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语序灵活性的限度和语音层漂移的性质与条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61333 上传时间:2024-03-06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72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序灵活性的限度和语音层漂移的性质与条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语序灵活性的限度和语音层漂移的性质与条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语序灵活性的限度和语音层漂移的性质与条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书书书语言科学 犐 犛 犛 犖 犆 犖 犌 年月第 卷第期(总 期)收稿日期 年 月 日 定稿日期 年 月 日 :本文初稿曾在“第六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中国徐州呼和浩特,年月)宣读,感谢 语言科学 编辑部杨亦鸣教授 团 队 以 及 多 位 与 会 学 者 的 垂 注 和 讨 论。部 分 相 关 研 究 得 到 年 重 庆 市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项 目()的经费支持。谨此一并致谢!语序灵活性的限度和语音层漂移的性质与条件徐杰杨西彬倪广妍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澳门鱶仔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浙江金华 重庆邮电大学国际学院重庆 提要移位分析是语法理论处理和解释异形同义句法格式间异同

2、关系的基本手段和基本工具,移位根据其发生的层面可以分为三类:明移、暗移和漂移。其中,明移发生于显性句法结构的推导过程中,所见即所得;暗移发生于逻辑式层面,看似未动,实际已移;漂移发生在语音式层面,看似已动,实则未移。三类性质不同的移位操作发生的语言层面不同,并且诱发动因和运行条件也各不相同。明移的诱发动因主要是为了满足表层结构中句法条件的要求,暗移则是为了满足逻辑式中某些特定的语义解释条件,漂移的诱发动因既非表层句法条件,也不是逻辑式中的语义解释要求,而是“急促”和“强调”两大语用因素的共同驱动。本文通过对汉语中主谓结构倒装句、状中结构倒装句和述补结构倒装句等实际案例的分析,重在论述“漂移”并

3、非仅仅是源自理论系统内部的抽象概念。在此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下,一系列重要的语序现象和语法案例将会得到重新整理和重新解释。那些看似随机偶然飘忽不定的灵活句法现象会得到圈定和限制,而这些案例的研究有助于发展和完善漂移理论本身,尤其是此种移位的性质定位、驱动因素和限制条件。关键词语音式漂移倒装句限度条件汉语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引言跟其他所有人类自然语言一样,古今汉语都有自己系统的语法规则,包括语序规则。比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状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述语在前,宾语补语在后等。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如口语及反映口语原貌的戏剧小说中,常规语序可以被打破即实际使用中的语序客观存在灵活性,

4、汉语和其他很多语言都是如此。主谓倒装句,例如:()修好了没有,那辆车?(朱德熙 )()可笑极了,这个人!(赵元任 )定中倒装句,例如:()他手里拿着一块奖牌,金的!(邢福义 )()我们曾经和党内机会主义倾向作斗争,左的和右的。(邵敬敏 )状中倒装句,例如:()六十二啦,都。(陈建民 )()你明天看吗,还?(陆俭明 )述补倒装句,例如:()很大,雨下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急得。述宾倒装句,例如:()自己的事你都管不好!()那封信你写好没有?汉语语法学界对上述各类现象早有讨论,与此有关的主要处理方式可分两个大类,下文举其要者进行梳理。定性描写型分析多数学者使用“移位”(邵敬敏 ;温锁林和雒自清

5、 ;刘顺 )、“易位”(陆俭明 ;梁源 )、“追加”(,赵元任 ;陈建民 )和“倒装”(张静 ;朱德熙 ;何元建 )等概念描述相关现象。其中易位、移位、倒装着眼于语序形式,追加着眼于语义语用。也有学者尝试把这些概念稍作区分,比如陆俭明()区分易位句和倒装句,张燕春()区分易位、倒装和追补,岳中奇()区分移位和倒装等等。除了对灵活句法现象进行识别和定性外,早期相关研究的另一重点是对某些具体现象的不同分析。例如“广阔的平原底下,横的、竖的、直的、弯的,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大家对句中“横的、竖的、直的、弯的”的语法地位有不同分析。潘晓东()认为该成分原位在“地道”前做定语,前移后依然是定语。陆俭明

6、(),邢福义(),温锁林和雒自清()都认为此类成分在此类结构下是状语。陆俭明()和邢福义()认为“我买了顶帽子,呢子的”和“他手里拿着一块奖牌,金的”都是复句,其中“呢子的”和“金的”分别是所在复句的后一分句。张静()认为“我有一本小说,新出版的”和“我们修好机车十八台,客车十八辆”都属于定语后置句。陈建民(:)则指出,两类句式代表的是复句和定语后置两种不同的类型。生成解释型分析有学者采用生成语法的研究范式对此类现象进行分析。何元建(:)认为倒装句在生成语法的理论框架中可以看作是通过句法移位实现的。他举例说,例()就是经由“老师”一词的句法移位从例()句推导出来的。“老师”移出主语位置后的落点

