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精选资料
中 国 矿 业 大 学
本科生毕业设计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矿业工程学院
专 业: 采矿工程
设计题目: 朱集煤矿0.9 Mt/a新井设计
专 题: 淮南矿区瓦斯抽采技术分析
指导教师: 职 称: 讲 师
2012年6月 徐州
摘 要
一般部分针对淮南朱集矿井进行了井型为0.9 Mt/a的新井设计。朱集矿井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境内,井田走向长约7.0 km,倾向长约3.0km,面积约21km2。主采煤层为13-1#煤层,平均倾角2~5°,平均厚度4 m。井田工业储量为116.74 Mt,可采储量73.53 Mt,矿井服务年限为58.46 a。矿井正常涌水量为342 m3/h,最大涌水量为462m3/h;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0.3 m3/t,属高瓦斯矿井。
根据井田地质条件,设计采用双立井单水平开拓方式,井田采用采、带区式布置方式,共划分为两个个采区,四个带区,轨道大巷、胶带机大巷和回风大巷皆为岩石大巷,布置在13-1#煤层底板岩层中。考虑到本矿井为高瓦斯矿井,矿井通风方式采用前期中央并列式通风,后期两翼对角式通风,并在开采前预掘底板瓦斯抽排巷进行瓦斯提前卸压抽放。
针对东一采区采用了采区准备方式,共划分13个回采工作面,并进行了通风、运煤、运料、排水、排矸、供电系统设计。
针对13101工作面进行了采煤工艺设计。该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为4.0 m,平均倾角3°,直接顶为泥岩,老顶为细砂岩。工作面采用长壁综采一次采全高采煤法。采用双滚筒采煤机割煤,往返一次割两刀。采用“三八制”工作制度,截深0.8 m,每天四个循环,循环进尺3.2 m,月推进度96 m。
大巷采用胶带输送机运煤,辅助运输采用蓄电池式电机车牵引固定箱式矿车。主井采用两套带平衡锤的9 t箕斗提煤,副井采用一对1.5 t矿车双层四车窄罐笼和一个带平衡锤的1.5 t矿车双层四车宽罐笼运料和升降人员。
专题部分题目为《淮南矿区瓦斯抽采技术分析》,就目前国内外的瓦斯抽采研究情况进行了整理论述,以淮南矿区的高瓦斯现状,淮南处理瓦斯的技术进行了整理,做了简要分析。结合淮南一些实际矿井的技术应用分析了抽采技术。
翻译部分题目为《Optimization of soft rock engineering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coal mining》,主要介绍了现行数值模拟实验中岩体特性参数的选取依据及在工程现场的应用。
关键词:朱集煤矿;双立井;采区布置;中央并列式;综采;大采高;瓦斯抽采
ABSTRACT
The general design is about a 1.50 Mt/a new underground mine design of Zhuji coal mine. Zhuji coal mine is located in Huainan, Anhui province. It’s about 7.0 km on the strike and 3.2 km on the dip, with the 21.0 km2 total horizontal area. The minable coal seam is 13-1# with an average thickness of 4.0 m and an average dip of 3°. The proved reserves of this coal mine are 116.74 Mt and the minable reserves are 73.53 Mt, with a mine life of 58.46 a. The normal mine inflow is 342 m3/h and the maximum mine inflow is 462 m3/h. The mine gas emission rate is 10.3 m3/t which can be recognized as high gas mine.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the mine, this design uses a duel-vertical shaft single-level development method, and full strip preparation ,which divided into two working areas and four bandts, and track roadway, belt conveyor roadway and return airway are all rock roadways, arranged in the floor rock of 13-1# coal seam. Taking into account of the high gas emission, mine ventilation method use two diagonal wings ventilation, and excaves bottom gas drainage roadway before mining to relief gas pressure in advance.
The design applies strip preparation against the first band of East One which divided into 13 stirps totally, and conducted coal conveyance, ventilation, gangue conveyance and electricity designing.
The design conducted coal mining technology design against the 13101 face. The coal seam average thickness of this working face is 4.0 m and the average dip is 3°, the immediate roof is mud stone and the main roof is sand stone. The working face applies fully mechanized longwall full-height coal caving method, and uses double drum shearer cutting coal which cuts twice each working cycle. "Three-Eight" working system has been used in this design and the depth-web is 0.8 m with four working cycles per day, and the advance of a working cycle is 3.2 m and the advance is 96 m per month.
