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43_T 2891-2024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规范 灸法类 .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764471 上传时间:2024-03-07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3_T 2891-2024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规范 灸法类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DB43_T 2891-2024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规范 灸法类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DB43_T 2891-2024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规范 灸法类 .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DB43_T 2891-2024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规范 灸法类 .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DB43_T 2891-2024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规范 灸法类 .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DB43/T2024 289143湖南省地方标准ICS 11.020CCS C 01发 布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01发布-092024-04实施-09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规范 灸法类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 nursing Moxibustion methodDB43/T 28912024 I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体要求 2 4.1 环境要求 2 4.2 用物准备 2 4.3 操作者准备 2 4.4 患者准备 2 4.

2、5 施灸评估 2 4.6 基本步骤 3 4.7 注意事项 3 4.8 卫生消毒 3 5 技术操作 4 5.1 麦粒灸 4 5.2 隔物灸 4 5.3 悬灸 8 6 监督管理 11 6.1 记录 11 6.2 管理 12 参考文献 13 DB43/T 28912024 II DB43/T 28912024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

3、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湖南省直中医院)、长沙市中医医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蒋谷芬、张月娟、廖若夷、朱诗林、黄静、蒋维、郑朝晖、曾碧君、谭磊、何花。DB43/T 28912024 IV DB43/T 28912024 1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规范 灸法类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灸法类的总体要求、技术操作和监督管理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的灸法类诊疗。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4、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2346 经穴名称与定位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隔物灸 separation moxibustion 也称间接灸、间隔灸,指利用药物等材料将艾炷和穴位皮肤间隔开,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炷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间接置于腧穴或患处施灸的治疗方法。3.2 督灸 Governor vessel moxibustion 指在脊柱督脉上从大椎穴至长强穴进行隔药灸,运用经络、生姜、药物、艾灸、发泡等综合作用为一体的治疗方法。3.3 脐灸 Umbilical moxibustion 以脐(中医穴位称“神阙穴”)

5、处为用药部位并加以艾灸或隔药灸,利用肚脐的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以激发经气,疏通五脏六腑,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的治疗方法。3.4 温灸器灸 Moxibustion with warm moxibustion 将艾条置于灸器内,对准腧穴或患处施灸的治疗方法。3.5 悬灸 Suspended moxibustion 将点燃的艾卷悬于选定的穴位或病痛部位之上,利用艾的燃烧热量刺激穴位或病痛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DB43/T 28912024 2 3.6 雷火灸(雷火神灸)Thunder-fire moxibustion 用桑皮纸将药材

6、粉末加上艾绒制成圆柱形的艾条,施灸于腧穴或患处的治疗方法。3.7 热敏灸 Thermal moxibustion 点燃艾材产生艾热,通过探敏定穴找准热敏穴位,施以特定手法激发艾灸得气,达到个体化消敏灸量的治疗方法。3.8 太极旋灸 Tai Chi suspension moxibustion 通过太极八卦手法,在施灸部位形成太极阴阳图,融合艾的热力和药力,增强悬灸对穴位刺激性,使艾灸热度深达经络,抵御外邪的治疗方法。3.9 箱式悬灸 Box type suspension moxibustion 将艾绒、艾炷等艾灸材料放入特制的艾灸箱内,将其点燃,借助温和热力及药理作用,对人体腧穴或患处施灸的

7、治疗方法。4 总体要求 4.1 环境要求 4.1.1 治疗室内整体环境应清洁卫生,经常开窗通风,室内温度宜保持为 22 24。4.1.2 应设有排烟或消烟装置,不应存放易燃易爆物品。4.2 用物准备 4.2.1 应准备治疗盘、艾条(艾绒)、打火机、凡士林、镊子、弯盘、小口瓶、纸巾、浴巾、快速手消液等物品。4.2.2 宜准备浴巾、屏风。4.3 操作者准备 操作者应符合下列要求:a)服装、鞋帽穿戴整齐并戴口罩;b)已取得护士资格证;c)接受过相关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培训;d)修剪指甲、洗手消毒。4.4 患者准备 患者准备应符合下列要求:a)告知既往史、目前症状、发病部位;b)缓解紧张情绪,餐后半小时至