7、新位置是一个域外附加语位置,是 再投射而生成出来的。()老师一定会来。一定会来,老师。定性描写型分析只是给语序灵活现象贴上标签,基本没有解释汉语中何以会有此类现象,即从原则上说明好的句子如何推导出来、不好的句子不会被推导出来。生成解释型分析把这些现象纳入句法推导的分析模式,虽然是一种语法解释,但存在潜在弊端,即大幅度增加了句法移位类型,乃至违反 阶标理论的基本原则,允准最大句法投射的 再次破例投射扩容,其解释力过于强大了,有违生成语法理论求简的初衷。更大的缺陷是无法解释此类语序灵活现象跟其他句法移位类型之间根本性区别,后者都是必选的、必移的,而前者基本都是可移可不移的。对这些问题,李亚非()也

8、有相关的论述。我们需要一种更为理想的分析工具,既能够有效地将这些现象看管起来,又不会过度增加原有语法原则语言科学 年月和语法规则系统的负担。本文认为,早期生成语法中的某些论断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分析工具,即语音层面的移位(;和 )。框定汉语语序灵活性的一个理论模式语法单位按照既定规则参与组词成句和句法运行,移位分析是语法理论处理和解释异形同义句法格式之间异同关系的基本手段和基本工具。所谓移位是指通过改变句法成分在线性结构中的位置,从而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句法操作,它是多层句法观框架下的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能对不同语言中相关现象做出分析和解释。比如,移位分析曾对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中的被动句及其相应主

9、动句之间的转换关系做出过精彩的分析。例如“找到线索了”和“线索被找到了”只是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句法结构不同的句法格式,但是转换分析的结果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其中被动句“线索被找到了”就是在相应的主动句“找到线索了”的基础上通过句法转换推导出来的,而这里的转换就是句法移位。移位将受事名词短语从动词后的宾语位置,前移至句首主语位置。除了被动句的生成过程使用句法移位以外,一般认为主语提升句和非宾格句等也使用了句法移位,且都是名词短语的移位。英语等语言中还有所谓的疑问代词移位(),如下列例()中的受事名词短语就被认为是从动词后语法位置移至句首位置的。汉语在对应例()的特指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并未移位。但是

10、早就有学者指出,汉语特指问句中的疑问代词虽然表面上没有移位(明移),实际上在逻辑式层面发生暗中移位了()。()?()【表层结构】你昨天买了什么?【逻辑式】什么你昨天买了?换言之,跨语言的普遍原则是,特指问句中的疑问代词都要移至句首位置,不同语言间的差异只是疑问代词的移位发生在哪个语言层面。逻辑式中发生的暗移位除了汉语类语言中的疑问代词外,还有“每个人都喜欢一头驴”这类量化短语歧义现象。当被人喜欢的驴可以是任意一头驴时,这个名词短语没有移位,而当被人喜欢的驴是定指的某头驴时,这个名词短语暗中从动词后宾语位置前移至句首话题位置。如此这般,逻辑式移位理论就实现了歧义句的有效分解。根据生成语法的传统分

11、析模式,语言结构一共有四个表现形式,词库中的词经投射产生的 结构,在 结构基础上经由句法操作派生出的 结构,以及在 结构基础上经由或明或暗的句法语音操作派生出的语音式()和逻辑式()。四种表现形式共涉及三类推导过程:结构 结构;结构逻辑式;结构语音式。汉英两种语言在疑问代词移位方面的差别是:英语的移位发生在“结构 结构”过程中,而汉语的移位发生在“结构逻辑式”过程中。英语类语言疑问代词移位词库语音式?逻辑式?结构?结构汉语类语言疑问代词移位上列三个类型的句法推导中有两类有移位操作,分别以明移的英语疑问代词和暗移的汉语疑问代徐杰等语序灵活性的限度和语音层漂移的性质与条件词为代表。我们这里提出的问

12、题是,“结构语音式”是否也有移位操作,如果有的话,是什么性质的移位?要受制于哪些条件的限制?本文认为,不管是在理论建构上,还是在语料分析上,发生在“结构语音式”过程中语法单位的移位,是平行并列于“明移”()和“暗移”()两类移位的第三类移位类型。我们把这类移位称为“漂移”()。它在操作过程中所要遵守的条件跟其他两类移位呈现出有趣的异同格局。表三类移位及其不同效应语音式效应逻辑式效应广义句法效应明移:所见即所得暗移:看似未动,实则已移漂移:看似已动,实则未移明移、暗移和漂移三类移位都带有某种广义的句法效应,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发生的层面不同,驱动因素不同,运行条件也有差别。明移发生在 结构至 结构的

