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5课时 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知识与技能】
经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及证明过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回想一下,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由此我们能否由全等的另一种方法(HL)想到判定相似的新方法?
【教学说明】 学生猜测,并写出已知、求证.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如图,在Rt△ABC 和Rt△A′B′C′中,∠C =90°,∠C′=90°,AB∶A′B′=AC∶A′C′.求证: Rt△ABC∽Rt△A′B′C′.
【分析】已知两边成比例,只要得到三边成比例, 即可完成证明.
【归纳结论】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学说明】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题,并通过解题巩固对判定定理的理解.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教材P83例4.
2.如图,已知△ABC、△DEB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EDB=90°,点E在边AC上,CB、ED交于点F.试说明:△ABE∽△CBD.
证明:∵△ABC、△DEB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EDB=90°,
∴∠ABE=∠CBD,EB∶BD=AB∶AC=∶2,AC=BC.
∴△ABE∽△CBD.
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M,N为对角线BD的两个点,连接AM应延长交BC于E,连接EN并延长交AD于F.试说明△AMD∽△EMB.
证明:(1)∵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ADM=∠EBM,∠MAD=∠MEB,
∴△AMD∽△EMB.
4.如图,在△ABC中,DE∥BC,EF∥AB,求证:△ADE∽△EFC.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知∠AED=∠C,∠A=∠FE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可知:△ADE∽△EFC.
证明:∵DE∥BC,∴DE∥FC,
∴∠AED=∠C.
又∵EF∥AB,∴EF∥AD,
∴∠A=∠FEC.∴△ADE∽△EFC.
5.如图,已知E是矩形ABCD的边CD上一点,BF⊥AE于F,试说明:△ABF∽△EAD.
【分析】根据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证.
证明:∵在矩形ABCD中,AB⊥CD,∠D=90°,
∴∠BAF=∠AED.
∵BF⊥AE,∴∠AFB=90°.
∴∠AFB=∠D,∴△ABF∽△EAD.
【教学说明】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2.2”中第3、5、10 题.
这几节课我把“思路、教路、学路”三者有机结合,我个人认为,不仅仅是有机结合,在某种程度上,教路、思路必须要建立在学路的基础上,要以学路为基本出发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比较清晰,这几节课主要任务就是一个定理一个定理地进行巩固练习,变式训练,能力提高.照顾到全体学生,特别是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注重问题的本质属性,善于将其归类、变式,总结出一般的方法和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