8、一小时进行就诊;c)排空大、小便;d)施灸部位皮肤状况,有无感觉迟钝或障碍。4.5 施灸评估 DB43/T 28912024 3 4.5.1 经穴名称 经穴名称与定位应符合 GB/T 12346 的相关规定。4.5.2 适应症 主要适应以下病症包括但不限于:a)过敏性病症(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支气管哮喘);b)胃肠功能性病症(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c)男性前列腺病症(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性功能障碍);d)女性宫寒性病症(原发性痛经、卵泡发育不良、卵巢早衰);e)皮肤病痒症(湿疹、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f)肿瘤放化疗后的阳气虚症;g)亚健康调理。4.

9、5.3 禁忌症 有以下情况的患者不宜施灸,主要包括:a)中暑、高血压危象;b)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吐血等出血性疾病;c)高热、抽搐、昏迷、极度衰弱、温度感觉障碍;d)急性损伤期,出现红肿热痛、局部皮肤破损、感染;e)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五官、头发丛生处、大血管处、心脏部位;f)妇女经期、妊娠期妇女下腹部和腰骶部、瘢痕处;g)囟门未闭合小儿前头部;h)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定等。4.6 基本步骤 4.6.1 应核对患者姓名、年龄、疾病诊断、治疗医嘱等信息;评估患者既往史、局部皮肤情况,向患者解释治疗目的。4.6.2 根据患者病情辨证取穴,穴位的定位应符合 GB/T 12

10、346 的相关规定。4.6.3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遵照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后充分暴露施灸部位;4.6.4 施灸部位应使用纸巾清洁皮肤,用棉签蘸取少量凡士林涂抹于施灸部位。4.6.5 施灸过程中应及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以免烫伤。4.6.6 施灸完毕后应将艾炷熄灭放入弯盘内;应清洁患者皮肤,注意观察灸后局部皮肤情况。4.6.7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交代注意事项,清理用物,做好记录。4.7 注意事项 4.7.1 调节治疗室的温湿度,忌对流风。4.7.2 施灸部位暴露时应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尽量少暴露皮肤。4.7.3 操作过程中,应询问并观察患者感觉及局部情况,有无灼痛感。4.7.4 操作完成后,

11、应嘱患者卧床休息,半小时内不建议外出。4.7.5 防止艾火脱落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尤其幼儿患者应认真观察,以免发生烫伤。4.7.6 治疗时局部皮肤可能会出现微红灼热,或黄褐色,或者局部变黑或出现水泡等情况;小水泡不需处理,若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吸泡内液体,用无菌纱布覆盖,并保持干燥。DB43/T 28912024 4 4.7.7 患者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宜艾灸,以防晕灸。4.7.8 发现其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告知医师处理。4.8 卫生消毒 卫生消毒应符合 GB 15982 的相关规定。5 技术操作 5.1 麦粒灸 5.1.1 操作准备 按照 4.2、4.3、4.4

12、的规定 5.1.2 操作步骤 5.1.2.1 除符合 4.6 的规定外,取少量艾绒,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搓捻形成大小适当的圆锥形艾炷。5.1.2.2 先将艾粒放于施灸部位,再用线香点燃顶端,询问患者感受,待患者提示施灸局部灼热时或眼睛观察其燃烧接近皮肤部位时,用镊子取下未燃尽的艾炷,再进行下一壮操作;以患者感觉有轻微烧灼或皮肤潮红或皮肤出现黄褐色为宜。5.1.2.3 成人一般一个部位灸 5 壮7 壮。5.1.3 禁忌症 除按照 4.5.2 的规定外,还包括眼外伤、青光眼(眼底出血期)、心衰、呼吸衰竭、哮喘发作期等。5.1.4 注意事项 除按照 4.7 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a)将艾炷捏紧

