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的气候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内容较多,分4课时讲授。第1课时讲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和温度带的划分,第2课时讲我国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划分、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第3课时讲我国的第二个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第4课时讲季风气候带来的一些灾害性天气和旱涝灾害。我国的2个气候特征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教学可从教材安排的地图入手,通过读图、析图,学生讨论探究,来掌握学习内容。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观点,认识我国气候资源的有利条件,以及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和干湿地区图等,培养读图、析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中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划分。
2.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及其成因和干湿地区的划分。
3.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4.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教学难点
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2.我国的季风气候显著。
●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探究法。
● 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自制课件、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中国年降水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图等等。
● 课时安排
4课时。
●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说到了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同时我们也学习了其中的一个要素——地形。那么这节课开始,我们接着学习另外的一个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气候。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活动 同学们,在每年的春节期间,我们从电视中总是可以看到“冰城”——哈尔滨的人们在街上观看各式各样的冰雕,那时的气候非常的冷。虽然现在我们无法在现实中去体会那种寒冷,但是我们可以在地图上来一次从北到南的图上旅游,前提是假设是在隆冬的1月份的时候。
展示 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或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28看图2-14中1月平均气温图)
师生同时表述 我们从中国的最北端出发。漠河,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1月份平均气温在零下30℃左右,最冷的早晨可降到零下50℃左右,曾经出现过零下52.3℃的极端最低气温,从这里出发,我们该是怎么样的装扮呢?(学生讨论:要穿多件皮袄、皮裤、羽绒服等等)当我们经过哈尔滨和沈阳,进入北京的时候,气温有所下降到零下8℃了,这时候就可以脱下皮袄、皮裤,但是羽绒服仍然不可少,因为那里的冬天仍是北风呼啸,寒凝大地,只是没有了茫茫的大雪和冰雕。河面虽有薄冰,但是不能开汽车,也不能滑冰。
淮河是界线,这里河水不再结冰(0℃等温线经过这里)
淮河以南,绿意盎然,羽绒服有些穿不住了。
过了南岭,到了广州,这里简直是花的海洋,绿的天地。气温在16℃以上了。
总结 从刚刚的旅游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板书 一、气候复杂多样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提问 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呢?请大家先阅读教材P.29材料“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展示 “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从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读图讲解 ①根据图例和气温数值,可以看出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提问 (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形区发生突然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小结 ②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
提问 观察1月份0℃等温线以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0℃等温线以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
小结 ③(学生:在0℃以上或>0℃)(学生:在0℃以下或<0℃)
提问 再观察一下等温线的疏密和空间变化的幅度。想一想,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了什么?④(学生:气温差异较大)在图上找出我国最南、最北的气温极端数值。⑤(学生:最南16℃、最北-32℃)计算一下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近50℃)
总结 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提问 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我们还可以从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来得出结论。
展示 冬至日以下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概况
地点
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
昼长时间
漠河
53°29′N
13°4′
7时30分
北京
39°54′N
26°40′
9时12分
广州
23°8′N
43°25′
10时43分
提问和归纳 (1)比较一下,在冬至日,三地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冬至日,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
(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学生: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越往北去,太阳高度角越小,白昼时间越短)
(3)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这往往意味着什么?(学生:白昼时间越长往往意味着接受太阳光热越多,气温越高;反之,气温越低)
可见,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很大,与南北纬度位置高低不同很有关系。
过渡 刚才,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气温的差异也使大自然的景色五彩缤纷,各有千秋。于是春节放假期间,两条旅游热线便吸引了许多喜欢出游的朋友:北上哈尔滨,南下海南岛。夏季,如果我们也做上述旅行,情况会如何?
展示 “中国7月平均气温图”或阅读教材P.29图2-15“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提问 ①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我国7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这说明了什么?②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什么地型区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③7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南北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
小结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夏季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全国普遍高温;②等温线在四川盆地西部(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向南出现明显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地势高造成的,因为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③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在16℃,最南的海南省7月平均气温在28℃,7月南北平均气温相差12℃。
由此可见,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
板书 2.夏季南北温差不大
过渡 前面,我们搞清楚了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温度带。
板书 3.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提问 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新的概念——“温度带”,什么是温度带?
教师 在这之前我们来了解生长期和积温的概念。
由于农作物需要一定的气温,只有当日均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一年中日平均气温连续在10℃以上的日期,作为农作物的生长期。而把在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生长期内的温度的高低和热量的多少,对于指导各地农业生产活动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划分了若干个温度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温度带。
阅读材料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0“我国的温度带”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我国划分哪几个温度带?
(划分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以及青藏高原区六个部分)
教师 刚刚我们提高了温度带的划分是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划分了若干个温度带,实际上也就是和农作物的生长期的积温有关。
(2)我国的各个温度带都包括哪些地方?这些地方都可以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请同学们结合P.31图2-26“中国温度带”图和P.30的阅读材料找到答案。
小结 寒温带位于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中温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暖温带位于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位于滇、粤、台南部和海南岛。主要农作物见课本P.30。由此可见,不同的温度带有不同的农作物,自然也有着不同的地面植被以及居民的建筑特色也是不同的,温度带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和温度带的划分,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一、气候复杂多样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2.夏季南北温差不大
3.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