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举例说出节肢动物的典型代表。2.说出节肢动物及昆虫类的特征。3.了解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过程方法1.通过对昆虫翅的“观查与思考”,使学生明白:阅读、分析、归纳已有的资料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2.通过观察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增强我们适应大自然的意识。教学重点1.认识具有代表性的节肢动物(蝗虫为代表的)。2.掌握节肢动物的特征。教学难点节肢动物及昆虫类的特征。课前准备1.编制学案。2.制作课件。【预习新知】 【教学流程】环节问题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
2、次备课情境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带有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从而导出课题。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通过学案出示自主探究题,指导学生根据有关问题自主学习。巡视,辅导,注意个别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及时发现问题。带问题阅读有关内容,问题答案注意在课本中勾画,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流或反馈给老师。合作交流精讲悟疑一、 认识部分节肢动物播放节肢动物的视频。提问:1.你都了解哪些动物是节肢动物?2.你觉得节肢动物是怎样保护自己的?通过视频让学生大概了解一下节肢动物的类型和生活习性以及外部形态,从而使得学生对于节肢动物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 二、以蝗虫例,了解昆虫类动
3、物的结构特征 出示蝗虫的结构图片, 讨论的问题:1.蝗虫的躯体分为哪几部分?2.蝗虫的足、翅、触角各有何特点?这对蝗虫的生活有何意义?3.推测蝗虫气门的作用。4.体表坚硬对于蝗虫有什么意义?答案:1.蝗虫身体可分为头部有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单眼三只、口器一个,是取食和感觉中心。胸部有前足、中足、后足各一对,是运动中心。腹部有生殖器和气门,是生殖和呼吸中心。2.足和触角均分节,两对翅。使得蝗虫运动更加灵活,活动范围更加广泛,更有利于取食和逃避天敌。3.气门是气体进出蝗虫的“门户”,其内连接不断分支的气管,依靠细支气管直接和细胞进行气体交换。所以蝗虫依靠气管进行呼吸。4.坚韧的外骨骼既保护和支持内
4、部器官,又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使蝗虫更加适应陆地生活。 观察蝗虫结构过程中,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合作学习,实现探究式学习的方式。然后让各学习小组选出代表来自己总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的特点。观察的要求:1.观察蝗虫身体胸部、腹部和足、触角的分节情况。提示:胸部分部,腹部和足以及触角分节。2.观察蝗虫足、翅的着生部位以及翅的特点。提示:蝗虫的前足、中足和后足分别着生在前胸、中胸和后胸上。前翅革质起保护后翅的作用着生在中胸、后翅膜质着生在后胸。3.观察蝗虫气门的位置。提示:蝗虫的气门着生在腹部的两侧。4.轻轻地捏一捏蝗虫的身体,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提示:蝗虫的头部和胸部坚硬有外
5、骨骼保护,腹部稍微柔软一些。总结出:昆虫类的特征三、节肢动物的分类及其特征 通过多媒体出示节肢动物分类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节肢动物还可以分为昆虫纲、珠形纲、多足纲和甲壳纲。并且还配有相应代表动物图片,让学生知道哪些节肢动物才属于昆虫。学生自己总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有很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外骨骼。四、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节肢动物,人类对节肢动物的利用等等小组内总结出软体动物与人了的关系:有益:食用、药用、科学实验材料等等有害:传播疾病拓展运用迁移升华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体表通常有坚硬的外壳。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外壳或者内骨骼,它们骨骼能随身体的生长而增大。3.节肢动物的身体分部,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外骨骼。有的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生长而生长,出现蜕皮现象。课时总结通过练习题来检测和巩固学生所学习知识点。有课堂速效达标、课堂巩固提升、知识应用。知识应用还可以作为弹性的练习题,来调节课堂时间。板书设计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二课时) 一、典型代表: 二、昆虫的基本特征:蝗虫的结构三、节肢动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 有害:教后反思