13、,避免松散的艾炷从穴位皮肤上脱落,防止艾炷燃烧快,热力不易渗透,影响治疗效果;b)注意询问患者耐受情况,当患者感受温热感明显时,及时移走艾炷,以免烫伤;c)注意晕灸的发生,若发生晕灸现象应立即停止施灸,让患者平卧于空气流通处,并给予温白糖水或温开水,并闭目休息。5.2 隔物灸 5.2.1 分类 分为隔物灸、督灸、脐灸、温灸器灸。5.2.2 隔物灸 5.2.2.1 操作准备 除符合 4.2、4.3、4.4 的规定外,还应准备姜片、蒜片、细生盐(或自制盐包)等。5.2.2.2 操作步骤 5.2.2.2.1 定位治疗时所取穴位在身体正面、侧面、背面时分别取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治疗时DB43/T

14、28912024 5 所取穴位在身体头、肩部时可取仰靠坐位或俯伏坐位。5.2.2.2.2 隔姜灸:将直径约 2 cm3 cm,厚约 0.5 cm 的新鲜姜片,其上用针点刺小孔数个,放在腧穴或患处,再将艾炷置于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炷施灸,待艾炷燃尽时,再续接一个艾炷。操作过程中如患者有灼痛感不可耐受,可将姜片向上提起,稍候片刻后再重新施灸,直至局部皮肤潮红。一般每穴施灸 3 壮7 壮。5.2.2.2.3 隔蒜灸:用厚度约 0.2 cm0.3 cm 的蒜片,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放在腧穴或患处,再将艾炷置于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炷施灸,待艾炷燃尽时,再续接一个艾炷,一般灸 3 壮7 壮;每灸4 壮5

15、 壮后应重新更换蒜片;5.2.2.2.4 隔盐灸:又称神阙穴灸。用细净的生盐填敷于脐部,上置薄片生姜或直接将干燥纯净的食盐填于脐窝,上放艾炷,从顶端点燃艾炷,待艾炷燃尽时,再续接一个艾炷。一般灸 3 壮7 壮。或采用自制盐包放置于相应穴位,上方放置艾灸盒进行施灸,直至艾灸然尽。时间约 20 分钟30 分钟。5.2.2.2.5 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 2 cm,厚约 0.2 cm0.5 cm 的附子饼,中间用针刺数孔后,将其放在施灸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置于附子饼上,从顶端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时,再续接一个艾炷,一般灸 3 壮7 壮。5.2.2.2.6 其他操作步骤按照

16、4.6 的规定。5.2.2.3 适应症和禁忌症 按照 4.5.2 和 4.5.3 的规定。5.2.2.4 注意事项 除按照 4.7 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a)施灸部位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b)艾绒团应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c)保持环境通风,施灸完毕后熄灭的艾炷,应装入金属弯盘或广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d)掌握距离,观察患者的感受和反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体质、部位确定施灸时间;e)注意皮肤情况,对糖尿病、肢体感觉障碍的患者,需谨慎控制施灸强度,防止烧伤;f)施灸完毕不宜吹对流风,4 小时内不宜洗澡。5.2.3 督灸 5.2.3.1 操作准备

17、除符合 4.2、4.3、4.4 的规定外,还应准备下列物品:a)督灸粉(沉香、丁香、肉桂、小茴香等捣研为末,按 1:1:1:1 配置);b)鲜姜泥(新鲜生姜洗净并粉粹机打碎);c)督灸盒;d)95医用酒精;e)医用纱布;f)浴巾 4 条;g)单孔艾灸盒。5.2.3.2 操作步骤 除按照 4.6 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步骤:a)体位:协助患者裸背俯卧于床上,选择督脉大椎至长强穴;DB43/T 28912024 6 b)开穴:沿督脉从上至下捏脊,直至背部肌肉放松即可;c)覆盖医用纱布:沿督脉大椎穴至长强穴覆盖一层医用纱布;d)在医用纱布上沿督脉大椎穴至长强穴均匀铺上督灸粉;e)放置督灸盒:将督脉灸