Main roadway makes use of belt conveyor to transport coal resource, and battery locomotive to be assistant transport. The main shaft uses double 16 t skips to lift coal with a balance hammer and the auxiliary shaft uses a twins narrow1.5 t four-car double-deck cage and a wide 1.5t four-car double-deck cage to lift material and personnel transportation.
The monographic study entitled " Huainan coal mine gas extraction technology analysis ",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uainan coal mine gas, huainan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gas technology arrange, makes a brief analysis,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this arrangement. Combined with some practical technology of huainan coal mine analysis is applied in 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The title of the translated academic paper is " Optimization of soft rock engineering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coal mining ".
Keywords:Zhuji coal mine; Double vertical shaft; Working section; Central parallel; Mechanized mining; full-height coal caving; gas extraction
目 录
一般部分
1 矿井概况与地质特征 1
1.1井田概况 1
1.2井田地质特征 2
1.3煤层特征 5
2 井田境界和储量 9
2.1井田境界 9
2.2井田地质勘探 10
2.3矿井地质储量 10
2.4 矿井可采储量 12
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5
3.1矿井工作制度 15
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5
4 井田开拓 17
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17
4.2矿井基本巷道 27
5 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 39
5.1煤层地质特征 39
5.2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39
5.3采区车场选型计算 43
6 采煤方法 46
6.1采煤工艺方式 46
6.2首采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 58
7 井下运输 63
7.1概述 63
7.2采区运输设备选择 64
7.3大巷运输设备选择 67
8 矿井提升 68
8.1矿井提升概述 68
8.2主井提升 68
8.3副井提升 70
9 矿井通风及安全 72
9.1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 72
9.2矿井风量计算 74
9.3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82
9.4选择矿井通风设备 86
9.6安全灾害的预防措施 91
10 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93
参考文献 94
专题部分
淮南矿区瓦斯抽采技术分析 96
摘要 96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97
2 煤矿瓦斯抽采技术机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98
2.1 国外研究现状 98
2.2 国内研究现状 98
2.3 煤炭科学产能的制约因素分析 100
2.4 采空区瓦斯抽采对减小回风流及其它抽采方法 103
3 淮南矿区煤层气抽采技术 106
概述 106
3.1采场瓦斯治理方法研究 106
3.2 采动煤岩移动卸压抽采煤层气技术 110
3.3 强化抽采煤层气技术 113
3.4 卸压抽采瓦斯理论及煤与瓦斯共采技术 116
3.5 技术成果及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1
