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4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2)认识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并了解其用途。2.能力目标: 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通过小组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大家的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并对学生进行爱护实验器具的教育,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识别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尝试使用显微镜。教学难点:1.规范使用显微镜, 并观察物像。2.安全使用常用的探究器具。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能够独立操作使用显微镜,是每位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生物操作技能,因此,本节课
2、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方式进行。在认识显微镜的结构这部分采用观察法,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强化记忆,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并通过多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显微镜的使用这部分主要采用先让学生对照课本15-16页文字与图片自主学习,对学生操作上存在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采用归纳法对每个环节的重点进行总结。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显微镜,写有 “b”字的玻片,印有“b”的透明纸,印有“b”的不透明纸,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放大镜,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烧杯,试管,滴管,
3、试剂瓶,培养皿,干净的纱布,擦镜纸。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教师用实物投影将准备好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的热情)。师:这是从我们的口腔侧壁取下的结构,制成临时装片,哪位同学来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呢?需要我们借助一定的研究工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神奇的光学显微镜。学生观看装片以及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个感官的认识; 使学生初步认识显微镜的作用;大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的热情;引导探究层层推进(32分钟) 过渡:显微镜放在镜箱内,我们怎样把它取出并安放好
4、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6页自学显微镜的拿取与安放。1分钟找学生代表上台演示,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其拿法有无不妥之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与补充。师生共同总结显微镜的拿取方法: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轻轻将其置于桌面,并调整显微镜与个人的最适观察距离。要求其他学生正确地将显微镜从箱中取出安放在实验台上。(一)显微镜的构造与功能1、请同学们对照课本图1.1-10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与作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然后两人一组相互提问检查。3分钟教师检查自学效果,学生到讲台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给大家指出显微镜的结构。2、教师总结显微镜的构造并举例讲解(1)区别目镜和物镜,学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5、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们把镜箱中的镜盒取出打开。拿出物镜和目镜。你是怎么来区别目镜和物镜的?(实物投影)仔细观察物镜的侧面和目镜的上方,你发现了什么?强调:数字代表的是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上都有放大倍数,那么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如何计算的呢? 仔细观察目镜物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筒长短的关系?师生共同总结:有无螺纹放大倍数与镜筒长短关系位置目镜物镜练习: 要求学生做课本18页巩固提高第2题。 10x 12.5x 4x 16x 40x 5x如果想使物像放大50倍,应该选择哪组镜头?让学生直接回答。(2)识别粗细准焦螺旋。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强调缓缓转动,一定要双手同时转动两侧的粗细准焦螺旋。转动的同时,你发
6、现了什么?从而知道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幅度小。(3)遮光器上光圈的大小(实物投影)仔细观察遮光器,你发现了什么?预测大小光圈的作用,从而理解遮光器的作用。(4)识别反光镜的凹面和平面同学们用手摸一下反光镜的两个面一样吗?不同的面是怎样调节光线强弱的?拓展:用显微镜观察时,如果光线太弱,应选用( )A大光圈、凹面镜 B小光圈、凹面镜C大光圈、平面镜 D小光圈、平面镜(二)使用显微镜过渡:掌握了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我们接下来学习如何使用它。为了能观察到物象,必须有充足的光线经过物镜和目镜进入人眼才行,所以第一步一定要对光。1. 对光(让学生对照课本15页倒数第二自
7、然段文字与图片1.1-11自己动手探索)教师对不同的组进行检查与指导。强调:必须看到的是白亮圆形的视野。在学生操作完之后对个别同学存在的问题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解决:(1)在使用显微镜时,没有出现明亮的视野,可能存在的原因有哪些?(2)观察到明亮视野后,一位同学兴奋的将显微镜推给另一位同学却观察不到,为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对光要领:(1)升 调粗焦镜筒升(2)低 低倍物镜对光孔 (3)大 较大光圈对光孔(4)反 反光镜转动把明找左眼右眼一起睁,视野明亮镜莫动。教师强调注意事项:转动转换器的时候不能用手扳物镜,而是应该用手指握住转换器的边缘进行转动。2安放装片(让学生对照课本16页第一、二自然段文
8、字与图片1.1-12自己动手操作) 教师强调:将写在玻片上的字母“b”对准通光孔的中心。3观察 (1)让学生结合课本图1.1-13阅读课本16页三、四、五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使用显微镜观察时,镜筒先如何变化,眼睛要注视哪里?为什么?镜筒之后如何变化,眼睛注视哪里?当发现物像时,转动什么可以使物像更清晰?(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写有 “b”字的玻片。(3)教师检查学生的观察结果,向学生提出问题:玻片上的“b”在视野中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4)要求学生将玻片向左移动,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视野中的字母向哪移动?为什么?(5)师:教师让学生把玻片