13、的推导过程中,触发动因主要是为了满足表层结构句法条件的要求,例如格位条件的要求会驱使占据非受格位置的名词短语移位至受格位置。这类移位既有外显的语音式效应,也有逻辑式效应,所以说是“所见即所得”。暗移发生 结构至逻辑式的推导过程中,触发动因是为了满足逻辑式层面的某些特定语义条件,例如量化名词短语的移位就是为了消解表层结构的歧义。暗移没有语音式效应,只有逻辑式效应。所以说是“看似未动,实则已移”。漂移发生在 结构至语音式的推导过程中。漂移的诱发动因既非表层句法条件,也不是逻辑形式中的语义解释要求,而多数是语用因素的驱动,只有语音式效应,没有逻辑式效应,即“看似已动,实则未移”。长期以来,国际语法学

14、界关注点聚焦于明移和暗移,漂移是语法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西方语言学文献中与我们所说的漂移最接近的概念当数“”,直译为“到处乱爬”“争相乱跑”,意思是自由地运动。本文建议使用“漂移”这个名称,因为我们认为虽然语音层面的移位相较于句法层面和逻辑式层面的移位受到的限制可能少一些,但是并非真的乱无章法,也会受到限制,只是限制条件跟明移和暗移有所不同。文献所见,学者们此前对相关现象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关于漂移的发生层面。()就把相关现象看作是可选型的语体规则作用的结果,这个观点随后被 和 ()接受,认为是发生在语音层面的语体现象。(:)和 等()则进一步强调指出漂移就发生在语音式层面。也有学者认

15、为此类现象发生于句法层次,比如 ()和 ()等人就认为日语中的漂移是一种句法上的可选性操作。)关于漂移的动因。()等认为日语中的漂移是一种句法上可选和语义上空转的操作。(:),()认为漂移跟语境中的话题和焦点等信息结构有关。()认为日语中的漂移与重音和焦点密切相关。(:)和 (:)认为漂移是语音因素的驱动。)漂移的限制条件。多数学者认为漂移是一种另类移位,遵守的移位条件跟明移和暗移有所不同,但是前人文语言科学 年月 虽然未见有人系统地讨论过汉语中语音层面的移位,但蔡维天(),潘海华和叶狂()以及郭锐()明确指出“同音删略”(又称“同形删略”)就发生在语音层面,是汉语乃至很多语言中广泛存在的语言

16、现象。郭锐()认为“他是班长还是副班长?”这个句子就是“他是班长还是是副班长?”中线性相邻的语音相同的两个“是”删略其中一个造成的。在句法结构上,这些被删除的语言片段仍然是存在的。严格地说,那个成分并未完全被删略,只是它没有在语音上现形而已。他还认为“中(学和)小学都放假了”“今晚有大(雨到)暴雨”类组成成分可以部分缺失造成的不完整词和“帮(一个)忙”类组成成分可以分离的离合词,表面上看都违反了词语完整律,实际上都是语音层面的同形删略造成的,在句法结构上并未违反词的完整律,也是语言层删掉推导的表面结果。献中关于限制条件的深入系统的分析太少。其中,谈到漂移条件且较有影响的是 (:),和 (:),

17、()和 等()。我们把上述文献讨论到的漂移限制条件归纳合并为下列六条,以此作为本文讨论汉语现象的基础和起点。()漂移限制条件:漂移只能发生在同一个小句范围内。经由漂移操作移出的成分只能以附加语身份附加在另外一个 上。只有最大的句法投射 才能漂移。不能漂移。谓语成分不能漂移。包括疑问代词在内的焦点成分不能漂移。总而言之,国际语法学界多数学者认为漂移是一种另类移位操作,发生于语音层面,由语用因素驱动引起语法单位表面线性顺序的变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漂移的可选性(),可移但是不一定非移不可。漂移不会改变句子原有的句法关系和句法结构,其诱发动因和运行条件跟句法明移和逻辑式暗移有明显的差异。相比于明移和暗

18、移,语法学界对漂移的关注和研究较少,未形成一个热点议题,尚未像句法移位和逻辑式移位那样总结出足够多且得到广泛认可的过硬条件。就汉语中的相关现象来说,()就曾援用漂移理论分析汉语中多重修饰语相对位序。时至今日,我们更有条件将汉语中常见的灵活句法现象置于语音层漂移这一理论框架下统一处理。对这些现象的案例研究反过来将对移位理论本身做出贡献。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我们首先集中分析语法学界认为问题最少的漂移案例。就上列多种漂移案例来说,定中结构和动宾结构问题最多,其性质的认定就存在诸多的纠结。如果扩展到动宾结构内部的双宾结构,扩展到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那情形就更为复杂(林素娥 )。即使大家认为问题最少、结

19、构最为单纯的汉语主谓倒装句、状中倒装句和述补倒装句,也存在诸多模糊认识和不当分析,可以在上述新的理论框架下得到匡正。更复杂的难题留待以后另文讨论。主谓倒装一般认为,现代汉语是 型语言,主语的常规语序是位于谓语之前。不少研究注意到,现代汉语口语中句子的主语可以出现在谓语之后,例()()便属于此类现象。陆俭明()把这些句子称之为“易位句”,其特点是居前的谓语部分是重音所在,也是语义重心所在,居后的主语一定轻读且不能成为被强调的对象;在形式上两个成分可以复位而且意思不变;句末语气词只能加到居前成分的后边。朱德熙(:)认为这些结构属于“倒装”,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后置部分必须轻读;赵元任(:)认为这类是