4 结论 121
翻译部分
英语原文 125
中文译文 132
致 谢 137
可修改编辑
精选资料
1 矿井概况与地质特征
1.1井田概况
1.1.1位置与交通
朱集东井田属朱集井田27勘探线以东部分,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与怀远县交界处的武前庄与骑龙庄一带,行政区划隶属淮南市潘集区和怀远县,井田东南距淮南市洞山约38km,地理坐标:东经116°45′00″~116°53′45″,北纬32°50′15″~32°54′30″。井田东西长约7.0km,南北宽约3.0km,面积21km2。
本井田内陆路交通较为便利。南邻潘集矿区,有淮阜铁路穿过,西至阜阳与京九线连接;公路经潘集镇,可达蚌埠、阜阳、徐州、合肥等地;北部有茨怀新河可以通航,可连接淮河航运,如图1-1-1所示。
图1-1-1 朱集矿交通位置图
1.1.2地形地貌及水系
本井田地处淮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22.4~+23.4m,东北部有明龙山低矮山丘,最高点标高+126m,总体趋势为北东高、南西低。
淮河为邻近本井的主要河流,历史最高洪水位标高为+25.63m(1954年7月29日),两岸地势低洼,雨季淮河水位上涨易成内涝;北部茨怀新河为人工开挖水利工程,宽约200m,向东连接淮河。井田内尚有部分人工沟渠,属农灌季节性水渠。
1.1.3气候与气象
本井田所在地属季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该地区年均气温15.1℃,两极气温分别为41.4 ℃和-21.7℃;一般春季多东南风,夏季多东南及东风,秋季多东风及东北风,冬季多东北风及西北风,平均风速3.3m/s,最大风速22m/s;年均降雨量893.74mm,最大达1723.5mm,降雨一般集中在6、7、8三个月;雪期一般在每年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中旬,最大降雪厚度16cm;土壤的最大冻结深度为30cm。
1.1.4地震烈度
根据已掌握的地震历史资料,淮南市属于许昌~淮南地震带,从地震活动性、断裂构造、地形变化及第四纪地质、地貌等方面的情况来看,许昌~淮南地震带在新构造时期,活动是比较明显的。
国家地震局1979年10月,在淮南地区进行地应力普查,在7km的深度截面地应力相对大小等值线图和断裂构造分析,明显地存在北西西向的地应力高值区,存在一条东西向、一条北东向的深大断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附录A,本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1.1.5 矿区经济概况
井田所在地淮南市潘集区总面积600平方公里,辖五镇五乡一个街道办事处,人口43万,其中农业人口35万。气候温和,四季宜人,物阜民丰,人杰地灵。潘集区致力于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潘集区煤电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煤炭总储量37亿吨,建有潘一矿、潘东、潘三3座现代化特大型煤矿。年设计总产1000万吨。区内有平圩发电有限公司,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2004年正在开工建设的潘北煤矿,年生产能力400万吨;田集电厂4×60万kW和平圩第二电厂2×60万kW超临界燃煤机组也已开工建设;装机容量4×60万kW的潘集电厂建设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到2010年,区境内煤炭年产量达230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达720万kW,已成为华东地区一个重要的能源基地。
1.1.6水源及电源
本矿井供水水源分为两部分,即地下水和处理后的矿井水。由于矿井所在地区地表水系不发达,且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因此设计选择地下水作为本矿井供水水源。为充分利用和开发水资源,对井下排水经过净化处理达标后,作为工业场地生产用水水源。
本矿井位于淮南市潘集区,邻近有淮南、洛河、平圩发电厂,芦集、丁集和古沟220 kV区域变电所。本矿井两回路110 kV电源一回路取自于丁集220 kV区域变电所,导线采用LGJ-185,长度约为22.6km,另一回路取自新建的古沟220kV区域变电所,导线采用LGJ-185,长度约为26km。
1.2井田地质特征
1.2.1地层
本井田为全隐蔽含煤区,钻探所及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三系和第四系。
(1)奥陶系中下统(O1+2)
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的基底,区内无钻孔穿过,南邻潘四井田十西线水四5孔穿过厚度96.78m。岩性主要为灰色、致密、厚层状、硅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质纯、坚硬、性脆为其特征。顶部为白云岩;下部为灰岩、泥质灰岩。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假整合于奥陶系之上,区内仅有23-1孔揭露到五灰。南邻潘四井田水四11、九10两孔揭示该组厚度分别为114.24m和112.05 m。