9、取下,放上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进行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然后由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时,视野内亮度如何变化?观察到的细胞体积如何变化?细胞数目如何变化?(要求学生小组讨论积极思考)(6)教师让学生把装片取下,分别换上印有“上”的透明纸,印有“上”的不透明纸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显微镜的使用。师:大家发现什么问题?教师总结: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4.整理和存放教师要对学生做示范:先将镜筒上升取下装片,然后转动转换器将两物镜置于两则,再将镜筒下降,目镜、物镜放入镜头里的规定位置,反光镜镜面要直立。之后教师对每组进行检查,合格后要求学生把显微镜放回箱中。学生自学课本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其他
10、同学仔细观察并对其存在的问题给予指正。学生把显微镜从箱中正确取出。学生看书对照实物观察,之后相互提问。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同学仔细听并查找有无错误。学生得出:(眼睛观察的是目镜,上边无螺纹;对准所观察物体的是物镜,上边有螺纹。)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学生很容易得出物镜10x目镜5x和 物镜4x目镜12.5x这两组。学生动手操作上面有大小不同的光圈,光线弱用大光圈,光线强用小光圈。学生观察讨论学生用手摸,用眼看光线强用平面镜,光线弱用凹面镜。学生思考后回答:A学生对照课本动手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环境光线太暗,选择了过小光圈或平面镜或反光镜没有朝向光源都会找不到明亮视野
11、,找到之后不能再动显微镜,否则反光镜又会对不准光源,也不能几位同学围着显微镜,挡住光线。学生动手操作学生阅读思考然后回答问题。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学生汇报观察结果:玻片上是“b”但在视野中观察是“q”生:玻片向右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成的是倒像,所以方向相反。学生分组练习使用显微镜。生:透明的纸能看到物象,不透明的看不到了。学生按教师要求整理显微镜,并将其放入箱中。使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意识。收紧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区分不同事物的能力。讲练结合,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12、通过拓展发现题中题,进一步充实学生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讨论去发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实践体会粗细焦螺旋的功能。讲练结合,并将所学反光镜与光圈知识进行整和,考察学生系统的思维力。锻炼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通过问题的设计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对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东西放手让学生去做,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行。带着问题去学习,能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抓住重点,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得到答案,有一定的成就感,体会到实验探究的乐趣。通过练习强化所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实验,必须教育其养成规范实验的习惯,为
13、以后更好的学习做铺垫。整理和存放是必不可少的。(三)其他常用研究工具过渡:除了显微镜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工具在探究中同样具有一定作用呢? 教师展示其它使用工具,要求学生将自己认识的指出,并上台给大家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能判断出学生已学会了什么,哪些不会使用,因此教师可以演示并组织学生训练。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错误进行指正,并讲解一些注意事项:1.滴管要竖直,不要接触试管壁。2.不要用手接触加热器具,酒精灯用完要及时盖上灯帽将火熄灭,并再次拿起进行检查。学生代表介绍,其他同学补充。小学已使用过一些工具,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上台介绍一部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达标检测(6分
14、钟)课堂达标检测题:1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_,转动遮光器,使一个较大的_对准_。用_眼朝_里注视,_眼睁开,然后用手调节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的视野为止。2有一台显微镜,它有两个目镜和两个物镜,目镜的放大倍数分别为5和15,物镜的放大倍数分别为10和40。请问,这台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_,最小的放大倍数是_。假如现在观察一个标本,需要放大150,应该选用的目镜为_,物镜为_。3在载玻片上写下一个小小的字母“d”,用显微镜观察时,会看到放大的图像形状是Ab Bd Cq Dp4当显微镜视野很暗,影响观察时,应调节光亮程度,此时应采取的措施是A缩小光圈 B换高倍目镜 C选用凹面镜反光 D
15、调节准焦螺旋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学以致用。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性,将学习延伸到课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完成目标。课堂小结(3分钟)做实验小结,启发学生自我评价(多媒体课件展示显微镜操作歌诀)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九调细准,清晰见;十退整理,镜入箱。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说说自己的收获。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由学生自我总结所学,强化知识的识记。实验整理(1分钟)要求学生整理实验台,把仪器放回原位,清洁实验桌凳。检查显微镜是否放好。最后安排小组长做好整个实验室的安全检查。学生进行整理使学生养成良好
16、的实验习惯。板书设计:光学部分(目镜、物镜)机械部分(准焦螺旋,镜筒、镜座等)照明部分(反光镜、遮光器)结构使用方法拿取与安放对光安放装片观察物象整理和存放显微镜计算方法成像特点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的倒像其他常用的研究工具生物学的研究工具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很多,学生和老师都必须投入,老师要提前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做好问题的设计,学生按照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的去认识知识,理解知识,从而把握知识,整体上,学生的掌握效果较好。学生第一次接触显微镜,对于一些问题,设计的时候不要很难,要循序渐进,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去解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当然在授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根据教学用书的建议应利用3课时完成。用1课时完成,时间非常紧张,教学内容处理不够完善。比如:显微镜的操作练习不够,学生典型例题的的训练也不够。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得1课时,显微镜的使用得1课时,其他常用研究工具以及处理一些练习需要1课时。2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不太到位。对学生已经完成的学习内容掌握得不太理想,比如: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有些同学记忆不牢,占用了部分显微镜练习使用的时间。显微镜的使用是其他探究实验的基础,一定要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过硬的实验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