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单元 化学与社会发展第四节 化学与环境保护学习任务:1.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3.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重点难点 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危害,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任务导学知识点一、保护生命之源(阅读课本P108-P109独立完成任务一)任务一:1.水污染主要来自 、 、 、 。水污染会造成
2、危害,水污染不仅破坏 ,影响工农业和渔业生产,还会直接危害 。2.化学处理废水是治理水污染的常用方法,如 、 。3.目前各国对水污染普遍采用综合防治措施:依据 标准对水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加强 ,禁止污水的任意排放;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力争实现无污染生产。交流共享:1、P109活动天地(石灰石,生石灰,消石灰)2、污水的综合治理措施3、赤潮和水华现象是造成的?原因是:有关的营养元素是:有何危害?【针对性训练一】1、下列不会造成水污染的是( )A生活中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 B.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C工业废水任意排放 D.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知识点二、还人类洁净的空气(阅读课
3、本P110-P111独立完成学案任务二)任务二:1、酸雨的产生:大量的 排放到空气中,与 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酸,随雨水降落到地面,便形成酸雨。2、酸雨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它 、 、 、及 、 ,已成为全球性的灾害。3、怎样防止酸雨的形成?交流共享二1、污染空气的主要污染物2、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针对性训练二】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我国正加大对PM2.5污染物的检测力度。大雾天气导致呼吸疾病增多,因为雾霾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可吸入颗粒物防PM2.5专用口罩中使用活性炭,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作用
4、。2、造成酸雨的元凶是( )A.大量使用塑料购物袋 B。工业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C。大量使用煤做燃料 D。农业生产中任意使用农药和化肥知识点三、与自然和谐相处(阅读课本P112完成任务三)任务三:1、环境污染分哪两个过程?污染的防治应从哪几个方面考虑?2、你知道绿色化学的核心和绿色化学的工业目标吗?3、人们是怎样解决“白色污染”和电池污染的? 【针对性训练三】1、“绿色化学工艺”是预防污染的基本手段,其理想状态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到欲制取的产物中,对环境实现零排放。下列反应类型一定属于“绿色化学工艺”的是(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课堂小结】1、水污染主
5、要来自 、 和 。2、治理水污染的常用方法是 。3、目前世界各国对水污染普遍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如 、 。4、燃煤排出的 进入大气后,形成硫酸型酸雨。5、环境污染分两个过程,一是 ,二是 。6、污染的防治就应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 ;二是 ;三是 。7、绿色化学的核心是 。【课堂达标测试】1、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题之一是“绿色奥运”,注重改善环境、保护环境。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A、加强水质检测及污水处理 B、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化器”C、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 D、关闭所有的化工企业2、“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或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使用或彻底消除有害物质。下列做
6、法中,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A、生产或使用剧毒农药 B、造纸厂用二氧化硫进行纸浆漂白C、利用双氧水制氧气 D、化工厂产生的废气向高空排放3、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水电,相当于每年燃烧3000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产生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 )A、温室效应 B、白色污染 C、酸雨的产生D、农药、化肥污染4、为建设卫生城市,下列向市民征集到的措施中你认为不可行的是( )A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 B。实施绿化工程,防治扬尘污染C分类回收垃圾,并露天焚烧 D。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治SO2污染5、2013年我市获“全国卫生城市”。以下行为有利于保护我市环境的是( )植树造林 不用含磷洗衣粉 合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和电池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工厂废水处理后再排放 使用塑料购物袋A、 B C D6、据统计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约20多亿人口面临淡水危机,其中26个国家的3亿多人口生活在缺水状态中。请回答:(1)请举出一例你在生活中合理用水的具体做法:_。(2)测定某水源的酸碱度时,可使用_进行检测。(3)研究表明,一节含汞、镉、铅等金属的电池所造成的污染可使600t水无法饮用,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为了避免水资源受到污染,防止废旧电池的危害,你认为应怎样做?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