底部为4~6m厚的铝质泥岩,为浅灰色微带青灰色,具紫红及锈黄色花斑,局部具鲕状结构。鲕粒分布不均,其余岩层由灰色、深灰色灰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和中细砂岩组成。局部有岩浆岩侵入,灰岩10~13层,总厚49.5m。其中12灰分布稳定且较厚,一般9.51~19.34m。含不可采薄煤层7~9层,为本区含煤地层之一。其岩相以浅海相沉积为主,亦具过渡相及泥炭沼泽相。
(3)二叠系(P)
二叠系平均总厚964.44m,底部以灰岩与太原组分界,二叠系整合于太原组之上。分为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其中山西组、上、下石盒子组为含煤地层,石千峰组为非含煤地层,不是本次研究对象。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为主要勘探对象,揭露厚度649.95~799.1m,平均厚730.83m,含煤28层,总厚28.58m,含煤系数为3.91%,自下而上划分为七个含煤段。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各为一个含煤段,上石盒子组有五个含煤段。其中下部四个含煤段为矿井主要开采对象。
(4)三叠系(T)
是一套棕红色碎屑岩,由棕红、紫红色、灰白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砂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见暗色矿物、白云母片及小砾石,钙质胶结,水平层理。厚度不详,5-1孔揭露厚度87.54m。与下伏石千峰组呈整合接触。
(5)下第三系(E)
揭露厚度0~548.78m,主要分布在北部边界F201断层附近,由一套棕红色为主的杂色砂、砾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砾石成分以石英砾岩、石英砂岩、灰岩为主,砾径3~60mm,多呈次棱角状~次圆状,胶结物为泥质和粉砂质,固结程度较好。砾岩一般层厚几米到二十几米,最大厚度可达70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6)上第三系(N)
①上第三系中新统下段(N 1 1)
厚0~37.20m,平均10.28m,由棕红色、褐黄色砂砾、粘土砾石和砾石组成,局部夹有薄层粘土,属残坡积相沉积,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②上第三系中新统上段(N 2 1)
厚0~113.90m,平均厚74.94 m,以灰绿色粘土和砂质粘土为主,间夹粉、细砂1~3层,局部砂层较厚,但其砂层含泥质较高。属河湖相沉积全区分布稳定,只在北部井田边界4个钻孔缺蚀。
③上第三系上新统(N2)
厚54.00~186.24m,平均厚110.50 m,由灰绿、土黄色及灰白色中砂、细砂、粉砂及粘土质砂组成,夹砂质粘土或粘土3~5层,局部粘土层较厚。属河湖相沉积全区分布稳定。
(7)第四系(Q)
厚87.40~108.94m,平均100.20m,以灰黄色、土黄色中砂、细、粉砂、砂质粘土为主,次为粘土间夹粘土质砂,富含砂礓和铁猛结核与蚌壳碎片,属河流相及河漫滩相沉积。
1.2.2构造
本井田位于淮南煤田东北部,淮南复向斜的次级褶皱朱集~唐集背斜及尚塘~耿村集向斜的东段,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连续的背、向斜,北部为朱集~唐集背斜,南翼与潘集背斜北翼构成宽缓向斜,背、向斜轴向为北西西向,沿轴向有所起伏,其中发育有部分次级褶曲。
按其构造特点来划分,本井田可分为三大块段:七线以东为一走向为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在5°左右;七~二十一线为一宽缓背斜,系朱集~唐集背斜延伸部分,背斜轴部与两翼高差一般为30~50m,地层倾角一般2°~7°。
全井田共发现30条断层,其中17条为正断层,13条逆断层。按断层落差分:最大落差大于等于100m的6条,小于100m而大于等于50m的1条,小于50m大于等于30m的11条,小于30m的断层12条。本矿井为设计需要,将地质图纸省掉了许多断层,如图示井田中央剩三个大断层,井田边界两个大断层作为自然边界。断层的延展方向以北西西和北西向为主,次为北东向。
本井田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1.2.3水文地质特征
(1)主要水文地质条件
新生界松散层含、隔水层(组):
本井田新生界松散层厚度两极值为150.40~394.30m,平均厚为295.92m,其厚度变化规律是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增厚。按照沉积物的组合特征及其含、隔水情况,可将其自上而下大致分为一含、一隔、二含、二隔、三含、三隔和四含计4个含水层(组)和3个隔水层(组)。本井田三隔厚度大,一般0~74.85m,平均44.18m,分布范围较稳定(除北部5-1、9-4、11-5及23-1四个孔沉积缺失外),由灰绿色厚层粘土及砂质粘土和多层细砂组成,粘土致密,可塑性强,是井田内的重要隔水层(组),隔水性能较好;其下部第四含水层(组)厚度为0~25.40m,平均7.49m,该含水层(组)由细砂、砂砾层及粘土砾石组成,砂层间有薄层粘土、砂质粘土分布,且直接覆盖于基岩含水层之上。
