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筝教案一、总体构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2、阅读与学法指导:质疑法与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教育。 教学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感悟、体验、讨论、交流。 资源与教具:CAI辅助教学 (二)教学思路: 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
2、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利用已学知识,理清线索,了解记叙文六要素。这篇散文思想深刻,可以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在情境剧中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二、过程设计 (一)教法: 利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再现情境。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表达。 (二)教学流程及学法 导入: 听歌激情:播放歌曲三月三。 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学法: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字词的注解,然后抢答竞赛。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两件事? 学法:合作讨论,交流。 播放情境剧一: 思考:(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的态度? (2)
3、从哪些神态和动作可以看出小兄弟对待放风筝的态度? 学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播放情境剧二: 思考:(1)本文的记叙要素(出示课后第二大题表格), (2)“我”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在“我”的眼里弟弟应怎样做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学法:对于思考(1),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然后进行抢答。 对于思考(2),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情感体验: 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边听边思考: (1)“我”是怎样认识到错误的呢? “我”错在哪里? (2)文中讲“我”受到了惩罚,“我”受到了什么样的惩罚? (3)读了这篇课文,你感悟到了什么? 学法:对于思考(1)、(2),引导学生自主
4、探究,积极思考,各抒已见。 对于思考(3),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小结。 (三)板书设计构思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在教学中,小结时展示展翅飞翔状的蝴蝶风筝,风筝上压着“封建思想”这一沉重的枷锁,鲜红的“精神虐杀”,色彩眩目,这承载着童年梦幻的风筝怎堪重负,怎能自由地展翅飞翔?然后教师引入小结语:“这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这是一个天真聪明的孩子,你看,别人做的是蟹风筝,蜈蚣风筝,他却能做蝴蝶风筝,多美的蝴蝶风筝,可是却由于我的虐杀,这只蝴蝶风筝最终未能如愿以偿地飞翔于蓝天上,这是正是当时儿童的悲哀,正由于这种封建思想的束缚,孩子童年的梦想和追求被无情地扼杀了。”
5、 (四)教学探讨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有深刻的社会背景,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讲得过深,而且文章底蕴丰富,语言含义深刻,理解本文主题是难点,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可引导学生多角度挖掘,允许学生有独特感受。 三、设计亮点 本篇文章是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鲁迅的文学作品,因此对于鲁迅应有个简略的了解。本文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应是多向的,但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与课文情节相似的充满童趣的情境剧,帮助学生走
6、入情境,体验感情。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充分解读,归纳主旨。 本课的重点在内容理解。情感的体验上,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提出的问题比较多一点。但本设计提出的问题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连贯的、紧扣文章内容的,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与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才会与教师一道,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交流、表达。 四、专家点评 本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标准,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本文意蕴丰富,在“情感体验”的教学环节中,重点让学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