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教学方法1、学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3、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4、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第五单元设计的主题是“关注科学”,你们知道哪些科学家呢?2、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展示我国古代科技发展
2、的投影。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和查阅资料情况1、你读了以虫治虫之后感受如何?随意谈谈。2、你查阅资料了吗?你眼中的梦溪笔谈和作者沈括如何?3、你又识记了哪些字词?讲给大家听三、读知课文,感悟课文1、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正确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力求了解课文大意。2、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互相质疑问难,小组学习活动开始。整体认识课文,熟悉它的大概意思,从中找出自己的不明之处,3、讨论读法 教师范读课文按意义划分的节奏 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大意4、学生思考 这个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句子明白了,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同学们勾画出来,准备好讨论突破。5、学法提示:甲组向乙组质疑问难,乙组进行解答。如
3、果解答不准确,就由他们猜,如果再猜不中,最后由教师予以纠正。6、分组讨论,欣赏分析。(1)请同学们试一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短文。(2)先猜后讨论,再明确如下词语:“之”、“其”、“谓”、“傍不肯”等。7、师生互动,共同释疑8、学生再读课文,“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还可以有哪些消灭“子方虫”的方法,比较起来哪一种最合乎“绿色环保”理念。“傍不肯”制服了“子方虫”使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9、讨论发挥:现代的农业生产中为什么有“粮食增产了,把人也害惨了”之说,请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来谈谈。10. 完成“探究练习”一、三、四。四、师生总结五、布置作业1. 把以虫治虫译成现代白话文。2
4、.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提倡“绿色环保”的理念有何深刻的感想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上堂课学习效果。导入新课梵天寺木塔。 二、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加点字音,理解词义贻以金钗 逐层布板讫 胠箧 人履其板三、 朗读中感知内容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要求读得通顺,读音正确。读出句内的停顿,体会文中的语调。2、朗读比较:注意指导学生根据朗读要求进行评价。 3、疏通文意:组织学生结合页下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交流中注意下列句子的意思: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人皆伏其精练。四、品读中分析人物1、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你能解决哪些问题,为什么? (1)梵天寺木塔的外形有哪些特征
5、?(2)关于梵天寺木塔的传说有哪些? (3)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通过交流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是介绍喻皓是怎样解决梵天寺木塔的塔动难题出示问题,用现代汉语回答工匠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制定了怎样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解决这一难题有何目的及意义?人们是如何评论的?2、梵天寺木塔中写人着墨不多,却让人回味。请大家思考一下:匠师为什么自己不去请教喻皓,却以金钗为代价让妻子去暗中询问呢?五、交流中加深认识梵天寺木塔一文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家的形象,他解决高层建筑不稳定的方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你还知道我国古代的哪些杰出的科学技术成就? 组织学生小组交
6、流,要求:简要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科技成就的名称以及它的独特之处或对后来科技发展的影响,并谈谈你自己的感受。准备汇报学习交流成果。 将交流的主要内容填写在表格中,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组成员的感受。类别天文历法建筑农业水利其他成就六、进一步思考:木塔建成,是工匠们在建造过程中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但喻皓却是作者在短文中的主要描写对象。这是为什么? 除了描写喻皓的语言和神态外,哪些语句还表现了他的的技艺的高超?七、本课总结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要点:A:绿色农业 环保 可持续性发展B: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自强不息 附板书设计: 梦溪笔谈二则 沈括 以虫治虫 生物防治(农业领域)梵天寺木塔 解决塔动(建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