基岩含水层(段):
① 下第三系砂砾岩含水层(段)
该含水层主要分布在井田的北部边界,钻孔揭露厚度为216.25~548.78m,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砾岩和各粒级砂岩及砂质泥岩,据简易水文观测资料表明,该含水层富水性弱,对矿坑充水无直接影响。
② 二叠纪煤系地层含、隔水层(段)
本井田煤系砂岩含水层岩性以中、细砂岩为主,局部为粗砂岩和石英砂岩,分布于煤层、粉砂岩和泥岩之间,岩性厚度变化较大,裂隙不发育,且具不均一性,各砂岩含水层之间均有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煤层等隔水岩石分布,以储存量为主,据井田内钻孔抽水资料表明,各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弱,正常情况下,煤系砂岩含水层之间无密切的水力联系。
③ 太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隔水层(段)
本井田石炭系太原组灰岩埋藏较深,钻孔未揭露全层厚度,据区域资料表明,地层总厚110~130m左右,含灰岩13层,其中第3、4、12等三层灰岩厚度大,分布稳定,岩溶裂隙较发育外,其余均为薄层灰岩。本井田太原组一灰上距3煤层底板平均间距32.30m,天然状态下无水力联系,但因太灰的水压较高,已超过3煤层下隔水层(组)岩石的抗压强度,若直接开采3煤层,水力平衡即遭破坏,势必造成其煤层底板突水事故的发生。因此,在开采3煤层之前,必须采取疏水降压等措施,谨防灾害发生。
断层带:
本井田断层较发育,共查出断层30条,其中正断层17条,逆断层13条,钻孔穿过断点3个。矿井设计过程中未将其全部显示,只选择了三条具代表性的大断层在图中参与设计。断层破碎带主要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含砂岩碎块,钻探揭露断层时,大多数断层无漏水现象,结合区域和邻近生产矿井,断层一般是富水性弱,导水性差。但应谨防受采动影响而活化的断层可能成为矿井突水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本井田新生界下部含水层(组)、二叠纪煤系砂岩裂隙含水层(段)和太灰岩溶裂隙含水层(组)对井下开采影响较大。但是,只要在可采煤层的浅部留设适当高度的防水煤柱,正常情况下新生界下部四含对井下开采威胁较小,但仅在二十三线以东北部四含对17~13煤层开采有充水威胁,其它块段四含对各煤层开采无影响。这样,二叠纪煤系砂岩裂隙水和太灰岩溶裂隙含水层(组)便成为矿井开采的主要充水因素。故本井田在开采4~17煤层(组)时,以裂隙充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2)矿井涌水量预计
根据《安徽省淮南煤田朱集东井田煤炭勘探报告》,本井田开采13-1#煤层时,采用比拟法,与潘一矿进行比拟,预计矿井涌水量,计算公式:
、——矿井涌水量,其中为潘一矿涌水量,正常涌水量为为186.32m3/h,最大涌水量为270.51 m3/h;
、——预算采用面积,其中朱集井田采用面积为10km2,潘一矿采用面积为9.3km2;
、——水位降深,其中朱集井田水位降深为975.95m,潘一矿水位降深为550m;
经计算,朱集矿井的正常涌水量为267m3/h,最大涌水量为387m3/h。考虑井筒淋水、井下洒水、防火灌浆等因素,因此矿井的正常涌水量取342m3/h,最大涌水量取462m3/h。
1.3煤层特征
1.3.1煤层特征
本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和二叠系,其中二叠系的山西组与上、下石盒子组为主要含煤层段。
井田内二叠系含煤层段揭露厚度649.95~799.10 m,平均730.83 m,共含煤28层,煤层总厚28.58 m,含煤系数为3.91%,自下而上依次可分为7个含煤段。可采煤层共有13层,分别为17-1、16-2、13-1、11-2、11-1、8、7-2、6、5-2、5-1、4-2、4-1和3煤层,平均总厚为21.58m。其中13-1、11-2、8、5-1和4-1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平均总厚12.80m,约占可采煤层总厚的59.3%;17-1、16-2、11-1、7-2、6、5-2、4-2和3煤层为次要可采煤层,平均总厚8.78m。现对主采煤层分述如下:
(1)13-1煤层:含煤面积37.04km2,可采面积36.57km2,仅11-5孔因岩浆侵蚀不可采,赋存标高在-350~-960m之间,煤层厚度0.77~6.43m,平均4.00m,属结构简单、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其中七线~二十一线赋存标高在-810~-920m之间,大部分赋存于-850~-870m之间;