18、盒放在督脉大椎穴至长强穴段,贴紧皮肤,调整角度固定好灸盒;f)铺姜泥放艾段:沿督脉大椎穴至长强穴均匀铺上鲜姜泥厚约 4 cm,在姜泥上放置艾段或铺艾绒厚约 1.5 cm,并点燃施灸;g)治疗过程中及时巡视并询问患者感受。督灸操作过程中可同时在涌泉穴上加放两个单孔艾灸盒;h)施灸完毕后及时移除督灸盒及姜泥,用纸巾轻轻擦净灸后药泥及艾灰,询问患者感受,空心掌拍打封穴。5.2.3.3 适应症和禁忌症 按照 4.5.2 和 4.5.3 的规定。5.2.3.4 注意事项 除按照 4.7 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a)嘱患者 4 小时内不宜洗浴;b)建议饮适量的温水或红糖水;c)保持饮食清淡,忌食辛辣、

19、生冷、发物以及浓茶。5.2.4 脐灸 5.2.4.1 操作准备 5.2.4.1.1 除按照 4.2、4.3、4.4 的规定外,还应准备面碗、药粉、防护布等物品。5.2.4.1.2 根据需要选择大小适宜的艾柱或艾条;艾柱规格为底部直径 2 cm,高 2 cm,可燃烧 10 分钟15 分钟为宜,艾绒出纯度为 40:1。5.2.4.2 操作步骤 5.2.4.2.1 传统脐灸可使用面粉制作一次性的面碗,取面粉适量,以 1:3.51:4 的比例用水调和,做成圆桶状,面碗底部中间开孔,开孔应比患者的脐孔稍大,以方便使用。现代脐灸器具(如玄黄石脐灸罐)以说明书操作为准。将艾绒搓成艾炷,成三角锥型,脐灸一次准

20、备 3 个5 个艾绒炷,面碗与艾绒炷待用。5.2.4.2.2 嘱患者仰卧位,放松身心,平稳呼吸,进行腹部太极揉腹与八卦推拿,时间为 5 分钟。揉推完毕充分暴露肚脐部位,使用卫生纸清洁脐局部皮肤。5.2.4.2.3 在肚脐正中放上碗底中间有开孔面碗,再放入药粉,药粉放入洞内八分满或填平肚脐为宜。5.2.4.2.4 盖好防护布,防护布长度盖过腹部两侧,宽度盖过中脘与关元,再用毛巾围绕肚脐四周。5.2.4.2.5 用艾炷置于面碗上,点燃艾炷,打开排烟系统,成人用艾炷 3 个5 个,连续施灸 30 分钟60 分钟;儿童用艾炷 2 个,连续施灸 20 分钟40 分钟,以脐周局部皮肤红润为宜。5.2.4.

21、2.6 脐灸过程中及时询问患者感受,艾炷燃尽后及时更换。5.2.4.2.7 施灸完毕后用医用胶布固封脐中药末,2 小时4 小时后自行揭下,并用温开水清洗脐部。5.2.4.3 适应症和禁忌症 按照 4.5.2 和 4.5.3 的规定。DB43/T 28912024 7 5.2.5 温灸器灸 5.2.5.1 操作准备 除按照 4.2、4.3、4.4 的规定外,还应准备合适的温灸器,如灸架、灸筒、灸盒等。5.2.5.2 操作步骤 5.2.5.2.1 体位选择:体位的选择以被灸者感到舒适、充分暴露施灸穴位、肌肉放松为原则。常用体位包括: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等。5.2.5.2.2 灸架灸法:将艾条点燃后

