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电颂 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一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1、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情感目标: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教学方法: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预习: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
2、进屈原。 二、导入新课 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四、研习课文 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五、欣赏品味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六、小结 通过听一读一
3、赏一读,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理解屈原,走近屈原。 七、课后语文实践活动:课代表组织安排雷电颂片段朗诵会,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一、雷电颂的结构和特点: 1、雷电颂可分几层? 雷电颂是屈原歌颂风雷电的内心独白。独白是人物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还有对白) 这篇独白实际上是一首完美的诗,气势雄伟,充满战斗激情,抓住事物特征展开联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分两层: 第一层: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牢固”的黑暗、阴惨的宇宙前,他不能
4、不对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于是,他热切地呼唤和祈求那些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眩目的“光明”。他把“电”这一宇宙的长剑化做自己撔闹械某。在呼喊声中,主观和客观,人和自然力结合在一起,充分表现了屈原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内在力量。用火一般炽烈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第二层: 借指斥神鬼偶象来愤怒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从“把你这东皇
5、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屈原之所以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烧毁!烧毁!”,是因为它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一句话,它们象征暴戾、奸诈、怯懦的怪力乱神。这样,屈原就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板书设计: 第一层: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什么? 明确: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怯懦的当权者(板书)。二、“雷电颂”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艺术特色?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6、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 通篇运用拟人兼呼告。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 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等,这些语句,热切地期望风、雷、电;而“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西”等词语,无比愤怒地对恶神进行斥责。这样,就最直接最有力地爱憎的感情。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饰方法,也使整个独白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闪耀着浪漫主义的色彩: 雷电颂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往光明的境地;也借助了它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这样,就使屈原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这段独白想象奇特,气势宏伟,
7、表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男)()原名郭开贞,号尚武。鼎堂,曾用笔名麦克昂、易坎人、石沦等。四川乐山人。 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同年底赴日本留学。 年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后弃医从文。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同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发表过残春等少量小说。 年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年参加南昌起义。 年出版诗集恢复。同年被迫流亡日本,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 年抗战爆发后回国,任国民党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抗战期间写了屈原、虎符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并继续从事马克思主
8、义的古代历史研究,出版了后来引起争议的十批判书。年到解放区。年代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先后出版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长春集、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郑成功等,论著李白与杜甫等,学术专著石鼓文研究、奴隶制时代等。雷电颂 郭沫若 屈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了,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
