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学习要点:1、通过合作分析研讨课文,理解本文关键语句的含义,进一步理解本文主旨。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步骤:一、 复习引入。二、 合作、分析、研讨一)、指名学生复述第一只描的故事。1、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一是自身的形态,刚宋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2、。2、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3、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二)、指名学生复述第二只猫的故事。1、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
3、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2、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得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 3、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4、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
4、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三)、指名学生复述第三只猫的故事。1、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2、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 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3、请将第1729段“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
5、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前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4、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5、“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
6、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四)、作者及家人对这三只小猫的喜好程度是不一样的,你会怎样排列他们的顺序?从这样的排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与家人养猫的目的是什么?喜好程度由高到低是:第二只小猫;第一只小猫;第三只小猫 人们之所以要养猫,就是因为猫可以供人赏玩、为人所用,这是人伟大之处,也是人的贪婪之处。人类做事是有目的性、自私心的。第三只猫,既瘦弱、又难看,似乎还有病。这样一只丑而瘦的小
7、猫,怎么会被喜欢呢?它只是张嫂的热心、大家的怜悯,才会被收养的。这也注定在家里它是不受欢迎的,当它有意识地跟大家亲近时换取的也是一副冷脸。这就是人自私的本性,当你没用时,他绝不理睬你,对人类自己是如此,动物之类更是如此。 三、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2、 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衔接呼应表现为: 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
8、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伏笔的设置表现为: 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四、本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个故事,我想说对大家说,凡事我们一定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实事求是,对人对事对物我们都不要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帮助弱小。大家记住:“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作品中的猫,是社会中弱小者的象征,我想: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即使我们身处新社会,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这样才能避免人生中我们掌握之外的不幸。 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郑振铎先生的猫,为我们勾画了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那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一种真情,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就是文学作品艺术上的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