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 种子的萌发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里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课标中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而“科学探究”被放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十个主题的首位,目的是强调把探究性学习与基础知识的教学统一起来,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构建概念、理解概念,既培养了能力,又重视了知识的掌握,这样才能把新课程落到实处。二、教材内容分析(一)本节具体内容分析 本节安排了3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第一个内容安排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第二个内容安排的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2、”实验,但这两个探究实验中,重点是第一个实验。 教参确定本节的课时是2个课时,所以我这样安排本节内容:“种子萌发条件”1个课时,后两个内容用一个课时。(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2)运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2、教学难点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对照实验的设计及实验现象分析。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通过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知道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2、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
3、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2、通过了解种子的休眠特性、种子的寿命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方面有所欠缺,课外知识不够丰富。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望,特别是探讨问题的兴趣,能够与老师配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不断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五、教学策略六、教学资源BBC拍摄的视频、多媒体课件、实验相关器材;七、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5分钟)l 播放视频:BBC拍摄的种子萌发过程;l 诗词朗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教学内容知识。“离离原上草,一
4、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l 提出问题:(1)植物的一生是从什么开始的?(2)为什么种子在春天播种下去容易产生幼苗?(3)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总结,并引入课题。(二)问题探讨l 探讨一:(1)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为什么不在冬天播种呢?冬天天寒地冻,温度太低,植物难以存活;秋收后,农民伯伯会把种子晒干,使种子处于休眠状态,来年春天再播种;春天冬去春来,温度升高,万物复苏,生机盎然;(2)温度越高越好吗?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大胆猜想,得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5、; 探讨二:(1)在播种前,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 水万物之源,细胞起源于海洋,植物的生存更是离不开水。(2)水是不是越多越好呢?霉雨季节,家里的衣物被子容易发霉;所以,水并非越多越好,过于潮湿,种子容易烂;指导学生讨论,总结归纳得出: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l 探讨三:(1)播种前,农民伯伯要用牛拉犁耕田,为什么呢? 耕田“松土”,使土壤中有更多的空气;引导学生,利用蚯蚓实例,推理得出: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综合以上3个分析:种子的萌发,离不开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我们的分析对吗?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吧。(三)探究性实验根
6、据以上的问题探讨结果,大胆做出假设,并利用已给的实验材料作为突破口,设置对照实验:1、材料用具:2、实验方案给予提示: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每组应当有多少粒?一粒行吗?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每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应如何处理?复习对照实验的概念,明白设计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分组讨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注重思维发散,及时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以“水”为突破口,设置不同水量,保证其它条件相同的原则,渗透“单一变量”的概念;以“探究一”为例,类比推理,指导学生重新设定变量,并处理好“水和温度”的两个条件;学生自主讨论,探讨实验设置,处理好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关系;(四)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加强对照实验的概念理解:(1)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2)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五)习题设计1、种子萌发一般不需要下列哪项条件?( )A、适宜的温度 B、充足的水分C、充足的空气 D、充足的阳光2、早春播种后,用地膜覆盖的方法可以促进提早出苗的原因是( )A保温保湿有利于萌发 B防止害虫破坏C防止鸟类取食种子 D种子萌发需要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