9、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呵!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
10、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间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
11、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别人说你是太阳神,
12、你,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你假如是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什么个大司命,什么个少司命,你们的天大的本领就只有晓得播弄人!什么个湘君,什么个湘夫人,你们的天大的本领也就只晓得痛哭几声!哭,哭有什么用?眼泪,眼泪有什么用?顶多让你们哭出几笼湘妃竹吧!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你们滚下船来,你们滚下云头来,我都要把你们烧毁!烧毁!烧毁! 哼,还有你这河伯哦,你河伯!你,你是我最初的一个安慰者!我是看得很清楚的呀!当我被人们押着,押上
13、了一个高坡,卫士们要息脚,我也就站立在高坡上,回头望着龙门。我是看得很清楚,很清楚的呀!我看见婵娟被人虐待,我看见你挺身而出,指天画地有所争论。结果,你是被人押进了龙门,婵娟她也被人押进了龙门。 但是我,我没有眼泪。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呵?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赏析 五幕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全剧截取了屈原生活中的横断面。在一天时间里,浓缩了屈原坚持联齐抗秦、反对绝齐降秦、与楚国宫廷内保守势力展开激烈斗争的历程,概括了屈原
14、的精神品格。雷电颂是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雷电颂淋漓尽致,不可遏止地抒发了屈原热爱祖国、坚持正义、渴望光明、反对黑暗的理想与要求。雷电颂是正气歌,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当时,国民党统治集团疯狂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气焰嚣张,横行无忌。进步舆论遭到严厉压制,进步作家遭到残酷迫害。在没有一点言论自由的环境里,人民大众“反对内战,一致抗
15、日”的正义要求难以直接反映。分裂和倒退的阴影沉重地压在人民的心上。一部分坚持斗争的革命剧作家转而致力于历史剧的创作,借古喻今,用中华民族以往坚持正义、反对邪恶的斗争史迹,来教育和鼓舞人民,通过历史人物之口,表达人民的要求和希望。 郭沫若,是这一时期历史剧作家的最杰出的代表。他作为进步文化界的旗手、诗人、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皖南事变后不久,他就曾指出:“文艺的内容断然无疑地是以斗争精神的发扬和维护为其先务。目前的中国乃至目前的世界,整个儿是美与恶、道义与非道义斗争得最剧烈的时代,也就是最须得对于斗争加以
16、维护而使其发扬的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因而也就再没有比现时代更为鲜明,更为迫切。现实,最迫切地,要求文艺须作为反纳粹、反法西斯、反对一切暴力侵略者的武器而发挥它的作用”(注:今天创作的道路,1941年9月6日作,收于今昔集)。他随即拿起历史剧这种文艺武器,英勇地投身到这场维护民族生存、争取人民民主的严峻斗争中。他这个时期创作的六部历史剧,全都是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写成的: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写成五幕剧棠棣之花,一九四二年一月,写成五幕剧屈原,二月写成五幕剧虎符,六月写成五幕剧高渐离,九月写成四幕剧孔雀胆,一九四三年四月写成五幕剧南冠草;前后总共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些剧作中,郭沫若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历史
17、人物:棠棣之花中的聂政、聂荧与侠累、韩哀侯,屈原中的屈原、婵娟与南后、宋玉,虎符中的信陵君、如姬与魏王,南冠草中的夏完淳与洪承畴,高渐离中的高渐离与秦始皇,孔雀胆中的段功与车力特穆尔等。在这些人物的剧烈冲突当中,作者一方面深刻地揭露了外来侵略者、本国反动统治者和叛徒汉奸等形形色色丑类的本质,无情地鞭挞了他们贪婪狡诈、专横凶残、卑鄙无耻、自私自利的龌龊灵魂;一方面深刻发掘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英雄义士的高风亮节,热情地赞扬了他们爱国爱民、忠贞刚直、见义勇为、大公无私、不怕牺牲等高尚品德。与黑暗反动势力坚持进行顽强的不妥协的斗争,是贯穿这些剧本的一个共同的基本精神;反对侵略、反对卖国投降、反对专制暴政
18、、反对屈从变节,主张爱国爱民、主张团结御侮、主张坚持节操,是这些剧本从不同角度所表现的共同主题。作者所展示的这一幕幕历史悲剧,与眼前现实是那么相似,因而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大大鼓舞了人们反对国民党反共投降政策、坚持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地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推动了正在进行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周恩来同志当时曾赞许地说:“在连续不断的反共高潮中,我们钻了国民党一个空子,在戏剧舞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在这场战斗中,郭沫若同志立了大功。”(注:夏衍:知公此去无遗恨痛悼郭沫若同志,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 郭沫若这时期的历史剧,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不少创新,比他早
19、期的历史剧增多了现实主义成分,却又充分显示了革命浪漫主义的特色。譬如,作者对剧本所涉及的史料,总是尽可能地搜集占有,精密研究,对有关人物的性格、心理、习惯,当时的风俗、制度、意识形态等,都有真切的了解;但在具体进行创作的时候,并不象过去某些历史剧作者那样拘泥于史料。他在把握历史本质的基础上,根据艺术规律、剧情发展和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失事求似”(注:郭沫若:历史史剧现实,1942年5月8日作,收入沸羹集)地大胆进行构思,使全剧的结构,人物的刻划,情节的演变,文辞的锤炼,浑然自成一个完整的天地,形象逼真,具体生动,有显著的戏剧效果。再譬如,在这些剧作中,作者结合情节的需要和气氛的创