20、“倒装句”,后置的主语可以复原到前面去。张伯江和方梅(:)指出,在紧凑的对话语体中,居前成分往往是说话人急于表达想要强调的部分。总的来说,虽然上述学者基本没有直接触及主谓倒装句的生成程序问题,但是他们使用的概念术语间接隐含着一个与此有关的重要论断,“易位”和“倒装”意味着主语和谓语对换位置,也就是主语跑到谓语位置去了,谓语跑到主语位置去了。这等于说下文例()的生成涉及例()所示的两个移位程序。徐杰等语序灵活性的限度和语音层漂移的性质与条件 这些论著对漂移条件的讨论参差不齐,繁简不一,且多数只是提及,论述不够充分。如 (:)只是提到日语中没有 的漂移。和 (:)总结的条件有七条,有的可以合并。比

21、如他们说的第条“疑问词短语不能漂移”和第条“焦点短语不能漂移”是一回事。徐杰()就认为疑问代词自动成为所在特指疑问句的焦点成分。()来了吗,他?来了吗?他?此分析表面看来很有道理,也跟多数母语者的语感契合。但是如同人们早期认为英语疑问句是由主语助动词换位构成的一样,这是个假象。深入分析后,我们发现所谓的主谓倒装句不是经由主语跟谓语对调位置生成的,而是仅由主语成分后移推导而成,谓语实际上原地未动。如例()所示,做主语的名词性成分在语音层面从主语位置漂移到谓语后面,其落点位置是附加在 上的一个附加语位置。()合法的主语向右漂移?附加语标志语标志语来了吗他而认定谓语不能合法左向漂移的最直接的原因是谓

22、语不能执行任何形式的漂移,充当谓语的 或者 自然也不能漂移。这里需强调的是,汉语中谓语不能左向漂移,除了违反了基于对其他语言相关现象的普遍规律外,汉语自身的现象也能同时证明,这种语言的主谓倒装句不涉及谓语移位。在例()中,如果真的是谓语左向漂移,那漂走了的不仅仅是谓语成分,还有句末语气词“吗”。如例()所示,这个句末语气词是属于全句的,是依附全句的,并没有像在例()里那样跟“来了”组成一个可以移位的 结构。此外,如果强迫“来了”和“吗”分别左向漂移,不仅把一步操作变为两步操作,而且有违例()中只有最大的句法投射 才能漂移的条件:性质上“来了”是,“吗”是,都不是。()不合法的谓语左向漂移?附加

23、语?标志语?他吗标志语?来了语言科学 年月 传统语法认为英语表达疑问范畴的语法手段是主语助动词倒装,如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此处“倒装”在现代语法学中有特定的理解和诠释,实为中心语移位()。助动词 从主语之后的位置移至主语之前的位置,主语本身未动(详见徐杰 )。()他来了吗?他 来了吗?总之,主谓倒装句只有主语后移,不存在谓语前移。主语成分从谓语前漂移到谓语后 的附加语位置,挂靠于。而接纳了临时寄宿的漂移成分的 仍是,不存在其他句法可能性。但是在经典的阶标理论中,句法结构 是最大和最后的句法投射,不能继续投射、继续扩展,而倒装句现象似乎提供了反例。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

24、题。我们目前假定包括 在内的 不能继续扩展,不能接纳其他成分只是句法平面的要求,语音平面不一定要遵守,而漂移是没有改变句法结构关系和相关语法单位地位的语音层面的操作。状中倒装状语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修饰由动词短语或者形容词短语充当的谓语,位置在谓语之前。在某些情况下状语出现在谓语之后,前人涉及到此类句法灵活性现象主要指例()()中的情况。()你明天看吗,还?(陆俭明 )()我妈妈回来了,从四川。(陆俭明 )()六十二啦都。(陈建民 )这里有个重要问题需要厘清:状语本来就分为两类。一类是修饰谓语的“谓语内状语”(又称为“动词组状语”,),另一类是修饰全句的“谓语外状语”(又称为“全句状语”,)。从树

25、形图上看,“谓语外状语”游离于谓语之外,是整个句子的修饰语,嫁接在 上;而“谓语内状语”是句子谓语的一部分,修饰谓语中心语,嫁接在 上(蔡维天 ;徐杰和李莹 )。谓语外状语在汉语中本来就可以相对自由地位于主谓之间和句首两个位置,本来就用于句首,不是从主语后位置移去的。例如“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中的状语“夜间”本来就可以用于主语之前的句首位置,得到“我们夜间又谈些闲天”,属于常规语序,不涉及移位问题,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例()()才是真正的涉及状语灵活语序的现象,因为这里的状语在常规句法条件下只能用于主谓之间,现在却用于句末位置。此外,这些状语一般用于主谓之间,可以有条件地漂移至句末,但是它们

