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课 黄河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提高朗读能力;理解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3、 情感与态度: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振兴中华民族的豪情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三、教学思路:黄河颂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作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欣赏,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上交流信息,观看有关黄河的影像片断,交流感受,通过反复诵读,讨论,感悟,教师适当点拨,从而完成教学内容五、教材分析:黄河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
2、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在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黄河颂是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欣赏,还可以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级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黄河图片,聆听黄河大合唱歌曲,初步感受黄河气势。出示课题。二、走近作者作品作者
3、: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作品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交织,歌唱苦难与抗战,刻画黄河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画面。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认知字词2、 读课文(听泛读、自由读、小组比赛读。)3、 感知课文 (1)、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点? “望” (2)、一首歌一般有序曲、主体和尾声,作为歌词,这首诗也分成这样三节。请概括下这三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主体:望颂黄河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3)、诗歌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述?表现了黄河什么
4、特点? 作者从三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概: 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 地理环境:九曲连环、绵延万里 历史贡献: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屏障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4)、 在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赞颂黄河,而是对黄河作了一番描写,由哪个字引起?下面从那些角度写了黄河? “望” 惊涛狂澜特写 浊流连环俯瞰 奔向黄海纵观 劈成两半横看四、 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歌词中反复出现“啊!黄河!”有什么作用? 作用:“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从主体部分到“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
5、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如何理解“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做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联系上文,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说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 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
6、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4、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想想看,“劈”字好在哪里?能否换成“分”字?)“劈”字雄健有力,表现了黄河气吞山河,奔流而下的气势。而“分”字则没有力量,故不能换。 5、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你是怎样看待作者在文章最后反复吟诵这句话的意图?)反复吟诵,有强调的意味。充分表达出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也表达出必胜的信心。五、悟主题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六、拓展延伸1、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历代文人写过不少关于黄河的诗句,你知道哪些?2、搜集黄河过去、现在的自然环境资料,然后写出个人看法。七、作业 近世以来,黄河屡次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杰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请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来保护我们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