22、插入灸架顶孔,对准穴位固定好灸架。操作者可通过上下调节插入艾条的高度以调节艾灸温度,以患者感到温热略烫可耐受为宜。灸毕移去灸架,取出艾条,并于小口瓶中熄灭。5.2.5.2.3 灸筒灸法:首先取出灸筒的内筒,装入艾绒后安上外筒,点燃内筒中央部的艾绒,放置室外,待灸筒外面热烫而艾烟较少时,盖上顶盖取回。在施灸部位上隔 8 层10 层棉布或纱布,将灸筒放置其上,以患者感到舒适、热力足而不烫伤皮肤为宜。灸毕后移去灸筒,取出灸艾并熄灭灰烬。5.2.5.2.4 灸盒灸法:将灸盒安放于施灸部位的中央,点燃艾条或艾绒后,置放于灸盒内中下部的铁纱上,盖上盒盖。灸至病人有温热舒适无灼痛的感觉、皮肤稍有红晕为度。如

23、患者感到灼烫,可略掀开盒盖或抬起灸盒,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至灸足应灸量。灸毕移去灸盒,取出灸艾并熄灭灰烬。5.2.5.3 适应症 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a)眼疾病(近视、白内障、干眼症、急慢性角膜炎、眼手术后康复保健);b)鼻疾病(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c)咽喉疾病(急慢性咽喉炎);d)耳疾病(耳鸣、耳聋、老年性耳鸣、老年性耳聋、中耳炎);e)痛症病(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部痛、骨质增生、中风偏瘫);f)肥胖症(腰腹部肥肿、大小腿肥胖及各种肥胖症、产后收腹);g)亚健康调理。5.2.5.4 禁忌症 除按照 4.5.2 的规定外还包括眼外伤、青

24、光眼(眼底出血期)、心衰、呼吸衰竭、哮喘发作期等。5.2.5.5 注意事项 除按照 4.7 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a)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b)艾灸火力先小后大,灸量先少后多,程度先轻后重,以使病人逐渐适应。c)艾条燃烧时及时观察患者皮肤、艾火情况和患者的神色,防止晕灸;如发生晕灸,立即停灸,让患者平卧于空气流通处,给予温糖水或温开水,并闭目休息;d)患者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宜施灸,以防晕灸;e)若出现口干、舌燥等上火症状嘱患者多饮水;f)注意防止艾火脱落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幼儿患者严密观察,以免发生烫伤;DB43/T 28912024 8

25、g)被灸者在施灸结束后 2 小时之内不宜洗浴,避免劳累。5.3 悬灸 5.3.1 分类 分为艾条灸、雷火灸、热敏灸、太极旋灸和箱式悬灸。5.3.2 艾条灸 5.3.2.1 操作准备 按照 4.2、4.3 和 4.4 的规定。5.3.2.2 操作步骤 撕开艾条的外包装,将艾条点燃,对准腧穴或患处施灸,方法包括但不限于:a)温和灸:施灸时距离皮肤 2 cm3 cm 进行施灸,每处 10 分钟15 分钟;b)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置于施灸部位上方 3 cm 处,如鸟雀啄食一般,一起一落的施灸,每处5 分钟10 分钟;c)回旋灸:施灸时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 3 cm 处向左右或上下方向进行反复移动或旋转

26、,每处20 分钟30 分钟。5.3.2.3 适应症和禁忌症 按照 4.5.2 和 4.5.3 的规定。5.3.2.4 注意事项 除按照 4.7 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a)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b)施灸时随时调整施灸高度,以患者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出现红晕为宜,局部知觉减退者,操作者将食、中两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两侧,感觉患者局部受热程度;c)施灸时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中,灸毕艾条装入小口瓶熄灭。5.3.3 雷火灸 5.3.3.1 手法 根据操作手法不同,可分为:a)雀啄法;b)小回旋法;c)螺旋形灸法;d)横行灸法;e)纵行灸法;f)斜向灸法;g)拉辣式灸