26、无论如何是不能用于句首的。()你明天看吗,还?你明天还看吗?还,你明天看吗?()我妈妈回来了,从四川。我妈妈从四川回来了。从四川,我妈妈回来了。()六十二啦,都。都六十二啦。都,(他)六十二啦。上列()我们可以加个逗号“,”,并且补上一个主语“他”其目的是要将它跟()区分开来。二者之间的区别就是例()中的状语“都”是谓语的状语,合语法,而例()中的状语“都”被置于主语之前的句首,强迫做全句状语,不合语法。现在来分析上列状中结构倒装句的派生过程。就逻辑可能性而言,从正装句“你明天还看吗”推导出“你明天看吗还”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其一种如下列()所示,状语“还”被从句子中“掏”出来并通过漂移操作后移

27、,句中其他成分原地不动。另一种则如例()让状语“还”原地不动,其他成分前移。()状语“还”后移,其他成分原地不动。徐杰等语序灵活性的限度和语音层漂移的性质与条件如前文所述,何元建(:)也认为主谓倒序结构中主语是从原位移位到句末。本文与何文的原则性差异在于区分普通的句法移位(即明移)和语音式移位(即漂移)。何文默认主语后置也是句法明移,而本文认为这是发生于语音层面的漂移现象,跟句法结构无关。“极”“很”和“最”等有限的几个单音节程度副词不能漂移,原因暂时不详。?附加语?标志语?你吗标志语?明天还看()状语“还”原地不动,其他成分前移。?你明天?还?看吗?漂移成分的落点位置都是句法结构中的附加语位

28、置。两种可能性中状语后移没有原则性问题。但是,状语原地不动,其他成分前移存在明显缺陷,并不可取。首先,它需要两步操作,不如一步操作的状语后移简单。更重要的是,被移位的成分不是最大的句法投射,甚至不是任何层次合理投射的句法单位。所以状中倒装句只能是状语后移,而不会是状语不动而让其他成分前移。有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为什么状中倒装句中漂移的状语只能后移,不能前移?换个问法,为什么上列()、例()和例()都不可接受?首先,我们知道这些状语可以向后漂移至句末,它们本身的语法属性和语法特点以及落点新位置(附加语)都没有原则性问题。也就是说前文例()中罗列的那些漂移条件都无法有效排除这些不可接受的语句。有鉴

29、于此,我们提出例()一个额外漂移条件,用以解释此类现象。()漂移完成后,句子语义格局须符合“前重后轻原则”。这个条件的意思是,在语音层面执行过漂移操作的句子语义上相对重要的成分在线性语序上须排在相对不重要的成分之前。对于上述例()这条规律,一个有力的旁证来自陆俭明():()你给我滚吧!你滚吧,给我!给我,你滚吧!“给我”一般认为是个俗语性的虚指成分。它的俗语性体现在,不能替换(给他滚为我滚),也不能扩展。虚指成分在语义上当然是不重要的。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用例()的规律统一解释例()、例()和例()为什么不可接受。一方面其中的介词短语和副词是语义上不重要的成分,另一方面例()不允许语义上不重要

30、的成分出现在句首。其中一个证据是右向漂移后的语法单位在语音上一般都是轻读的(陆俭明 ;冯胜利 :)。更有意思的是,这一条件不仅对状中倒装句有效,同时也适用于主谓倒装句。注意,常规的主前谓后倒装后也是重要的成分(谓语)在前,不重要的成分(主语)在后。情形跟状中结构完全一样。由此可见例()是一个超越具体句法结构独立运行的语音层面规则。()怒吼吧【语义上重要的谓语】,黄河【语义上不重要的主语】!()到底是讨厌谁【语义上重要的谓语】,你们俩【语义上不重要的主语】?语言科学 年月为了满足例()的要求,我们既可以让语义上不重要的成分右向漂移到句末去,也可以让语义上重要的成分左向漂移到句首去。最终达到的效果

31、是一样的。上面讨论的“主谓倒装句”和“状中倒装句”都属于前一类。我们下面将会看到述补倒装句同样也会遵从此项条件,但是它属于后一类。述补倒装述补结构的常规语序是述语在前,补语在后。述补结构有多种类型。以语义功能为标准,补语可分为动量补语、频率补语、趋向补语、结果补语等等。以语法形式为标准,补语可分带补语标记“得”的补语和不带“得”的补语。从前人的相关讨论和我们对语料的观察来看,跟述补结构有关的倒装句都是带“得”的述补结构(陆俭明 ;朱德熙 等等)。如:()肚子都疼了,大伙儿乐得。(陆俭明 )()鞋都掉了,他跑得。(陆俭明 )()气都喘不过来了,跑得。(朱德熙 )上列各句跟常规句子语序不同。这里的

