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2《筏子》教案 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649349 上传时间:2025-01-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2《筏子》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2《筏子》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筏子》教案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郭风及本文背景资料。划出课文中遇到的生字词。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那汹涌澎湃的气势更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屈向上的人格。作为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袁鹰先生的文章《筏子》,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及“黄河的主人”们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  1、作者简介: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2、关于羊皮筏子: 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  3、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规模( )浊浪( )心悸( )相称( )  似的( )汹涌( )吞噬( )湍急( )  浏览( )化险为夷( )如履平地( )  二、自主、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  2:听了同学的课文复述你有何感想?  明确: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  艄公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  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  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3:上一篇课文写的是了长江,这篇课文写的是黄河。两位作者是不是把它们都作为自然景观来写呢?如果不是,作者想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不是。关于《长江》,郭风不光赞颂了长江,更是讴歌了古老而又年轻的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篇课文的作者想要歌颂的是征服自然的人类,这赞美包括了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和毅力,也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  4:现在我们大家再仔细把课文读一遍,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来体现以上几点的?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本文主要通过在汹涌的激流上鼓浪前进的艄公的描写,通过在羊皮筏子上镇定自若的乘客描写,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小心和智慧。  5:作者极力描写的是黄河上的艄公形象,写乘客的大胆镇静又是为什么呢?  明确:衬托艄公技巧高超  6:那么写黄河的惊涛骇浪以及羊皮筏子的小呢?  明确:也是为了衬托艄公的技艺高超。  7:艄公技艺高超,乘客谈笑自如。这一切都是征服自然的人类的最好写照。那么作者想要通过这一切阐明的是什么道理呢?  明确: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艰难险阻、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8: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阐明这一道理? 明确:鲜明的、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有正衬,如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写黄河的深,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写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有反衬,如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的比较;有正衬、反衬错杂,如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有衬托对比交织,如提心吊胆和从容谈笑即使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这一连串的的对比、衬托是文章结构紧凑、文脉连贯。  三、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四、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课文 1、 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1)大水车 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 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 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 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 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5、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三、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衬托:正衬:大水车 ----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总体构思的衬托 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 “黄河的主人” 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 四、讨论  1、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  2、 本文导课时老师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黄河的文章,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  五、作业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