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一、教学内容分析台湾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初步掌握了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这为本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内容是是中国区域地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为后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对台湾省内容的选取上别具匠心。首先讲述了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以及组成等基本概况,然后以台湾岛为重点,分别介绍岛上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每个方面的介绍都相当简练,而在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又能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三大内容的介绍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一条主线: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中国领土神圣不
2、可分割的一部分。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独立看书读图并思考一些问题。而且,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知识量;有一定的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地处农村,学生搜集信息的途径有限;由于经常进行合作学习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并能在小组中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工合作完成。台湾问题既是一个热点,也是一个焦点。大部分学生对于台湾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但对于台湾整体环境的了解仍然有限、不系统。初中生好动、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又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要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
3、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还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的形成。综合利用教材提供的台湾省地形图、台湾岛工农业生产分布图,提取加工相关的地理信息,分析地理现象的形成,并尝试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去解释现实问题。三、设计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努力实现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掘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促进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搜集到的地理信息来理解文中的理论知识,如
4、课前搜集资料,理解台湾与祖国的渊源,课堂上真正体会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渴望,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地理学科。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用问题与学生对话,层层递进,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在启发教学时,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后进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采用CAI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处理优势及其交互性强的特点,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台湾省的位置、范围、组成和居民概况及台湾海峡的位置,归纳其地理特征。掌握台湾岛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分析河
5、流的特征。了解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初步说明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了解台湾省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主要经济部门和产品状况。了解台湾省主要城市台北、高雄、台南的城市职能。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台湾省地理概况。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台湾省与祖国大陆的密切联系,提出探究思路,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台湾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海峡两岸人民正在为实现祖国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而努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6、。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台湾省经济的发展特征、城市分布都明显受台湾省特定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并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基础,确定本节的重点是:(1)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2)台湾的美丽和富饶。难点是自然环境与物产的密切联系。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程序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欣赏诗人余光中作品乡愁;2、新闻回顾:连战、宋楚瑜大陆行;3、同学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知识链接】历史上康熙皇帝对于台湾认识的变化。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和兴趣,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二)整体感知,胸怀全局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域,西隔台湾海
7、峡与福建相望,东临太平洋,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名胜较多,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勾画:台湾轮廓浏览本节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方框内的黑体字。让学生整体感知,目标明确,心中有数。(三)深入学习,逐个击破地 理 位 置1、温故而知新:一个地区的位置应该从哪些方面判读?2、了解台湾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战略地理位置以及范围、居民概况,强调泉州与台湾的渊源。3、引导学生尝试评价台湾位置的重要性。【知识链接】资料:泉、台地名相同何其多树立学生地理空间感,让学生量算高雄与厦门之间的实地距离,从地理学科的角度亲临台湾省。地 形1、读“台湾地形”图和“沿北回归线台湾岛的地形剖面”图,了解台
8、湾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并观察其山脉的走向及分布,读出台湾岛的最高峰,找出主要平原分布区。2、思考题:根据高度表,你能大致说出台湾海峡的水深是多少?说明海峡底部属什么海底地形?台湾海峡属大陆架的地形特征(海底古森林遗迹),可见台湾岛原是与大陆相连的。【学情预设】种种史实资料和证据证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深)。此活动对于培养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能取到较好的作用,但要注意把握好时间。利用地质历史上的地壳变迁事实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史实材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说明祖国神圣领土的问题。气候与自然资源阅读课文自然资源,回答:台湾有哪几种气候类型,各有什么
9、特征?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整理展示交流资料,看看你找到了有关台湾省的哪些美称?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内容要求有代表性,语言精炼。补充讲述台湾岛矿产、水能均很丰富,然后引导同学依次分析其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提高学生搜集和使用地理知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资源共享,并能增强合作、交流的能力。经 济 与 城 市(过渡)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角色扮演:假如我们是台湾居民,我们应该怎么办?1、台湾省利用本岛这些宝贵资源是如何发展经济的?台湾省的经济部门有哪些?各部门的生产状况和主要产品有哪些?利用“台湾岛工农业生产分布”图找到主要工业中心和
10、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区。2、台湾省内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几种?与外界的联系方式以什么为主?台湾与大陆之间如何往来?3、台湾发展外向型经济,需要从省外进口哪些工业原材料和能源?试举例说明。【学情预设】台湾发展出口加工业的优势在哪?(学生分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图资料,与同组同学合作研究,并将探究成果由小组代表汇报出来,其他人补充。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议,回答无论准确与否,应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其探究的乐趣。)我是小导游:在地图上找出台北、高雄、台南,说说它们的城市职能及分布特点。【知识链接】台湾的城市特色(见教师用书)链接生活,体验生活,这些问题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
11、能获得成功,提高自信心。提炼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四)达标检测,小结归纳达 标 反 馈读台湾省简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城市:_ _ _ _(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海峡A:_ 大洋B:_ 岛屿C:_(3)台湾岛是个富饶的宝岛,你知道她有哪些“美称”吗?请你写出来。(至少三个)_、_、_学习小结祖国神圣领土(从时空的角度分别说明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密切联系)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的关系(发展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从以农业为主过渡到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导、工业的分布特点)。形成知识框架,培养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能
12、力,帮助学生构建研究区域地理的思路。结 束 语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企盼。相信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和平统一一定能早日实现。回归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五)拓展延伸,知识升华课后探索:1、台湾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你能举例说明台湾与大陆的密切关系吗?(历史、宗教、语言、风俗习惯等)2、小论文写作:台湾省经济对外依赖严重,就台湾省未来的发展,试分析海峡两岸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必要性,怎样才能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资源、地价、腹地市场、劳动力价格、资金等)3、分发课堂学习评价表。反思一节课的收获,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实现知识迁移、升华
13、。【板书设计】沿海万里行之“祖国宝岛”台湾省一、历史上的台湾二、地理概况三、台湾岛的地形及河流四、气候与自然资源五、经济概况和主要城市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流程是:诗歌导入,引出台湾亲密接触,关注台湾扶放结合,认识台湾总结内容,心系台湾,能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课件、积极思考、联系实际、总结比较等环节使难点层层突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更加关注台湾了,更加关注祖国的统一大业了,一节地理课能够激发学生心中无限的兴致和崇高的爱国情怀,就已经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进一步加强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步骤。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交流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但是,班额过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不足,如何把握好活动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对学生的评价方案还不够科学等问题还困扰着我。教学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