32、述语和补语的语序正好前后颠倒。这是一眼就看得出来的。问题在于如果这些句子跟前面讨论的主谓倒装句和状中倒装句一样是后句法的操作在语音层面执行漂移得到的结果,那这些语音层语序是如何形成的。有了前面的讨论基础,我们可以首先排除述语和补语互换位置这个复杂操作的可能性。它要么是述语右向后移,要么是补语左向前移。文献中,陆俭明()持前一种观点。而朱德熙(:)则认为这类句子属于补语前移。他们师生二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正好相左。但是两位学者重在描述此类现象,均未就所持观点的具体论据展开讨论,仅仅指出处于补语后面的述语成分在口语中轻读。我们的分析结论支持朱德熙()的观点,述补结构倒装句是由补语在语音层面左向漂移

33、到句首形成,而不是述语右向漂移到句末形成。补语部分是个完整的,它左向漂移合理合法。以例()中“鞋都掉了,他跑得”为例,其漂移过程可以在树形图上展示如下。()补语合法地左向漂移至句首,其他成分原位不动?附加语标志语标志语跑得鞋都掉了他?表面上看,“鞋都掉了,他跑得”这句话似乎也可以让补语原位不动,而只是让述语“跑得”右向漂移而成。但是,深入分析之后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三。)带有主语的句子里,主语不能留在主语原位,而必须随述语一起左向漂移。徐杰等语序灵活性的限度和语音层漂移的性质与条件()他跑得鞋都掉了。他,鞋都掉了,跑得。鞋都掉了,他跑得。)带着主语一起左向漂移的述语跟主语一起组成的是“他

34、跑得”,“他跑得”虽然在线性上前后直接相连,但是在句法上并未构成一个有效的。如果作为一个整体移位,就有违前述例()的规定。?附加语标志语标志语跑得鞋都掉了他?)如果把“他”和“跑得”拆散并分别右向漂移,也会遇到障碍。首先两步操作比一步到位多了一步,?鞋都掉了?他?跑得?有违能简不繁的大原则。更重要的是,“跑得”是中心语,不是,也违反了例()的规定。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如前文例()所述,不能漂移,这是基于对其他语言的研究对漂移提出的一个限制条件。汉语中有的漂移成分可以是小句(如例(),也可以是动词短语(如例()和例()。这都直接违反了例()。()我吃不下饭,他气得。吃不下饭,他气得我。吃不下饭

35、,他气得。此外,述补结构倒装句倒是符合例()条件的要求,漂移完成后句子语义格局符合“前重后轻原则”。述补倒装句是通过重要成分的前漂来满足例()条件的要求,而主谓倒装句和状中倒装句则是通过不重要成分的后漂来实现的。带“得”的补语在语义上是相对更重要的成分,这种补语在口语中一般要重读。不带“得”的补语一般不能漂移,无论是动量补语、频率补语、趋向补语还是结果补语,均不能左向漂移到句首。()农贸市场她跑了三趟。三趟,农贸市场她跑了。()我做完了。完了,我做。()你得洗干净。干净,你得洗。()你快走进去。进去,你快走。不带“得”的各类补语不能漂移是因为这些成分都是语义上相对而言不太重要的成分。它们不能右

36、语言科学 年月 口语中可以说“这个想法好得很”,但这“得”后的补语不能左漂说成“很,这个想法好得”。表面看来是个反例,但是实际上“很”不能漂移跟词语的依附性有关。作为程度副词,“很”只能用作修饰成分,且只能用在被修饰成分之前,结构上依附于中心语。向后移是因为它们都已经位居句末了,移无可移。而如果左向前移的话,移位结果均会形成不重要成分在前,重要成分在后的句子,直接违反例()的规定。它们被语法规则有效地系统性地排除了。相关理论问题以上讨论表明,语音层面的漂移是汉语中广泛存在的语言现象。如果把这些看似流动不居肆意飘散的现象控制住,并统一纳入语音层漂移理论框架下进行通盘考虑和统一处理,完全有可能对这

37、些现象提供强而有力的妥善解释,从而把此前基于直觉和语感的论断收罗进一个外延收敛的理论系统。同时,在此理论框架下对相关现象的研究反过来将对理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做出贡献。围绕语音层漂移,有三类重要的理论问题是必须面对的,漂移的性质、漂移的诱因和漂移的条件。漂移的性质结合前人对此问题的认识以及本文对汉语案例的研究,我们现在可以把漂移的性质定义如下。()语用驱动的 在以附加语为落点位置的非论元移位,漂移发生在语音层面,是不会改变句法结构关系和相关语法单位性质的可选性移位。已有一些文献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对漂移性质的认定,但有关论断基于朴素直观语感的说法不少,严密的语言学论证不多。上述有关漂移性质的定义包含

