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本课是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是本节的重点难点,也是本章的重点难点.这节课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配套问题.讲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问题为背景,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注重联系实际考查学生应用能力的问题,体现时代性,并且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既有强烈的德育功能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社会现象,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有:1、螺钉螺母配套问题;2、桌面桌
2、腿配套问题;3、配套问题的变式应用.本节课渗透的化归思想,建模思想等内容对于整个方程与不等式以及函数的应用等内容的展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二、教学目标本节课不仅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方法,还希望学生对“配套实际问题”能够建立起数学模型,熟练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技巧.并且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理解实际问题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转化及回归.本节课所有问题均来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所以借助问题的实际背景对学生渗透感恩教育也是本节课的目标之一,基于以上考虑,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掌握产品配套问题;(2)通过观察
3、、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会能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2)掌握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感 悟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模型;(3)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初步形成多样的学习方式;3、情感与态度:(1)进一步体会化归思想,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建立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紧密,学会感恩,懂得回报.三、教学重难点学生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已经掌握的非常熟练,可是如何能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依据其
4、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从而求解是整个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小节的重点也是难点,于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准确寻找配套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四、教学问题诊断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对于简单的实际问题已经能够找出相等关系并求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归纳学习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的一节课。旨在引导学生能够独立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等关系,正确设出未知数并求解。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能够举一反三,解决一类题而不是几道题。本节课配套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并不难找,运算也不复杂,关键是螺钉螺母间的数量关系易混淆.一个螺钉配两个螺母,学生往往误以为:螺钉数
5、量=2螺母数量;一个桌面配四条桌腿也易混为:桌面数量=4桌腿数量.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解决:1、出示螺钉螺母配套的图片,易于学生直观形象观察螺钉螺母间的数量关系;2、引导学生进一步借助表格分析.五、教学特点1、课堂上的所有问题全部是在一个实际背景下产生的,学生会乐此不疲,积极好奇的去探索和征服一道又一道题。2、本节课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讲题,检查小组成员完成情况,汇报小组成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让学生上讲台来讲解自己的思路方法,充分展示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不同见解。体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适时指点恰
6、当点拨。3、在课堂上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将实际问题呈现出来,新颖,亲切,让学生有一种置身生活背景中来研究问题的自我感,自己是解决问题的主导者,学有用的数学,用有用的数学。4、在强烈的生活背景下,渗透感恩教育,让同学们感同身受,为小明的爸爸解决问题的同时把自己也置身于感恩回报的场景中去,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5、本节课以学生互相交流合作,互相检查,批改,指正为前提。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说出自己的不解之处,组内有同伴帮助解决并讲解汇报。让同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合作意识,养成勇于发表见解提出不同看法的习惯,从而开阔思维,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品质。六、教学效果预测本节课由于题目数量不多,注重分析和方法的学习,所以预计80以上学生能够准确找到配套的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正确求解。但由于时间关系,每一个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实际问题都有至少4种方法,但课堂上只分析了2至3种方法,有个别题目学生如果提到第4中方法,就在课堂上加以分析,但没能做到把每一个问题都分析透彻。另外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时教师总是不放心,有重复学生的分析或打断学生的思路的现象出现,以后注意既然让学生上台了,就要放心的把一切交给学生,最多只需要适时点拨或学生需要的时候参与进去即可,应该充分让学生来主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