味十足。 单口相声的风味。全文语句短小精悍,活泼幽默,如“您别说不好,这一来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别不信!他还给立下一个规矩”“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天津已是做买卖的地界,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等等。 用词凝练。如“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戳”字看出了泥
10、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如“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地地道道”一词强调的是强者存弱者亡的法则所具有的广泛性、彻底性货真价实,毫不通融,毫无回旋的余地。如“海张五那边还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两个“找”字用得实在奇绝,特别是加点的“找”字,更是绝妙。这一个“找”字源于海张五的“找乐子”,海张五拿“泥人张”取笑找乐,“泥人张”便“找到”他“找乐”时的丑态并捏进了“泥人”中。一个“找”字,看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果换成“捏、揉、做”等词,就只有泥人张一方的行为,就不
11、易看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了。 巧妙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如写刷子李刷墙的一段文字:“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晃来,悠然晃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赛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几句简单的白描,人物立刻活在纸上。 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句对称工整,有对比、比喻、夸张,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作者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如“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
12、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五、学生自由活动,质疑、解疑、存疑 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可以指名请同学回答,也可向全班同学请教,也可向老师提问。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有: 1“刷子李”的行事是否有作秀之嫌?徒弟曹小三最关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是否本末倒置? 2“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 3刷子李、泥人张、王叔远等民间高人,他们的高超技艺流传下来了吗?该如何看待这些民间文
13、化遗产?我们该做些什么? 学生集体讨论,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1如果刷子李手艺平平,专在保证“身上没有白点”上下功夫,那就不但无用而且可笑。刷子李此举的目的其实是在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其中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也不妨看做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较劲。这一切如果有了雄厚实力做后盾,就绝不能说是作秀。 曹小三的态度也属正常,既然刷子李有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别人自然会注重这一点的。 2这两句话从两个方面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态度:一、手艺人必须有本领;二、有了本领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但有一点应该明确,那就是:能够达到以上两点的人生是理想的
14、人生;能够保障这种人生的社会是合理的社会。 3通过讨论,应该认识到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应当得到保护,它们有巨大的文化价值。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是对世界文化做贡献。 六、课堂小结 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做派奇的刷子李,行事奇的泥人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 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从冯骥才先生充满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七、体验与反思 1学生推选班里有绝活的小能人上台展示才艺。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一篇人物速写。 3学生读自己的文章,然后集体评议。 八、布置作业 1整理课上的“人物速写”片断,把它收藏在成长的足迹中。 2课外阅读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