(2)11-2煤层:含煤面积37.16km2,可采面积33.3km2,赋存标高在-350~-1000之间,煤层厚度0~5.02m,平均3.32m,属结构简单、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其中七线~二十一线赋存标高在-870~-980m之间,大部分赋存于-920~-940m之间;
(3)8煤层:含煤面积37.68km2,可采面积34.74km2,有1处不可采区,2处岩浆侵蚀区,赋存标高在-500~-1100之间,煤层厚度0~5.77m,平均2.99m,属结构简单、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其中七线~二十一线赋存标高在-960~-1070m之间,大部分赋存于-990~-1030m之间;
(4)5-1煤层:含煤面积37.97km2,可采面积27.22km2,有4处不可采区,2处岩浆侵蚀区,赋存标高在-1000~-1180之间,煤层厚度0~5.77m,平均2.99m,属结构简单、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其中七线~二十一线赋存标高在-1040~-1110m之间,大部分赋存于-1050~-1080m之间;
(5)4-1煤层:含煤面积37.29km2,可采面积33.28km2,有1处不可采区,2处岩浆侵蚀区,赋存标高在-550~-1160之间,煤层厚度0~5.77m,平均2.99m,属结构简单、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其中七线~二十一线赋存标高在-1060~-1130m之间,大部分赋存于-1060~-1090m之间。
主要可采煤层特征表如下表1-3-1所示。
1.3.2煤质
本井田可采煤层煤质稳定,主要为中灰、中高~高挥发分、特低~低硫、特低~低磷、富油~高油、中~高热值、具强粘结性的气煤,1/3焦煤次之。其洗精煤是较为理想的炼焦配煤,洗中煤或原煤可作为动力用煤,其主要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见表1-3-2。
1.3.3 煤层开采技术条件
(1)煤层顶底板情况
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主要以泥岩为主,次为中、细砂岩。泥岩特别是炭质泥岩、含炭泥岩,厚度小,抗压强度低,多属软岩,稳定性差~中等。粉砂岩和砂泥岩互层属中等坚硬岩类,细砂岩、中砂岩胶结良好,岩石坚硬致密,抗压强度高,稳定性好,工程地质条件良好。矿床浅部基岩风化带岩体质量差,断层带岩石破碎,均属软弱结构面,故本井田矿床工程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主要煤层的顶底板情况见表1-3-3:
(2)瓦斯
通过对瓦斯测试资料分析,本井田共采测瓦斯煤样364个,实际利用272个,采样深度在-710.25~-1227.22m之间,瓦斯含量两极值为0~21.53m3/t,瓦斯含量较高,各煤层瓦斯含量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沼气带位于基岩顶界面下垂深435m以深。
表1-3-1 主要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
煤层厚度/m
下距煤层/m
稳定性
结构
可采性
最小~最大
平均
13-1
0.77~6.43
4.00
66.36
稳定
简单
全区可采
11-2
0~5.02
1.32
4.67
较稳定
简单
大部可采
8
0~5.77
2.99
10.16
较稳定
简单
大部可采
5-1
0~4.07
1.36
8.77
较稳定
简单
大部可采
4-1
0~5.95
3.13
71.13
较稳定
简单
大部可采
表1-3-2 主要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表
煤层
Mad/%
Ad/%
Vdaf/%
St.d/%
Pd/%
Qgr.d
/MJ·kg-1
Y/mm
煤 类
13-1
0.70~2.54/1.40
15.17~36.22/23.68
35.64~44.49/40.48
0.26
0.001~0.140
26.20
9.0~21.0/14.8
1/3JM、QM
11-2
0.56~3.18/1.47
16.36~37.38/25.50
31.47~43.18/37.27
0.36
0.003~0.109
25.19
8.0~19.0/13.6
1/3JM、QM
8
0.70~3.16/1.46
16.46~39.18/24.77
25.60~41.85/37.09
0.24
0.003~0.046
25.59
7.0~30.0/15.0
1/3JM、QM
5-1
0.66~3.12/1.40
12.53~38.96/25.39
25.54~41.84/36.19
0.78
0.002~0.033
25.68
0.0~22.0/14.4
1/3JM、QM
4-1
0.65~2.44/1.37
16.01~39.72/24.70
24.26~42.36/35.24
0.45
0.002~0.083
25.73
9.0~29.0/16.2
1/3JM、QM
表1-3-3 主要可采煤层赋存状况表
煤层
均厚/m
顶板岩性
底板岩性
13-1
4.00
泥岩,少数为砂质泥岩,粉、细砂岩
泥岩,少数为砂质泥岩、粉、细砂岩
11-2
3.32
泥岩,少数为粉、细砂岩
泥岩,少数为粉、细砂岩
8
2.99