27、法;h)泻法;i)摆阵法等。DB43/T 28912024 9 5.3.3.2 操作准备 按照 4.2、4.3 和 4.4 的规定。5.3.3.3 操作步骤 5.3.3.3.1 除按照 4.6 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步骤:a)嘱患者取合适体位,放松身心,平稳呼吸,充分暴露穴位,取毛巾或浴巾覆盖在施灸穴位周围;b)取 75乙醇在施灸局部常规消毒;c)选择大小适宜的雷火灸条将其对准腧穴或患处施灸。5.3.3.3.2 每种灸法灸 10 分钟15 分钟,应根据疾病和穴位辨证选择补泻手法:a)补法:距离皮肤 3 cm,热度温和,速度缓慢(横向灸、竖向灸、拉辣式灸);b)平补平泻法:距离皮肤 2 cm3

28、cm,火力中等,速度中等(揉灸);c)泻法:距离皮肤 1 cm2 cm,火力通红,速度偏快(小回旋灸、螺旋灸、雀啄灸)。5.3.3.3.3 施灸完毕后,将灸条放入小口瓶中熄灭,用卫生纸清洁患者皮肤,并用空掌心拍打封穴。5.3.3.4 适应症 按照 5.2 和 5.3 的规定。5.3.3.5 禁忌症 除按照 4.5.3 的规定外还包括:a)眼外伤、青光眼(眼底出血期);b)心衰、呼吸衰竭、哮喘发作期;c)心脏虚里处;d)大血管处;e)皮薄肌少筋肉积聚部位;f)颜面部及关节活动处慎灸或禁灸。5.3.3.6 注意事项 除按照 4.7 的规定外,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5.

29、3.4 热敏灸 5.3.4.1 操作准备 按照 4.2、4.3 和 4.4 的规定。5.3.4.2 操作步骤 5.3.4.2.1 探敏定位:撕开艾条外包装,将艾条点燃,艾条与体表的距离调节在以被灸者热感强度舒适而无灼痛的范围内,施灸部位以传统穴位定位为中心,在其四周范围内进行悬灸探查,被灸者出现舒适的深透、远传感的位置即为热敏穴位。5.3.4.2.2 辨敏施灸:通过辨别热敏穴位的艾灸得气特点,从而选取最优热敏穴位施灸。按下列顺序依次选择:出现非热觉的热敏穴位;出现艾灸得气感应指向或到达病所的热敏穴位;出现艾灸得气感应较强的热敏穴位。5.3.4.2.3 灸敏得气:在施灸过程中,可采用特定手法对热

30、敏穴位激发艾灸得气,包括但不限于:DB43/T 28912024 10 a)温和灸:施灸时距离皮肤 2 cm3 cm 进行施灸;b)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置于施灸部位上方 3 cm 处,一起一落进行施灸;c)回旋灸:施灸时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 3 cm 处向左右或上下方向进行反复移动或旋转施灸;d)敏消量足:每穴、每次的施灸时间以艾灸得气感应消退为度,平均施灸时间约为 40 分钟。5.3.4.2.4 其他按照 4.6 的规定。5.3.4.3 适应症和禁忌症 按照 4.5.2 和 4.5.3 的规定。5.3.4.4 注意事项 5.3.4.4.1 除按照 4.7 的规定外,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

31、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5.3.4.4.2 患者在施灸结束后 2 小时之内不宜洗澡与劳累。5.3.5 太极旋灸 5.3.5.1 操作准备 按照 4.2、4.3 和 4.4 的规定。5.3.5.2 操作步骤 除按照 4.6 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a)点燃艾条,选择合适的持艾手法及旋灸手法进行旋灸;b)持艾手法:沉肩坠肘悬腕,腋下开合程度可容纳自己的拳头,身体带动臂、臂带动腕形成一种外推的力量,注意腕是微微向上,不应下垂,小指要翘,包括但不限于:1)竖持法:走点、穴,未成火头时用;2)斜持法:走面、穴,最大限度的用到火中,避开火根,用到穴位和阿是穴;3)横持法:走面、片,用于大面积的灸之;