38、着丰富的内容。首先,定义确认了漂移跟发生于狭义句法层面的明移和逻辑式层面的暗移不同,它发生于语音层面;其次,语法单位漂移后落点位置是个非论元位置。至于语用驱动和能够漂移的成分的性质问题下面讨论漂移条件时就会谈到。这里我们要说的移位结果不会改变句法结构关系和相关语法单位的性质这些论断可以得到相关事实的有力支持。)反身代词的约束关系不变说明漂移后句法结构关系没变。多数情况下,汉语的反身代词跟英语的反身代词一样遵从约束理论的原则,意思是它们在自己的约束域内必须受到约束。()他们俩总是没完没了地责怪自己。()我从来不会亏待我自己。以例()来说,反身代词“自己”的约束域就是整个句子,满足原则的要求,跟“

39、他们俩”语义上同指,且“他们俩”在结构上式控制“自己”。例()同理。而在下列三例倒装句中,反身代词表面看来没有在相应的约束域中受到约束,表面看来违反了约束理论原则的要求。但这其实正说明漂移改变的仅仅语音层面的线性语序,没有改变句法结构,没有改变相关语法单位的地位。其中反身代词的语义同指先行词在句法结构上相当于未移位,它们在漂移前的原位置约束反身代词并使其得到语义解释。以例()“不要没完没了地责怪自己,你们俩”为例,“你们俩”必须还原回到原来的句法位置而成“你们俩不要没完没了地责怪自己”才能满足相应的约束原则。在约束原则起作用的句法层面上,漂移看似已移,实则未动。()不要没完没了地责怪自己,你们

40、俩!()自己他不责怪,总是无端地责怪别人。()自己他都帮不了,还能帮谁?)句末助词的功能与特征没变表示漂移后相关语法单位的性质没变。众所周知,汉语有着丰富多彩的句末助词,或表时态,或表语气。此为汉语的一大类型学语法特点。()老刘已经离开了。()小王感染过。()你们都在图书馆等着。()你认识他吗?徐杰等语序灵活性的限度和语音层漂移的性质与条件顾名思义,句末助词当然都处于句子末尾。这是就常规语序说的。在倒装句例,有时候同样的助词出现的位置可以不是句末,比如可以是句中。我们想说的是,倒装句中的句末助词虽然表面上不在句末,但是它们作为句末助词的性质跟漂移之前没有根本不同,性质依旧。换句话说,它们在倒装

41、句中并没有变成“句中助词”。()我道儿都走不动了,累得。(陆俭明 )()认识他吗,你?()你滚吧,给我!(陆俭明 )漂移的诱因关于语音层面漂移的诱发因素,学者们直观的语感都认为是某种语用因素驱动。我们也有这样的直观感觉。但是学术探讨要超越直观感觉,深入挖掘。到底是什么性质的语用因素诱发或者说驱动了语法成分在语音层面发生漂移。基于对本文有关现象的分析,我们认为诱发语法单位在语音层面漂移的语用动因可以概括为“【强调】【急促】”。二者均为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就以前文用过的一个最简单的例()(以下复述为例()。主语“那辆车”之所以要右向漂移至句末,一是因为讲话人说话急促,语速快;二是因为讲话人要突出谓

42、语部分“修好了没有”这个重点。()修好了没有,那辆车?(朱德熙 )如果仅仅是【强调】,讲话人完全可以使用汉语既有的句法手段,比如在受强调的成分之前加用焦点标记“是”或者类焦点标记“到底”。例如:()那个老板昨天离开的。那个老板是昨天离开的。昨天离开的,那个老板。()那辆车修好了没有?那辆车到底修好了没有?修好了没有,那辆车?此外,【急促】这个条件还恰到好处地概括了学者们广泛注意到的有关这类句式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它们一般用于口语和如实反映口语的文学作品中,如剧本、诗歌。而不可能用于追求典雅风格的书面语中。但是,【急促】仅仅是两个必要条件之一,它还不是个充分条件。如果仅仅是【急促】,而未能同时

43、满足另外一个必要条件【强调】,讲话人完全可能不使用语音式漂移,而极有可能连珠炮似的将整个句子飞快地吐出。()那个老板昨天离开的。【语速极快地】那个老板昨天离开的。()那辆车修好了没有?【语速极快地】那辆车修好了没有?漂移的条件关于漂移的条件,例()曾把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本文对汉语相关现象的案例研究可以而且理应对此做出修正、补充或扩展。语言科学 年月 有时可以通过放缓语速来强调某个语法单位,那种情形下,一般不会出现语法成分的倒装现象。这更进一步证明【急促】是促动漂移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感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温宾利教授向作者提醒此点。本文研究的语言案例显示,例()所列个条件

44、中前个条件完美地适用于汉语。首先,漂移只能发生在同一个小句范围内,也就是说移位成分的起点和落点都必须在同一个小句中,不会像句法明移那样可以通过连环移位的方式()跨越两个或者多个小句。在下列()这个句法明移的例句中移位成分“他”就跨越了两个句子,它首先从宾语从句的宾语位置通过被动化移至同句的主语位置,随后又从从句主语位置经由主语提升()移至全句主语位置。漂移是不可能进行此种连环移位操作的。汉语中没有看到此类案例。()他看来 被骗了。其次,经由漂移操作移出的成分以附加语身份附加在另外一个 上。具体说来附加在一个 上。这是漂移操作不同于明移操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知道,一个最大的句法投射 已包含有一