泥岩,局部为砂质泥岩、粉、细砂岩
泥岩,局部为砂质泥岩、粉、细砂岩
5-1
1.36
泥岩、砂质泥岩,少数为粉、细砂岩
泥岩、砂质泥岩,少数为粉、细砂岩
4-1
3.13
泥岩,少数砂质泥岩、粉、细砂岩
泥岩,少数砂质泥岩、粉、细砂岩
13-1煤层:瓦斯含量为0.05~15.21m3/t,平均瓦斯含量为4.94m3/t,首采块段13-1煤层瓦斯含量为0.05~10.94 m3/t。
11-2煤层:瓦斯含量为0~13.50m3/t,平均瓦斯含量为4.41m3/t(-970m以浅),-970m以深仅一个点,含量为4.18m3/t。首采块段11-2煤层瓦斯含量:0.05~13.5 m3/t。
另外通过对79个煤样进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测定,其中17-1、13-1、11-2、8、5-2、5-1、4-2、4-1煤层的突出危险性综合指标k值均有大于15的样品,由此表明上述煤层均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因此,本矿井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
(3)煤尘与煤的自燃
本井田16-2、11-1、8、7-2、6、5-2、5-1、4-2、3煤层为自燃煤层,13-1、11-2、4-1煤层为容易自燃~自燃煤层。各可采煤层均有煤尘爆炸危险。
(4)地温
根据九龙岗矿长观孔资料,井田所在地的恒温带深度为自地表向下垂深30m,相应的温度为16.8℃。
根据已有测温资料,本井田的地温梯度为1.70~3.80℃/hm,平均为2.83℃/hm,基本属地温正常区。一级高温区(>31℃)一般出现在-564m以下,二级高温区(>37℃)一般出现在-736m以下,平均地温为43.7℃,属二级高温区。鉴于本井田地温较高,需采取积极的降温措施,以防热害发生。
(5)放射性及其它有害气体
本区经各勘探阶段,对钻孔测井及大量的煤、岩样品测试,均未发现有放射性异常和大量有害气体。
(6)首采面综合柱状图
本设计所选主采13-1#煤层,其综合柱状图如图1-3-1:
图1-3-1 首采面综合柱状图
2 井田境界和储量
2.1井田境界
2.1.1井田范围
本矿井属27勘探线以东,东南距淮南市洞山约38km,南及东南与潘四东和潘二矿井为邻。井田东、南至勘察登记范围,西至27勘探线,北至明龙山断层,走向长7.0km,倾向宽3.0km,面积约21.0km2。地面地形平坦,标高一般在+22.4~+23.4m。
2.1.2开采界限
本井田共含煤28层,煤层总厚28.58m。其中可采煤层共有13层,分别为3、4-1、4-2、5-1、5-2、6、7-2、8、11-1、11-2、13-1、16-2、17-1煤层,平均总厚为21.58m。13-1#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平均总厚4.0m,由于13-1#煤层厚度大,赋存条件较好,故本设计矿井仅考虑13-1#煤层。
2.1.3井田尺寸
井田的走向最大长度为7.32km,最小长度为6.9km,平均长度为7.1km。
井田的倾斜方向的最大长度为3.52km,最小长度为2.34km,平均长度为3.0km。
煤层的倾角最大为4°,最小为1°,平均为3°,井田平均水平宽度为2.9km。
井田的水平面积按下式计算:
S = H × L (2-1)
式中
S ——井田的水平面积,m2
H ——井田的平均水平宽度,m
L——井田的平均走向长度,m
则井田的水平面积为:S =7.1× 3.0 =21.3 km2,井田赋存状况示意图如图2-1-1所示。
图2-1-1 井田赋存状况示意图
2.2井田地质勘探
井田地质勘查类型为精查,属详细勘探。普查工作始于2003年9月,至2004年8月全部结束,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勘查研究院于2004年11月提交了该普查地质报告。2005年1月1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以专题会议纪要第7号文即《关于朱集煤矿资源开发问题会议纪要》决定,将朱集勘查区按资源储量大致相当的原则划分为两个井田,分别由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依法独立进行勘查开发。
2005年1月31日,根据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提交的《淮南潘谢矿区朱集井田开发方案》,安徽省国土资源厅以皖国土资函[2005]98号文即《关于朱集井田划分与归属的函》确定,以地震27线为界,将朱集勘查区划分为朱集东和朱集西两个矿井分别勘查开发,其中朱集东勘查区煤炭资源划归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发。2005年12月19日,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责任公司与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经对朱集东井田勘探工作的相关事宜协商后共同确定,由安徽省煤田地质局承担该井田的勘探工作。
主采煤层13-1煤,煤厚0.77~6.43m,平均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