20、造,插入相当数量的抒情诗和歌词,由主人公朗诵,或由群众演唱,感情激越,色彩斑斓,使全剧充满着浓郁的诗意。这也是过去一般历史剧以及话剧所不曾有的风格。 屈原,是郭沫若这时期历史剧当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作。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怀王对秦对交上两条路线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构成代表爱国路线的屈原与代表卖国路线的南后等人之间的戏剧冲突,从而成功地塑造了屈原这个文学典型和一系列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现了为祖国和人民不畏暴虐,坚持斗争的主题。 历史剧固然是文学创作,不是史乘的复写,“艺术上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注:鲁迅:1933年12月20日致徐懋庸(收于鲁迅书信集上
21、卷);然而,由于作者的创作动机、文学见解、个人风格等各方面的不同,他们所创作的历史剧,仍有所不同;有的历史本身的东西多一些,有的以历史真实做基础却更多个人的创造。两种类型各有千秋。郭沫若的历史剧和这时期其创作家的历史剧,大多属于后一种。郭沫若创作历史剧的动机,正是出于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他说:“我要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注:郭沫若:历史史剧现实)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中原,实行一系列具有进步意义的政治经济政策,对于促进新兴的封建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在客观上无疑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但是,从相对弱小的其他六国来说,秦国的武装并吞,也确实给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主张联合抗秦,反
22、对秦国并吞,又是当时六国人民极其自然而正当的愿望。而且,郭沫若认为,楚国曾有可能统一中国。“中国由楚人统一,由屈原思想来统一,我相信自由空气一定更浓厚,学术的风味也一定更浓厚。”(注:郭沫若:论古代文学,1942年9月作,收于今昔集)在郭沫若看来,历史没有走这条路,不仅是楚国的悲剧,也是“我们全民族的悲剧”(注:郭沫若:论古代文学,1942年9月作,收于今昔集)。郭沫若正是持着这样的历史观点,从反对侵略、反对投降、反对独裁的现实政治斗争需要出发,以战国时代联合抗秦的故事作题材,他作了屈原以及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等剧作。剧中的历史人物,往往已经不完全同他们的“原型”一样了。 剧中的屈原,是一个
23、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的典型;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是作者赋予这个典型的主要性格特征。“在这战乱的年代”,他心中时时系念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他之所以力主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就是因为他早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意图,认为唯有联合抗秦才能保国安民。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没有料到南后之流竟然采取那么卑鄙无耻的手段陷害他,横加以“淫乱宫廷”之类的罪名。可是,即使在这种含冤莫白的情况下,他所拳拳关注的仍然只是祖国和人民。他“沉着而沉痛地”劝诫楚怀王,千万不要因此丢弃联齐抗秦的正确路线,“要多替楚国老百姓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他所以愤怒斥责南后,也是恨她因此危害了祖国:“你陷害了
24、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的楚国啊!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归,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屈原把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的祸福,看得远远重于自身的利害得失。对于祖国和人民爱得愈深,使他对卖国集团恨得愈甚,而且终于使他冲破一切思想束缚去进行英勇的斗争。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破坏了反侵略统一战线,转而依附秦国,走上妥协投降的道路,并且下令囚禁屈原。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的满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迸发出来。他呼唤着咆哮的风,去“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他呼唤着轰隆隆的雷,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
25、,没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他呼唤着闪电,要把闪电作为他心中无形的长剑,“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他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发挥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这时的诗人,就象燃烧在黑暗中的一团熊熊的烈火。他渴望“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为祖国和人民“迸射出光明”!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爱国爱民的深切感情,是诗人斗争精神的源泉,而这雷电般的斗争精神,又是此时此地诗人爱国爱民思想的最高表现。 屈原剧中,还刻划了两个性格迥然相异的女性形象婵娟和南后。确如作者自己所说的:“婵娟的存在似乎是可以认为屈原辞赋的象征的,她
26、是道义美的形象化。”(注:郭沫若:屈原与厘雅王,收入今昔薄剑)她由衷地敬爱屈原,崇敬屈原的道德文章;她深知,“先生是楚国的栋梁,是顶天立地的柱石”。可是,平时看去,她不过是个天真纯洁、谦恭好学的姑娘。只有当风云变幻、浊浪排天的时候,她那平日蕴蓄在心中的崇高信仰、优秀品德,才突现出来。从她对变节投敌的宋玉的有力斥责,从她面对南后淫威所表现的坚定从容,特别是从她生命垂危时那番动人肺腑的倾讨,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竟与桔树同风”的搞尚灵魂,一个广大人民道义精神的化身。婵娟对屈原的敬爱和维护,形象地表现了广大楚国人民对屈原的态度,从而对塑造屈原这个典型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与婵娟相反,南后仅仅为了个人固宠求
