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考文言虚词精练(考纲18个).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641724 上传时间:2025-01-11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虚词精练(考纲18个).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文言虚词精练(考纲18个).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文言虚词精练(考纲18个).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文言虚词精练(考纲18个).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文言虚词精练(考纲18个).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言虚词练习(一)之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 辍耕之陇上。3、 奉之弥繁。4、 侵之愈急。5、 子孙视之不甚惜。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 汝识之乎?8、 可以知之矣。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1、余之力尚足以入。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7、顷之,烟炎张天。18、蚓无爪牙之利。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1、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2、夫晋,何厌之有。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文言虚词练习(一)之参考答案: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动词“到去”;37第

3、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二、BF(A这 B助词,提前宾语 C往,到去 D助词,不译 E取独 F助词,提前宾语) 三、1、动词,可译为到、往2、代词,可译为他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文言虚词练习(二)以一、解释各句

4、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 自以寿不得长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 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6、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 宫之奇以其族行 8、 农民以鬻子者9、 无以,则王乎!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9、余船以次进 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国守代23、以资政殿学士行 24、夫夷以

5、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8、木欣欣以向荣 29、作师说以贻之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1、背晋以归梁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三、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

6、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文言虚词练习(二)以参考答案:一、 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13动词“以为”“认为”;45动词“使用”;6动词“做”;7动词“率领”;8动词“有”;9动词通“已”,“停止”;101

7、2介词“因为”“由于”;1314介词“在,从”;15介词“在的时候”;1618介词“拿,用,把,凭”;1920介词“按照”;21介词“依靠”;2223介词“凭借的身份”;24连词,表并列;2527连词,表因果;28连词,表修饰;2930连词,表目的“来,用来”;31表承接;32副词,通“已”,已经。二、BG(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顺承连词 E因为 F凭借 G把 H在) 三、1、 名词,可译为原因 2、 动词,可译为认为3、 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4、 介词,可译为把5、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6、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 连词

8、,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可译为因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可译为在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文言虚词练习(三)因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罔不因势象形。变法者因时而化。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不如因而厚遇之。因击沛公于坐。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因拔刀斫前奏案。相如因持璧却立于今无会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蒙故业,因遗策。加之以

9、师旅,因之以饥馑。二、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三、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文言虚

10、词练习(三)因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句“依照、根据”;3、4句“依靠、凭借”;5、6句“趁着,趁此”;7句“通过,经由”;8、9句“因为,由于”;10、11句“于是,就;因而”;12句“原因,缘由,机缘”;13句“根据”;14、15句“沿袭,继续”。二、CE(A于是,就 B趁机 C于是。就 D凭借 E于是,就 F通过) 三、1、 介词,可译为根据2、 动词,可译为沿袭3、 名词,可译为原因4、 介词,可译为趁着5、 副或连,可译为于是6、 介词,可译为凭借7、 介词,可译为经由8、 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9、 介词,可译为因为10、连词,可译为因为文言虚词练习(四)所一、解释

11、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1、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2、 某所,而母立于兹3、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4、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6、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7、 则以兵围所寓舍8、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9、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1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13、所以遣将守关者14、所以游目骋怀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6、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17、父去里所,复还18、离宫别馆,三十六所二、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2、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三、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者也。文言虚词练习(四)所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13名词,场所、位置;46“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78“所”字结构做定语;911“为所”表被动;1213“所以”,表原因;1416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17左右;18“座、套

13、”。二、CD(A地方 B助词,与“为”合起来表被动 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三、1、可译为的原因2、表示被动3、“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4、“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5、“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6、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文言虚词练习(五)而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 图穷而匕见4、 余闻而愈悲5、 庄宗受而藏之6、 温故而知新7、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

14、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余方

15、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 B. C. D.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参考答案文言虚词练习(五)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

16、“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二、1C(转折连词 修饰连词 顺承连词 递进连词)三、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答案:1、 连词,并列关系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 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 连词,递进关系5、 连词,修饰关系6、 连词,承接关系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17、8、 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文言虚词练习(七)何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

18、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

19、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文言虚词练习(七)何参考答案1、疑问代词(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

20、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如:何以哉?(曹刿论战)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

21、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如: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3D(A怎么 B什么,宾语 C什么,定语 D为什么 E多么)“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答案:1、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2、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3、 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4、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5、 副词,可译为多么 6、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7、 可译为凭什么 8、 可译为怎么样文言虚词练习(七)乎一、解

