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准确感悟雄健精神的现实意义。3.分析比喻的含义,体会文章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领悟文章的语言美。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准确感悟雄健的民族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悟(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国歌,精心导入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是在“中华民
2、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它如战鼓般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先生在20年代,也是我国处于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同样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2.课前热身(1)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他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2)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部分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入了迷惘之中。应该如何面对这种艰难的国运,作者在文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二)感悟
3、内容1.如果别人要你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困难处境和雄健国民这两种情况时,该如何把握课文标题的重读?(“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都重读) 如果要鼓励你的同胞挺起胸膛来战胜困难,标题中哪个词语该重读?(“雄健的国民”重读)2.国民为什么能“雄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采集信息,以“国民之所以能雄健,是因为他们_ _ _ _”的形式各抒己见。 3.文章充分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选取你喜欢的比喻句,读给大家听,并谈谈理由。师投影: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长江
4、、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引导归纳:作者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生动形象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具有说服力。4.品味句子“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结合课文内容,试阐释“雄健的精神”的含义。明确:遇到艰难险阻,如果退让、妥协是无法通过的,只能成为失败者。而“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指的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具有这种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三)朗读体味1.分别请五个学生一人读一段,生自由发言:哪个同学读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情。2.男、女各一名
5、担任领读,读第一段。第二段由全体女同学朗读。男同学读第三段。第四段男女生轮读。第五段由领读来读首句,后几句由男女生齐读。注意把握语言的铿锵有力,读出文间磅礴激越的情感。3. 朗读名言,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让我们有感情朗读这段名言。)师投影: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李大钊二.质疑交流1.阅读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李大钊所提倡的“雄健的精神”是否已经过时了?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三.课堂总结同学们,每个人,每个国家,乃至每个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靠雄健的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直前。四.延伸作业模仿课文,用比喻手法写一段话,说一个道理附:板书设计 美趣 味 雄健精神 艰难国运雄健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