27、荣,竟然不惜取媚侵略势力,与秦国暗相勾结,陷害屈原这样的忠良,祸国殃民,而且所采用的手段又是那么的卑鄙无耻。当她的阴谋得逞以后,她更加猖狂、恣肆,彻底暴露了她冷酷残忍的本性。她的自私偏狭、阴险毒辣和冷酷残忍,使读者和观众形象地认识到,统治集团中的卖国势力是怎样的一群丑类。南后这个形象的刻划,对屈原的典型塑造起到不可或缺的反衬作用,使屈原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品德,爱国爱民的感情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益加鲜明突出。 剧中的宋玉,是作为一个“没有骨气的无耻文人”来塑造的。他虚伪自私、全无操持、趋炎附势、卖身求荣的性格,从另一个角度反衬了屈原忠直坚强、坦白狷介的品德,并同婵娟形成鲜明对比。宋玉这个形象
28、,对当时依附国民党反动派的帮闲文人,无疑是有力的鞭挞。 人物塑造的成功,使剧本的深刻主题得到充分表现。观众和读者从南后之流的阴谋,屈原的被诬陷,齐楚盟约的撕毁,屈原的愤怒呼喊,婵娟的牺牲,自然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蒋介石反动集团的反共投降罪行,蒙受“千古奇冤”的新四军所遭的残杀,正处于危险之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加深了他们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燃起他们心中的怒火,鼓舞他们更加坚决地拥护共产党打退反共高潮、挽救时局的正确主张,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屈原一剧中,穿插了相当数量的抒情诗和民歌。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剧情发展,人物刻划,主题表达,都起着重要作用。这是
29、剧本艺术上的一个特点。譬如,全剧以屈原朗诵桔颂开始,结合屈原对于桔颂内容的阐发,展露了屈原的人生抱负:“在这战乱的年代,一个人的气节很要紧。太平时代的人容易做,在和平里生,在和平里死,没有什么波澜,没有什么曲折。但在大波大澜的时代,要做成一个人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我们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因此,屈原时时以桔树的“内容洁白”、“植根深固”、“秉性坚贞”自励并劝勉青年,要他们“志趣坚定”,“心胸开阔”,气度“从容”、“谨慎”、“至诚”,特别是要“不挠不屈,为真理斗到尽头!”这与第二幕南后、靳尚策划阴谋时所表现的自私偏狭、卑鄙阴险等种种丑恶心理,形成强烈对比,为随之而来的剧烈冲突做好了准备。婵娟
30、牺牲后,桔颂再次出现,首尾呼应。它象是始终回响在一部交响乐中的主旋律,反复出现,腾挪婉转,以强调剧本的主题“不挠不屈,为真理斗到尽头!”再譬如雷电颂,则被安排在全剧高潮的波峰浪巅,由主人公屈原独白。这不仅是刻划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而且使剧本主题异常鲜明地突现出来。正如周恩来同志在重庆时说过的那样:“那是郭老把自己胸中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忿恨,借屈原之口说出来的。雷电颂是郭老代表国统区人民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控诉!”(注:许涤新:疾风知劲草悼郭沫若同志,1978年6月22日人民日报。并可参阅张颖雾重庆的文艺斗争一文(收入1977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怀念敬爱的周总理一书)其它如屈原吟咏的九
31、章、惜诵译句,有助于表现诗人蒙受奇耻大辱之初的心情。钓者所唱的民歌农民困在田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饱吸人民膏血的统治阶级的不满。反复歌唱的礼魂,则表现了楚国人民对屈原的爱戴。正因为有这些精彩丰富的诗歌,自然而和谐地穿插在剧本中,才使剧本充溢着浓郁的诗意,具有更加感人的力量。 关于屈原的创作意图,郭沫若曾经讲过,是要“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是要“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注:郭沫若: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1952年5月28日人民日报)。演出的实践表明,作者的这个目的达到了。一九四二年春天,屈原开始在重庆上演,其反响之强烈,是以往历史剧演出时所未曾出现过的,“从进步方面都受到
32、了前所未有的热烈的欢迎”(注:郭沫若: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1952年5月28日人民日报)。尽管屈原后来被国民党反动当局禁演,但是雷电颂的声音仍然回响在整个山城,常常可以听到群众发出“爆炸了吧”的怒吼声;“在当时起了显著的政治作用”(注: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见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 屈原不但是这一时期革命历史剧最辉煌的代表作,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郭沫若这时期的历史剧,除屈原以外,棠棣之花和虎符影响也很大。棠棣之花是在两幕剧聂荧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剧中所塑造的主人公聂政,不再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游侠”,作者赋予了他酷好正义、痛
33、恨邪恶的品德和为民请命、舍己为人的精神;他应承严仲子之托,乘“孟东之会”的时机去刺杀侠累和韩哀侯,与他们“并没有私仇”,主要是由于恨他们“勇于私斗,怯于公仇”,“媚外求荣”,“使横暴的秦国愈加横暴起来”。作者希望国统区人民以聂政为“最好的榜样”,在抵抗外来侵略者的同时,也要严惩国内反动统治者,“高举起解放的大旗”,不惜用“鲜红的血液,迸发出自由之花!”虎符写成于屈原之后一个月。作者借“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主持公道、维护正义的反侵略志士信陵君的形象,塑造了有见识、重义气、贤淑而刚强的女性如姬的形象。与此同时,作者还塑造了魏太妃这样一个贤明的母亲的形象,突出表现了她对信陵君、如姬的正义事业的同情和支持。作者说:“有一次周恩来先生在我家里谈到这件事,他说我们东方人是赞美母亲的,何不从历史中选一位贤母亲写成剧本?我受了这个怂恿,也曾经考虑了一下,便率性无中生有地造出了信陵君之母。”(注:郭沫若:虎符写作缘起,收于沫若文集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