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嘴杨巴【文本简析】好嘴杨巴向我们讲述了两位天津市井奇人杨七和杨巴的故事。由慢条斯理,发展到骤然紧张,最后是轻松诙谐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再加上“津”味十足的语言,深受读者喜爱。标题中“好嘴”的 “好”字,是文章的文眼,文中叙述、描写皆为“好”字而设,故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好”字深层意义的挖掘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
2、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有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3.从说话的效果看: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4.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我们就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
3、巴的。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方法阐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文眼就是文章的窗户。刘坡公在学诗百法中说得好:“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皆失。”阅读时,我们可以透过这个“眼”,窥探出文章的内容,从而直达作者的心灵。抓住文眼做文章,就是以文眼为贯穿课堂的一条纵线,提纲挈领,紧紧围绕文眼提供的话题,设计既符合文本特点,又符合学生阅读规律的教学活动。这种设计,往往使教学简洁明快,不蔓不枝,重点突出,逻辑严密。根据教学实际,可以和泥人张并行处理,也可单篇突破。因是略读课文,所以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也可把本文作为一则语言材料,用编演课本剧、说书等形式放给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