32、c)旋灸手法包括:1)阳中求阴,逆时针旋转艾条,从一个点(穴位)开始,螺旋式上升,范围渐渐扩大;2)阴中求阳,顺时针旋转艾条,从一个面开始,螺旋式下降,范围渐渐缩小,直至一个点(穴位);3)阴阳互生,模拟太极“玄韵”平面图,“S”形旋转艾条;4)阴平阳秘,模拟太极“玄韵”立体图,“”形旋转艾条;5)阴阳合一,跟着感觉,定位不动,施灸者和被灸者均用心感受穴位打开、气血循环的状态,如吸力、斥力、直吸而入,依旧螺旋而入;d)随时询问患者感受,左手探查患者皮温并及时调整距离,上下 0.5 cm 摆动。5.3.5.3 适应症和禁忌症 按照 4.5.2 和 4.5.3 的规定。5.3.5.4 注意事项 除

33、按照 4.7 的规定外,包括但不限于:a)灸前喝 200 ml300 ml 温开水;b)每个穴位不少于达到 30 分钟,艾灸具体时间根据被灸者情况判定;c)随时询问患者感受,如局部感觉烧灼、热烫,及时采取调整施灸手法、涂抹中药软膏或暂停DB43/T 28912024 11 治疗等措施;d)艾灸完一个穴位应封穴,用拍、捶、点、按、揉、捏等手法封好一个穴位后再灸另一个穴位;e)灸后不能受风寒,注意施灸部位的保暖;f)灸后 4 小时内不宜洗澡,不用冷水洗手,不吃生冷寒凉之物,不直吹空调和冷风。5.3.6 箱式悬灸 5.3.6.1 操作准备 除按照 4.6 的规定外,还应准备艾灸箱、锡箔纸、隔烟布罩;

34、艾条一般规格为直径 22 mm30 mm,艾绒纯度 8:115:1。5.3.6.2 操作步骤 除按照 4.6 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a)确认艾灸箱排烟孔已打开,将锡箔纸平铺于艾灸箱底,将艾绒均匀平添在艾灸箱内,再将 8节艾炷均匀散落在艾绒上,均匀喷洒酒精;b)平稳放置艾灸箱于操作部位之上,点燃艾条,待无明火后连接好隔烟布罩,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节艾灸箱高度;c)在治疗过程中可适当添加艾绒及艾炷,时间约 40 分钟45 分钟;5.3.6.3 适应症和禁忌症 按照 4.5.2 和 4.5.3 的规定。5.3.6.4 注意事项 除按照 4.7 的规定外,还包括但不限于:a)艾灸火力应先小后大,灸

35、量先少后多,程度先轻后重,以便患者逐渐适应;b)施灸顺序宜自上而下,先头身,后四肢;c)施灸时随时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艾灸箱高度,以患者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出现红晕为宜;d)平铺艾绒时,宜中间多,四周边缘少,防止烧裂烧坏艾灸箱;e)点燃艾炷艾绒前,确认艾灸箱排烟孔已打开;f)治疗结束取下隔烟布罩和艾灸箱时,注意防止烫伤;g)注意饮食宜忌,忌生冷,忌辛辣,忌烈酒,忌煎炸,忌饥饱失常。6 监督管理 6.1 记录 6.1.1 应记录艾灸过程,记录应规范、文字清晰无误。6.1.2 艾灸记录包括但不限于:a)患者姓名、年龄、性别;b)施灸腧穴、部位、方法;c)反应情况;d)时间、签名。DB43

36、/T 28912024 12 6.1.3 记录可包括电子记录和纸质记录。6.1.4 电子记录查阅仅限授权人员或相关部门。6.1.5 记录应予以存档,保存期限为 3 年。6.2 管理 6.2.1 应加强艾灸的监督管理。包括但不限于:a)人员的专业能力;b)流程的符合性;c)过程的规范性;d)治疗效果;e)记录的真实性。6.2.2 在艾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报告医疗机构的相关部门。DB43/T 28912024 13 参 考 文 献 1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2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华中医药学会 3 GB/T 21709.1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 1 部分:艾灸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