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俗世奇人好嘴杨巴教学设计教材简要分析:好嘴杨巴向我们讲述了两位天津市井奇人杨七和杨巴的故事。由慢条斯理,发展到骤然紧张,最后是轻松诙谐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再加上“津”味十足的语言,深受读者喜爱。本文是风趣幽默的通俗小说,学生非常喜欢,但是由于内容浅显,学生阅读起来往往自感一望而知,教师的作用就是着力引领学生去探求浅显文字背后的东西。特制定以下目标:1、言说:在复述、想象中感受跌宕的情节和“津味”语言,提高口头表达和想象能力。2、探究:细读文本,从文中出现的众人物角度理解“好嘴”的含义,提高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3、评价:对“好”能有一点自己的看法,从情感价值角度深化特殊地域、特殊时代背景与人性的
2、认识。(说明:不同的目标,通过不同的手段,指向不同的能力。其中目标2为教学的重点,目标3为教学的难点。设计为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出“好”简要介绍天津的历史溯源,由“奇”字入门,举天津码头上的奇人为例。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并被归属于奇人之类呢?(说明:“一句话”与“好嘴”课始,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利用张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二、整体感知讲述“好”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七、李鸿章。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复述故事。1.学生自读课文,各自准备;2.班内复述,鼓
3、励模仿天津话讲述;3.师生共同点评。三、重点细读探究“好”: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结合课文语句分析一下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这是文章的重点,教师准备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力求使学生能关注细节从多角度来深入看问题。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
4、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有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3、从说话的效果看: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4、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我
5、们就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的。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教师略作小结)四、深入理解评价“好”: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历史上的天津码头社会竞争激烈,没地盘,就没饭吃,若要在码头上立足就必须有拔尖的本事,使得天津人手巧,重技能而不事声张。而杨巴却与此相反,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说明: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力图使学生把自己“摆”进去,必要时可以联系皇帝的新装。此时,教学活动由叙述、探究转向评议,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态度的渗透。)五、课堂小结,结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