45、个标志语,句法扩展已经被终止,是不可能再承接其他任何外来成分的附加的。但是,语言事实显示,语音层漂移不受此限,其背后的原因是明移会改变句法结构关系和相关句法单位的属性,而漂移不会。漂移成分进来前,该句法结构是一个,漂移成分进来附加上去后它仍是一个。例()规定只有最大的句法投射 才能漂移。这也是漂移不同于明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被移句法单位的性质来说,明移有两类,一类是短语移位(),另一类中心语移位()。“”类英语疑问句中助动词“”从主语后移至主语前就是中心语移位的典型案例。文献中前人基于对其他语言的研究认定漂移只能移动短语,而不能移动其他非 成分,我们在汉语中也没有见到此条件的反例。除此以外,

46、下列处于最小比对关系的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句子也值得关注,跟例()间接相关。()他放开了脚步,慢慢悠悠的。(陈建民 )他慢慢放开了脚步,悠悠的。()太破了,那个黑板!板太破了,那个黑!()会在海南买个房子,他。他在海南买个房子,会。()能在海南买个房子,他。他在海南买个房子,能。()没有在海南买房子,他。他在海南买个房子,没有。至少在表面上看,上列例()和例()跟词语自主律()有关。词语自主律指的是词和短语分属不同的范畴,必须分别处理。词具有完整的自主性,短语层面可以执行句法操作不用运用于词的内部(黄正德 )。这意味着词从词库中提取参与句法结构后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活动,不能肢解。这条语法原则在包括

47、汉语在内的很多语言中有着广泛的普遍适用性。上列()和例()中两个最小比对说明语音层面的漂移也要遵守词语完整律,进入句法范畴的词语“慢慢悠悠的”和“黑板”在语音层面也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活动,也不能分开。例()、例()和例()三例没有违反词语完整律,显然是一种另类现象。我们的观察是,该句中的助动词“会”和“能”以及否定词“没有”都是中心语性质的语法单位。在本文所采信的生成语法理论体系中都是曲折范畴短语(亦即小句)的尚未投射扩展的中心语,而不是短语。这层意思可以例()为例,见下页例()分析。这正是此类语法成分无法进行漂移操作的原因。因为正如前文所述,能够漂移的语法成分必须是一个短语成分,中心语不符合这

48、个条件,所以不能漂移。这样一来也就不必另外专门给这类现象建立一个诸如中心语不能漂移的规则,而用例()所述漂移成分须为短语成分 这个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既有规则统一涵盖,简单而有效!其实不仅是这类中心语不能漂移不必另外立规,就连前述漂移徐杰等语序灵活性的限度和语音层漂移的性质与条件?附加语标志语标志语在海南买个房子?他?会要遵守词语自主律现象也可以纳入例()这个超级规则来概括,因为那些句子中漂移的成分不仅不是短语,甚至连完整的词语都不是。总之,中心语不能漂移以及漂移要遵守词语自主律等现象均可并入 漂移这个普遍有效的超级原则。至于例()有关 不能漂移的论断,前文已经明确指出,这个条件应该仅仅适用于

49、某些语言,不是普遍有效的语法原则。如例()中各例所示,汉语中大多数述补倒装句中都是经由 和 漂移形成的。另一方面,例()说谓语成分不能漂移这一条件在本文讨论到的汉语案例中得到进一步证实:主谓倒装句是主语后移,谓语原位不动;状中倒装句是状语后移,谓语中心语原位不动;述补倒装句是补语前移,谓语中心语同样是原位不动。循规蹈矩,整齐划一。例()规定包括疑问代词在内的焦点成分不能漂移。汉语中有很多相关现象支持这一论断。比如,主谓倒装句中主语不能是疑问代词,状中倒装句中状语不能是疑问代词。()修好了没有,那辆车?(朱德熙 )修好了没有,什么东西?()可笑极了,这个人!(赵元任 )可笑极了,谁?()已经到家

50、了,昨天。已经到家了,什么时候?()帐篷已经搭好了,在半山腰。帐篷已经搭好了,在什么地方?但是,出乎例()的预料之外,述补倒装句前移的补语却可以是疑问代词。()很大,雨下得。怎么样,雨下得?()满头大汗,你跑得。累不累,你跑得?这直接违反了焦点成分不能漂移这一移位条件,显而易见地构成了反例()。在这类语言事实面前,我们不得不对例()进行修正。前文曾经根据状语只能向后漂移,不能向前漂移到主语之前,提出并初步论证了漂移还要遵守另外一个独立的新条件,亦即例()所述漂移完成后句子语义格局符合“前重后轻原则”。有意思的是,这里我们看到例()不仅可以用以解释例()和例()这种可以合语法例句,同时还可以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