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
自主预习区
文题解读
“王好战,请以战喻”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话。在这一章中孟子为了回答梁惠王的提问,并借机宣扬自己的“王道”,就用战争作喻,讲述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形象地揭示了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巧妙地解答了梁惠王心中的疑惑,得出了“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的结论。
本课以“王好战,请以战喻”为题,目的在于引导我们把握孟子善于用生动、诱人的形式,特别是善用设喻取譬的手法来解释说明道理的技巧。所选的四篇短文,都是这一技巧运用的典型篇章。
目标锁定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如“胜”“顾”等的意义,能翻译课文。
2.初步理解孟子宣扬的“王道”学说的基本内涵,进而把握孟子“仁政”“民贵君轻”的思想。
3.领会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
语基梳理
1.字音字形
①王好战(hào) ②弃甲曳兵(yè)
③不可胜食(shēnɡ) ④数罟(cù ɡǔ)
⑤不入洿池(wū) ⑥衣帛(yì bó)
⑦孝悌之义(tì) ⑧然而不王者(wànɡ)
⑨涂有饿莩(piǎo) ⑩谨庠序之教(xiánɡ)
⑪浡然(bó) ⑫餍酒肉(yàn)
⑬瞷良人(jiàn) 施从良人(yí)
⑮墦间(fán) ⑯施施从外来(yí yí)
⑰讪(shàn) ⑱语人曰(yù)
⑲卒然问曰(cù) ⑳天下恶乎定(wū)
苗槁矣(ɡǎo) 沛然(pèi)
嗜杀(shì)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2.通假举要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斑白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④蚤起:“蚤”通“早”,早晨
⑤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斜行
⑥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回来
⑦卒然问曰:“卒”通“猝”,“猝然”,突然
⑧民归之,由水之就下:“由”通“犹”,好比
3.实词类举
(1)常见实词
①河内凶:闹饥荒,歉收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③弃甲曳兵而走:拖着
④王无罪岁:怪罪
⑤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吃饱
⑥与其妾讪其良人:讥笑怨骂
⑦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窃取
⑧今夫天下之人牧:统治百姓的国君,人君
⑨孰能与之:亲附,归顺
(2)一词多义
①兵
②数
③发
④直
⑤胜
⑥顾
⑦与
⑧就
(3)词类活用
①填然鼓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
②树之以桑: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栽植
③谨庠序之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小心办好、认真做好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名词活用为动词,归咎、归罪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⑦骄其妻妾: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
⑧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感到羞耻
⑨去关市之征:动词活用为名词,征收的赋税
⑩今兹未能;请轻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轻,减轻
⑪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名词作状语,每天
(4)古今异义
①河内凶
古义:指春秋战国时黄河以北地区。
今义:越南首都。
②河东凶亦然
古义:闹饥荒,歉收。
今义:凶恶。
③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更。
今义:更加,增加。
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⑤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⑥所仰望而终身也
古义:依靠,指望。
今义:抬头向远处看,敬仰而有所期望。
⑦其良人出
古义:指丈夫。
今义:好人。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③非我也,岁也。
④非我也,兵也。
⑤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⑥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⑦是非君子之道。
(2)宾语前置句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而良人未之知也。
(3)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⑥而相泣于中庭。
5.名言名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重要虚词
结合例句,掌握“之”的常见用法。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沛然谁能御之?(《孟子》)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孟子》)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由水之就下。(《孟子》)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孟子》)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
②由君子观之。(《孟子》)
(6)动词,到……去。
①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②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课堂互动区
文本探究
1.选文主旨
本课选录了《孟子》中的四则文章,第一则选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了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第二则用寓言的形式,形象地描述了一个齐人靠乞讨残羹冷炙以求一饱,却又在妻妾面前假充阔佬,竭力炫耀欺骗的故事,讽刺了那些为追求富贵利达而不择手段进行狡诈欺骗的无耻之徒。第三则用偷鸡者的故事,证明了知错不改的荒谬,阐明了“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的道理。第四则孟子以久旱禾苗逢雨蓬勃生长为喻,对梁襄王讲述了“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
2.句段赏析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赏析 小心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向学生讲明孝敬老人、敬爱兄长的道理,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这一句是孟子向梁惠王提出的实行王道的措施之一,即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看到了礼义教化的作用。孟子所说的“庠序之教”“孝悌之义”,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强调的精神文明建设。只有提高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出现尊老爱幼、互助友爱的政治局面,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2)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赏析 孟子以禾苗为喻,讲述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大道理。孟子以七八月间若长期不下雨禾苗就枯萎的情况,与下雨后禾苗猛然茂盛地生长进行对比,告诉梁襄王,在各国君王没有一个不好杀人的情况下,如果你不杀人,天下百姓就归附你,有力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
3.精读深思
(1)选文第1则(《王好战,请以战喻》)中,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要以“王好战,请以战喻”?
答案 可喻的事物很多,之所以用打仗为喻,是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用他熟悉的事例设喻,让他领悟“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对,比较容易。
“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这就为孟子提出“仁政”“王道”顺理成章地铺平了道路。
(2)从第1则选文看,孟子所宣扬的“王道”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 从第1则选文看,孟子“王道”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先要采取措施,保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使之“养生丧死无憾”;接下来是要采取措施,使百姓发展桑蚕生产,发展家庭养殖,发展农业生产,保证百姓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再接着就是发展学校教育,促使百姓完善德行。
(3)孟子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表现了高超的论辩技巧。结合选文,谈谈孟子的说理艺术。
答案 ①孟子的主要说理特点是层层递进,步步紧逼,先驳后立,破中有立,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证,使用比喻、类比、反诘等修辞手法,强化论辩力与说服力。例如选文第一则,先是梁惠王提出疑惑,接着是孟子设喻解惑,最后是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相互呼应,更使文章结构严谨而完整。
②善用寓言说理,委婉形象,耐人寻味。
孟子利用寓言说理,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戏剧化的显示:或者更有力地凸显了事件的本质,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来显示魏国政治与邻国政治的差别;或者使可鄙的更见其可鄙,如用齐人乞讨于坟墓之间来显示追逐富贵利达者蝇营狗苟;或使荒谬者更见其荒谬,如用偷鸡者知道了自己的行为不合道义却不停止,来显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合道义,却要等到来年才改变措施的极端荒谬……寓言使孟子的文章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4)本文四篇选文分别讲了哪些寓言故事?各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寓 言
道 理
五十步笑百步
说明了统治者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的道理
齐人乞墦
指责了社会上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连妻妾都为他感到无地自容的人
邻人攘鸡
用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讽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符合道义却要等到明年才改变的行为,揭示宋国君臣不施“仁政”,不关心民生的道理
禾苗遇旱枯槁,遇雨而兴盛
隐喻了百姓遇暴政而痛苦、遇仁政而归之的道理,反映了孟子主张要用“仁政”来获得民心,从而统一天下的仁政思想
好处:①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②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生动,易于引人入胜,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从而接受作者的观点和主张。
文白对译
1.
(《孟子·梁惠王上》)
2.
(《孟子·离娄下》)
3.
(《孟子·滕文公下》)
4.
(《孟子·梁惠王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