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温病学绪论.ppt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62986 上传时间:2024-03-07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学绪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温病学绪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温病学绪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温病学绪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温病学绪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温病学温病名著选读之绪论教学目标掌握温病学的定义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熟悉战国至晋唐时期医家对温病病因、证候和治疗的论述;宋、金、元时代医家对温病学理论和治疗的重大发展掌握明清时期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代表性温病学家在温病学方面的主要贡献什么是温病学?为什么要学习温病学?怎样学习温病学?温病名著选读贯穿温病学始终温病学的定义什么是温病学?温病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温病学属于哪一科?温病学是一门具有基础学科功能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具有临床学科性质的学科。为什么要学习温病学?从中医文化角度中医经典体系缺一不少的部分 从中医临床

2、技能角度实用的辨治方法怎样学习温病学?结合温病名著 多参与临床实践关于温病名著温病学有哪些名著?刘河间河间六书吴又可温疫论 叶天士温热论 薛生白湿热病篇 吴鞠通温病条辨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余师愚疫疹一得 雷丰时病论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 温病学说的发展脉络萌芽阶段(战国晋唐时期)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形成阶段(明清时期)发展阶段(近现代)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一、黄帝内经中关于温病的论述关于温病病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气乃大温,草木乃荣,民乃疠,温病乃作。”关于温病病因 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关于温病证候 素问 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急,不为汗衰,狂言不

3、能食。”关于温病治疗 素问 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关于温病归属 素问 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关于疫病的预防:素问刺法论:关键在于“正气存内”,“避其毒气”、二、难经中关于温病的论述关于温病归属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广义伤寒狭义伤寒温病类三、伤寒论对温病的认识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条)金匮要略方论关于温病的论述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四、隋唐医学著作关

4、于温病的论述关于温病病因 肘后备急方:“岁中有厉气,兼挟鬼毒相注,名曰温病。”诸病源候论:“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关于温病治疗 备急千金要方中收载“辟疫气”、“辟温气”、“辟温疫气”方剂36首;滋阴解表的葳蕤汤和清热凉血的犀角地黄汤 千金翼方中有治疗温病的“杂方附”6首。外台秘要收载了治疗与预防温病的数十个方剂。温病病因的认识不限于伏邪引发 宋郭壅伤寒补亡论:“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 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温病治疗逐渐突破了“法不离伤寒、方必遵仲景”的限制 宋朱肱类证活人书:“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用之无不应验

5、,自江淮间惟冬及春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夏至后有桂枝证可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加升麻半两。”辛温解表药与清热药并用温病治疗强调热病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法当表里双解。“金元四大家”之刘完素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开创用寒凉清热药治疗热病的先河 被尊称为温病学说的奠基人 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 “伤寒宗仲景,热病主河间伤寒宗仲景,热病主河间”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按邪热在上、中、下三焦及“气分”、“血分”不同部位分别制方用药,对后世温病学辨治体系的形成有一定影响。金元时代,温病学在理论上的发展最突出的表金元时代,温病学在理论上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开始明确划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现是

6、开始明确划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不得不提王安道不得不提王安道“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惟世以温病、热病混称伤寒因名乱实而戕人之生。”温病为里热外发,表证为里热郁表所致。温病治疗应以清里热为主,解表次之,每有里热清而表自解者。吴鞠通称其吴鞠通称其“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形成阶段(明清时期)明末吴又可编著的温疫论是中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1)“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疠气)。(2)感染途径由口鼻而入 (3)在流行特点方面,提出了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4)治疗强调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并创疏

7、利透达之法。吴鞠通称其吴鞠通称其“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此外,清代医家戴天章所著的广瘟疫论、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余霖的疫疹一得等著作,在吴又可温疫论基础上对温疫发生发展和辨证论治均作了深入讨论,并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剂。清初喻嘉言编著尚论篇和医门法律 学术贡献:为三焦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奠定基础;“未病前,先饮芳香正气药,散漫不收,则邪不能入,此为上也。邪既入,急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

8、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提出“秋燥论”,为立清燥救肺汤。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又名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是温病学形成的标志。后世将叶天士称为温病学派的创始人。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2)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3)发展及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舌诊、验齿、辨斑疹(4)确立了温病各阶段治疗大法,提出了许多温病证候的诊治方法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是湿热病辨证论治的代表性文献。系统阐述了湿热病的因证脉治,论述较深刻,辨证较详尽,补充了叶论之不足,丰富了温病学内容。薛氏对水湿在三焦的辨证较为全面实用,创水湿三焦辨

9、证之论。清代吴鞠通编著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的集大成之作。“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学术贡献:以三焦辨证为纲,明确指出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关于温病治法,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治则及相应治法。制定许多温病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清营汤、三仁汤、复脉辈等清代王孟英的温热经纬是一部优秀的温病学文献集注。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辩为纬”发展阶段(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温病学家及温病著作 如丁泽周喉痧证治概要、孟河丁氏医案;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何炳元重订广温热论、全国名医验案类编、重订通俗伤寒论运用温病学理论和方法治疗现代急性传染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运用现代研究手段,推动了温病学基础研究的深入发展一些确有疗效的温病方药新剂型不断涌现温病学的学习方法懂要搞清概念、原理、术语记要把重要的法则、特点、诊治要点记住联要善于联系已经学过的其他学科、本教材的前后内容、临床的实际病案等析要善于分析、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