22、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五人墓碑记)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 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曰:壮士,能复饮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3、A.与相同,与相同 B.与相同,与不同 C.与不同,与相同 D.与不同,与不同 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文言虚词练习(七)乎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67介词,相当于“于”。89形容词词尾。二D(比 助词,表疑问语气 助词,表揣测语

24、气 词尾)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答案:1、 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 相当于“于”3、 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4、 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5、 助词,词尾,不译6、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文言虚词练习(八)其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

25、赂秦 4、 向使六国各爱其地5、 童微伺其睡 6、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 独其为文犹可识 8、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9、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11、距其院东五里 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15、其皆出于此乎? 16、子其勉之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国无主,其能久乎?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2、吾其还也 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26、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26、溱与洧,浏其清矣27、北方其凉,雨雪其雱 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则或咎其欲出者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相同,相

27、同 B.相同,不同 C.相同,相同 D.不同,相同 三、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28、游之乐”之憾了。文言虚词练习(八)其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4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57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8第一人称代词“我”;912指示代词“那”“那些”;13指示代词“其中的”;1415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617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821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22表示商量语气;23表示假设“假如”;24表示选择“或者、还是”;25表示让步“尚且”;26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后;2729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3032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33(ji)表示疑问语气。二、B(他的 其中的 那 那 其中的 他

29、,他们 我,自己 他,他们) 大概三、1、 代词,可译为他 2、 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3、 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4、 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5、 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 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8、 代词,可译为其中9、 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 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文言虚词练习(九)者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1、 而记游者甚众。2、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4、 用实者成实时

30、采。5、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6、 此三者,吾遗恨也。7、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8、 陈涉者,阳城人也。9、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10、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1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1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1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三、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李

31、白1者,诗仙也。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文言虚词练习(九)者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14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的人、的事情”等;56用在数词之后,“个、样”;7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810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1112主语之后,引出原因;1314定语后置的标志。二、B(A判定语气 B的人 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判定语气) 三、1、 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

32、提顿作用,不译2、 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3、 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 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5、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文言虚词练习(十)则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2、合散消息,安有常则。3、作地势,高下九则。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此则寡人之罪也。6、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7、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0、然则诸侯之地有限。11、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12、

3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4、入则孝,出则悌。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6、欲速则不达。17、匪鸡则鸣,苍蝇之声。18、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二、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三、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

34、?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文言虚词练习(十)则一、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2名词,准则、法则;3名词,等级;45副词,就是、乃;6副词,仅仅、只;7动词,效法;810连词,就、那么,表承接;1112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1314连词,就,表并列;1516连词,却、可是,表转折让步;17助词,无实意;18助词,表疑问,“呢”。二、AE(A就,承接连词 B乃,是就是 C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35、 D转折连词 E就,承接连词) 三、1、 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2、 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3、 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4、 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5、 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6、 连词,转折,可译为却7、 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文言虚词练习(十一)与一、解释句中“

36、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 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2、 唯求则非邦也与。3、 蹇叔之子与师。4、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5、 与尔三矢。6、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7、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8、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9、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0、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11、一与一,谁能惧我?12、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13、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14、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15、恐年岁之不吾与。1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17、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18、当与秦相较。19、遂与之俱出。20、与战胜而得者。21、与其所以

37、失之者,可以知之矣。22、与风水相吞吐。2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二、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去时里正与裹头。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E.微斯人,予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三、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文言虚词练习(十一)与一、释

38、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表疑问;2表反诘;34动词,参加;56动词,给予;7动词,亲近;8动词,交往;910动词,赞同;1112动词,对付;1314动词,帮助;1516动词,等待;17副词,全、都;1820介词,同、跟;2123连词,和、与。二、DF(A替 B连词,和 C动词,亲附,结交D语气助词,表疑问 E介词,和,跟 F语气助词,表疑问) 三、1、 动词,可译为赞许2、 动词,可译为给予3、 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4、 介词,可译为和5、 动词,可译为对付6、 动词,可译为参与7、 动词,可译为结交8、 动词,可译为帮助9、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文言虚词练习(十二)也一、解释各句中“也”的

39、意义以及用法。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3.死生,昼夜事也。4.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5.雷霆乍惊,宫车过也。6.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8.古之人不余欺也。9.昔人云:将以有为也。10.公子畏死邪?何泣也?1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1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13.公子畏死邪?何泣也?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15.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16.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7.君美甚,徐公何能及

40、君也!18.是说也,人常疑之。1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0.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2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2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24.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25.岂独伶人也哉!2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7.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二项是( )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廉者,赵之良将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三、判断“也”在文中的意义。“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也?”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